[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白云禅师访谈纪录
 
{返回 佛教人物访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792

白云禅师访谈纪录(一)

文:侯坤宏、高明芳、赖淑卿访问

  一、娘胎内的出家

  如果从大陆时代开始谈起,会很广泛。大陆各地佛教形态都不同:

  民国时代,南方的佛教几乎都是以虚云老和尚为主:北方则以倓虚法师为主;在中部的中原地带,就很纷乱,无所谓以谁为主,代表性的人物,我们一般以为是以太虚法师为主,事实上不是他。

  我出家时,中国的第一任佛教学会理事长是寄禅禅师(也就是八指头陀)。大陆上有两位寄禅禅师,担任佛教会会长的是湖南的寄禅禅师,另外还有一位是北方的寄禅禅师,他是一般寺院的出家人。

  我从小出家,所处环境和一般出家人完全不同。其实我不是7岁出家,只能说是7岁时现出家相。真正说来,我在娘胎内就出家了,因为我父亲和师父(虚因老禅师)是同科举人,我还在娘胎时,他们口头上就约定:如果生下男孩,要让他出家。我母亲是基督徒,我父亲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我母亲对这项约定没有反对,因为母亲不相信和尚说的会生男孩;母亲心中希望生女儿,因为我们家里女孩太少,甚至几乎没有女孩。结果我这个男孩出生了。虽然只是口头约定,当时是清末民初,一般人很在意口头约定、很讲信用,所以口头的约定就确定下来。

  当然在我的父亲、母亲来说,他们其实是不愿意我出家的。因为我母亲是独生女,姥姥-就是外祖母,更不愿意让我出家。我出生在北京,姥姥就一直把我留在北京,直到6岁才让我回南方-湖南。

  我父亲是湖南人,而我母亲是北京人。我父亲是我母亲大学的老师。我父亲是中国第一批留德的学生,曾经在好几所大学任教。当时大学还不普遍,最早设立的大学有闻名的北京大学,当时称为京师大学堂或称书院。

  过去大陆的学制和现在不太相同,我就读的国小-也就是现在的国民小学,过去称为学堂,以学区划分,每一学区有一到二家学堂。

  我的初、高中阶段时有书院,书院里又有最高书院,等于现在的大学。我虽然出家了,还是受正规教育,我们的俗家也都世代是读书人。

  二、虚因师父与师承

  我师父虚因老禅师是北京东城人。我师父是举人出身,那时代如果想要当官,一定要考上进士,但是我师父一直没有官运。他没考上进士,不是他才能不如人,而是他没有钱买官。我师父家庭环境不好,当时有钱的人可以花钱买官位,没有钱的人只有苦读。师父从距离北京几十公里的家乡进京赶考,每天我的师公都在东霸的大石桥上等他考试归来,师父一共考了四次,师公也一连等了四次,结果每次师公都很失望。最后一次没考上,师公就带著我师父出家了。

  本来我师父不要出家,可以说是我师公压迫他出家。我们的禅寺天岳山梵音寺在湖南洞庭湖边,寺院里有关房,是用石头砌的,师公把师父带到寺院,就把他送进关房,并且把一部《大藏经》摆进关房里,把门反锁,吩咐侍者每天为他送饭,之后师公就下山了。这一关就是三年,师公根本不理他。

  师父被关在关房里面,三年里没别的事,只有佛教的经典在旁。师父有举人的身分,文学的基础很好,而且没有其它的书可读,就只有读《大藏经》,此外别无选择。

  过了三年,师公回到山上,把关房门打开,对我师父说:「如果你仍然想做读书人,不想做出家人,你就跨出这个门槛,赶快下山去!」毕竟我师父已经过三年佛法薰陶,大有效益,本来脚要跨出来了,最后又把脚步缩回去,门一关,向师公说他愿意留下来,愿意出家了。我师父就是这么出家的。

  其实我师父出家的经过并不传奇。真正有修养的出家人,他们的智能不同于一般人,很多时候都是不需要很多言语。我师父不随便讲话,就如同我常和门下弟子提起的,我跟著师父二十几年,师父和我说的话,不如我和徒弟们一个月所讲的话多。

  举个例子说,六祖惠能以《金刚经》开悟,大家都喜欢读《金刚经》,我就拿著一本《金刚经》问师父说:「我想看这本经!」师父说:「好啊!」「要是我看不懂,可不可以问你?」「好啊!」当时我才9岁,识得的字还不多,经书开头一句「如是我闻」,我就看不懂了。我拿去问师父,师父说:「你什么地方不会啊?」我指著「如是我闻」说这句就不会。师父把经典拿起来,闭上眼睛说:「你连这个起码的都不会,还看这部经!」这是一般人都很受不了的。我看师父好像很生气,就站在门外看着他。他不理我,把经书扔在门口,我就把经书捡起来。过去大陆的地板是泥土的,我把沾了土的地方弄干净。我也很生气,大声讲著:「没什么了不起,我将来要比你还好!」然后拔腿就跑。其实我师父很欢喜,他一定想:「看你讲的话,将来可不可以兑现?」

  所以我师父很少跟我讲什么,可是他一旦讲话,让你一辈子都记得。他不讲废话,不会看你难过时就来安慰你,或是看你欢喜就问你为什么,他根本不管这些。我们师徒二人很少有话讲,只要我在山上,他就走;他在山上,我就走,因为我们都不想待在那儿,都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自己随便找个地方都好。寺院事情太麻烦了,事务太多。

  我的师门都是不以言道,而是身教。师父在打坐,不可以问他,但是可以看、可以学;如果发问,师父绝不会告诉你。看经典遇到困难,问了师父,他只会简单说一句话:有佛学辞典,如《三藏法数》等佛教的工具书。师父绝不会解释给你听;他不讲,要你自己查。直

  到后期,我自己会查、会理解。因为当自己有问题,开口问,别人告诉你,可是之后你很容易忘记。查翻工具书或参考书,看到书中所写,印象会很深刻,而且涉及的面会愈来愈广。

  过去大陆寺院很少培养人才,除了师父培养徒弟之外,没有寺院会培养徒弟。我与师祖、师父三代单传弟子,师祖、师父到我都只有一人,在这种情涗下,师父就会把徒弟当宝贝,对我期望很高,但也管得很严。过去有很多儒僧,也就是读书的出家人,他们并不在意要收多少徒弟,而是在意能不能有衣钵传人,如果没有衣钵传人,收再多徒弟也没用。

  追究起来,我的师承是属于浙江会稽的天童山,开山祖师是道忞禅师。从道忞禅师、本昼禅师一直传到我为止,这一脉下来,几乎都是读书人,所以师父对弟子的要求完全不同。我们晓得,道忞禅师在顺治皇帝时过世,他也是读书人。除了道忞禅有四个徒弟之外,其它历代几乎都是单传。道忞禅师的四个徒弟也都是读书人,其中本亮禅师差一点要做宰相,后来因为对当时的政治环境有所顾虑,而没有走上仕途。由于我们门下都是注重读书、讲究智能,所以不会太在意收多少徒弟。

  我的寺院是浮丘山雷音寺,以现在的话说,雷音寺是个观光游览地区,流传不少神话故事。寺院很小,不过二十几人,原来是个雷神庙,后来改成雷音寺。也因为如此,所以寺院石雕的是雷公和电母。

  其实,寺院的常住、当家的都不是我师父的嫡传弟子,而是我们本山-天岳山调过来的出家人。二十几个人里很多是上了年纪的,因为我们是从本山找人,年轻力壮的本山不给,这是人之常情。(未完待续)

  *本文系侯坤宏协修等三人于民国92年7月22至24日上午时在千佛山高雄讲堂访问白云禅师之访谈稿。白云禅师,法号梦殊,民国4年生,7岁投礼洞庭湖虚因老和尚座下剃度,虚因老和尚见他赋性聪慧,送他入学读书,21岁毕业于湖南大学,同年于湖北汉阳归元寺受具足戒,得戒师为立明老和尚。24岁受聘为浮丘山雷音寺住持,28岁获天岳山长老之推举,出任天岳山梵音寺方丈,三年任满恢复云水僧生涯。民国37年随军来台,羁身军旅十年,因病退役,53年驻锡于关仔岭碧云寺,60年住持彰化县大城古严禅寺。白云禅师重视文化与教育,61年创办《佛印月刊》,63年创办佛学研究院(佛陀学术研究院前身),71年筹办《千佛山杂志》,85年创办白云广播公司,对社会人士播讲佛法。白云禅师著作等身,将佛陀道理方法生动地注入字里行间,发人深省。

  **侯坤宏、高明芳、赖淑卿现任国史馆修篡处协修,林兰芳现任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郑丽榕现为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班研究生。

---------------------------------------------
 白云禅师访谈纪录(二)

  文:侯坤宏、高明芳、赖淑卿访问

  三、完成正规教育

  从出家到求学,这段期间我全副精神都在念书。除了寒、暑假回寺院,其它时间都待在学校。我父亲、母亲、姥姥认为让我去读书,可能我将来就不会出家了。所以我从学堂一路读到书院—湖南岳麓书院,后来改制为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的前身是岳麓书院,相当于现在的师范学校,是培养师资的学院,改新制后,做老师必须具备大学学士学位。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大学时,我参加入学考试,录取率依现在说来大家很难相信,是270人录取1人。为什么录取率那么低?原因就是担任老师的人必须大学毕业,也因此我的同学中有人年龄已经四十几五十岁了,他本来就当老师。我有很多同学是秀才,这是因为改用新式学制后,原来教书的人一定要有学历才能教书,而当时有许多文人是靠教书维生的。

  我读中文系,当时学校是以中文系为主,全系差不多有600多人,女同学不少,大家将来都要去担任老师。

  同学都知道我是出家人,很多女同学尤其喜欢和我开玩笑。当时湖南大学有它的特色:男学生光头,穿的衣服袖子短、裤子也短,表面上看起来很像出家人,所以现沙弥相的我和其它男生看起来都差不多,念大学没什么麻烦。但过去我们求学很辛苦,尤其我是出家人。小沙弥进学堂,一直到大学毕业那一年到汉阳归元寺受戒。

  如果用夸张一点的说法:我不是半路出家,我出家是科班。在大陆的出家人里,完成社会的正规教育,读完高等学校的,可以说只有我一人,没有第二个。当然也有程度高的人,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和在台湾的印顺法师,但他们都是半路出家。

  不过我以出家相在学校就读时,几乎没有接触过佛教经典,最多是在寒、暑假时读佛典。我们门下是以禅宗为主,除了深入道理之外,比较讲究实践。

  很多人会问我,我以出家的身分念书,难道中间没有过别的想法吗?其实我在9岁以前是个最笨的学僧,饿了不知道要吃饭,冷了不会说冷。一直到12岁,才知道饿、冷、热等等,可以说到那时才开窍,比较像个正常的男孩子。

  以上是我出家、求学这一段期间的情况。

  四、归元寺受戒

  我在湖北汉阳归元寺受戒。武汉有汉口、武昌、汉阳三个地方,归元寺在汉阳,那是律宗道场。一进门,就见到四个字:「归元古刹」,因为这是一座很老的寺院,在大陆四大律宗道场中是首屈一指的。

  这个道场唯一的缺点是什么?要去受戒,一定要接法承,也就是一定要收一个徒弟属于该派下,这是它和其它寺院唯一不同的地方。

  我从湖南走路去湖北受戒。从雷音寺出发,仅仅到洞庭湖南边的沅江县,大概走了三天半。过洞庭湖的时候要坐渡船,到成陵矶,再走路,还要坐渡船,才能到武汉。大陆有一个好处:出家人坐渡船不要钱。为什么出家人不要钱?因为出家人都有护法神保护,洞庭湖号称八百里洞庭,广大无边,有出家人坐船,好像行船也会很顺利、很平安,所以出家人坐渡船可以不用钱。

  在归元寺受戒是要交钱的,要缴两块银元受戒费,没有特殊待遇。我师父并不给我钱,那怎么办?我就沿途化小缘,因此三天半的行程走了七、八天。以前都是用小铜板,十个铜板算一串钱,一块银元要五十二串钱。平常化小缘时,得了一个小铜板就算不错,所以耽误很多时间,一边化缘一边走。

  到了寺院,大家总要熟悉一番,交了两块钱,等候审查。审查时看你出身于哪个师门,受过哪个师业,把你出身环境都搞得很清楚。如果随便报师父的名字,他们会去查出来。如果不合格,就交回两块钱,不让受戒,归元寺对这一方面很严格执行。

  在戒坛里,我的师父是羯磨和尚,是戒坛三师[1]中间的一位,可是我没有特殊待遇,也是照样交两块钱受戒费。得戒和尚是立明老和尚,在佛教界,他是戒律方面非常严谨的老和尚,也是归元寺的方丈和尚,算起来现在大陆归元寺的住持昌明法师大概是他的第七代孙。

  当时受戒生活的苦,在台湾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会相信。归元寺虽然不是非常大的寺院,但是里面的规矩、法则、行止、威仪、一举一动、举手投足,要求都很严格。看的时候,要在眼睛视线三尺半,左看右看绝对是不可以的。受戒时有点像早期新兵训练的方式,所谓「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仅仅打断的香板就很难计算,打断的柳条也不知道有多少,很多人受不了。那里初一、十五加菜,一桌6个人,分两边坐,一块豆腐由6个人平分,没有盐,也没有酱油,这是初一、十五才有的菜,平常的生活可以想见,所以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得了。那些引礼师、监察师,是你愈讲理由,就挨打得愈厉害,挨打了只能念阿弥陀佛,但他们怎么不会走掉呢?那种严格,的确不是现在一般人可以忍受的。

  由于在归元寺受戒很严格,我们那一期报名参加受戒的差不多有六百八十几人,受戒时间是53天,时间比较长,到出坛时,只剩下270人,中间有些人甚至跳江自尽,因为身体多病,承受不了受戒之苦,感觉自己业障重,尽管如此,也没有埋怨。

  现代人绝对不会去受这种戒,所以归元寺住持曾希望请我回去帮他们开戒,我没有去。归元寺的戒除了苦、严格之外,没有别的。可是它有个好处:它会讲戒,每一条都解释得很清楚。在台湾就是不讲戒法的心要。因为这样,看戒时不懂它的意思。台湾是看法会或是打斋。大陆则是学规矩法则、学戒,一条一条戒都解释得很清楚,用53天的时间受戒。现在台湾有的人连戒都念不完,就戒坛圆满了。

  在台湾,很多人告诉我,你的寺院亏那么多债,干脆开戒坛,就可以还清了。我说我不愿意这么做,我要是开戒,最后人都会走光。不是说要受戒的人一定要吃苦、要严格就是对的,但至少要照开戒的规矩、法则来做。

  我们受戒时,来的人都是在寺院里当家、做住持的人,可以说本身都懂得规矩法则,都具备修养,才够资格来受戒。受戒时全部都是比丘,没有比丘尼。在归元寺受戒的,目前住锡台湾的法师,有道源老和尚、悟明老法师,另一人就是我,只有我们三人。悟明法师高我一届,他大我三岁;道源法师比悟明法师大六岁,早他两届。

  由于受戒的情形严格,所以有些人明明在别的地方受戒,却说他是归元寺受戒,因为感觉很光荣。其实很容易知道他是不是在归元寺受戒,归元寺有些特色,没有真正到归元寺受戒的,不会知道。比如寺院里韦陀菩萨都是站著的,但归元寺有两尊韦陀菩萨,大殿的韦陀菩萨站著,另有一尊在库房的韦陀菩萨却是坐着的,这是其它地方没有的。库房是我们放粮食、吃的东西的地方。库房的后门是长江的一个缺口,像个小湖一样,仓库下有台阶,连结码头,所以寺院运东西可以直接从长江进来,很方便。有一位从军队下来的法师,好象是山西来的北方人,看书知道汉阳有一个归元寺,知道从那里受戒出来是不容易的,因为磨练严格。他说他是归元寺的,悟明法师就把归元寺里外面人比较不知道的事拿来问他。

  现在台湾有几位受戒的法师,我记得民国46年在台湾大仙寺开戒,白圣法师当羯磨和尚,开参法师是得戒和尚,那时候连教走路都不会,我和白圣法师很熟。后期有一个续祥法师,他也是在归元寺受戒的。毕竟当时我是一个军人,没有办法参与传戒,所以他请了续祥法师来,安个引礼,请他来帮忙教规矩。这时候刚好续祥法师有事很忙,所以开戒也开不下去。一直到民国48年底我恢复本来面目,我才把过去几个外国代理商的人带去帮忙。我为什么会认识这些人?那是因为有赵恒惕、张之本等国民党元老这些人介绍的。

  五、行脚苦行

  大学毕业以后,我受完戒,就出去行脚,在外苦行三年,那种苦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当时人口不如现在多,出外行脚,往往十天半月见不著半个人,经常风吹、雨打、日晒、挨饿、受渴,甚至行走过一些充满毒蛇猛兽以及毒藤的深山里,环境非常恶劣。

  我用行脚来磨链自己,也去寻找隐居的高人,就是佛教所称的「善知识」。大部分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不喜欢在红尘世界活跃,都是躲在深山或比较没有人可以找到的地方。过去大陆上佛教僧侣的行脚,也就是寻师访道的行程,是了不起的普遍风气。探访高人最好不要往庙里跑,通常都往山中、古洞去寻找,都是依赖口传、耳闻。但到了后期,沽名钓誉的人也愈来愈多了。

  至于行脚能不能访到高人,则得碰运气;假冒高人的也不少—打坐、闭着眼睛、不说话,实在是摸不清楚,还得看自己程度够不够,要不然常常会被骗。话说回来,如果念了点书,了解经典中所说的道理,会比较容易辨别。但是当时有很多读过书人不会和佛法有缘,有人是受六祖惠能大师不识字的影响。其实惠能大师的父亲做过官,当时正当盛唐,岂有父亲做官而儿女不受教育的道理?只是因为惠能大师的父亲后来出了事,被贬到岭南新州为百姓,所以惠能大师现不识字相。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不识字,中国禅宗对这一点辩论得很厉害,这在惠能大师的传记里有记载。如果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久而久之,错的也变成对的了。我常说,我们中国人很可爱,古人错了,传到现在也变成对了,这是很糟糕的事!

  (未完待续)

  [1] 依据佛教界之传承习惯,有意出家者必须受三坛大戒,始为合格之大乘出家人。比丘受具足戒,需三师七证共十师;其中,得戒和尚一人、羯磨阿阇黎一人、教授阿阇黎一人,是为三师和尚,另有尊证阿阇黎七人,总称三师七证,或作十师、十僧。

---------------------------------------------
 白云禅师访谈纪录(三)

  文:侯坤宏、高明芳、赖淑卿访问

  六、西藏绦央寺学因明

  我在民国26年到西藏业富绦央寺,不是去学密,是去学因明。绦央寺只办了那一届因明学训练,之后因为缺乏经费,就没有再办。

  我去西藏都是行脚,曾经走过两个方向:一条路走四川,另外一条走青海。学因明的这一次,我是走青海过去。通常我出门行脚不计时间,计时间干什么?要去寻访隐居的高僧大德,即使爬山走三年六个月,如果能找到一位,就能受用无穷,因为他们真的知道你需要什么,通常几句话就能帮助你很多。

  在西藏绦央寺时,我有七个同学,却有五位老师。上课时有汉文翻译,也有英文翻译。老师有尼泊尔人、印度人,也有斯里兰卡人。有一位助理教授是中国人,是《成唯识论》的作者,有中文及英文本,这位助理教授都用中文来表达。同学中,就我一人是华人,另外有韩国人、英国人,也有日本人,这个日本人在我们还没离开时,就水土不服生病过世了,所以进去时虽有七位同学,离开时却只有五位。英国的那一位姓什么我忘了,但我记得他的名字叫罗济世(Lodges),英国的梵文可以说是他带进去的。

  在绦央寺学梵文有一个规定:不准抄写,就是要死记;连做笔记、留下纪录都不可以。本来我们另外有一位同学,他也是一位不错的比丘,讲堂里有一本手抄本《梵文中译》,这位出家僧偷拿去看了一下,结果就被赶走了。虽然不准笔记,但是他们会教我们怎么写梵文,梵文有些基础字,在基础字上再加上一些符号,让它能够成为一个句子。

  我去西藏学因明的时间不长,只有九个月,也不是学得很好。原来预定学两年,但因为在那里教梵文、因明的老师都没有薪水,完全是发心来教的,所以后来教不下去了。

  不论是行脚各地或到西藏学因明,这段时间都是抗战时期,北方、南方、江苏、浙江都很乱,太虚法师向国民政府建议改革。过去在大陆,佛教会是有名无实的,遇事帮不上忙。可是大陆佛教很普遍,尤其在江苏、浙江一带,「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因此对于出家人来说,抗战期间有个好处,就是日本人、国军、游击队都不会来找麻烦,土匪也不会找麻烦,所以出家人很方便,几乎都是通行无阻。不过虽然抗战期间日本人对佛教寺院很尊敬,然而道教庙宇还是被他们破坏不少。

  七、学习古梵密

  我学禅学,是这边参一点,那边参一点,而藏密则不是到处都可以学得到的。我去过西藏两趟,学过因明,也曾探访寺院,有好奇心想学密,但其实没有专门跟谁学过。

  其实讲起来,我也没有特别要跟能海法师学密法。能海法师并不认识我师父,可是因为刚好那时能海法师到西藏,我们碰了面。或许有些缘份吧,他看了我就很欢喜,想介绍一位教他密法的仁波切给我,我说我不要。那时候我年轻,认为自己是汉人,有点优越感,绝不会拜一个边疆民族的人来做我的师父。后来我们就分手了。我回来中国内地以后,跟他没有什么联系。

  民国28年我到上海,能海法师也到上海传密法,他有一个剃度徒弟超一法师,是他的大弟子,我在上海看到他的名字。上海有一个哈同花园,现在已经是个商场了,这个花园是一位蒙古王的太太—哈同夫人的,她很相信藏密,特别把超一请到公馆供养,他们不是要学密,而是希望能保护他们更平安、更健康、更有钱。超一有点不务正业,谁要向他学密,每一个密法要5块银元。刚好我去那里,本来不晓得这种情况,后来知道了,气得掉头就走。

  但是我和能海法师在上海再次碰面,他还是一直要我跟他学密,我说我对藏密没有兴趣,我喜欢古印度的梵密。他说他也学过一些梵密。他的家乡在四川,这时候五台山邀请他过去,刚好我也要去五台山,就是这样的因缘,所以我们就一起去五台山,大概相处了十来天吧,所谓相处,也不是整天在一起,他教了我几个梵密的密法。他从来没教过人梵密,过去都是教人藏密。所以我们有这么一点因缘。可是我并没有拜他做师父;我因为年轻,又是大学毕业,认为自己不错。那时有点傲气。

  从五台山下来,我就回南方。有一天,能海法师到浮丘山雷音寺去找我师父虚因老禅师,一定要我做他徒弟,因为他很气他的弟子超一拿密法卖钱。我师父说:「这件事我不做主,你问问他,他自己愿意的话,我不会有意见。」这象是师父求徒弟,而不是徒弟求师父了。后来能海法师就在雷音寺传法,那时还是下雪的日子。能海法师赐我法名宽一,他传了法以后就走了。这件事在大陆没有什么人知道,不知道为什么在台湾却消息传开了。

  民国30年我行脚到泰国,想去泰北山区找一位中国籍的老比丘,听说他在那里修行得不错。我和一位要好的同参宝乘法师一起去。我们先到缅甸,再去泰国。

  我们没什么钱,我的师父在缅甸有皈依弟子,是华侨医师,很有钱,所以我们先到那里。去到那里后,刚好赶上妙善禅师—也就是金山活佛出问题,那时候妙善禅师在拜经塔,他手臂很肿,已经烂到看得见骨头。那里很热,人家都是半夜去拜塔,如果正中午去拜塔,在青石板上摆个馒头,一定可以烤熟,完全烧焦。我师父的信徒是个医生,他也供养妙善禅师住与吃。我们去的时候,医师正在劝妙善禅师接受治疗,可是禅师听不进去。他的手臂长蛆了,长长的一条一条,他把蛆拉出来,放到草丛里放生。我骂他是在杀生,因为他自己制造蛆,让蛆长大,再把牠放到那么热的草丛里。那时候只有宝乘和我两个人经常讲他,其实他已经到了快要涅槃的时刻,就好像一个婴儿一样,已经退化到非常无知、恢复到完全一尘不染的原始现象。最后我和宝成法师两人,加上医生,硬把他绑在病床上,我们和医生、护士一起把他洗干净,把他的一些烂肉清理好,上了药,给他治疗。这件事说是好事—在人的立场是很好,可是他却因为这样,不到七天就往生了。所以即使到现在,我还是很难告诉自己,这件事究竟是对还是错。他不只是皮烂了,连骨头都烂得露出来了,可能是最后一点业,用这种磨难的方式去消除吧?很多人都说到金山活佛的事,却不知道他是怎么过世的。

  宝乘法师又是什么人呢?他是个孤儿,从小在各地流浪,像个乞丐一样,后来出家了。他认的字不多,可是学得一脑袋瓜子典故、寺院家风等等,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事,他是个老参禅和子。

  本来我们到泰北是要找一位中国籍的老和尚,也是不巧,我们去之前,他已经过世了。宝成就给我出一个主意,他说你每天去山上走走,说不定会碰到什么机缘。于是我每天到山里走走。那里是什么地方?许多从富国岛撤退的军人的村子就在那一区。那里以前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些土人,可是我却碰到一位印度的和尚(《千佛山三十周年特刊》中称其名为忏托那库玛)。他个子不高,瘦瘦的,精神却好得很。他从后面走过来,一把把我抓住。我看着他不讲话。然后他开始讲印度话,我听不懂;虽然某些字音我听得懂,可是连不成句。最后我用梵文和他讲话,结果勉强可以沟通。我懂一点梵文(印度古文),和印度话差别很大,但是某些话是可以通的,所以我讲的梵文他可以听懂一些。他也读过书。他的意思是,现在古梵密就剩他一人了,他一直找不到机缘传人,这时候一定要传给我。

  他传梵密给我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当时他表情很严肃、很凶地叫我跪在地上,我毕竟年轻、气盛,就是不跪,反而在旁边坐了下来。他看我不跪,坐了下来,突然趴地向我顶礼。我干脆合掌不理他。他坐在我对面,好像要跟我商量,希望我跟他学密,不要让古梵密断了。我不晓得是不是讲了这些话:哪里古梵密只剩你一人?不可能的事。可是毕竟在这种情况下,我跟他相处差不多一星期。那些天我们吃的是山里面的草根、野菇,至于水,到处都有,一共花了七天七夜。

  这位印度比丘教了我不少东西。我在降央寺学过梵文,但因为不准抄写,只凭一些记忆,这次他再教我梵文,就很容易记得。他的古梵密是标准的古梵文,他一教我就会了。我跟他相处久了,最后我才向他顶礼,认他做师父。

  传完法后,他就离开了。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一个人在山区里做什么呢?我那时候就一直在想这件事。

  古梵密是强调口授的。和能海法师传的密法相比较,能海法师传的是印度佛教的密法,并不是古梵密。

  现在我陆陆续续把这些梵密写出来,称为《梵密之钥》,写得并不完整,不能公开的我没有写。

  在千佛山祖堂,用大理石刻出来的是文殊菩萨的咒语,不是准提菩萨的咒语。另有不锈钢刻成的准提咒语,除了六字真言,另外还有三个特殊的字配合起来。看起来象是一个咒语,可是如果用梵文拼凑起来,一共有二十一个咒语。

  八、被抓兵随缘来台湾

  我要不是因为被抓兵来台,是没有机会来台湾的。在台湾,从大陆来的老和尚95%都是赶经忏的道场出来的,因为只有经忏道场诵经有钱,才能买船票来到台湾。在大陆并不容易看到出家人,除非是在城市;城市里,到处都有出家人。如果看到出家人穿得很整齐、很漂亮,那都是赶经忏的;如果看到出家人穿得破烂,有很多补丁,甚至看起来很肮脏,那都是住山的。可是在大陆,对这些很贫穷、衣着破烂的出家人都很尊敬;出家人穿得太好,人家都会笑,会认为出家人没有钱,怎么穿得那么漂亮?住山的出家人社会地位还不错,几乎任何人对他们都很尊敬。

  抓兵来台,很难说是好是坏。如果我没来台湾,也不会留在大陆。我本来也有两个可能要去的地方:一个地方是打算在民国37年(1948)农历7月份去法国留学,还有一个机会是9月份到印度中华寺,他们请我去。我在大学时,湘江中有一个水陆洲,洲上有一座基督教堂,里面的牧师有一个女儿,他们是法国人,介绍我去法国,而且刚好那时候他们要回法国,有很多机缘凑巧,所以我有机会到法国留学。

  我的师父要我自己选择,他说我反正早晚也待不下去,是一个非走不可的人。如果我去法国留学,是由我俗家来供养我。有些事情我的父亲跟我的师父都商量过,可以这么说:我的师父希望我像一条龙,他对我的期望太高。我父亲本身也是从事教育工作,当然他更赞成我去法国,甚至他希望我去读书,回来就不要做和尚了。我那时候没有特别决定要到哪里去,是看哪一个地方机缘成熟就去哪里。没想到当年端午,我被抓去当兵,两件事都没有赶上。

  被抓的那天,我到一个信徒家里,他们家里有事,希望我为他们作午供。午供完了以后,我要回山,经过河边。这一条河是支流,可以通到湘江,是个有小码头的小镇。阿兵哥在岸上,在大陆我们都称呼阿兵哥为“老总”。他们把东西搬到船上,我经过时,他们叫我:“ㄟ,和尚!来帮我们搬东西!”我想这是举手之劳,就帮他们。搬到最后一箱,我要下船时,他们把船一拉,告诉我说:“你不可以下船!”我就这样被抓了。其实如果我那时候跳水逃走,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我是在洞庭湖成长的呢。只能说我有一种出家人的宗教心态,认为:“随缘吧!”。到现在,我还常常想起这个日子。到台湾这么多年,很多信徒请我到他们家里吃饭,为什么我都不去?或许和这一件事有关吧!

  当初军队从资江转湘江,原来坐小船,在资江换了大船。他们在全国各地搜购物资。在资江上大船时,就把我的衣服扒掉,拿军服给我穿上。从湘江再到长沙,把我送到长沙师范学校,送到那里的一间教室。教室里已经有七、八十人,都是被抓来的。地上铺的是稻草,什么都没有。之后我们从长沙出发,被送到广州,交给青年军。青年军素质还算不错。

  从长沙到广州是坐火车,在火车上,他们用一条粗绳,一串串把人绑起来,两头绑在火车的门把上,有带枪的军人在那里看着,晚上如果要去上厕所,要主动喊报告,如果随便站起来,他会拿枪打你。对这样的生活我感觉还好,因为过去我在大陆苦行过,什么苦都受得了,在军队难不了我。当时大陆的情况也实在没办法了。我们从广州坐登陆艇来到高雄,被送到凤山,在湾仔头。

  过去军人是用抽壮丁的方式招募的,类似现在的团管区要交兵,有人愿意当兵,有人花钱去买,买了之后可以不用当兵。不够的再去抓兵,抓来之后补缺。由于是补缺,到现在我身分证上的名字还不是我,而是那个逃兵的人,当初他也是被抓兵,后来逃了。因为军队里不准改,到现在我还是用那个身分证。本来我复姓欧阳,身分证上却姓徐,这个人的学历还蛮高的──南京艺专毕业。

  后来我在台湾部队当教官,有一次参加一个校官班,当时我已经是少校。逃兵的这个人有个侄儿也在军队,也来受训。他看我贴的名条是“徐昌龄”,下课时就来问我是什么地方人。

  九、引进新式教育法

  我在军队那段时间,除了当兵一百天之外,其它十年的时间都是当军官。本来我在高雄凤山勤务连站卫兵,一班两个小时。连上有一位指导员,也就是现在的辅导长,他感觉我这个士兵好像跟一般士兵不太一样,要我去考孙立人办的干部训练班,一出来就可以当少尉军官,有机会转出来。我去考了,也顺利考取,所以总共当了一百天的兵,之后当了十年的军官。

  考上干部训练班没多久,又被派到宜兰通讯连学校受训,在那里学无线电的原理,从事无线电工作。后来我发展传播事业,和这项经历有点关系。[1]我都是待在学校,最早在第四军训练班,后来改为陆军官校,我在那里当教官。步兵学校在民国41年(1952)复校,我们被派去创校。那时候当教官比较方便,都是上、下班;也很自在,可以穿便服上课。因为政府接受美援,一切都依美国式作法。

  如果说我在军队时曾对国家有什么贡献,那是在教育方面。我曾在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研究中心受训九个月,专门针对怎么做老师的主题上课,课程教得很仔细,所有有关教师的知识都教了,包括制作图表、讲义、教案的方法,甚至授课时间的比例分配、教鞭的使用、黑板的写法等等细节,要求都很严格。

  例如授课时间的方法,那时候一堂课通常是一小时,实际上是50分钟,可以分两小节,第一小节大概23分钟,23分钟结束,再来是第二小节,要讨论问题,把握时间和学生交换意见。之后留下一些时间做结论。一堂课讲完,刚好50分钟。

  又比如使用黑板,写黑板时,假使用右手写字,必须站在左边;左手写字,则必须站在右边,都是用侧面写字,每一个字学生都要看得到。为什么要这么要求?因为写下去的每一个字,学生看得到,再解说下去,学生一定会有印象。现在有些人当老师,背对着学生写黑板,一个人搞自己的,那样做是不可以的。如果背对学生写黑板,学生会自己在下面聊天、捣乱。

  另外,他们教怎么示范图表,包括图表要怎么放、怎么翻。他们新发明一种用透明纸做的“夜间图表”,利用电灯的光,晚上也可以看到。

  从美国受训回来,我们带回了这些教育改革方法。早期台湾的军事教育都是从大陆带来的传统式教育,到我们那时候,政府已培养出我们这一批由军队出来的教官,再让我们去培养教师。部队中成立了教官训练班,完全用美式教育,班主任是校长[步兵学校校长张立夫],他是中将;我是副班主任,只是上尉,但因为在美国受过专业训练,学得正规教育,因此训练三军所有的教官。培养教官的目的,是希望透过政府的力量,改变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训练班结束后,我们跟教育部、台湾省教育厅合作,继续做了很久的教育训练。当时台湾除了教导训练班之外,最早是由我们培育三军教官。

  我们带回的教育改革是老师方面的改革,几乎每一样做老师的条件,我们都教。包括怎样做教育计画、教案、讲义,怎样上课,怎样使用图表、黑板、教鞭,甚至怎样考试。

  例如我们要求上课要做重点提示,把重点标出来,不能让人觉得老师在玩手法,不告诉学生重点。过去上课很少有重点提示,都是要背整本书,可是学生一个学期要念多少书,没有重点的话,要学生死背一本书,效果是不会好的。

  考试方式中,问答题或测验题都不是问题,可是过去的考试,总是让学生没有太多联想的空间,这是我们要改善的。我们很讲究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包括怎么样独立思考去读一本书。比如我们当初带回了一个课程~速读,通常一般速读法是一行一行很快地读,可是我们的速读是钻石法而不是平面法,把一本书一个中心点像钻石菱形、立体一样来读。可是最后这种速读方式没有办法推广,因为要学会并不容易,不只是要眼睛快而已,也要从很多文字中马上知道这篇文章在说什么;这样读书会知道大意,把握这个观念后,书读得快,对整本书会有个概念。

  此外,我们从美国带回来的教育方式,对于出题技巧、评分也都有改善。比如有一个问题,可能有一个答案,也可能是两个答案、三个答案都对,如果全部答案都打勾,那应该没有分,因为后面还有一个“以上皆是”,这是一种新的出题方式。

  智力测验也是我们带回来的,以前台湾没有智力测验。这些都是全国比较优秀的教官去美国受训带回来的新方法。

  从国外带回来新式教育方式后,学生读书确实比较活泼了,不会那么死板。以后军队教育却变质了,陆军官校出来的虽然都有大学程度,可是没有真正培养出对军队教育有很大帮助的人才,甚至原来的目标是影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方面的倾向却慢慢消失了。现在的老师好像都是爱怎么讲就怎么讲。

  我在讲话时,通常不喝水,这是因为过去我在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研究中心时,对这一方面有研究过。如果上课连续讲话,口腔会产生黏膜,有润滑作用,所以这时最好不要喝水,喝了水或喝茶,会把黏膜洗掉,声带容易受伤。这都是经过研究的。(未完待续)

  [1] 白云禅师于民国85年(1996)6月开办公益性质之白云广播电台,民国91年(2002)5月设互联网两个网站,并将白云广播改为“金禧之声”。

  十、申请退役

  我在军队十年又百日,之前和之后都是出家人的身分,心理上设法去适应,但也同时一直在想,怎样才能「出狱」?所以虽然在军队时,我全心投入,尤其努力学习发展教育训练。但是教训工作结束,回到工作岗位,我又在想:怎样才能离开军队?

  到民国48年(1959),我因为在部队上课太多,太劳累而生病了。从预官队第五期、六期、七期,我都在带训;加上步兵学校有士官队、尉官队、校官队,并且另外成立将官班,将官班是老总统亲口下条子做的。以前的将官连手枪都不知道怎么用,一般的轻武器、轻兵器,他们都不会使用,那时候新式的手提式无线电就像现在的大哥大一样,他们也都不会使用,老总统看了很伤心,因此就在步兵学校办了一个将官班。我兼将官班的职务,班主任是校长,副主任是教育长,我兼名誉教育主任,有很多事,很累。那时候我一天有八个小时的课程,晚上还要给他们补习,没有星期六、星期天。

  到民国48年(1959),有一回我骑脚踏车摔下来,掉到水沟,营房的水沟很宽很深。我晕了过去,被送到医院。经检查,肺部有点问题,因为太劳累了,造成一般所说的痨病,我就住院了。刚好那时候政府的政策,有病的、年纪太大的、需要长期休养的军人都可以退役,我就利用这个机会申请退役。

  本来那一年7月,我的退伍令已经下来,但被校长张立夫把我的退伍令压下来。一直到11月底,跟我一起申请退伍的人都拿到退伍令了,我却还没有。我就到学校的人事部门去查,那些科长跟我很熟,他们说:「这个命令早就在校长那里!」我就打电话给校长,校长叫我过去,问我:「你一定要退吗?」他不希望我退伍。我说:「如果我不是想退伍,我就不会提出申请。」校长说:「你究竟为什么想退役?是不是想在社会上有什么好发展?」我说:「不是!我老实告诉你,我本来是出家人!」他不知道这件事,一下子也不相信。无论如何,我终于退役。

  在军队时,我没有随缘吃肉,吃肉边菜,那是没办法的事。通常我比较客气,同事都知道我一定吃一碗辣椒、豆豉、豆腐干。但也因为吃的方面有很多忌讳,过去在军队时,我的营养不怎么好。

  虽然是因为抓兵而进部队,在部队里对我个人帮助还是很大,因为可以接触很多不同层面的环境,也学习很多新知识,这些都不是一个出家人在寺院里可以学得到的。我曾经参与国家军事考察团被派遣到美国两、三次,全国性军队指导会议的机构也差不多都会参与,学习机会不少,吸收一些知识经验。其实在那个动乱时代,在军队里是比较安定的。不过我心里一直在想,有机会要赶快离开,恢复本来面目。

  十一、恢复本来面目

  民国48年(1959)底我退伍了。退伍后我到高雄县甲仙乡,为什么有这个机缘?因为当时甲仙的民众服务站主任过去是我的学生。是在现在卫武营那个地方,曾有一个入伍生总队,其中有幼年兵,都是从广州撤来的流亡或父母离散的学生,都是小孩,不是年轻人,全部集中在这里。政府培养他们,让他们就学,有的送到孤儿院,都做了处理。这位民众服务站主任就是出身在这里的幼年兵,我当过他们的连长。由于他的介绍,我在甲仙找了一块山,恢复本来面目,再现出家相。

  退役时,我可以选择领八成薪,可是我并不想再跟军队来往,就提出领取一次退休俸的申请。到民国49年(1960)3月份,我拿到退休金。

  恢复本来面目时,我的作法是在山里,根据《占察经》做一些仪式、规定,忏悔缺失。这部经对于还俗的定义讲得很清楚:如果是为环境所迫穿了在家服,并不一定就是还俗,要看的是内心有没有还俗。所谓内心有没有还俗,是指在一些实际工作中的作法。

  我在军队时,有很多机会可以结婚,但是我没有这样做,那是因为不想还俗。当时很多人感觉我很怪,好像我从来没有想过成家这些事。我没有向别人表明我原本是出家人,因为在军队里讲这些,人家会以为你是在开玩笑,所以他们只是觉得我比较奇怪,好像我除了上班、上课,平常总是一个人,几乎一般人所喜欢的我都从来不参与。

  十二、台湾行脚访察寺院

  虚因老和尚后来到了缅甸,民国49年(1960)起两次来台湾。他是因为缅甸的信徒到中国大陆去,因为局势很乱,就把他接到缅甸。他来台湾是经过香港,随港澳侨胞回国庆祝团来台湾,不是自己来,他在香港有信徒。他来的时候不是穿出家服,是穿了唐装,这是随别人方便,因此他才用华侨的身分来台湾。在这种环境里,他是尽量避免别人不方便,而不是为自己方便。香港的佛教会和台湾的佛教会都有联系,那时候从大陆来台湾的老和尚没有几人,所以他很容易就找到我。

  我在民国50年(1961)及51年(1962)在台湾展开两圈半的环岛行脚,一次是山线,一次是海线,另一次是纵贯线,这可以算是半次。当初我的行脚是有一些想法,第一是想了解台湾的寺院和大陆有什么不一样,毕竟台湾的佛教也是来自从大陆,几乎100%都是从福建过来。另一方面,主要是想去看看真正有道德修养的台湾出家人。所以我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大大小小的寺院都去看了。后来人家说起「台湾走透透」这句话,我不只是走过台湾每一个乡镇而已,是每一个乡村都走完了,凡是有寺院的地方,我都去朝礼过。

  去行脚的地方,如果是在家人,我会看看有什么莲社、居士会;如果去出家人的道场,我一定是应他们住持的要求才去。这些都是方便。我不认为到寺院只是去找名僧~~有名的出家人而已,如果是真的想求道,很多大寺院是找不到的。

  我在行脚时也把很多规矩、法则教给寺院;大陆的道场有很多的规矩、法则,那时候台湾的戒坛没有人教这些。我常开玩笑,台湾应该成立住持训练班,把规矩、法则教给他(她)们。所以几乎是他们需要什么,我都会停下来帮助他们。很多寺院希望我留下来,我说那不是我的想法。事情做完了,我也就走了。

  我在台湾各地行脚,看了许多地方之后,曾有这种想法:台湾无学可参。参学是想学东西,学人家的特色,学人家的心得。因此我还是摇摇头,觉得躲在山里算了。为什么?第一,台湾的寺院都是男女众住在一起,这是我最反对的事。人毕竟是人,男女如果不分开住,会有很多麻烦。第二,很多寺院设了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管收钱,请出家人替寺院服务,由地方上的人管出家人。第三个问题是站在我个人的立场,因为我是丛林里长大的,如果我连个人自度也做不到,怎么能帮助别人?所以一心一意希望能把自己的问题先解决~~我讲的问题是生死大事,所以我自己就在山里自耕自食。那时还年轻,在军队也把身体锻炼得很好,因此自耕自食没有问题。我在大陆时也是在行脚,身体的底子不错,因此住山也住得很快乐。可是最后还是逃不了,还是有人要出家就来找我。

  台湾的佛教有种种奇怪的现象,政府也管不著;或许政府有登记的,政府管得著,没有登记的、自行创立的,政府就管不著。甚至小小的道场,买了透天的房子,里面供奉佛像,一到晚上,信徒们围起来凑热闹,因为里面有乩童,真是不像话。有些有管理委员会的小庙也少不了这些现象,什么奇怪的情况都有。

  不过毕竟正信佛教的道场也不少,可是他们不懂道理,想修行也无从下手。台湾有七大宗派,究竟有没有表现出宗派的特色?不管是成实、三论、唯识、禅宗、法华、华严、净土以及密宗,究竟它所强调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很值得重视。

  十三、慈航法师

  我在台湾也遇到过几位外省法师,最早的是慈航法师。过去我们在大陆就很熟悉,可是在台湾那时候我还是军人。在大陆慈航法师曾经到我的禅堂待了两三个月。那时候很多人看不起他的出身,因为未出家之前,他是一个裁缝师,也就因为这么一点,很多所谓的高僧大德瞧不起他。可是他和我私交很好,我可以举一个小例子。我还是军官时,穿着军服,短袖短裤,打绑腿的妆扮,每个月几乎都会去看他,他那时信徒的供养很少,凡是外省来的法师几乎都不敢碰他,因为有人说他有匪谍嫌疑。[1]我每个月去看他,带一些钱,在汐止买一些他需要的米等等。有一次谢冰莹去看慈航法师,我跟慈航法师并排坐在椅子上,因为信徒会向他顶礼,此刻慈航法师站起来对谢冰莹说:“对他顶礼,但不要对我顶礼。”我是一个穿军服的阿兵哥,为什么要对我顶礼?谢冰莹感到很奇怪。慈航法师对她说:“先顶礼,我再告诉你。”但是我不敢接受,所以我躲到慈航法师的背后。这显示我跟慈航法师比较熟。慈航法师的弟子中,一个徒弟是出家人,一个徒弟是在家人,在家女弟子就是写《女兵日记》的谢冰莹,出家人是律航法师,他本来是阎锡山的军需处处长,就是黄胪初,那时他是将军,现在已经过世了。

  本来慈航法师是中坜圆光寺妙果法师请来台湾的,[2]妙果法师希望他到佛寺里来主持“台湾佛学院”。但后来他和妙果法师对教育的观念有差别。慈航法师有个想法,他认为佛寺要培养法师、培养弘法人才,因此这一方面的人都应该专门从事教育、研究和学习。其实寺院也有很多事要做,譬如整理环境、搬运物资等等,慈航法师对这方面比较不注重。

  慈航法师离开圆光寺后,在民国39年(1950)到汐止的一个精舍,刚开始住在下面的静修院道场,但是他不习惯。道场的住持帮助他发起建道场,在后面盖了一间弥勒内院,其实只是一间小佛堂,旁边盖了几间小寮房。

  虽然住在弥勒内院,他一心一意还是想办教育,所以他在静修院还是维持佛学院的教育工作,收了从大陆随军队来到台北的出家人,慈航法师对他们花了很多心血。那时的出家人什么都没有,依附别人,能够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后来都不想念书,慢慢散了,跑到善导寺、十普寺、临济寺去赶经忏了。现在这些人大部分以台北善导寺为主。慈航法师闭关前,只剩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是谁呢?是现在菲律宾的自立法师。

  十四、白圣法师

  民国50年代初期,佛教会理事长是白圣法师,他当过很久的佛教会理事长,可以说是死于任上。他邀请我过去帮他。那时不论出家或在家,从世界各地来拜访他的人很多,刚好他又打着禅宗的旗号,很受注目,其实他本人不是禅宗。

  我在民国53年(1964)到55年(1966)和他相处,到56年(1967)初离开。跟他相处了一段时间,我感觉好像每一天都是跟政治人物打交道,几乎都在吃饭应酬,从这一家跑到那一家,好像跟真正的佛法已经脱节了。但也不能怪他,因为他处在那种环境,很多事要去处理。像临济寺、十普寺本来是日本人的财产,政府来了以后,这些寺院交给一些比丘尼住,要怎样转变为佛教的财产?这些事都必须处理。

  那时有一批政治人物很拥护佛教,替佛教做了很多事。例如白圣法师有一位世交,是老立委李子宽,他是佛教徒,还有一位是赵恒惕、[3]张之本,都是老立委或国代,都很拥护佛教。政府为民意代表盖了中央新村,里面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佛教徒。那里我也去过,因为关系到佛教、佛法的事白圣法师都找我谈,出门都喜欢拉我去。那一段时间我常和他们吃饭,每次到礼拜六或礼拜天,这些老立委和老国代就说:“哪一家寺院的素菜最好,我们去哪一家吃。”造成了这种风气。后来许多出家、在家人都以团体的方式来到台湾,我去过日本、韩国、美国等等一些国家,他们来台湾时,常要吃饭聊天。所以我逐渐待不下去了。毕竟我是在丛林里长大的,一板一眼。我那时有一个观念:既然是大法师,就不能做错事、讲错话;既然是在家的大居士,也不能随便说话,因为会影响别人。但也因为这样,久了之后,我开罪了不少人。当然,表面不会怎样,可是我自己感觉到,再这样下去,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民国56年(1967),我要离开白圣法师时,推荐徒弟如印法师去帮助他。之后我就离开,没有再和他们打交道。我从来不和外边出家人打交道,也要求我的徒弟不要和政治人物往来。

  过去我还年轻,会去提别人不欢喜的事;年纪愈来愈大,也愈来愈圆滑,知道没有必要去提人家不欢喜的事。这听起来好像很乡愿,其实不是乡愿不乡愿的问题,天底下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一定是对或错的事,不管人家做什么,都有他的时代背景、环境关系,如果只是用我们的直觉或眼睛看到的、听到的,用我们的自我意识来表现,效果还是有限的。不过我还是以为,做为一个出家人,最好不要涉及政治。

  十五、“土和尚”的佛俗因缘

  过去在大陆时,我和妙果法师也有接触,因为过去我在天岳山当过方丈,他去参访过,我们曾有一面之缘。

  台北龙云寺的贤顿法师和台南的眼净法师和我年龄差不多,可是我们有一点师生关系。他们在泉州鼓山涌泉寺闽南佛学院念书,我受邀在那里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课程,专门去讲《金刚经》。后来我去行脚,都曾拜访过他们,他们都想把我留下办佛学院,那时候许多法师都有这种兴趣。可是当时我曾发了一个愿:不留寺院,不当住持,不收徒弟,自理宿膳。所以我并没有接受他们的邀请。

  在大陆时,虚云老和尚是位了不起的善知识。民国36年(1947)灵源法师在南华寺开戒坛,他们请我过去。开戒时要过堂,那是一个非常庄严的环境,常常有引领时间。那时候宣化法师在南华寺做钟头师,我在那里待了50几天,当时经常和我在一起的宝成法师也在。开戒出来后,我还在《海潮音》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一般说虚云老和尚有48奇,我说还少了一奇。在戒坛时,他站着的机会很少,都是坐着,在一起的人,不管个子多高,虚云老和尚总是比人家高出一个头。我们在行脚时,很注意这些事,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另外有一件事也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出家人有一种前面一排扣子的挂子,其实是把里面的褂子加长。这是谁发明的?太虚法师,所以我们都叫它太虚褂。在台湾称为罗汉褂,其实罗汉褂不是前面开襟,是斜开的,差不多到膝盖的长度。本来有一种伽蓝褂,一样没有袖子,可是长度不同。太虚褂比一般的褂子长一点,但比伽蓝褂短一点,没有袖子。是在还没有发生抗战之前发明这种褂子,他觉得这样的长度很方便。

  太虚法师是因为到某寺院去挂单,人家不愿他来挂单,说他出家不像出家,在家不像在家,他生气了,才有他自己的开始。很多人不知道这些事。很多人对大陆的事情不太了解。我因为行脚,到处跑,看得多,不是有一句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吗?行脚不只是像读书而已,甚至还要超越读书,很多事是别人看不到的。一般提高僧大德,都不会提这些事。

  可是我从来不会说我跟谁熟、我跟什么人有关系,我也不会说自己认识谁。讲好听点,我是最怕攀缘的人。目前在台湾许多元首或副元首之类的人,他们也来拜访我,包括民进党、国民党、亲民党,差不多政治舞台上的一些人物,都知道这个和尚和别的和尚不一样,私底下和我见过面。我都有一个要求:私人拜访可以,如果带媒体来则不可以;有媒体我就不见,即使到了门口,我也不开门。吕秀莲副总统第一次来我这边,身边带了人,我说:“既然来了,请他们在楼下等。”所以她知道了。后来她第二次到菩提寺,身边就只有秘书一人。我很坚持,如果违背这项原则,什么人我都不见。我并不想和政治人物打交道,也不需要抛头露面说我是一个什么大和尚,我常说我是一个土和尚。

  [1] 慈航法师曾经为此入狱,在监狱的时间,据《台湾佛教数码博物馆》〈佛教人物〉传记,为民国38年(1949)6月间,http://ccbs.ntu.edu.tw/formosa/people/1-ci-hang.html,上网日期民国94年(2005)1月25日。

  [2] 慈航法师于民国37年(1948)秋冬之际,在弘宗法师介绍之下,应台湾中坜圆光寺方丈妙果老和尚(1884~1963)之邀来台主持“台湾佛学院”,试办一期六个月的训练班,民国38年(1949)6月结束。

  [3] 赵恒惕(1879-1971),湖南衡山人,同盟会会员,在中国大陆时曾致力湖南自治而未果;民国38年(1949)来台。曾任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总统府国策顾问、资政。为热心之佛教徒。其子赵?佛重已将其档案捐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参见该所网站http://archives.sinica.edu.tw/main/directory58-1.html,上网日期民国94年(2005)1月25日。

  十六、关仔岭碧云寺

  我在关仔岭碧云寺待过,但并不是经常在那边,他们有进香团大拜拜时我才会去。为什么我会去碧云寺?是因为我行脚经过,发现他们的比丘尼只会做一些寺院工作,而不会学一点知见修养。那边有一位老尼师十妙法师,我笑她十妙并不妙。她要求我留下来,我说:「可以,但我不能长住。」我留在那里一段时间,教她们静坐、念佛等等出家人最起码的修行,象是念佛,就有很多方式,我跟他们讲一些粗浅的道理方法,这是对他们出家人的指导。

  碧云寺收入不错。我跟出家人说:「你们得把碧云寺盖得象样一点,不然所有油香钱都浪费了。」刚好我去的那一年~~民国53年(1964)白河发生大地震,天公庙全部都震垮了,死了两个人。我说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把破损的地方重建。他们说没有钱,我就跟寺庙出个主意:「只有一个办法:先欠债,再还债。」因为知道碧云寺有钱,寺里的人到白河镇买任何东西,别人都不会担心。我说可以向白河的建材行借债,写借条。管理委员会对于碧云寺的欠债没有话讲,盖房子欠人家钱,都有证据,用收的香油钱去支付,因为是为碧云寺着想,并没有错,所以在这一方面费了点心思。对管理委员会来讲,我是不安好心;可是对佛教寺院来讲,我是在发愿、发心。

  本来天公庙是木头架成的,时间太久,也被地震完全震垮了,所以后来把天公庙移到后面。天公庙盖好之后,我和他们谈改建的事,最后在寺前盖了地藏殿,后面盖了三宝殿。碧云寺现在能有那些房舍,和我的建议有关。

  虽说我在碧云寺住了七、八年,事实上从住进去到离开,真正住的时间没有多久,只是每一年都有机会去,尤其在2月进香时我一定在。我总是希望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出家的寺院,管理委员会却把它改变了。碧云寺的大殿那么古老,嘉庆16年(1811)到今天只整修过一次,民国53年(1964)那么大的地震,前后的庙堂垮了,还压死了人,可是正殿的结构连屋角都没有裂,所以环境是不错的,可惜后来却变质了。

  十七、我的三顶帽子

  我在碧云寺时,有一位心性比丘 , 他自己没有寺院,住在别人的寺院,而且是在比丘尼道场。他来到碧云寺,里头有两个年轻的比丘尼,他告诉她们:「我要盖寺院,希望你们跟我去。」他自己在别人寺院挂单,盖什么寺院?这件事让两个比丘尼的师父很着急,怕她们出事。刚好那时候我回山,她们叫我出面。我就当面和心性比丘谈,他一开口就说:「我是白圣法师的侍者。」我说:「关于这两名比丘尼,如果你真正有寺院,而你缺少常住,需要叫人去,我不会不赞成。但是你目前并没有寺院,你把两名比丘尼带去住哪里?」他说:「我有的是地方住。」我说:「这不是办法。我并不反对什么,问题是现在她们的师父很不欢喜。」他说:「他们的师父欢不欢喜有什么关系?她们两人愿意跟我走就好了。」这不是出家人该讲的话。人家有师父、有寺院,你什么都没有。当然,我并没有这么讲。我说:「我是劝你,当你自己有寺院、缺少常住时,再来找她们。我话就讲到这里。」他就走了。

  但是他很生气,用一个在家人的名义,写了一封信寄给白圣法师,里面讲得非常难听。写这封信的人说自己是一个公务员,前几天到碧云寺去看,待了两三个小时,结果他看到碧云寺有一个外省流氓和尚,这个流氓和尚对碧云寺的出家人不是骂就是打。这还不要紧,他还说这人每天晚上叫比丘尼轮流陪他睡觉。一般人看起来,可以知道这是一种黑函,写信的人说他只是经过碧云寺,待那么短的时间,却能把事情搞得那么清楚。刚好白圣法师收信那天正要去马来西亚,就把这封信交给净心法师,因为净心是教授和尚,在教务组,他要净心去查查。想不到净心法师拿了这一封信,就在戒光佛学院向学生公开宣读,他说:「你看,白老要留他他不干,现在到碧云寺被人家告做流氓。」

  那时我派了一个徒弟去帮助白圣法师,他听了净心的话非常生气,打电话给我。我说:「不要紧,嘴长在人家脸上,你要叫人家不讲是没理由的。我们根据事实都很清楚,为什么要争呢?」可是我的徒弟沈不住气,毕竟他是在台湾出家的,有人污辱他师父,他睡不著。白圣法师从马西亚回来以后,他就把经过说给白圣法师听。白圣法师把净心叫去,问他有没有这回事,他说有,白圣法师就当著我徒弟的面甩他两个耳光,我的徒弟出了一口气。可是我就跟我徒弟讲:「你这件事情做错了,将来这笔帐会算在你师父的头上。」

  我过去在台北或多或少得罪一些人,所以那时候我有三顶帽子:一顶是逃兵,一顶是匪谍,一顶是假和尚。假和尚是上面说的这一件。至于匪谍,为了这种嫌疑,民国50、60年代,我还曾被送到新店去。慈航法师也曾经被看成是匪谍,关了七天。他的事比我早一点发生。我还算好,我被送去的那一天,有一个管理科科长是我的学生,他在步兵学校受训过,从尉官班到校官班都是我的学生,他说:「你们抓错人了!如果他是匪谍,全台湾都是匪谍!」所以有时候冥冥之中,还是有一些护法神在保护吧!这三顶帽子都是他们送的。不过现在他们讲也没有用,毕竟人都是会看、会听、会比较,说得好听一点,所谓「真金不怕火链」。

  十八、白云精舍的劫难

  在碧云寺时,为了便于帮助白圣法师,我曾在北投贵子坑(土民说鬼仔坑)有一间白云精舍。那时候我的弟子如印师跟著白圣法师在临济寺,我还有另外一个徒弟在我身边,我不想住临济寺,那里一天到晚都在做佛事,甚至连死人都抬进寺里,我看了不喜欢。台北善导寺甚至把棺木都抬到大雄宝殿,我对这些都很反感。因为这样,我才会在北投盖一个小房子做精舍。那里有一处很好的泉水,一年四季不断。

  当初为了盖那个小房子,我还拜访过相关主管单位的人,因为那是一个军事管制区,管那里的是一位中将退伍军官,他曾在步校将官训练班。我提出建筑申请不久,就去拜访他,说我想盖一间小砖瓦房。在那个时代,有一点关系多少还是很好的。

  民国58年(1969),农历8月来了艾尔西台风。原来我打算在精舍里过8月中秋,甚至还把徒弟都找在一起。但8月13日是十方大觉寺灵源法师的生日,我们在大陆就认识了,他是惟觉法师的师父,他打电话给我,说有非常要紧的事,我必须去一趟。所以我在8月14日下午差不多5点多就出门,到基隆去。虽然第二天有台风,14日那一天只有一点风,下一点雨,天气不是很坏。我下山后,我的一个徒弟住在精舍里。那时我还有一名徒弟如正师,他同乡的一个儿子要参加联考,也住在那里自修。

  第二天,风雨很大。精舍后面原是一处高尔夫球场,把排水都朝我们精舍的方向。由于风雨很大,后面的山因此整个崩了,精舍埋在地底下几百公尺,在那里自修的学生就被活埋了。由于8月14日晚上风雨就很大了,我的徒弟起来查看,他觉得不妥,结果他被泥流冲到山边,否则他也没命了。

  为了把那个学生的尸体挖出来,动员了250个消防警察,挖了一整天才挖出来。因为重机械也都上不了山。人行道很窄,而且弯来弯去。许多警察把车子停在底下的中华白砖厂,那里在做磁砖,车子停在那里,人再走上山。

  事件发生之前有所谓预兆。在8月初6时,我正在那里写文章,房子外头的土地公忙得不得了,而且那段时间,大大小小的蛇也几乎都快成堆了。我向他们说:「土地公搬家了,可能会出问题!」但因为他们觉得后面有崖石壁,应该没有问题,也就因为大意,所以有了意外。我要不是正好灵源法师请我到十方大觉寺,否则我也会被活埋。在精舍我没有床铺,只有打坐的地方,最大的一块崖石就是从石壁滚下来,如果我在那里,一定会被压个正著。

  我断断续续地住在那里,过了几年。同时在碧云寺住,也在台北住。那时候几乎哪里找我,我都会去。

  我去十方大觉寺时,灵源法师在那里,惟觉法师已经离开了,灵老在大陆就是个老修行。我所知道的灵源老和尚是一位很惜福的人,可以说衣、食、住、行都是随和的,虽然他是单独吃饭,但是他不像一些所谓大师级、长老级的师父一样有自己的小厨房。现在台湾像我这样年龄、从大陆来的法师都有自己的小厨房。过去白圣法师有个好处,他没有小厨房,也是随便吃。

  宣化法师在南华寺时,是负责敲钟的,也就是钟头师。他之后去香港、去美国,出了名。后来他每次来台湾,都不敢来看我。有个真乙比丘,他来台湾几乎都是由他来接待,真乙跟我讲过很多遍,说宣化法师这次一定会来看我,我说:「你不要再讲,我知道他绝不会来。」因为我知道他本来在做什么,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可是他很不希望人家知道。过去他挂搭南华寺是参学, 说他不吃盐,也不吃油。我不知道他是跟谁学的。

  十九、彰化古严寺

  我到台湾,还复本来面目后,最初在甲仙山上住茅蓬,经过行脚,跑来跑去都没有固定。正式定下来,是在民国57年(1968),在彰化大城古严禅寺,那时才开始买地,民国60年(1971)禅寺正式完成。

  以前彰化古严寺是稻田。我有一个皈依弟子〔洪居士〕,他是彰化大城人。这个弟子本来在卫生所里当首席课员,除了首长之外就是他。他很虔诚,因为看了我一些书,才去找我皈依。

  他供养一位比丘尼,本来供养在家里,比丘尼鼓励他盖一座寺院,过去大城附近都没有寺院。民国60年(1971)上半年,我还在碧云寺,他对我提盖道场的事,可是没有钱。盖道场要先要把田买下来,买下来后变更地目,然后贷款。那时候要变更地目或申请建照,好像很容易,在那么偏远的乡下尤其如此。

  但他没有太多的关系,就找上我,我先捐出一笔钱来。由他来负责,先盖个殿堂。他的住家就在附近,经费的不足,只能一步步来,没办法一下子完成。那时刚好有一种国民贷款,利息不高,是一种特殊优惠,于是就用贷款的方式把田买下来,分27个月还清。所以先盖了一层殿堂,预定要盖三层。此外,殿堂后盖了两个寮房,旁边再盖一间寮房,可以做为厨房,慢慢做起来。现在古严寺的殿堂,是以后加盖的。因为信徒有期望,寺庙就慢慢盖成了。寺院盖好后,我就过去那里。

  这位比丘尼学的是外道,比如算命、开药方等,她对盖寺院这些事,并不太欢喜。我向我皈依弟子说,如果她继续做那些事,就不能让她住。我没有跟她本人说。我跟弟子说了之后,他去向比丘尼讲。她不得不随著寺院的规矩,像个出家人一样过日子。

  不过以后她还是不安于室,做那些不是寺院的事。寺院旁有一块地,寺院盖好之后,这个皈依弟子在卫生所退休,领了一笔退休金,也出家了〔如参法师〕,买下这个地方盖了精舍,结果他们就住在这里,不住在寺院,但那块地还是古严寺花的钱。

  921大地震时,精舍震垮了,比丘尼也走了。我那个弟子在这些还没发生前就过世了,因为他以前喝酒,我听说他以前喝酒,是算打喝而不是算瓶喝,结果把肝喝坏了。他出家以后滴酒不沾,可是来不及了,伤害已经形成。这个比丘原来的太太后来也出家,他们的一个女儿也出家,其它子女嫁的嫁、娶的娶也都出去了,在地震震垮房子后,这两个出家人没有在原来的精舍再盖房子,也不住古严寺,自己在二林买了个精舍过日子。

  目前古严寺只能说是一个简陋的地方。虽说是简陋,但做了不少事,我们办大专学佛营、教师学佛营,都从那时开始。台湾的大专学佛营是古严寺开始的,之前没有人做。现在台湾知道古严寺的人不多,国外知道的人比较多,因为曾办了《佛印》月刊,每次办活动,国外有很多人来参加。

  刚开始我对古严寺出家人的要求很高,要有学士学位以上,他们的程度都很整齐。我是想,既然盖了一座庙,就要好好做一点事。那时那里有学士、硕士,还没有博士,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博士。通常我会培养自己的出家弟子,只要他能读书、能考得上学校,我就栽培他,因此很多人出家时只是大学毕业,出家以后陆续完成博士学位。那时我对于常住等于有学校化的作法,让他们上一定的课程。后来我到台南关庙,才正式成立佛学院,老师就是在古严寺培养的这些出家人。

  我在古严寺没有住很久,民国60年(1971)年底到那里开始,陆陆续续在古严寺的时间有两年多,民国62年(1973)才到关庙接管菩提寺。几乎第一批跟我出家的比丘尼,都是在古严寺出家的。

  二十、关庙菩提寺

  菩提寺并不是地方上的寺院,会请我去,是因为原来老住持过世了。这个住持出家很晚,已经80几岁,90多岁过世。他们请我过去,也有一些因缘。我在民国48年(1959)年底退役,就看中了关庙菩提寺那个地方,可是位置是靠湖的左边,一共有27、28公顷,包括现在的菩提寺,价钱也讲好了,一公顷3,000元,共有20几户人家,大概有18户同意,手续也办好了,但还有几户听说是外省法师来买,就不同意,我也不好意思买了。所以我早在民国48年就去看过这个地方。结果到民国62年,他们来请我过去。

  到菩提寺,我盖了几间寮房,也办了佛学院和各种佛学活动,象是夏令营、冬令营,都是以大专学生和教师为主要对象,所以在里面出家的教师很多。

  那时我才度了20几个出家弟子,程度比较差的留在古严寺,程度比较高的,就到菩提寺办佛学院及各种活动,因为只靠我一人是没办法成事的。

  在古严寺两年的时间,几乎每天都要从事12到14小时的教育工作,除了上课,也要教大家共修、静坐、规矩法则等等,他们很累,我也很累。到菩提寺以后,我反而轻松了,因为有了他们的共同经营。

  二十一、千佛山各道场

  民国72年(1983)我在甲仙禅林入口处闢建精舍,称为天岳山道场。这里并不是我刚退役时建茅蓬的地方,以前住山的地方都是铁皮屋,在玛家乡、桃源乡、甲仙乡交界,交通很不方便,只能用走的进去。从甲仙到我住的地方,要经过5条河流,而且没有桥梁。

  民国81年(1992)我在高雄市开辟第一个讲堂,次年创立财团法人千佛山慈善基金会、中华佛弟子协会,这都是全国性的组织。

  广电是我的本行,所以我在民国84年(1995)筹备白云广播公司,次年6月正式成立。过去这家广播公司完全是公益性质的,没有广告,但是长期以来亏损太多,实在维持不下去,所以2002年6月才转型为商业暨公益性的金禧电台。[1]以前这个电台完全用普通话,转型后98%都是闽南语,虽然有广告,我们也不想随便作卖药的广告,所以还是一直赔钱。后来我们又成立一家企业公司,代销台北一家生化科技产品,这是我一个信徒的妹夫所开发的保健食品,经过很多年实验有效,我们就以代销的利润来补助广播公司。

  民国83年(1994) 千佛山在松山后火车站建立台北讲堂,因为是在轻工业区,来往的人太复杂,又是在马路中间,结果就转到永吉路。可是运气不好,那里是海沙屋,现在搬到罗斯福路去了。

  民国83年底(1994)在台中成立讲堂,其它还有一些道场,是第二代、第三代他们自己出去发展的,我都没有参与。

  到现在为止,整个千佛山联合功德会大概有大、小道场20几个,本身经理的讲堂不多,只有台中、台北、高雄,另外有甲仙道场,其它地方都是第二代的弟子创设的。甲仙有两个道场,靠山里面那个是共修的道场,不对外公开;进山口那个是对外公开的。一个寺院难免有佛事,我把这些事都放在前面道场,所以有内外之分。我们设立讲堂也分内与外,关庙菩提寺那是个修行的地方,道场与讲堂则是弘法的。

  我们在高雄县市、台南县市这个区域的信徒比较多,但高雄讲堂这个地方太小,而且对面有一个夜市,晚上共修并不合适。讲堂是为了信徒在城市里共修方便,让他们听讲经说法,白天大家都没有时间,所以利用晚上的时间共修。现在实施周休二日了,我鼓励信徒假日带著全家出去玩,不要在家里过日子。平时利用下班后一个半小时左右参加共修,听听道理。所以类似这样的一些作法,都是不希望学佛的人连假日都没有;学佛的人有他的家眷、有他的儿女,别人周休二日前几天就在计画要去哪里玩,如果假日父亲、母亲都到寺院去了,小孩子怎么办?所以在这一方面我比较推行晚上共修的作法,周休二日时道场尽量不做事。除非有特殊的法会,比如佛诞法会或各种纪念日才利用周休二日。

  兴建中的般若寺的经费来源是所有道场节余下来的钱,可是到现在还是差得很远,买土地就花了一亿多,我们寺院能筹措的不过几千万而已,目前还是要靠信徒。般若寺位于高雄市博爱路底,在路口就可以看见,不是传统橘色琉璃瓦建筑,而是灰黑色琉璃瓦建筑,因为一般橘色琉璃瓦都是在山林里,有绿色的背景,城市较拥挤、髒乱,和山里的情况又不一样。

  将来般若寺会以对外弘法为主,供信徒共修听经,也办一些法事、慈善社会福利工作,也会有佛学院。中华佛弟子协会和慈善基金会也设在般若寺。将来有商业行为的公司则是另外设在般若寺的对面。

  我的弟子里,比丘尼的比例比比丘多。现在我把大部分的比丘留在甲仙,我不容许他们住在同一个道场。我也给他们有机会在都市发展,比丘也可以开发道场,可以在都市做一些事。其它的弟子还是住在山里,但他们可以轮调。在城市住3个月,如果习惯,可以延长住到6个月,但我也不希望他们留在都市太久,最多留6个月,比丘尼住菩提寺,比丘住甲仙。出家人在城市太久也会变质。他们都还没成就,是人总会有人的问题,所以有时候要有一些规矩法则,按照这些规矩法则,即使我不在了,这个寺院不会乱。如果没有规矩法则,老和尚一不在了,就一团糟。

  在千佛山我有一些作法:职务为先,常住自治。我依据个人的专长来领职事,进到寺院来的,我都会问他:「你在学校学什么?你适合什么工作?你本身的兴趣是什么?你最有把握的是做什么?」比丘和比丘尼都这样安排。千佛山慈善基金会是以在家人为主,也是考量他们才安排工作。我觉得比丘、比丘尼都是平等的,完全要看个人的专长来做事。

  二十二、道场的经济问题

  这几年来,我们经济上比较困难。还好我们的寺院、道场都很节省,能节余下来的尽量节余。我很反对化缘,因为台湾寺院太多,化缘太浮滥,有时信徒们会害怕到寺院去,我们希望能做到信徒进我们的寺院不会有压力。甚至我常说,布施不要造成伤害,因为信徒要解决健康问题、教育问题、医药问题,我知道有很多虔诚的佛教徒甚至为了布施而去标会等等,以佛教徒而言,这是虔诚的行为,可是这中间会造成伤害的后果。

  我们寺院中,有从事商业行为的都是在家的信徒,协会、基金会的事业则都是出家人,这两部分完全分开。

  我们的寺院还有一个好处:完全是出家人自己管理自己。我们的寺院是我一手创办起来的,说难听点,我的棺材本全部都投在寺院了。

  过去我在军队并没有太多的钱,可是我在军队时很有赚钱的机会,经常写文章投稿、授课,却没有什么花钱的机会。加上那时候我有计画经济--买股票。所以寺院能盖起来,并不是偶然的事。最初我买钢铁的股票,像唐荣铁工厂,买时8毛钱一股,几乎我的积蓄全部买唐荣股票,那一次买最多,后来陆陆续续又买了一些,把我的存款全部都拿去买。我那时还在山里,买了股票也不管,就摆在那里。在这中间,有机会买另一种股票──南亚塑料。

  我用8毛买来的唐荣股票后来陆续卖了,最高大概卖到170多元。第一次买钢铁股时,大家都骂我傻瓜,没人要的股票,一股才8毛钱,我却买那么多。当时我认为台湾没有铁矿,台湾的铁是日本人留下来的战车、汽车、炮弹等等,都是军用物资,唐荣是这么起家的。我回复本来面目后,仍然要过日子,因为这么想,所以才去买了股票。如果用比较佛教徒的口吻来说,这件事和护法神还是有关系的。要不是护法神的力量,即使有机缘,也不会去争取。

  南亚塑料我则是一次就卖掉了,我在这种股票上赚了不少,有一次塑料类的原料在很短的时间内飞涨,从25元升到75元,那一次我全部卖光了。有了这些股票利润,才有今天的千佛山。卖了之后就买讲堂,包括1、2楼、5、6、7楼及12楼,共买了6层楼。那时我有一个出家弟子,他是彰化和美人,家里是做塑料的。当时台湾所有塑料颗粒都靠进口,我认为台湾本地没有矿产,如果买这些股票一定会赚钱。

  [1] 白云禅师于民国85年(1996)6月创立公益性质的白云广播公司,民国91年(2002)1月转型为商业电台金禧之声。金禧之声的宗旨为关怀弱势族群,每年定期举办公益活动,并举办儿童暑期佛学夏令营、心灵演讲、环保生态等相关活动。节目为全内制,以闽南语为主,收听范围为台南、高雄、屏东,听众年龄层主要为35至55岁。

  二十三、勤于笔耕

  我在许多刊物上都写过佛教文章。我依师父的规定,50岁以前不写佛教文章,50岁以前不收比丘尼弟子。这是他对我的要求。

  我在军队里就喜欢写各类型文章,尤其写一些小方块。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政府的改革。比如我在中华日报写过一个小方块,说日本占据台湾的时代,称为「日治」是不合理的,因为台湾的土地由日本治理并不合道理,所以要用「日据时代」。后来政府正式发布命令,说要用「日据时代」。

  我恢复本来面目后,到民国50年(1961),才真正开始在佛教刊物写佛教文章。比如在佛光山的《觉世》、道安法师的《狮子吼》、中国佛教会的《中国佛教》,以及《海潮音》等期刊。过去很少出家人写文章,大部分都是在家居士在写。我是因为各种因缘,有人邀稿而写。到古严寺后,我开始集结文字。

  民国61年(1972)我创办《佛印》月刊,每个月都要定期出刊,不管是长篇或短篇,散文、诗歌都是一手包办。每一期的《佛印》月刊中,都要教导出家人规矩法则,包括诵经、唱念、法器。其实我每期撰稿都不超过三小时,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后来我到菩提寺,民国78年(1989)创办《千佛山》杂志,现在还有一个《佛弟子会讯》,我也都有写文章。未来希望把这两种刊物合并,办得精致一些。

  过去我还在《佛印》月刊很少有什么经典的连载,通常只有一篇连载,其它都是短篇文章。办刊物变成上班打卡,后来我专注经典的决疑,他们就拿来分期连载。我写作已经这么久,到现在我还是固定每天有两到三个小时在写作。虽然花了两、三个小时,可是写的字数不多。我的短篇文字都是在办公室里有空就写。我写的东西除了一些传记叙事性之外,一方面有关禅宗的文字也不少,再一方面是关于流传性较高的经典,例如我写过《法华经》、《圆觉经》、《楞严经》、《楞伽经》等[1],里面很多资料都要花很多时间搜集资料。其实我写东西很快,我不会凭想象和印象写文章,我是把一些一般人不太了解的内容,用现代人看得懂的简单文字写出来,所以要花很多时间查资料。现在《大藏经》放在光盘里,虽然查询方便,不过我的眼睛受不了萤光幕的辐射,即使我与你们坐得很近,也只看得到轮廓,其它看不清楚。在健康方面,我的平衡感也不怎么好,军队演习的时候,曾经摔了一跤,耳朵受到伤害,一直有治不好的中耳炎,年纪一大,平衡感不好,坐久了要站起来,先要身体放松、放直,才能站起了,变成坐久了也不行,站久了也不行。睡眠也不多,年轻时忙碌,没时间睡,老了一有时间坐下来,就会打瞌睡。现在一天可以睡五个小时,以前从没超过三个小时。我讲的睡眠还不是指躺在床上,以前我没有床,从77岁还是78岁开始才有床。

  我现在已经有80多本著作,有的是平常和信徒们交谈或法会里讲的,其中有比较特殊的我就写出来。也有的是演讲集、讲经的资料,大部分还是我写经典的解析。很多都是偶发写出来的。我没有去想过藏经上的取舍,我是把个人的看法表现出来,可是也尽量采各家的解释。例如我写《法华经》完全用法华和天台的思想,写《楞严经》则完全用大乘菩萨的看法,写《圆觉经》完全用禅那的观点,写《般若经》完全用般若的思想,尤其是唯识学花的时间最多。

  我写的东西一定有系统,不是大杂烩。佛陀的思想还是有分类的。《大般若经》我不只是自己下过功夫,也讲过不少。

  现在我发觉自己写的还是太文字化,从信徒的反应,感觉我写的还是太深,用讲经的方式信徒比较容易接受。也就是因为这样,才会逐渐出CD、VCD。比如讲《四十二章经》,本来是对出家比丘讲的,连比丘尼都没有讲,后来我改变方法,用大乘菩萨的方式来诠释,毕竟时代背景不一样了。在释迦牟尼佛的思想里,他强调的是道理,是可以善巧、可以方便的,他唯一提出的警告是不要以自我意识去看,必须有现实生活的体验,使解和行能够相应,没有违背,不是一个不能行的道理。有时候我讲经,当我在解释时,我可以用很口语的方式讲出来。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功德回向,所谓回小向大,很多其它的法师都说:「做了功德,经过回向,功德就会更大」,其实真正的意义不是这样,而是由小乘行人转向大乘,这才是回小向大,不要做一个自了汉,可以从罗汉到菩萨。但真正的法义是把功德分给更多人,把自己既得的利益,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也就是智能,都分给更多人;是既得利益,不是本身什么都没有去做回向,那等于自己没有饭吃却要给别人饭吃,是不可能的事。

  我所讲的虽以禅法为主,也有关于净土。讲经讲十大学派,真正只有六大学派,因为俱舍和成实是小乘佛法,净土以念佛为主,既然是学佛的人,不是要念佛、念法、念僧么?!,念佛是持名,持佛菩萨的名号。我认为应该建立起一个规矩:学佛的人都应该去念佛,不只是口里念,还有想念、思念、忆念,凡是学佛的人都应该学这些。凡学佛的人也都要受戒,起码要受三皈五戒,此外有菩萨戒、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戒。

  现在密宗很流行,佛陀建立的密宗──真言、咒语,是印度十一大学派中的菁华,把适合印度性、历史性的事件放进去,都是菁华,所以释迦牟尼佛认为还是有意义的。他说密宗应该称为真言宗,也就是真实的言语,所谓真言逆耳,因为其中有密,如果能把密解开就不密了。真正来说佛教没有密,是为了训练正念、方便正知,包括一般的人或非人。现在有很多经典中都有咒语,里面都是讲道理的,这些道理都是纠正人的缺失,我们如果知道咒语的意思,就知道并没有什么密可言。那为什么往生咒语不翻译出来呢?是怕翻译后,读的人自我意识太强,所以不翻。

  讲了很多道理后,应该要注意去做、去实行,不但自己做,而且希望大家都能做。最后做到什么程度?要做到圆满成就为止。像往生咒,意思是你要诚心信奉阿弥陀佛;要知道祂的世界,然后照著祂要求的方式老老实实去做,不只是自己可以得到利益,还可以帮助别人得到利益,就可以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往生咒主要就是这个意思。

  [1] 白云书坊出版的白云禅师经论释要部分计有:《妙法莲华经决疑》、《解深密经概念》、《大乘起信论概念》、《圆觉之道》、《楞严经决疑》、《正法念处经偈释》、《密乘契经》、《楞伽经决疑》、《圆觉经偈释与禅颂》、《般若学疏义》、《大般若经要解》等。
---------------------------------------------
白云禅师访谈纪录(四)
       
侯坤宏、高明芳、赖淑卿访问

  二十四、极乐世界的真义

  净土宗说人人都可以念佛念法念僧。禅宗有人说,“念佛一句,漱口三日”另外也有说“一句弥陀,罪灭河沙”。释迦牟尼佛曾讲道49年,这些都不是经典里的话。

  中国的念佛法门是出自于魏晋开始,卢山慧远大师,他没有强调有什么佛菩萨。在印度佛陀时代,原来没有宗派,只有声闻、缘觉、菩萨乘的差别。很多人不了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刚开始时讲苦、集、灭、道四谛,后来又为什么讲二谛圆融?这是因为当初印度思想有十一大学派,释迦牟尼佛亲近了那么多学派,参访了那么多知识,最后发觉他们怎么做都会有缺失,总是在相对论里去选择好的、对的,那些坏的、错的就排斥,从来不会考虑这一生该怎么好好做,将来才可以再也不要来到这个人世。也就是了解最后的归宿,了生脱死求解脱。解脱是不能用文字来解释的,是有一个问题得到一个解答,好像一个结打开了。无始以来历经生死无算,有多少、多少业的存在,要一个一个去解决,最后要使业清净了,那才是究竟解脱。

  可是我认为现在的解脱都不是这么解释,现在台湾谈解脱是莫名其妙的说法。我因为说念佛不一定都能去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受到批评。

  我问他们:你们所谓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其实释迦牟尼佛的经典里并没有说到净土,祂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要怎么做可以去那里,不是说带业往生吗?须知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法音世界,没有业报,如果有业障怎么办?佛法里说业不净不能成佛,业一定要清净。所以如果有业报,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交给阿弥陀佛,因此才有九品莲台帮助你把业清净的设施。

  带业往生是有条件的,要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发愿那一天开始,以前的业可以带走,以后的业还是要受报。带走的业怎么办?在莲台里受,有不同的品位,业重的是下品下生,上品上生才能花开见佛。到上品上生,表示你的业净了。花开了才能真正进入极乐世界,成为极乐世界正式的一员。

  所以往生先进入莲台,然后看你过去的业,受报有多少,来决定你的莲台品位。在莲台里,品位愈高,接近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法音也愈清楚,品位愈低愈不清楚,所以一定要到上品上生,才能花开,才能离开莲台,往生极乐世界,成为极乐国的众生。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以为念佛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哪里这么简单呢?我常说,如果你认为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那真是笑话。比如现在你想拿绿卡到美国去,你天天念“南无布什”、“南无布什”就可以了吗?没有那么简单。

  二十四、以佛法讲世法

  如果一定要讲禅法,我是什么派都不是,因为我这一脉下来,讲求直接去认识、去了解、去发现,这是一个方法;另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发现,再把这两者验证。可是这里面有问题:你具备条件了吗?佛陀说的道理和方法就是基本条件,佛法是培养智能的方法,所以如果完全没有佛法的基础,是没办法进到里面的。为什么我对佛经下那么多功夫?是要以佛法来讲世法,释迦牟尼佛在般若经里讲了很多,关于现在说的名相、名词、一些基本的道理与方法。我看鸠摩罗什智能那么高,就是深入般若经。

  当初我编的第一本般若学许多人看不懂,因为是教佛学院研究所学生的讲义。后来我就扩大,改为《般若学疏义》,但大家还是不怎么懂,于是我再写《大般若经要解》,有了这一系列的文字,将增加助益。

  论境界的调整,人会有自我意识。静下来后,一定要去思考许多的为什么。佛法是探讨一连串的为什么,这是理,化解这一连串的为什么,就是法了,所以佛法有理有法。我强调要运用思考、发挥智能,如何发挥智能?就是要怎么突破疑惑,因此也要运用思想。思想要有内涵,研究佛典,修行人有多少内蕴就能表现多少思想,内蕴有多少,就能发挥多少。

  很多人很难理解禅宗,比如有个公案,说有人来拜访禅师求道,禅师叫知客请他吃饭去。又一人来,叫知客告诉他吃饼去。另外又来一个,叫知客告诉他喝茶去。这不都是要招待他们吗?喝茶是临时的客人,来了就走;吃饼是用点心,这个客人可以聊一聊。吃饭的则要住在那里长久一点。所以如果只从吃饭、吃饼、喝茶上去看,禅在哪里?

  我曾写过《禅的智能》,是关于禅的公案,已经写了几十年了还没写完,写了三本,已经写到元代了,因为有1700个公案,大概还要一本才写得完。其实如果一口气写下来,很快可以写好。我现在不只是写1700个公案,还写关于过去一些善知识、高僧大德表现的言语,像弦外之音这本书就是。

  我的《修行法要──千佛山之行修法》[1]是有点自己捧自己的说法,这里很多看法是从经典里慢慢体会出来的。其中谈五蕴──色、受、想、行、识,一般人想与行之间没有间隔,也就是想到就做,但是我认为想和行之间要建立起间隔,想了之后,不要马上行,多想一想。不过,多想一想也有条件,所以在这方面发明了(不同于天台宗的)止观法门,怎么样止于原来的想法,从研究、分析到认识了解,把这个想都弄得很清楚。什么是观照?也就是察觉和返照,把原来的想法再深入,这中间就有筛选作用,发掘许多的“非想”,因为不是你原来的想法,已经经过筛选,所以一个“想”就提升为很多“非想”。举个简单的例子,买股票的第一个观念是买什么会赚钱,是不是马上去买?那就错了,还要做一些分析评估,每一个都有不同的想法,最后选择了一个股票,是经过许多比较认识而来的,这样子至少风险比较小。运用五蕴、止观法门,在想与行之间,就可以去发挥了。所以想有各种不同的想,最后确定了就可以立刻去行。不是想到就做。这也是我几十年来的经验谈,因为我的体验,才建立起这个方法。我这方面的看法,目前已有很多人得到好处。

  我刚才已说到,不能凭自己的想就去行,自己本来能有多少知识经验智能?知识经验愈丰富,智能才会愈来愈高,所以要在知识经验上去下功夫,智能才会成长。如果关起门来闭门造车,那就难以成长。

  日本铃木大拙谈禅,是生活禅,他说“言和行”都是禅,其实那是狂禅,对我们实际上没有帮助。学佛的人所有起心动念都要与生死有关,还要不能违背佛法。

  我大部分都利用睡觉的时间打坐,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我常常在想问题,甚至于想到经典就去翻,可能睡不着又起来翻经典,我是这么样在过日子的。50岁以前,我或许还有固定时间可以打坐,但50岁以后就比较没有时间了,要利用空闲的机会。

  我也不会特别只重视某一部经,我的起心动念完全在现实的人与事上面,然后反映到经典上佛陀是怎么说。有时我也会持念佛号,也念观世音菩萨,是为众生念的,不是为我自己,很多人说我这样讲太夸张。我说假如我死了,门下弟子如果念阿弥陀佛助念,我会起来甩他们一巴掌,我说我死了,什么都不要念,默默地就好。甚至我公开讲经时说,如果我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开高级轿车来接我,我都不去,因为我不想去西方极乐世界,我希望生生世世都做比丘,来去娑婆世界。也就是我死了之后去兜率天,来去娑婆世界,其它哪里我都不想去。

  在我们寺院,我都让弟子按各自所长,随自己发展。以禅宗来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弟子跟我学禅,他们都是我教什么,他们自己喜欢什么,就在那一方面下功夫,因为我什么都教。我教他们不只是讲解而已,他们要学念佛,我也会教。他们要学密,我也会教。我也告诉他们:“你们自己喜欢的,觉得自己条件符合,就自己去学。”(未完待续)

  [1] 白云禅师着,《修行法要──千佛山之行修法》(高雄:金禧广播公司,2002年12月)。

  25、学佛不学人

  有人问:老和尚是如何修行的,能不能告诉我?我说:告诉你也没有用,因为学我是学人,学人就只能成人,要学佛才能成佛。以前我们成立佛弟子慈善基金会,现在已经改为千佛山慈善基金会,这是应弟子们的要求。本来我们叫千佛山菩提寺,大家觉得千佛山这个名字不错,慢慢就用了下来。其实我到现在还常这么说:“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学生。可是皈依三宝后,你们并不是我的徒弟。你们的师父是佛、是法、是僧。”可是到目前为止,全台湾只有我敢讲这种话,其它人都是说皈依了就是徒弟。

  其实出家人只是一个代表人,僧伽是一个团体,不是个人,一个团体总有代表。信徒皈依后,依止这个代表人学习佛法修行,如果信徒搬家了,就要另外就近再找一位依止的师父,找一位代表僧团的师父。

  学佛的出家人、在家人都是佛弟子,没有人弟子。今天在台湾都是学人,皈依人,法师讲一部经,他不说佛说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而是说祖师怎么说、大师怎么说、长老怎么说、高僧怎么说,其实讲经当然要讲佛怎么说,怎么只是讲人怎么说?人的学佛心得拿来当参考是可以,不过不能拿来当成学习的对象。所以我说那是人法,不是佛法;是人教,不是佛教。目前的佛教界,不只是台湾,全世界的趋势也都是这样。所以禅宗里有几句重话:小疑小悟,大疑大悟,那么不疑呢?就是不悟了,这是要人不要盲从。不妨面对自己的疑惑,化解疑惑,自己才能得到利益。当然有很多人提出相反的意见说,佛法不是讲信愿行吗?不是要绝对的信吗?但那是对佛,不是对人,对象不要搞错了。

  菩萨说的也是学佛的心得,何况所谓祖师、大师、长老、大德,他们究竟到达何种程度的修养?我们不能得见,只是听说。台湾有位李炳南 居士,现在已经过世了,他透过印光法师想求净土法,但他从没见过印光法师。在台湾,我同他第一次见面就和他说:“你没见过印光法师。”他说:“你怎么知道?”我说:“从你言语我就可以知道,因为我和印光法师接触很多次。”李炳南 居士是通信皈依的,从没有和印光法师见过面。我提这一点,不是在讲是非,而是讲很多人盲目的崇拜。

  另外太虚法师在台湾是最流行的了,可是有几个人知道太虚法师是政治和尚?我可以100%的肯定他是政治和尚,所以《太虚大师全集》写出来的某些部分是有问题的。在实际问题上,他令人不满的地方还是有的,例如他向国民政府建议42条意见,包括寺院财产要拿出几分之几给政府,那是因为他住在城市,不知道住在山里面的寺院状况,看到寺院有好几 十甲 田,好像很大,他不知道有多少人要依靠这些田地自己耕种生活。此外,寺院跟学校的部分,过去要办一个学校是很困难的,他建议要把寺院开辟多少地方给政府来办学,这听起来很不错。他另外提出很多建议,包括42岁以下的出家人都应该去当兵,穿袈裟的方式要改变──这等于是要破坏佛教的传统。对于他的建议,不只是我不满,就是连很有道德修养的虚云老和尚也非常生气,他向他的督军皈依弟子说:“我现在要到南京去做一件事。”那时候督军都有飞机。“您去干什么?”他说:“我要去降魔、斩魔。”嘿!那么一个有道德修养的老和尚都生气了。当然这都是过去的事了,不需要去讨论。

  其实我对印光法师或太虚法师没有任何评论,不管怎么样,一个人有名气,一定是具备某些条件、有他的长处。

  只是太虚法师到后期完全改变了,反对他的人太多了,拥护他的人便鼓励他把自己关起来。经过几年的修行以后,他慢慢懂得什么叫出家,什么叫佛法,用佛法来说,他是觉悟了,以前他的破坏性很大。来到台湾的人,很多人都是看到后期的太虚法师,对他在前期的破坏、乱的部分不会知道。

  印光法师其实是一个老实修行人,他唯一教化是念佛,可能是受到卢山慧远大师的影响。早期出家人都是受到过去高僧的影响,过去大陆要看一部《大藏经》是很难的,不够资格的人不让他看。知道南怀瑾吗?为什么他当过沙弥?他是为了要看藏经,到庙里出家现沙弥相,藏经看完了,他就走了。在庙里看藏经的人,可以受到供养,什么都可以不要做,只要好好看藏经,所以要具备条件的人才可以看。他的故事不错:现沙弥相去看藏经,现道士相去学道法,他很自在。

  台湾目前佛教很热闹,佛教徒人数庞大,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年佛教界的收入和支出经费都是非常惊人,但是佛法在哪里呢?其它的教也是教,佛教称为佛教,谈的是智能、修养,但佛教徒不一定有智能修养;学佛的人应该追求智能。智能从何而来?那是佛陀的道理、方法,然后化为行为去修行。有了完全的修养,才能得解脱。

  许多学佛的人,只是在语言文字上学佛。我讲一些话,别人或许会认为我这个和尚一点都不庄严:在台湾看到许多人自称他是佛菩萨再来,是多么的了不起,假使见着这种人,忽然之间赏他一个耳光,看他有什么反应,你就知道他有什么修养。如果他问说:你为什么打我?那么这个人可是个凡夫俗子;如果他让你根本没有伸手的机会,这个人才是了不起。毕竟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在乎会不会讲、会不会写,而是心性的修养怎么样。

  26、自耕自食的寺院传统

  过去大陆的寺院和台湾不一样,都是自耕自食,土地都是在家许愿的人送的,寺中常住靠自己种田、种菜、砍柴等等,都得自食其力。过去只有城市的寺院不做这些事,处在深山里的寺院,尤其是大丛林,都得完全靠自己。

  一般说来,过去大陆的城市寺院多属经忏道场,专门为往生者服务,至于山中丛林,则是和活人(信徒)打交道。所以我到台湾来很不习惯住在城市的寺院,到目前为止,我还是很少花时间去和死人打交道。不过现在我们寺院也有经忏,因为完全只靠供养仍属有限。我们的唯一条件是亡者不可以进寺院,尸体得经过火化,也不能送到大雄宝殿,我们的大雄宝殿绝不容许。地藏殿则属于为往生者而设,我们为亡者念经大多在外院,内院是一般人或法师,区分得很清楚,即使骨灰也都不可以进到内院。如果我们以释迦牟尼佛原来的思想和立论来说,度人是要度化活人而非死人。我常说佛法是对人说的,而不是对死人说的。

  可是我们看台湾的情形,如果不和死人打交道,会几乎没有饭吃。我们还好,尽量避免这一类事。到我们寺院结缘的,我们为亡者做法事,多属我们的信徒;为了信徒,那是不得已,我们情愿在农历七月盂兰盆节的时候做普渡法会,平常就尽量避免。

  我说一句重话,可能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就是我从来不主动出去找人化缘;我在台湾半世纪了,我自己不做,也不会教我的徒弟做。这可能和过去我的师门教育有关系。我的师门一脉传下来,都是这样的,有多少道德修养、多少福报,都不勉强,不强求,可是不可以拒绝人家来结缘,因为人家发愿来做功德,就不可以拒绝,但是绝不主动去化缘。这种作风,可能不只是在台湾,说不定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这样,这也是我的师门传统。

  二十七、功德的真谛

  佛教常说,佛以慈悲为怀,出家人强调慈悲,可是如果舍弃因缘、因果,谈什么慈悲?所以我常说,做功德有问题。现在台湾讲究做功德,布施的愈多,功德就愈大?也许很多很有钱的人,但公务员就未必,所以一个公务员拿了三、五百来,或许比有钱人拿了五千一万的,其功德可能还要多。所以功德的多少,不是以钱财数目字来衡量。佛经中记载很多有关布施功德的事:有一天,很多人来供养释迦牟尼佛,大家都走了之后,还有一个小女孩跪着不走,释迦牟尼佛问她:“大家都走了,你为什么还不走?”她说:“我想供养佛。”佛说:“好啊!”“可是我没有钱,家里很贫穷。”“那你要供养什么呢?”她就从口袋里拿出七颗白石子,她跟佛陀讲:“我只有这七颗白石子,可是我是花了很多时间去找到的,里面一点点瑕疵都没有。我想供养佛。”佛陀很欢喜。这小女孩就问:“这样有没有功德?”释迦牟尼佛马上就发光,让她立刻得悟。我们在经典上说生什么光,其实主要都是讲智能,就些光在他头顶生起,立刻得悟。这是一个故事,如果去深入的话,释迦牟尼佛不会说:“你供养我七颗白石,你就可以立刻得悟。”不是的,这里面有多少佛法在,释迦牟尼佛也不会否定很多供养他的人。

  现在很多人太过于强调布施功德,许多家庭甚至发生问题。夫妻俩人都信佛还好,如果只有一人信佛,去布施求功德,另外一个可能就不太欢喜,造成家庭不和。我举过一个例子,我说,假如一个家庭,除夫妻俩以外,还有三个孩子一家五口,如果父亲一个月赚五万元,这五万元是一家子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因为家人都是他最亲密关系的人,他有责任、有权利、有义务要负,如果这个做父亲要布施求功德,最好开个家庭会议,告诉家人,为什么他想做五百元功德,如果其中有一位不赞成,那他只能布施四百;假使有两个人不赞成,那他只能布施三百。绝不能说:“我是父亲,老子赚钱,老子爱怎么花就怎么花。”绝不能用这种方式。因为他对自己的太太、儿女,是有责任、有权利、有义务的,这是不能否认的事。我举这个例子,引来太多人骂。其实不是自己花钱的事,而是关系到这个家里人与事的问题,可是有许多人并不在意。

  功德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修养,要把修养发挥成一种力量,让人得到利益,那才是功德。如果还没做功德,就已经引得人家不欢喜了,那功德怎么形成?所以我说“随喜功德”,不是像一般人所说的马马虎虎的意思,不是大家做功德我就做功德,而是像刚才我所举的例子。大家要反省,才能完成功德;如果有一个人不同意,那就不能勉强。

  二十八、佛法无定法

  我在台湾这么多年,常讲一句话:“佛法不是提出一个问题,求得一个答案。”为什么?比如说:什么是烦恼?这是一个问题,能不能给个答案?如果勉强答:“身心不自在,就是烦恼。”乍看好像讲清楚了,其实并没有讲清楚,因为佛法不只是说烦恼是什么,而是要了解为什么烦恼?烦恼是怎么形成的?可不可以不烦恼?能不能有什么方法将烦恼化解掉?这才叫佛法。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都是希望提出问题之后告诉他一个答案,可是我师门的教导并不是这样。我师门传统是依据佛门文字上说“佛法无定法”,亦即不同的因缘,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所表现出来的都不一样。

  比如烦恼,有人因为没饭吃而烦恼,有人因为买了奖券中了奖或没有中奖而胡思乱想,或是为了其它的人事物而烦恼。从不同面向来看烦恼,答案应该不会只有一个。

  现代人学佛法、接触佛法,希望简单快速,就好像速食店的饮食一样,其实佛法没有那么简单。但至于佛法难不难?其实也不难,只要自己肯下功夫。我常说,现在的出家法师比释迦牟尼佛还聪明。此话怎讲?释迦牟尼佛当太子的时候,他的父亲请了二十几个家教来教他,他出家之后,又到处参访学习,经过那么长的时间,最后还在雪山苦行六年,才能说自己开窍了。现在的人,头发一剃,袈裟一穿,摇身一变成了大法师,那不是比释迦牟尼佛还聪明?!所以我常说释迦牟尼佛很可怜、很笨。

  二十九、饮水思源景物非

  民国78年(1989)台湾开放大陆探亲,我回到大陆。去了几次,之前只是个人先去看看。那年年底我第一次带团去,团员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我是饮水思源,到各地方看看,把天童寺一脉下来的历代祖师的牌位都请出来,全体虔诚礼拜。在台湾,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法脉从哪里开始都不清楚,我们都有纪录。我也教许多寺院去查门派,象是在台湾冈山的超峰寺、苗栗的法云寺等,如果前面的人不知道,后面的人会更不清楚。

  宝成法师是我在大陆最要好的一位法师,他比我大20几岁,我回大陆时没找到他。道安法师的叔叔能禄法师,就住在我们雷音寺山下资江旁的白露寺,在那里当住持。我离开大陆时,安排宝成法师住在白露寺。民国78年我去大陆,到了白露寺,却没有人知道宝成法师。时间隔得太久了,加上经过文化大革命等等变化,许多事物都完全变了。上了雷音寺的旧址,寺院没有了。更奇怪的是上头本来有一处泉水,从石头缝里喷出来一、两公尺高的,整个也都变了,变得但流一些黄红色的水。

  在江西和湖南交界的平阳堂天岳山本山也变了。那么大的一座山,共产党都把它轰掉,变成矿区。山里有水泥矿、钨矿,靠近长江那边还有煤矿。我以前都不知道那里的煤矿是从地表面往下挖,挖一公尺多就有煤。过去他们有生产大队就开始挖了,到现在已经挖了多少年代。山下原来都是住家,房子都靠山边走,是本地的村庄,现在却都成了火车轨道,像蜘蛛网一样。整个地方看来是一片白茫茫。许多原本在里头的出家人都还俗了,变成工人。原本在雷音寺还有一个地方,那里已变成村民住的地方,曾经有一阵子改成人民公社大厅的饭堂。

  我回到洞庭湖旁,天岳山寺还在,可是没有复建整理。我要进去时,他们说要买门票,吃饭要买饭票。我说:“我想见见你们住持。”那个人说:“住持到北京开会去了。”我说:“当家师呢?”他说他就是当家师。我就跟他讲我以前在本山当过方丈,这里是我的下院,但他还是说,不管是谁进去都要买门票,吃饭也要买饭票。这真是笑话,却是事实。

  不过浙江的天童还不错,那是我的祖庭。因为天童很有名,它是大陆八大丛林之一。

  29、饮水思源景物非

  民国78年(1989)台湾开放大陆探亲,我回到大陆。去了几次,之前只是个人先去看看。那年年底我第一次带团去,团员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我是饮水思源,到各地方看看,把天童寺一脉下来的历代祖师的牌位都请出来,全体虔诚礼拜。在台湾,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法脉从哪里开始都不清楚,我们都有纪录。我也教许多寺院去查门派,象是在台湾冈山的超峰寺、苗栗的法云寺等,如果前面的人不知道,后面的人会更不清楚。

  宝成法师是我在大陆最要好的一位法师,他比我大20几岁,我回大陆时没找到他。道安法师的叔叔能禄法师,就住在我们雷音寺山下资江旁的白露寺,在那里当住持。我离开大陆时,安排宝成法师住在白露寺。民国78年我去大陆,到了白露寺,却没有人知道宝成法师。时间隔得太久了,加上经过文化大革命等等变化,许多事物都完全变了。上了雷音寺的旧址,寺院没有了。更奇怪的是上头本来有一处泉水,从石头缝里喷出来一、两公尺高的,整个也都变了,变得但流一些黄红色的水。

  在江西和湖南交界的平阳堂天岳山本山也变了。那么大的一座山,共产党都把它轰掉,变成矿区。山里有水泥矿、钨矿,靠近长江那边还有煤矿。我以前都不知道那里的煤矿是从地表面往下挖,挖一公尺多就有煤。过去他们有生产大队就开始挖了,到现在已经挖了多少年代。山下原来都是住家,房子都靠山边走,是本地的村庄,现在却都成了火车轨道,像蜘蛛网一样。整个地方看来是一片白茫茫。许多原本在里头的出家人都还俗了,变成工人。原本在雷音寺还有一个地方,那里已变成村民住的地方,曾经有一阵子改成人民公社大厅的饭堂。

  我回到洞庭湖旁,天岳山寺还在,可是没有复建整理。我要进去时,他们说要买门票,吃饭要买饭票。我说:“我想见见你们住持。”那个人说:“住持到北京开会去了。”我说:“当家师呢?”他说他就是当家师。我就跟他讲我以前在本山当过方丈,这里是我的下院,但他还是说,不管是谁进去都要买门票,吃饭也要买饭票。这真是笑话,却是事实。

  不过浙江的天童还不错,那是我的祖庭。因为天童很有名,它是大陆八大丛林之一。

  30、佛教的未来

  从过去到现在,太多法师都是靠赶经忏的收入,不然就是和政治人物打交道,这是很悲哀的作法。我跟白圣法师闹得不愉快,都是为了这些事。我建议他,以中国佛教会的方式,在台湾建立两个大丛林,一个是男众道场,一个是女众道场,教出家人要怎么自立自助,有了钱再去帮助别人;如果没有钱,专门培养人才也好,甚至还可以借钱建道场,由中国佛教会帮助,内政部支持,由佛教会派人住持道场,这样子佛教才会统一,而不是各搞各的。我建议在外双溪那里开辟女众道场,因为当初那里还很荒凉。同时我建议靠近东海大学附近,开辟一个男众道场,例如中部已经建立很多道场,可以把比较优秀的寺院结合起来。可是他们没有心思做这件事。

  那时有很多老立法委员、国大代表及政府方面的信徒,很可以把这件事做起来。中国佛教会里有影响力的人、政府愿意支持的人应该去发展这些,就是现在做也还来得及,不做的话永, 远不会有机会。这些工作应由佛教会来统筹指挥。佛教会本身没有人才,白圣法师当理事长时,秘书是一位冯姓的国大代表,是经由立法委员李子宽的介绍。白圣法师过世以后,他的后代…现在每一年有两堂到三堂开戒。从白圣法师民国46年(1957)开戒起,每一届至少有500-600个出家人,算一算有多少出家人,而且最近几年每一年都有两到三个地方开戒,那这些人到哪里去了?很多寺院没有人,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作生意失败,有人运气不好在社会上难以生存,也有人在台北等很热闹的地方赶经忏,赶了几年,赚了一点钱就还俗。

  佛教会本身不健全,成立中国佛教会的目的是针对寺院团体的,其中没有个人,现在的情况却好像只有个人,佛教因此不能统一。比如说提出一个问题,问十个法师,十个法师讲的都不一样,因为都用自我意识去看问题,不是真正下过苦工,不知道佛陀的本意,对于佛法深奥的部分不能体验,没有觉悟。

  也就因为这样,高雄才又成立了中华佛寺协会,[1]其实也等于是中国佛教会。在台湾许多信徒的捐献都被几个比较有名气的山寺、团体吸收掉了,还有很多偏僻地方的小庙、寺院还要靠自己种菜、种田来维持。中国佛教会应该帮助这些寺院。台湾目前还有一个最不好的现象就是四处有所谓的精舍。公寓里、透天房子都称为精舍,本身并没有什么信众,但每个精舍都有一个电话,哪个道场要念经打个电话就去,靠这样生活。为什么他们愿意这样生活?因为寺院里有规矩、有法则、有要求,不自由。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有一个希望:佛教本身能有一个建全的组织,不要各寺院都是私人的山头主义。我希望把全台湾所有的佛教团体整合起来,分为北、中、南、东四区,设立四个大教区,另外每个县市设立一个念佛会,每一个乡镇设立一个在家修行的莲舍、佛教堂或单位,这当然只是我的一种构想。

  大虚法师也谈过佛寺的统一管理,但他想做的和我不一样,他是希望依他个人的方式来管理佛寺,我是希望由佛教团体来推选管理人,例如我们成立一个公益团体董事会,先建立组织,这必须由政府授权,要有法源依据。如果这种事政府不支持也没办法,没有法令依据是做不来的。

  目前法令规定寺院没有私人财产,所有寺院的土地、不动产都改为寺院名下,几乎有60%都改过来了,不再属于个人。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没有个人主义,这不是一种佛教的革命,而是台湾的佛教可以有组织、有规矩法则、有寺院传统、有人才培养、钱财合理使用,这是我理想中的佛教未来。(全文完)

  [1] 中华佛寺协会于民国80年(1991)6月发起筹备,次年5月在台北成立,以结合全国佛教寺院,发挥团体功能,整理教规、维护寺产、护持三宝、培育僧才、宣扬佛法,并配合政令,协助寺院建立组织制度,以兴办教育文化、慈善公益事业、福利社会为宗旨。会址设于高雄。首任理事长为定绍(净良)法师,其下所成立的财团法人佛寺文教基金会董事长为开证法师。


{返回 佛教人物访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戒忍大和尚访谈录
下一篇:一诚大和尚访谈录
 愿善心善行薪火相传——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
 谈佛教人才的培养等问题——慧敏法师访谈
 传统文化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任继愈先生访谈
 佛法与生活——素全法师访谈实录
 正念专注 活在当下——法国一行禅师访谈
 禅学悟道与生命实存——蔡日新先生访谈录
 慈悲济世 知恩图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访谈录
 道念的建立·僧格的养成——济群法师访谈
 “印顺学”与“印顺学派”──蓝吉富教授访谈录
 追寻圆仁入唐求法之路——日本东亚历史学者阿南史代访谈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什么拜佛(乐崇辉)[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用什么方法来驳斥,说你不是在梦中?[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032 高王观音经注释(清,悟静)[栏目:02 疏论]
 2008加行开示 闻法方式(1)[栏目:达真堪布]
 菩提法界[栏目:准提菩萨感应篇·心行]
 49 在人间[栏目:智海浪花·历程]
 修火施仪轨后,如何处理燃烧后的咒轮灰末和食子灰末?[栏目:火施·问答]
 心中无事一定床宽 1992.3.1~1992.3.15[栏目:星云日记]
 印祖故事 93、说道场殊胜因缘 勉僧众老实念佛[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任何时候都去调整这颗心[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