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70)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正〕而不〔邪〕。什么叫正?什么叫正确的观念,这个问题常常会有人问,尤其是知识份子。〔正〕跟〔邪〕到底怎么分?什么是真理,什么又不是真理?学佛法,不要把自己弄得很复杂。现在所要讲的就是归依法,〔归依正〕法的意思。学佛要学正信佛法,你会常常听到「正」这个名词,但是你又讲不出所以然。事情上,很单纯地,〔正〕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不然就是一法印,「缘起性空」。我们常讲依法不依人,要依这个法,就要回归于正,如果你离开了这个核心,很容易走入偏或邪,你却完全不明白。说它复杂吗?很简单,三条而已。我详细把这三条讲给你听,不就得了吗?但是,光是这三条,讲十年给你听,你也是不会。你会用脑袋想说:「有什么不会呢?已经解释得那么清楚了。」哪里不会?因为脑袋都是停留在推理、猜想、想象,和真实的根本不一样。所以,要透过不断地练习,不断地看经典,不断地练习,不断地看经典…,你的悟就会越来越深。
知跟行事实上不是二,是一,王阳明谈「知行合一」的概念,说「真知必然真行」,也就是说真行必然有真知,这两个是不能够分开的,所以「知而不能行」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这是王阳明提出的一个很真实的理论。透过这几年,我也可以肯定这个理论是对的。知道却行不了,这个理论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你根本就不知道,所以你不可以说你知道。比如说:「我已经知道无常了,但是我还是执着。」你凭什么说你知道无常?!这句话原则是不能够成立的。有的人,因为这句话,一直误会,拿这句话来阻碍自己学习,也阻碍别人成长。他跟别人讲:「你知道那么多,你又做不到。」这句话好像说你知道也没有效。那我们都不要读书就好了,这不可以成立。你为什么要送你的孩子去读书?你还不是要让他知道?让他学一学之后,他又好像背道而驰,他在学校到底学到什么?他知道什么?你不可以说他知道啊!他今天知道,他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你现在一定要透过实践,才能够讲:「我渐渐知道了。」你没有实践,凭良心讲,大概都是在猜想,猜想那种状态,或猜想它是什么,这没有意义。
你要注意到古时候的禅师事实上是很少上课的,但是他只要要开示,几乎是百发百中,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讲,那一刹那你恍然大悟。现在的学生你不教他东西,他是不会留下来学的,因为他是带着脑袋来的,你不满足他的脑袋,他就不会继续学。如果你不相信,下次上《六祖坛经》的课我不要讲话,你肯定不会再来学习,因为我们希望带着满满的知识回家,无论你说那个叫知识还是叫智慧,那都是你自己想的,要骗你的脑袋很简单。我跟你说你今天带很多的智慧回家,你就很高兴,我跟你说你今天得到一些知识,反而成为知识障碍,你就会生气。那还不是一样?我只是换几个名词,事实上,你就是带那些东西回家,对你的生命没有帮助。
但是当你做下去就不一样了,当你去做的时候,已经开始改变了。你不习惯打坐,你现在开始坐下去的一刹那,不管你坐得好不好,你已经改变了。或以前学佛学很久,不好好学拜佛,很多人学佛学很久,还是不会拜佛。那你是什么意思?「那不重要,诚意就好了。」这样讲是不对的,这是你自己的内心,要看看你自己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你要学佛,却不愿意恭敬的向佛顶礼,你是在想什么?「一定要这样拜吗?」拜下去你就知道了。「一定要这样做吗?」做下去你就知道了。「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吗?」念下去你就知道了。你先不要用你的脑袋,你先做下去之后,我再跟你讲。甚至我可以坦白告诉你,你做下去,人家还没有开口,你就说:「感谢,我已经懂了。」有这样的人,这叫做一种领悟,他透过实践来领悟。
就像你们为人父母,孩子愿意听你的话吗?你讲道理给你的子女听,讲多久了?到底要讲什么道理给孩子听?是要从《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开始讲,还是讲《论语》,还是讲《六祖坛经》?你根本没有办法说从哪里讲。但是他会不会听?你讲得不是没有道理,第一你在学校当老师,第二你演讲比赛第一名,第三辩论比赛又是第一名,但是你教你的孩子没有用,他不听你的。接着你就开始想尽办法,要怎么讲,要告诉他什么观念比较好?你会掉入陷阱,会绞尽脑汁说:「这模式不好,所以换其他模式。」举个例子,你们继续听我上课,纯粹听十年,你们是不会开悟的,无论我怎么想尽办法教你,也不会开悟;就好像你教孩子一样,你苦口婆心教孩子,左讲右讲,他都听不进去。我跟各位讲一个很简单的概念,现在你的孩子只要能够体会到父母的用心,那个孩子就懂了,就不需要你教了,这叫顿悟。一样的道理,学生说:「师父,《六祖坛经》讲完,讲《金刚经》,《金刚经》讲完,讲《法华经》,《法华经》讲完……。」我要跟各位讲,你只要懂我的心,我讲的课你都能够听得懂,同理可证,你只要懂佛的心,你就开悟,讲完了。
六祖跟我们讲「迷人口说,智者心行。」有智慧的人不需要谈什么,他直接做了,就可以去印证,这是很直接了当的,所以六祖曾讲「行正即是道」。我们现在要〔自心归依正〕,也就是要归依真理,要明白什么叫真理。但是跟你讲很多的方式,你是用不出来的。比如跟你说真理是无常,请问:「你现在怎么用诸行无常教你的孩子?」「他懂无常做什么?他懂了会跑去跳河。」奇怪,它叫做真理,但我转一下你就不知道怎么用。真理没有问题,事实上是我们不通达,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教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并不是你懂佛法,你就会教人,并不是你懂药就会治病,这不一样。我不但要懂药,我还要懂病症,我才能够去治病。一样的道理,你懂佛法,但是你不会教人,因为你不懂众生的根器。你懂诸行无常,你要教你的孩子,但是你的孩子有分国小或者大学,他现在是单身还是结婚,还有他个人的领悟力。不是真理有问题,而是你不知道怎么去转换。〔邪〕就是说你的观念错误了,叫邪见或偏见,我们一般人的思想都是邪,很少有正,所以学佛首先要学正知正见。我们内心充满邪见,就是充满不正确的观念,你不知道你不正确,所以这个指的是对认知的、理智的、道理的、观念的层面。这个知就是认知,你认知出了问题,我们一般都是理上邪,事上迷。学佛法一定要懂「理、事」这两个字,明白事情的真相叫「智」,明白真正空的道理就叫「慧」,智慧这两个字就是这样解释的,理事你都懂就叫智慧。理跟事让一个人迷,让一个人产生邪见,这跟你的内在到底卡在哪个层面很有关系。
【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这就是《金刚经》所讲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什么叫脑袋?脑袋的特质就是分别对待,是相对的概念,这叫知识、推理。只要一有相对的概念,就有〔人〕跟〔我〕的分别,就有你的跟我的,彼跟此的概念,只要有脑袋,就有分别对待矛盾计较抗衡。一直以来,你都掉入脑袋的陷阱,脑袋的概念既然是两边,不论你掉入哪一边都是陷阱。比如说,你比较喜欢美,美是陷阱,你讨厌丑,丑也是陷阱,脑袋有美丑的概念。请问,我长得是美还是丑?没有关系,你不用害怕伤害到我啦,我的自尊心已经被你们偷走了。这叫脑袋,要想那么久,叫你讲这句话你都没有勇气,怎么开悟?!怎么放下执着?!直接讲。「师父,您长得很庄严。」我替你说啦,庄严就是美,对不对?就用美就好了。我的脑袋不会因为你的修饰就会很高兴,我不是那种人,你们跟我讲话直接点啦。奇怪,你们跟我讲话不直接,跟别人讲话反而很直接,所以伤害很多的人。你看,我平时上课想要直接,你就不直接,跟我打迂回战术。我问你我长得美跟丑,事实上你说我长得很美也对,因为你的脑袋认为美就是美,你说我长得很丑也对,因为你的脑袋认为我很丑我就很丑,这叫脑袋,所以叫见仁见智,情人眼中出西施。这样一问,你就会知道实在是很不合理,这样讲话根本不客观。
再问一句话,答案就出现了—「我的生命是美还是丑?」生命没有美跟丑,生命没有对待。什么叫用生命生活?生命是全然地接受,而不是脑袋这样的分别,一个全然能接受的人,一定是个智者,他才能够随缘自在。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够随缘自在?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够全然接受,我们是选择性的接受,事实上这就叫好恶,已经掉入好恶的陷阱。就好像我们叫两盘菜,一盘淡,一盘咸,淡有淡的滋味,咸有咸的滋味,生命可以全然接受它,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脑袋没有办法,只要是抵触你的思想的概念就没有办法。你刚开始掉入爱、憎,掉入好、恶的陷阱,随着你的贪跟瞋,再来就产生取跟舍,这些动作都是连续的,它一直连续地变。
如果你能够归依正,无常跟平等表面上是不相干的。怎么不相干?所有的东西都无常不就平等吗?!所有的东西都「无我」,那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是整体的吗?怎么会让你切割呢?生命怎么会让你切割到一分为二呢?当你明白这种概念,无我对待就被打破。但是你跟一般人,尤其没有学佛的人,你跟他讲这个理论,他不会接受,包括讲给你们听,你们觉得有道理,但不见得做得到。如果我今天告诉你们一个方法,你做不到的,我教你也是等于白教,所以读了《金刚经》,你看到人就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不这样教,因为你根本做不到。跟各位讲个相当简单的概念,没有学佛的一听也会懂。如果我跟你讲你对别人要生起「平常心」,那事实上是困难的。我跟你讲你看到任何人,都要「照见五蕴皆空」,你也做不到。你看到所有的人,你都应该把他「当成佛祖」,你也做不到,反正怎么讲你都做不到。我跟你谈两种心,这两种心不是你做不到,而是看你想不想做。我先讲两种心,这两种心做到,你以后就能够平常心,这两种心做不到,就不要讲平常心,这两种心你只要选择做一个就好。我们对所有的人,不论他是好人坏人,不论他是贫是富,他有水准还是没有水准,我们对所有的人,都应当去尊重人性,这样你能够去尊重所有的人吗?你说:「师父,这太困难了。」不会,我换个角度跟你讲。「学会对人尊重。」这句话你有没有能力做到?有。这句话不是空谈,既然不是空谈,只是你要不要做。我现在跟你讲这个方法不是你做不到,是你自己不做,这我就没有办法。
连商业广告都会说「以客为尊」,我们做人呢?并不是说你学佛才要这样,没有学佛也要这样,我们对每个人都要尊重,无论他是谁。但是我们一般人是选择性的尊重,让我看得起的,我才尊重。这样不用学了,为什么?大家不都这样?!这不需要你来上课你才懂,你看得起你自然就尊重他,这叫凡夫俗子,是一般人,你不用透过学习你就会。你不要学到最后,还是这样的对待别人,那枉费你学习。去学习,让你看不起眼的人,让你瞧不起的人,让你很讨厌的人,你都可以尊重,你只要对人学会尊重,你要从这里学起。如果你还是做不到。我再谈第二个概念,我们今天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有其他的众生你才可以活着,从今之后就应该对人家感恩,这个概念很简单,如果你对众生恭敬心生不起来,你不要勉强,请你生起感恩的心。你觉得这两个心哪个比较困难?你不要说都很困难。不然请问,既然都很困难,要不,你对众生要以什么心来看待?简单地讲,你对众生能够生起善良的心就对了。无论你的善良的心是体谅的心、恭敬的心、感恩的心,都统称善良的心,但是你不要把范围弄得太大,因为你这样不好练习。我已经讲过用心生活,我时时刻刻可以知道我对他的心。你可以学习对每个人都恭敬,一不恭敬,你马上就察觉,这是修行。我知道我现在对你生起恭敬心,那是修行,我知道我讨厌你,那也是修行。为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能够觉醒,能够马上察觉我对你产生不善的心,这就是修行。你们不要太多的挫折和无奈,当你们产生这个心,马上能够察觉,还好,你能察觉,这是修行。你不要气馁,「我修那么久了,还是这个样子。」你不要被你的心打败。也就是说,「我时时刻刻可以看到我的心的状态,但我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你对所有的人都生起一种恭敬心,那是一种结果,不是因。你现在的因是什么?「我能够察觉到我对你不恭敬,我马上可以察觉到。」就像你们来听课一整天,但是你要马上察觉到你不专心了,你可以吗?你不见得察觉到你什么时候不专心。我们依此类推,「假设简单的我做得到,困难的我才有办法做得到。」简单的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我对人可以产生感恩的心、体谅的心或恭敬的心。」直到有一天,你才可以这样讲:「我对任何人的心都很清净。」清净的心是最困难的,这跟无常有关系,不可以只对这个恭敬,对另一个不恭敬,因为两个都无常。「因为他善,所以我对他恭敬。」请问,因为他善,因为无常,所以他会不会起一念恶?因为他现在恶,他也会起一念善,他们两个善恶都是无常,事实上我看他们两个都是无常的。但是凡夫不是,凡夫看到好人、坏人,就把他定位成是什么样的人,这叫做常。你怎么可以把他定位常呢?既然是无常,我对每个人必当礼敬。
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今天的困难在于「我怎么看别人」,和「别人怎么看我」。你觉得哪一个比较简单?我怎么看别人比较简单,我们很多人都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们都苦,苦在这里。糟糕了,我一瞪你,光是瞪你,就会把你瞪死,你真的很在意。现在,问题来了,你说「我对别人的看法比较简单」,光是这一点你都做不好了,怎么有办法承受别人对你的看法?!你要谈什么修行?!我讲这个东西是很真实的,我们在这个人生处世的过程,就是你跟我的关系而已,这叫做人情世故,光是这样就摆不平了,其他的东西就不用谈那么高深了。以无常的角度,我对别人恭敬,是我的事,你对我不恭敬,那是你的事。我只负责对你恭敬,我不需要对你产生抱怨或不满。你说这要用什么心来化解呢?别人对我,我当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个平常心说实在的,还不是真正的平常心,只是我们先用这个名词让大家容易懂。这个人对我很礼貌是无常,下一个人对我不礼貌是无常,所以别人对我的态度我都应该平常心。为什么你会苦、会难过呢?因为你的脑袋掉入一个陷阱,认为别人应该对你好。认为孩子就应该孝顺我、听我的话。你苦在哪里?你苦在你已经想好了,已经设定好「你应该对我怎么样」,这是陷阱。是谁跟你讲他会对你怎么样?不要掉入陷阱,不可以预设立场,不然一定会很痛苦。
所以你怎么学习呢?「别人对我,我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我对别人,我应该以恭敬心来对待。」这叫修行人。这种概念很单纯,「师父,那么简单哦!」但是不简单,太不简单了,但很实用。修行本来就是要跟生活结合,如果你的修行和生活是拆开的,你还是不懂,这样学习不对。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可以跟所有的人在一起互动,而且在互动当中,你要充满了智慧,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贡高贪爱执着,】如果按照刚才我所讲的,六祖大师这些问题就完全不成问题了。〔贡高〕就是觉得自己很优秀,别人很差劲。〔贪爱〕就是好恶。〔执着〕,我们会执着苦乐,所以有人我、高低、好恶、苦乐,这个就是邪,你打破这些的概念就是正。【名离欲尊;】其实人最大的欲望就是「我」,还有比这个更大的欲望吗?执着「我」是最大的欲望。你能够不执着「我」就叫〔离欲尊〕,这才是离开欲望最尊贵的人。六祖大师所讲的,简单的说,第一个概念是对自己,另一个概念就是对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