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五日(二):净土教法超越三乘
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无量寿经》有四句偈子实际是净土法门很主要的一个偈赞,同这个“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着,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是对称的,即——“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四句偈子实际把净土教法揭示的十分清晰。
这个“不虚作”是什么呢?不虚作是其佛的愿力。
“闻名”是阿弥陀佛教法中的主体教法。四十八愿中,许多愿望都是闻名而得利益,尤其是有他方菩萨、他方众生闻名即得什么样的利益,很多这样的愿文。阿弥陀佛教导回施的方法都是依闻名而传达的。往生彼国的利益那是另外一个,说往生彼国具三十二种相八十种,是怎么金身,有六通种种善巧等等,那是往生的利益。此处是闻名的利益。这个不虚作的住持是依闻名而传播的。四法度众生中就有名号度众生,这个名号即是法,即是事实的力。
“其佛本愿力”——阿弥陀佛他的愿力;
“闻名欲往生”——这个“欲”完全来自于愿力所加,给我们成就这样一个欲,或说这样一个信顺,就有这样的一个力度,所以他方众生闻其名号即得二种忍,即信忍、顺忍,信顺而得到往生。
此处谈到的往生不是生死之事,而是心地的依止,心地的印契,即心地与阿弥陀佛功德的契合。我们的心地本来可以说是一个无意识的法界,就是说它可以说好也可以说坏,也可以说不得不失不垢不净,所以它是一个无意识法界,那么在这个无意识法界中,阿弥陀佛依他的愿力,通过名号的传达,使我们得到信顺的功德,而得到印契、回归,或者说给予。所以是“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个往生不是生死,是逾越生死事。但我们一般脑袋里的概念,往生就是生死事,此处往生是无生事,印契无生,因为往生彼国是超越生死,所以生即无生。
那你说传统的人不就认为往生就是死亡吗?在阿弥陀佛这个教法中,这种说法是极小极小的一个群体,佛陀真正的教法就是在闻名、信顺这个给予与印契下,了知了无生与超越生死的这样一个事实,所以说安住于彼国,这个彼国就是安养,心智不再晃动,得到了究竟的皈依,所以说“自至不退转”,那就是一个法的满足,满足的印契。
对此天亲菩萨就用偈赞说“观佛本愿力”,他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不讲“其佛”了呢?是让我们来观的,因为他一直在讲观察门的二十九种庄严,让我们来观察。
这个观察门,对我们汉地人来说,是极为重要极为重要的。因为我们在封建社会中、在经常受到游牧民族入侵的情况下,造成了锁国封闭的意识,比如建长城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高高的城墙,每个家里都有四合院等等,在这样的状态中生活的人群就更需要心灵的观察。
我们必然相续着一个民族的血统,我们的意识中还有这样的东西。我考究了很多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的差异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包括日韩国家的佛教。这种差异的大背景实际基本上都是社会性质这个背景。
象南传佛教这些国家,过去都是殖民地,法国的殖民地、荷兰的殖民地,他们一直在尊重着殖民地的一种意识,现在泰国的国王也出过家,他以前在英国留学,他们的主体思想就是西方的意识。
我们中国人也尝试着,例如辛亥革命,乃至成立共产党社会主义小组,都是在法国学习了之后,把共产主义思想,或者巴黎公社的一种所谓的革命思想带到中国来,所以说他们信仰的是西方的宗教意识、西方人的理念,而不是东方人的东西,包括象一些主要领导人,孙中山、蒋介石、冯玉祥等等都是基督教、天主教的些教民。但我们毕竟是从封建社会跳跃过来的一个国家。
在西藏这些地带,游牧民地区,他们神秘的东西比较多一些,这些游牧民族大部分是把农奴社会的东西承接下来了。社会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些顺应,它要顺应这个社会,要顺应当时的一些权利者,否则就没办法生存,所以宗教往往他依止于王权,这在世界的任何角度都是不可违背的。
象南传国家,上到国王下到臣民,他们都会去礼敬僧人,礼敬教法,甚至都会去出家,或者短期出家等等,但他们毕竟是殖民地下产生的一种结果,这个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整体的屈服。那么对这个教法,它显得也是有整体的屈服,从王者一直到臣民都一直要屈服,屈服什么呢?他要屈服佛教。为什么要屈服佛教呢?这个教是他不得已的一个皈依。好比说当时英国人也好,法国人也好,统治着他们,他们屈服这些国家是不甘心的,他们心理一直有一个对抗,他说我宁愿屈服于佛教也不愿意屈服于你这个异国的统治者。所以从国王到臣民都会屈服于佛教。所有殖民地的宗教特征一定是从王者到臣民全部都屈服于一个宗教的,这是必然的一个历史背景、文化背景。
在我们中国就不然了,中国是个封建社会,所以说整个屈服于宗教是不可能的,臣民可以信仰宗教,也可以屈服于宗教,但是王者就多多不许的。所以早期佛教传到中国,还有沙门应不应该礼敬王者这样一个争议,有的人说这个异邦之教传入中国,若不礼敬于王者应杀,就是说王者你都不屈服,你来干什么来呢?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特征,就是王权制,王者他也有信仰,甚至也都有自己的师长,但是他没有屈服的,因为我是王者。这就是封建国家带来的一个必然的背景。
西藏,我们都知道在五九年以前它就是一个农奴社会。那我就是佛,我就是主,他同时居于法王与人王之位,那他不会屈服任何人,只有大家屈服他,所以就产生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社会。这就是农奴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宗教。
都是佛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跟它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有这么大的关系,我们要是不了解,就会盲目地否定这个认定那个,认定这个否定那个,这样错乱地,不去考虑它的背景底色地相互贬低或者诽谤。
不同的社会背景的国家,封建社会、农奴社会、殖民地社会,会造成不同的宗教信仰,这是特别特定的。以前大家特别赞扬南传佛教的这些国王都去礼敬出家人,但大家不知道历史上很多出家人被屠杀,大的宗教的变革、战乱的时候,出家人被屠杀的十分多,因为他们这个群体是个弱势群体,一有冲击还是先冲击他们。那为什么这些王者会屈服呢?因为他是殖民地国家,殖民地国家一定会从王者就屈服于宗教,而不屈服于其他统治者,否则他心理没法平衡,这就是人性所使的宗教的大的特征。我们看不到这些特征就会盲目地去说高说低。
所以我们这个汉地的佛教他这个住持的特征了我就说这是个住持,为什么住持了,这个不虚作就是他的社会背景有关系,背景。
那现在你说现在这些国家都变了,那为什么还这样呢?社会变了,但宗教还在相续。历代不论在什么区域,王权对宗教的影响都是直接的。世尊在世的世间,印度的十六个大国国王都是皈依的,虽然是这样,世尊绝对遵从、尊重这是世俗国与国之间的法律,所以比丘戒与比丘尼戒中大部分的根据一个是民俗,一个是避免讥嫌,再一个就是法律,保护僧众免除兵役劳役这些伤害,免除讥嫌等等,这都是社会背景造成的。例如五钱断头那都是一个国王制定的,四波罗夷法中都是王者所定的断头罪,所以波罗夷是断头,没有翻译罢了,这个罪是王者定的,出家人不守也会断头,怎么办呢?那就拿到戒律上,说你不守这个戒就会断头,实际还是顺应社会。那你说佛陀这么大的智慧善巧神通,他干脆就去制造一个自己的王国,不去跟这些纠缠,或者自己设置一套东西不行么?他不行,他必须得顺应守护,因为普遍的教化必然是社会人群。我们学佛人要了解这个背景带来了不同的宗教现状。
阿弥陀佛在二百一十亿国土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他建立这样一个极乐世界,发这样一个超世的愿望。这种不虚作的住持,实际说二百一十亿佛土这些诸佛菩萨都会来给他做证,做什么证呢?——阿弥陀佛的这个誓愿不虚。阿弥陀佛在这样一个庄严下住持法界,他不是来住持一世界两世界,他是来住持法界,所以彼国称为无量光佛刹。这个无量光佛刹就是阿弥陀佛在二百一十亿佛土的大背景下建立的住持法界的国土,这个国土实际就是普摄一切众生,没有遗漏,每一个现前众生都不会超越这个,你超越不了的。
这个背景肯定超越了三乘的教法,所以净土这个教法非显非密非汉非藏非南传。你说现在南传人根本不相信有佛的国土,根本不相信这种教言。我们走着瞧,若三十年若二十年若十年后,我们看这个教法会怎么样?因为这个教法无区域性,这个广大的佛土的背景是摄化一切众生的,以前残留的这些王权政权意识下主宰的佛教的东西,慢慢都会被这个不可思议的佛教所摄化,这是必然的。是不是必然我们拿事实说话,我们也不去鼓吹它什么,就只能说佛的誓愿的作用力不是单单是在我们汉族地区。现在藏族地区弥陀教法是广泛传播的,那南传地区,我们慢慢地看。我只能说阿弥陀佛这个无量光佛刹与住持法界的这个背景是真实不虚的,是摄化一切众生没有遗漏的,这个背景它不管你是什么封建社会、农奴社会、或者殖民地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宗教,它只是说平等的摄化,它是平等如实的,它不作取舍,就是平等如实的摄化,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可能不是我们能想象的结果。
净土教法在未来的传播中,是能在我们这个劫、我们这个现有的社会中,产生其这个不可思议的影响的,或者说它摄化的人群是不可称数的。对此区域是阻碍不了的,不管说南传区、汉传区或者藏传区,是阻隔不了的,或者说你扼制不住这样一个广大平实的安乐的给予,挡不住。因为这个时代的人掠夺心、占有心、割据心是非常强烈的,但带来的毕竟是苦、业,那么这种平等如实的安乐的给予,是一切世间众生所需求,所以这个平等的回施,就会给一切众生带来毕竟的利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审视、观察的,来确定我们对念佛法门的抉择。
(岁次辛卯六月十三 2011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