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换个想法更好 第三篇 感受在牵引你的心情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47

换个想法更好

郑石岩

第三篇 感受在牵引你的心情   

[篇头语]

  人对一件事情的感受,直接影响他的看法、认知和判断。若你觉得别人比自己技高一寿,比赛时就容易铩羽而归;觉得别人比自己强,社会地位高,你感受到一种自卑和屈服。这时自尊和自信都会受到撼动。

  当然,人若觉得生活乏味,没什么值得高兴或珍惜的,那么无聊、厌倦、无所事事之类的生活症状就会出现。反之,若觉得生活很有价值,有著丰富感,就会活得比较快乐。这种积极的感受,引导一个人乐于接受挑战,懂得苦中作乐,油然生起生命的热情。

  于是,《唯识论》对于人的感受,及其对意识活动的影响,特别予以关心。人的心理活动是:你怎么感受,就会怎么想;它牵引你的态度,干扰你的想法,支配你的心情。所以,人际互动之中,必须注意别人的感受;感受影响人对事物真相的解读。厌恶的感受,令人对事件作过多消极性的评论;亲切和充满希望的感受,给人带来进一步了解和接纳的态度。

  在企业体系中,采取过严的管理规范,会带来不悦的感受,而影响工作的态度和创意。在教育上也一样,严管和处罚,带给学生的嫌恶感受,降低学生往后对求学的主动性和好学态度。在企业界里,消费者对商品和广告的感受,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态度接纳程度。在教室里,教师给学生的感受,也影响教室的学习气氛和师生互动的品质。

  你不会愿意跟一位你讨厌的人深谈,也不会进去看似阴暗不净的商店购物,除非你不得已。感受虽然是心理活动中的弦外之音,但却深深主宰人的意愿、想法和情绪。人对家庭的感受若是温馨的,下班之后自然而然想回家;反之,则遇有呼朋引伴的触因,就会情不自禁地跟著走。你如果注意到这点,何不在家庭里建立良好的亲密感、互相支持,相互给予对方较好的感受?

  留意别人的感受,就能引发自己的同理心;注意调整自己的感受,认清自己的感受是否真实,则是维持良好情绪和清醒生活的保证。所以,不要一味要求别人能给自己的感受,因为我们无法掌握别人会对自己怎么回应,你必须具备认清,调整和再评估自己感受的能力,否则就会随波逐流,不能自己。我在谘商工作中,知道有许多人陷入嗷嗷待哺的窘境;他一直等著有好的感受,等著别人对他好一点,这个错误是幸福的致命伤。

  所以,对于一位修行者而言,他会给别人一些好的感受,这是一种布施,一种生命活力的表现。他愿意给人信心,给人尊严,给人温暖和善,也愿意给人希望。就自己而言,他能清醒的调整和重估自己的感受;提醒自己,“原谅对方,因为他正在生气!”警告自己,“别人不一定要赞同自己意见,意见就是各自不同,可以慢慢寻求共识!”就这样,心情上得到安定,思考上流露出智慧。

  如果在教育中,我们经常灌输孩子,“别人会见笑!”“你会没有脸见人!”“别人会说你笨!”等等,纯用不好的感受来压制其错误行为,而不是从明白事理和求真求是去看、去思考、去明辨是非,结果理性得不到发展,其错误的感受型态,将延伸到生活的大部分层面。这使一个人陷入无能的悲观,沮丧、优郁、焦虑等心理症状,从这里衍生出来。

  所以,我们要强调的是真实,是正确的思考和感受,而不是一厢情愿过度介意别人对自己怎么想。有些人整天陷入十手所指,十目所视,他的压力和痛苦就会升高,其次是我执的一种感受。人一旦对于旧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执著,就有著阻抗的心理反应,他无法忍受改变,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一种故步自封、惧怕自己开放出来的心情,就会袭上心头。这种感受,会严重影响他适应自由开放的社会,而困扰和心理失调也因之增加。许多老年人经常以古非今,对于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严重排斥。由于时不我与,不论他怎么排斥,也必须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他变得适应更加困难。

  由于固执与现实变迁的矛盾,使许多家庭陷入冲突,诸如妇女容易陷入就业与家管的冲突;两代间对教育子女观念的差异;对于经济生活和消费态度的歧见等等,一种冲突不协调的感受,正造成许多人生活的困扰和不安。

  人与人之间免不了有冲突、误会和歧见,对于这些不愉快的事件,留下许多感受,它影响我们尔后待人处事的态度。人越是不肯原谅对方,对自己的折磨也就越深;原谅别人对自己的创伤,同时也是自己得以重生和自由的开始,这是在感受和情绪中解套,是生命世界最多珍贵的至理。心结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害,仇视的心结若没有缓解,将会被报复、仇恨和非理性的行为包围,这时人的真性就开始僵化,生活的创意和喜乐就有复存在。在谘商中,我屡见人对新愁旧恨的不肯释怀。但一旦宽恕了对方,心灵生活即重现阳光。

  保持好的感受,是心境愉快,让自己有更好的活力,去面对艰辛生活,开展美丽愿景的要领。所以换个心情过活,向神经质说再见,你会在生活的滩濑中,接受它的喜悦,领受它的启发,发展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感受就像一个心理生活的过滤器,它不是生活事件的本身,但它却能把生活内容作一些过滤,隐去一些资讯,让你在无形中产和误解;有时则加油添醋,给你添加纷烦。谁都不希望这个感受器曲解生活的讯息,但大部分的人都昧于它对自己的干扰。

  情绪生活主要来自感受,好的情绪习惯如乐观、祥和、安全感、毅力等等,对人产生积极性的发展;反之,恶劣的情绪,足以毁坏人的健康、生涯和生活品质。所以调理情绪生活,清醒地加以管理,感受就能发挥正常的功能,促进思想的正确和人生的正常发展。

  好的感受是生命世界中美妙的一环;透过它我们领会恩典,接触到精神本体界的大爱和思想。宗教之美、情操的感动、生命的欢庆均是靠著感受,才传递给我们的。以下的七篇,只是举例性的说明唯识论的运用原则,提供读者把握感受,开启生命之美的方要。它在教育、辅导和谘商方面,都值得我们灵巧的运用和重视。

1别太在意别人怎么想

  在意别人的评价,往往会在别人的逢迎夸奖中作出错误的决定,也会在别人的口诛笔伐中溃不成军。

  人如果太介意别人会怎么想,就会压抑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压抑会产生心理病变,会令你失去调适的能力,特别是紧要关头,需要做出决定性的回应时,会像发不动的汽车,令你有行不得也的慨叹。

  我观察人的适应能力发现,越是在意别人的观感,越会对自己没有信心;越在意别人怎么想,越容易使自己的缺点变成严重负担。我知道,人必须了解别人会怎么想,那是人际互动,彼此同理,交流情谊的基本心理过程,缺乏它,人会变得刚愎自用,少一点知人的灵嗅。但如果你太介意别人的想法,就会失去伸展自我的机会,那么这个心结将成为压抑创意和破坏健康的元凶。

  美国已逝的科学奇和费曼(Richard Feyman,1918-1988)曾经说过一段自己的故事。他的妻子(他昵称她猫咪)一向很开朗,总有玩不完的花招,增添生活中不少情趣,在朋友中传为佳话。费曼在普林斯顿时,有一天接到一盒妻子寄来的铅笔,上面镂著金色的字:“理查亲亲!我爱你。猫咪。”

  费曼觉得这礼物是很好,但是镂上一句亲昵的话,如果跟教授朋友讨论问题,忘了留在别人桌子上,别人会怎么想呢?他不好意思用这些笔。可是当时物质缺乏,舍不得浪费,所以刮掉一只铅笔上的字来用。

  第二天上午,费曼又收到一封妻子寄来的信,一开头就写著:“想把铅笔上的名字刮掉吗?你难道不以拥有我的爱为荣吗?”然后是大写字体写著:“你管别人怎么想。”这段话大大感动了费曼,后来他写了一本书,记述著他们的感情、生活轶事和他自己在科学上重大突破,就用“你管别人怎么想”当书名。

  作为一位谘商工作者,我很早就注意到:在意别人的评价,往往会在别人的逢迎夸奖中作出错误的决定,也会在别人的口诛笔伐中溃不成军。这样的人无法坚持自己的卓见和判断。不过,更严重的是,太在意别人怎么想的人,心理压力总是很大。他每天面对著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压力,总觉得别人时时刻刻都在注意自己的缺点或疏失。这使得一个人觉得退缩,失去积极主动的活力,当然连他的创意和主动性都会丧失。

  这种畏缩是学习得来的,许多师长和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羞羞脸!你看别人会怎么想!”次数多了,就会养成孩子畏首畏尾的习惯。尤其在日常言行上,稍不恰当,就以别人会笑话来压抑孩子、批评孩子,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你只能就事实去告知孩子不当之点,要求他改进,或帮助他建立新行为,但不能拿别人来批判他,而造成屈辱。

  有一位儿童,他经常张著大嘴巴。父母亲觉得不好看,就常常指责他,“你这模样,别人都会笑话你的!”这孩子来作谘商时,不留神还是张著口,但却因为长期被批评压抑而造成交友困难和惧学症来寻求协助。另外一个孩子,因为父母亲常指责他功课不限,在亲戚朋友面前毫不留情的数落他,以致不敢会见亲友。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来找找谘商:他患有口吃,尤其在众大面前说话,舌头更是打结。他回忆说,“我在国中时说话稍有口吃,老师要我多练习,所以常要我上台讲话。我越是在意口吃,口吃就越严重。现在我在一家公司担任行销工作,常常为口吃而优恼。上个星期,我向老板作简报,简直说不出话来,羞死了。”经过仔细了解,确定他不是生理因素,于是我说:

  “你这个毛病我也没办法,除非你老实当一位口吃的推销员。”我接著仔细为他说明:

  “要接受自己口吃的现实,毫无畏惧地表现自己是一位口吃的推销员,然后培养一引起你在业务工作上的优点,例如热忱、信用、关怀等等,把它结合成你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让许多人知道你,在商界里反而能引起别人对你的瞩目,化缺点为助力。”我为他仔细解释,目的是要建构一个全新的态度;他不再介意别人对他的看法。

  他开始学习接纳自己;坦然表现自己是一位有价值的口吃推销员。他不再为口吃而烦心,口吃这件事就再也不构成障碍。经过几个月,口吃的状况真的纾缓下来。

  人有一种矛盾意向(paradoxical intention),你越怕的事它就越成为困扰。反之,你处之泰然,把它表现出来给别人看看它有多厉害,却反而减轻其症状。由此可知,越怕阳萎的人,越是勃不起来;越是处之自然的,也就越不会产生毛病。越想隐藏自己的弱点,就越会构成焦虑和紧张,而强化了症状和困扰。

  我们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父母和师长当然要指正孩子的过错,但不能因错误而羞辱他。我们应多发现孩子的优点。从而建立他的信心,不要处处挑剔其缺点,令其惧怕畏缩,更而造成心理上的困扰。请注意!了解别人会怎么想是正确的,但如果太在意别人怎么想,就会产生麻烦。

2打破僵化的观念

  旧观念只适合过去的社会,不能符合现代人需要;要适应自由开放的社会,就必须发展新的观念和适应方式。

  社会变迁快速,为求适应,务必打破僵化与固执,求新求变,过成功的生活。人要勇于改变自己,要把不好的习惯改变成好习惯,把旧观念改变成新创意,把不合时宜的知识改变成崭新的见解,把渴望去做的抱负变成事实。

  最近,在处理家庭谘商个案中,发现婚姻的危机,几乎如出一辙,问题的症结在于固执己见。先生抱著大男人主义,要求太太把工作辞掉,好专心照顾家庭和孩子。这种事,过去是司空见惯的。但是现在的观念改变,除非太太自顾或同意,先生是不能强迫太太辞掉工作。现代的女性,事业心并不亚于男性,能力表现都不差;工作的成就是心理生活需要的一部分,勉强太太辞去工作,是不当的做法,同时会引起两人的冲突和危机。一家之中如果先生的想法以男人为重,公婆的想法以嫁鸡随鸡作要求,这个家庭就得面对一些难题。这时,我的看法是改变与调适,要认清时代的潮流,改变想法,试作调适。一味勉强太太把工作辞掉,后果不堪设想,最常见的是:

  ·太太感到挫折,抑制自己的情感,造成优郁的反应,影响婚姻的幸福。

  ·孩子渐长,太太要回到工作岗位却有困难,造成生涯上的遗憾,并转变成心理问题。

  ·家里少掉一个人工作,收入不足,经济生活的冲击难免,这时许多男人却会藐视太太,对她发脾气。

  ·家庭生活互动中,先生的强势作为渐增,太太的劣势慢慢形成,造成家庭人际互动的失衡,影响婚姻幸福和子女的心智成长。

  我认为男尊女卑、强势主导家庭的作法,对于现代的家庭冲击殊大。因此特别呼吁,要改变为彼此平等尊重,互相沟通协调,避免一方强势作决定。在观察中,采取这种过时观念的人,不但对太太或婚姻造成伤害,对本人也造成严重的损失。

  为了适应环境变迁,人必须学习改变自己。过去的读书人,要人三顾茅庐才肯出山,要三请四请才肯收一位弟子;教育子女要棒子底下出孝子,用严管责骂建立长辈的威严等等,这些都是过时的观念,必须适时改变。现代人应重视发展弹性应变、理性的思考、人际的交流和性情的陶冶,而不是一味守住旧观念和老习俗。旧观念只适合过去的社会,不能符合现代人需要;要适应自由开放的社会,就必须发展新的观念和适应方式。

  观念的僵化同时也是教育问题的根源。亲子冲突的主因是光管而没有教;未协助子女解决问题却一味要求好结果;父母采取严厉的指责,反而造成子女的偏差行为。这些旧观念如果不作改变,子女的教育问题会继续存在。当然,改变的方法就是学习新的教育方法,用它来取代旧的观念。

  个人在事业、健康、人际、娱乐各方面,都必须随著社会变迁作一些调整。调整就是改变;要勇于学习新的态度和习惯,才可能有良好的改变。最近,有一位先生来晤谈,他想回家乡发展第二生涯,他说:

  “人到了某一个年龄,似乎很渴望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现在痛下决心,准备回家乡,去经营一个农场,你的意见怎么样?”我问他,“那真的是你的梦想吗?你是不是长期以来一直关心著种植花果?一直在搜集相关的资讯?你作了些什么准备呢?”我这样问他,是要了解他的真正意图;究竟是为了逃避现在工作的压力,抑或真有自己的梦想。他说:

  “我不断搜集种植的新知,从育种、栽培、施肥、收成等各方面都投入心血。我也对自己的经济生活、家庭生计作了起码的打算;我有信心做得好。”

  这位先生家里的农地是现成的,一切都已安排准备。我问他,“你都已安排妥当,为何还来找我晤谈呢?”他说,“我来请教你,如何使自己更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告诉他,要珍惜这个梦想,认真采取行动,我的建议是:

  ·要常常怀抱温润自己的梦想;鼓励自己踏实的行动,并以能著年实现它为荣。

  ·变迁快速的社会,要注意求变求新;要用新的资讯和方法去处理工作业务,不可以死守成规不求变通。

  ·学习和请教专业人员,注意凡事总在于自助、人助而后天助。

  ·目标不是一蹴可几,不妨照行为学家的建议,分成几个阶段来完成。

  ·别忘了凡是要实现梦想的人,就得付出代价;你要肯干,遇到挫折时要有耐心去克服。

  我随缘想起这些建议,供他作参考。想不到他听完之后,竟然那么开心。他说,“得到你的鼓励,令我高兴安慰。为了要改变我的生涯,有很多朋友阻止我,警告我不切实际,给我泼冷水。今天,我好像洗了一个热水澡一样暖烘烘的。有你的祝福,我会更有信心实现梦想。”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碰到新的情境,需要学习新的智能,面对眼前的困难时,有些人会产生阻抗现象。它阻碍我们开拓新局的勇气,抗拒接受新观念新作法,让我们陷入停滞状态。这些人是被一种惧怕和焦虑所困, 以致无法突破局限。如果要打破这个消极桎梏,就得鼓起勇气,努力改变自己的想法和作法,学习新的能力,去创造新机运。

3原谅别人是为自己好

  原谅是解脱之道。不肯原谅,孽缘就会俟机成熟,形成惑业,再度缘起新的伤痛和无明。

  与其为争产怀恨,不如用心另谋创造新机;与其怀恨旧创,不如原谅好图个宽心自在。人必须懂得原谅别人,我从心理谘商中发现,原谅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有些人,他们在工作中遇到找麻烦的上司,在婚姻生活中受到公婆的无理对待,或者被不忠实的朋友出卖过,这些都令人久久不能平复,而怀恨在心。不过,我要提醒你,这些心情每忆想起来,就会令你痛心,干扰你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如果你不肯释怀,勇敢从你心中把它扫地出门,它会蚀骨锥心,令你隐隐作痛,有时还会投射到无辜者的身上。

  熬出婆来的人,容易用苛刻的态度对待别人。糟糕的是:年轻时他受气,现在他用同样的方法待人,一样受气,甚至是一场失败和悲剧。我主张原谅,把它清除掉,不要让那些痛与恨在你的心中继续藏纳。只要你肯放下它,你就不会被负心的人一直缠住。

  我常聆听满面愁容的人叙述他过去的悲怆岁月,结论总是说:“我今天会弄到这副模样,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怨恨父母骨肉,有人怨恨朋友师长,他们的伤痛往事已过,但是旧恨新仇却盘根纠结在心头。我总是试著为他动点心灵手术,把那些旧恨剥离开来。我告诉他:

  “原谅他,你就会好些。”

  “我不可能原谅他;他让我受罪,锥心之痛,我永远记恨他。”他总觉得这种仇恨怎么可以原谅呢?那还有是非吗?公理和正义到哪里去了?我的观察是:他们误以为记恨可以还我清白,可以得到补偿,或者记恨是一种公理的坚持。于是他抱著深痛,在痛苦的挣扎中哭泣。抱著优愤的火球不放,是病的根源。通常在晤谈时,我总是让他一吐为快,让他知道我感同身受。等他冷静些许,我会告诉他:

  “在心灵生活上,他在你的肚子插了刀,你是不是要拔除它,把伤治好?拔掉它的方法就是原谅或宽恕。他店了你的便宜,你要把它视为一种奉献。他令你痛苦绝望,要把它当做对主或弥陀教化的实践——宽恕。记得!把你所想的那些愤怒、公平、补偿交给祂去处理。用心灵的感应,讲祂拔除你心中的那把刀,赐给你清凉、福报和实祥,并得到祂的爱与拯救。”

  “我怎么得到祂的安抚或救赎?”

  “念佛或祷告!原谅和宽恕会产生无比的心灵力量,让你得以超越这些痛苦。你会有如亲见爹娘一般,得到弥陀或主的慈爱。你也会发现,真正软弱和无明的伤害你的人,他已然堕落,你要以慈悲去看他的软弱,你就越发能原谅宽恕他。”

  我们当然要努力维持公平与正义,要维持爱与和平,但世间有些伤痛事件已然过去,再争缠下去,徒然坏了自己的心智。谈到这里,我想起多年前,两位长辈为了分割土地起了纠纷。老大分少了,老二分多了;老二盖房子时又几乎越过界来,这位长辈伤心愤怒,把满肚子不平倾吐给母亲听,母亲很能了解他的心情,告诉他:

  “土地早已分割好了,当时你没有据理力争;现在抱怨不公平已太迟,抱怨也没有用了。他把房子盖在址上,是很过分,很贪心,也很霸道,不过界址只是一条线,也很难弄得清楚。反正地籍上占有多少土地是写明的,那一点地也跑不掉。唯一的问题是你看不惯他的霸道。”

  “对了,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所以每天很痛苦。”

  “你几岁了?”母亲突然换个想法问他。

  “七十出头了。”

  “人向上苍借用一些东西生活。土地是其中之一,再借也没几年,原谅你弟弟吧,他看不开,眼界小,你可不要跟他一般见识。你的心如果被那一小块土地系住,就回不了极乐的老家了。”我的这位长辈就舒坦许多。

  我总觉得母亲像是天生的心理谘商家,难怪过去在宜兰老家时,邻居喜欢到家里来聊天,而每一次聊天,似乎都能令大家舒坦心情回家。我从她那里学到的是:事情当头,一定要说清楚,不可以含糊,但有很多事是说不清的,甚至连说的机会都没有,委屈伤痛已经临头了。那时,你能给自己最大的恩赐是原谅和宽恕。

  原谅其人,宽恕他的行为,完全是为了珍爱自己。“你受到创伤和损失已经够惨了,你还继续折磨自己吗?你情愿让自己陷于亲痛仇快吗?你继续愤怒伤痛有什么好处呢?你现在想要的是什么?”我采取反问的方式,让当事人好好地反省。我也告诉他:

  ·原谅别人并不表示“别人对,自己错”,也不在于值不值得原谅,而是自己从旧创中走出来,能自由地思考和抉择。

  ·别以为记恨在心就能得到报仇或补偿,采取这样的想法或做法,往往使自己失去开拓新生的机会。原谅不是值得或不值得的问题,原谅就是放下它,化除它对自己的干扰。

  ·创伤是可以发泄的,你可以找适当的人谈谈,写在日记上,或者寻求专家的协助。

  ·透过信仰能超越伤痛,这能令你与那精神世界产生虔诚的交流,在那儿得到洗濯和治疗,牠帮助你宽恕了对方。

  原谅是解脱之道。不肯原谅,孽缘就会俟机成熟,形成惑业,再度缘起新的伤痛和无明。原谅和宽恕不是纵容不义,而是别人害得你伤心受苦,你无法挣脱,这时你原谅了他,这会使你更清醒更有力量生活下去。

4换个心情好过活

  可以轻松就轻松;可以笑,何妨来一次开朗的笑。大笑可以带来内脏的运动,可以使人增加氧气,可以引发好情绪。

  每一个人都有优心和沮丧的时候,它是挫折时的自然反应,也是解除困境的催化剂。人总是觉得不好受时,才会千方百计想点子,设法解决问题。

  不过,当心情坏到一定的限度,会抑制解决问题的创意,干扰正确思考和判断,甚至放弃面对问题的勇气,而寻求一了百了的短见。因此,有些棘手的问题,一时没有解决的方法,例如居丧的哀伤、婚姻决裂时的沮丧等等,如果没有适当排遣,会使身心陷入严重的创伤。此外,还有一些人情绪习惯不好,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情绪,日子久了,也会无缘无故沮丧优愁。我发觉,生活在这个高竞争高压力的社会里,受坏心情折磨的人很多。

  坏心情是可以调理的;只要你换一个想法,做一个有益的行为,就能牵引好心情出来,为人的困扰解围。有一次,一位中年女主管找我晤谈。她说,她常常觉得心情不好,有些沮丧,意气消沉。她担心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会被炒鱿鱼。我大略了解她的状况,如道问题的核心是情绪习惯不好,会为一些小事闹情绪,情绪过后又会产生莫名的意气消沉。我告诉她说:

  “有两个处方对你有用,都是你办得到的。你愿意照办,我就告诉你。”

  “当然愿意,要不然我为什么来找你晤谈?”

  “第一请你每天早上做三十分钟的运动;慢跑、游泳、打球、有氧舞蹈等等都可以。运动能给你好的体力和精神;又能给你带来好心情和天然的镇定效果,在思考和记忆方面也会有所裨益。你要天天做,有恒心地做下去。请记住!你未来的美丽愿景,会因运动而更分明,更容易实现。”

  “第二个处方是什么?”

  “改变心情;我是说你该换一个好心情。”

  “坏心情就是坏心情,怎么能换个好心情呢?”

  “你可以在上班时,装出一副快乐的表情。先装成快乐,不久就真的快乐起来。”我接著告诉她说,“我们既可以装出来某些行为而引起情绪,当然也可以装出某些情绪而引出想表现出来的行为。”

  于是,我教她装个笑脸,假想自己神情愉快,和蔼可亲。接著,我示范给她看,她也试著装出愉快的神情。这时,她不由得大笑起来。我说:

  “就从现在开始,你要装著心情快乐的表情,像打从心底快乐起来,包括心肺舒畅的感觉。”然后,她笑得认真,又是一次大笑。忽然她肃然起敬的坐好,“老师,我笑得太大声了,这样有些失态吧!”我说:

  “你越是拘谨,越容易不快乐,日子久了就压抑了人的活泼天性而变得沮丧。许多不快乐的人是由于成长过程中,一直被要求不苟言笑而起。现在,你要看场合,可以轻松就轻松;可以笑,何妨来一次开朗的笑。大笑可以带来内脏的运动,可以使人增加氧气,可以引发好情绪。跟家人一起逗笑,跟同事保持幽默,对心情帮助很大。这些都是心理学家们研究证实过的方法。

  “嘿!现在要加个第三个处方了:善用幽默和笑。保持幽默,所谓普世性幽默,是对于人生似是而非的道理和生活之中荒谬唐突事故,保持一种超然欣喜的态度,对于情绪的调理特别具有建设性。

  “至于笑!听说正常的美国人平均一天笑十五次。心理学家建议把它当做判断乐趣的基准。大家不妨拿这标准,看看自己是否笑了十五次。我和内子为了寻找幽默的笑声,经常搜集一些出人意表的相关语,制造一些笑声,甚至一些笑谭之类的题材,逗逗彼此的心境,享受欢笑。”

  这时,我又问她“是否还在装著愉快的样子?”她说“从刚刚保持到现在还觉得愉快,特别是大笑几声之后,心情就更轻松了。”我知道她已得到要领。像这样的心理学技巧,是改变心境的好方法。

  这真是心想事成的方法,可是为什么有许多人却情愿让自己泡在不愉快的心情里,慨叹著一寿莫展的郁卒呢?依我的观察,有许多人在沮丧时,没有自觉到要去改变自己的情绪,以致恶性循环,而产生更多焦虑和困扰。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调整坏情绪。心理学家艾克曼(Paul Ekman)实验指出:让人做出特定情绪的表情如惊讶、厌恶、优伤、愤怒、恐惧和快乐,结果当受试者表现害怕、优伤等表情时,他们的身体就作出真的害怕或优伤那样的反应。

  所以,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装著快乐的样子;可以透过幽默和笑来改善。不过,艾克曼提醒我们,虚伪的大笑,太短促,只用嘴角不用眼睛,不能产生快乐的感觉,因此要笑得认真才行。这也就是说,你要从浅笑,逐渐扩大成为热情、露齿和放声的笑。

  这里所说的幽默和笑声,是一种改变心情的技巧,让我们有更好的心力去面对困难,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意和坚毅度,而不是教人学习一笑置之,得过且过的态度。我相信,一个人只要能保持好的心境,就能令自己振作起来。

  心情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经常作运动,心情就会比较愉快;肯提醒自己表现快乐些,精神会为之一振;肯多培养幽默和笑声,情绪就会得到调理。除此之外,要注意一下自己的仪容,穿著会影响你的精神,一副邋遢的仪表,对于原本就心境不好的人,往往造成更多负面效应。

  你不妨试试看,改变一下心情,让自己活得快乐些。

5宽恕可以疗心

  既然无从挽回,那就宽恕他。透过宽恕,我们才会坚强起来,才会愈合内心的创伤,重新开展自己的未来。

  人如果受到别人的伤害,蒙受冤屈,遭人欺侮或创伤,就会产生愤恨之情,深藏在心里,久久难以释怀。当然,这种痛与恨会在心里闷烧,或者像酸液一样腐蚀精神力。长久下去,不但令人痛苦发狂,对身体的健康危害也大。

  人在遭遇不公平或苛刻对待之后,会产生很深的痛恨。每次想起旧恨就会添增新愁,回想过去的屈辱更是心有未甘,就会陷入新愁旧恨的恶性循环。一位女士跟先生离异之后,开始陷入这种痛苦的漩涡,她痛恨自己被骗,现在孑然一身。她诅咒前夫和新妻,希望他们不得幸福。她每天哭泣,时而嚎啕大哭一番。她想脱离痛苦,但对历历往事挥之不去。两次面谈,都在听她的倾吐,第三次谈话时,她说:

  “我这么痛苦,活不下去了。”她哭得令人鼻酸。

  “我知道你很痛苦,现在把痛苦再说一次。”

  她倾吐心中的积郁,说出自己受尽了委屈,断断续续抽泣,而夹杂著痛哭。适当的倾吐,能使人恢复平静;及时的关怀能让受创者得到暂时的镇定。我说:

  “你恨你的前夫?”

  “痛恨至极;他没良心,猪狗都不如。”

  “你现在已离开他,不再受气了,不是吗?”

  “可是我痛恨,他伤害我,侮辱我,我恨。”

  “你恨他,却继续折磨自己。你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表现给他看,证明他把你折磨成这副模样,用来告诉大家你的痛苦完全因他而起,是吗?”

  “都是他害我的。”

  “可是他不可能再折磨你了。你那恶梦般的婚姻已结束,不再受气,再也不会受到屈辱。你现在要面对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前途,自己如何去过充实的生活;如何东山再起,高高兴兴地活给大家看。你把自己折磨成这么憔悴,对你有什么好处?你究竟想要什么?”

  “我就是恨他。”

  “这样对你有什么好处?”

  “没有。”她低声的回答。她的脸庞泛出平静理性的表情。

  “那么想想看,怎么做对你有益?”

  在这次晤谈中,她应允恢复工作,从此情绪也比以前安定。以后的一段日子,她维持著工作,心情上仍然未能摆脱恨与痛的纠缠。不过,每一次谈话,都能给她一些新的改变。有一回她说:

  “我想摆脱过去的愤懑,但它总是袭上心头令我伤心。”

  “要彻底治疗你的伤痛,只有一个药方,那就是宽恕。”

  “宽恕不了的,这很难。”

  “仇恨当然很难破除。但你要认清,使你痛苦的正是你自己的想法——仇恨。如果你想著仇恨,想著讨回公道;那么你的心就陷入无止尽的挣扎和敌意,这会使人变得痛苦和焦虑不安。它更使你变得脆弱了。如果你能宽恕他,这些新愁旧恨就不会盘踞在你的心头,你要宽恕他才行,宽恕他也等于有能力赦免自己的痛苦。”

  “怎么做才能宽恕呢?我还是觉得愤愤不平。”

  “你要看清楚:恨和伤痛是在你这边,当你在痛苦时,他可能正在喜悦地跟新妻在一起。不要把自己牢系在过去的旧恨之中,这会使你失去面对现在的活力。宽恕的意思不是什么以德报怨的大道理,而是要你把过去的恨一笔勾消,才得到真正的自由,否则你就滞留在旧恨的记忆之中,无法回到现实的生活来。”

  几次的晤谈,她渐渐远离伤痛,她的心力转移到对未来的规划。虽然她还是说,“我很难宽恕他。但却愿意为自己的新生努力”,于是我们结束了晤谈,事过两年,我在中部的一场演讲会后,她出现在我面前,愉快自信,她说:

  “老师!很感谢你当时的关怀和指导。我在中部有了自己的事业,经营顺利。我宽恕了他,是在宽恕之后,我才有精神发展自己的事业和未来。”她跟我谈了好一会儿,最深刻的一段话是:

  “现在我才领悟到:

   要是把以牙还牙当公道,

   执迷于愤恨和旧愁,

   那么我就没有力气创造新生。”

  这句话说得真好。令我想起另一椿往事:过去有三个人作生意。甲心怀不轨,侵吞巨款,最后弄得商店负债累累,只好解散拆夥。乙和丙都知道甲图谋不轨,侵占了巨款。不过,乙每天心怀痛恨,事过十年还沉迷在痛恨之中,身心俱疲,穷苦潦倒,一遇到熟人就旧事重提。恨有如毒液一样,不断伤害他的人生。丙在拆夥不久,却宽恕了他的朋友,不再为他的不义痛恨,专心发展事业,卓然有成。他说:

  “宽恕是经过对人的了解之后,脱去罪恶行为的外表,看别人的脆弱和无知本质,油然生起原谅之情。这时,自心的感觉也就改变,满腔愤怒渐渐消除,即使在商场上看到他,也不会再揿起旧日的怀恨。于是,我有较好的心境去克服难题,当然好的机运也会眷顾我。这时,我的事业有了转园。”他接著说:

  “抱紧过去别人对自己的不义,除了增加悲愤之外,什么你也得不到。往事已矣,既然无从挽回,那就宽恕他。透过宽恕,我们才会坚强起来,才会愈合内心的创伤,重新开展自己的未来。”

  我赞成在法律上,对恶人必须加以制裁。但是有太多时候,我们所受的创伤,并非法律能解决。这时,心里的恨与恼,必须透过宽恕才能释怀。如果,有人伤害了你,迟迟不能忘怀;有人欺侮了你,你把伤痛锁在心底。这时,不妨改变你的想法,宽恕他。因为宽恕令你不再愤恨,胸襟敞开,能让你更接近高层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新的力量和新生。

6向神经质说再见

  改变一下看法,不要叫苦,不要被生活中的小荆棘刺伤你的心,这才能保持乐观和积极。

  有很多人受神经质(neuroticism)的困扰,他们优心忡忡,经常把问题看得严重,以致生活适应上有了困扰。心理学上称它是一种人格的取向,情绪不稳定,适应发生困难。依我的观察,有这种毛病的人不少。他们常常把神经绷得紧紧的,为一些琐事小题大做;不放心,夜不成眠.他们把自己折腾得很苦,神情疲累.

  有一位先生,在某大公司任职,工作繁重,应酬又多,承受的压力很大,又担心老板对他不好的印象,所以声嘶力竭般催逼自己工作.有一天他真的病例了,请假休息在家,却耳闻老板的不满批评,他再度回去拚命工作,又过一段时间,他的神经质越来越严重,以致无法入睡,精神恍惚倦怠.

  一位女士自从生产过后,把工作辞掉,专心当家庭主妇.几年之后,孩子上国小,她在家里无所事事,开始钻牛角尖,怀疑先生有外遇。“我知道先生爱我,不会有外遇,可是我一直想著他会有外遇。”不安和焦虑盘踞她的心头。虽然生活安逸,丈夫恩爱,孩子也乖巧,但她总是心神不宁,心里疑惧,意气消沉。多愁善感的她,给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神经质的人,不全是表现出焦虑或沮丧,有些人则表现得脾气急躁,星星之火就会燎原。一般人以为是脾气不好使然,事实上也是一种神经质。神经质可能来自遗传,也可能是不良生活适应所导致。神经质是可以调理的,只要你肯做点安排,避免恣任其放纵,就会得到良好的控制。因此,你要改变观念,别以为你天生如此而气馁,而应该营造好心境,知道养精蓄锐;碰到问题时,要懂得驾驭心情,避免陷入泥淖之中。

  对于前述那位对先生疑神疑鬼的女士,我教她“分辨哪些事情值得动脑筋,哪些问题不重要,应该舍弃。”我要她用一张纸,列出一天该做和该伤脑筋的事,包括该做的家事,学习绘画的作业,上超市买日用品,探望住院的一位朋友,包括先生出差晚归导致不安等等。然后,把值得做的事挑出来,努力去做,不要理会你不该烦心的疑虑。

  几乎每一个星期,先生都会抽空陪她来晤谈。我知道先生对她体贴,她也同意我的看法。但她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操心,而且担优的事情一个接一个,包括对孩子是否会感染肠病毒而过度操心等等,有时甚至情绪不好而与先生起冲突,造成恶性情绪循环。我告诉她说:

  “你已被不必要的冲突、满腹牢骚、憎恨等等困住。你责备先生忘了送你生日礼物,对这件事很在意,但你可曾想过自己也有错吗?你何不主动提醒生日的事,这总比你考验先生是否关心你,要来得积极有意义呀!”

  “我从没有这么想过,我一向都认为先生忘了我的生日就是不关心我。其实,我也知道他忙,他是尽责的丈夫,但我总是想到我自己。”说到这里,我提醒她,“你觉得以后你会为他想想,是吗?”她以同情的眼光看著先生说:

  “我相信主动地告诉先生我的需要,可以减少许多误会。我应该把考验改为争取才对。”先生很欣慰地说,“我很乐意看到你这么做,事前说自己的需要,总比事后的指责和赌气要好。”

  神经质的人必须认清,睡眠、娱乐和运动是保持精神振作的要素。他们往往工作超时,结果不是过度劳神而影响睡眠,就是工作太晚而难以入睡。我要提醒的是:别蹧蹋自己的健康,要适当的运动和娱乐,保持良好的精神力。

  神经质的人绝大部分睡眠品质不好,也因此而影响情绪,而两者交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于是把精力消耗在心烦上。对一般人而言,轻而易举的事,会把他弄得费力伤神。一些平常的小事,能令他疲累不堪。是谁在折磨他们呢?答案是很明显的:自己在折磨自己。于是你会追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套吗?”答案当然是有。除了上述运动、娱乐和适当的积极工作之外,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学习保持心平气和的技巧。

  ·练习不著急的处世态度。

  ·避免让自己陷入犹豫不决。

  ·别抱怨,生活本身就是苦,学会心甘情愿就不会抱怨、敌意和憎恨。

  人若能保持心平气和,神经质就发作不起来。心平气和源自你是否体谅别人,而不再一味责备别人。当你了解到别人的立场和角色时,就能原谅他,而不再跳脚或愤怒。神经质的父母很容易指责孩子的成绩,很少主动帮助孩子如何克服困难。由于他不了解孩子有困难,所以会作情绪性的指责和愤怒。我常听到父母急切地责备孩子:

  “我对你这笨蛋已经绝望!你注定一辈子是窝囊废!”

  “我这窝囊废是你们生出来的啊!”孩子愤怒地回答。或者孩子低声饮泣,气得发抖,而不敢发作。很明显地,神经质的愤怒,很容易培养神经质的孩子。当两代之间都有神经质时,这个家就有更多困扰和灾难了。许许多多家庭悲剧是从这里引爆的。

  著急往往点燃神经质者的非理性行为。他越急,越表现出不安和焦虑。因此,要学习一件一件平心静气的办事,先要把工作划分成几个步骤和阶段,安排时间分别处理,就不致慌乱紧张。尤其要避免长期陷入犹豫不决的情境,对于神经质的人,这是一种严重的折磨。该做决定时就要抉择,然后心甘情愿去承担。

  最后我要指出:生活本来就是艰辛的,要认清这个前提,才懂得在苦中作乐,神经质的人往往把注意力摆在该如何才是快乐或美好,而现实的环境却一直与自己作对。改变一下看法,不要叫苦,不要被生活的小荆棘刺伤你的心,这才能保持乐观和积极。

  每个人多少都有些神经质,健康的人懂得调适,不但防范它危害自己,更积极的运用它,让它成为生活的敏锐性。至于心理不健康的人,别任其作大,伤害自己的幸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懂得作正确的抉择,才能跟神经质说再见。

7与生命聊天

  人只有纯真才会与生命聊天,这种聊天自然、无优,是生活中的优闷所不能牵绊的。

  大部分的人只是把注意力放在身外的事,他们与功利对话,与得失成败交谈,很少内观自己,与自己亲切聊天,于是心识向外游走,没有看到自己原来就是珍贵人生的主题。我知道人不能忽略生活、工作和经济生活,但如果缺乏对生命的体认,这些功利与物质的助缘,就失去它的价值。

  人可能因为疏于体验丰富的生命之美,而变得疯狂起来,变得更严重的神经质,这是现代人最大的隐优和灾难;大家为了追求,一味的追逐和占有,而生命却变得疲惫、空虚和焦虑,一时一刻都安定不下来。所以,我看出与生命聊天的重要,聊天不像沟通那么严肃,而是跟生命亲切地交谈、没有芥蒂。

  聊天总是在茶馀饭后,在工作之馀,信手拈来,有分享喜乐情趣,有互相依偎的心理支持,也有感情的交融。它没有固定的话题,不严肃、不介意;没有责备,也没有心机和猜疑。聊天是很自然的,像行云,似流水,无需认真,所以对生命是一种礼赞,更是生命智慧与光辉的流泻。在忙碌中小憩,闲聊几句,可以缓解疲劳,带来人际的和谐和友爱,彼此更贴心。这就是生命的最真诚表露。适当的聊天,令我们欢喜交融,彼此互相启发,从你来我往的交谈中,我们享受到生命之美。

  我喜欢适时伫足,与朋友闲聊几句,这是一种美好的工作态度,它使同事感受到工作中也有轻松。偶然,若能激发笑声,就像音乐一样,能引起心灵的回响。它流泻著我们彼此合作,同心工作的心情。我也喜欢跟家人聊天,在餐桌上、在假日午后的闲暇里,在及时来的聊天时候,我都不会放过。闲聊能舒展紧张心理中的皱纹,有时它引领我们进入生活的堂奥,得到更深的感受和启发。

  我们全家,每个人都很用功,晚间仍然要工作蛮长的一段时间,不过总会在固定时间,放松下来闲聊。起先是跟秀真交谈,儿子们全闻声而至,加入我们的行列。人手一杯茶,谈到高兴风趣时,杯中的茶水也会应著笑声,微溅在地上构成美妙的泼画。

  渐渐地我发现闲聊这件事,无论是忙中偷闲,或者茶馀饭后,看起来是与人闲聊,实际上是与生命闲聊。它往往像是一扇门,推开它,我们就看到活泼美丽的世界。

  后来,我发现我无时无刻都能缓转心情,与生命聊天,有时与人闲聊,有时与绿树青山闲聊;触目遇缘,花鸟树木,凉风明月,都能产生悠闲,而有著与万物聊天之感。它令我更喜欢生活,更看出生命的真髓,而有弥足珍惜之感。

  当我内省生命的意义,又与生命亲切会心时,好像回到自己的家,不,不是这样,而是我与自己温馨地相处。这时,生活无论如何颠簸,面对的无论是何种冲击,还是会跟自己闲聊起来,传来许多笑声和纯真的智慧。这一点,我可以引一段巴纳德医生说的故事作思考的触媒:

  “就拿我当医生的经验来说,我看不出一个汗水湿透,在病床上打滚的病人,究竟有什么高贵的地方。我也看不出寂寞的儿童,在深夜饮泣,有什么高贵之处。但我的父亲却告诉我,‘儿子!病痛与死亡也是天意,那是上天考验你的一种方式,苦难使你高贵,使你变成更好的一个人。’然而,这个问题,一直到我亲眼目睹活生生的一幕,才发现我对痛苦的一切疏忽了一点~~一个对我充满安慰的基本观点。

  “在开普敦儿童纪念医院里,有一天护士留下一辆未加照料的早餐推车。两个病童,一个充当驾驶,一个提供动力;驾驶是一位癌症病患,他的一只手在齐肩的地方被锯掉,他绝少康复的希望。另一位盲童,是因为父母亲争吵时,母亲掷油灯,却撞上这孩子,酿成孩子严重的三级灼伤,双目失明。脸孔变得狰狞可怖。

  “盲童充当机械士,埋头飞奔推车;独臂孩子当驾驶,用脚磨擦地板控制方向。他们两个人是绝配,而且表演精彩,从其他病人的笑声和喝采助势,就可以知道他们这场表演比大赛车更好玩,更令人开心。不过,闭幕最高潮是碗碟刀叉满地。最后由护士们追上去,把他们骂一顿,送回病床。

  “那位盲童在我巡房时,还津津乐道,边说边哈哈大笑:‘医生!你知道我们赢了。’至于那位癌症病童呢?他得意洋洋告诉我,赛车成功,唯一的毛病是推车轮子没有好好上油,不过他是优秀驾驶员,而且对机械士有信心。

  “我一直从错误的角度来看待苦难。人不会因为受苦而高人一等,但会因受过苦而成为更好的人。没有经过黑暗,你不会欣赏光明;未遭受寒冷,你无法欣赏温暖。这两个孩子告诉我,你已失掉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仍旧还有的东西。”

  人只有纯真才会与生命聊天,这种聊天自然、无优,是生活中的优闷所不能牵绊的。它是一种直觉的创意与生命的展现,超越得失,而对著生命报以微笑,它是一种高贵的聊天。也正因如此,我也会及时与生命聊几句,瑞伯台风来袭前,我把握午后的空档,冒著大雨上山欣赏倾泻的大雨;雨绵密得像层层的珠帘,斜风、雾气和打在伞上一粒粒晶莹的雨滴,让我对大自然的粗犷之美,有著很深的领会,在雨水中,好像尘尽光生一般的愉快和自在。没有什么牵挂,也没有什么顾忌,只觉得与一切众生同在,也契会十方如来的清音,来自内心的领悟,难以用文字表达,非人间的语言所能传述。

  及时把握生命欢庆,我不是指庸俗的及时行乐,而是让生命的活泼之美,及时流露出来,那像是一种闲聊,不为什么,不追求什么,只是用那素朴去体现生命的活跃和单纯之美。

  与生命聊天比与人聊天更能引人入胜,你可以在午后沏一壶茶,品茗之中与生命聊天。也可以在修剪阳台上几盆小花中进入默然之定(禅修中的圣默然)。但无论如何,它非语言,更非情意,而那没有严肃,也没有介意的心情,却与一般的美好聊天没有什么两样。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换个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决定心情与作为
下一篇:换个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
 禅·生命的微笑 第一章 生命的微笑与实现
 禅悟与实现 第七章 悟、醒觉与解脱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七章 宗教、民俗与教育
 禅语空人心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
 父母之爱 第二篇 激发孩子的潜能
 悟·看出希望来 第六章 觉·有情的爱
 禅语空人心 第二讲 自在无碍永无拘
 悟·看出希望来 第八章 开朗的情怀
 父母之爱 第一篇 培养健全的精神力量
 禅·生命的微笑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树立形象[栏目:度一切苦厄·迷悟之间]
 心归何处[栏目: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许世友将军在少林[栏目:少林故事]
 Commentary[栏目:Shunryu Suzuki]
 ★Section 3 - 禅堂的规矩 RULES OF THE CHAN HALL[栏目:初步参禅的方法 Basic of Chan]
 五戒的环保意义(雨山)[栏目:佛教与环保]
 四大种之研究[栏目:太虚法师]
 专题经文选译 目录[栏目:专题经文选译]
 悲空双运[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5年]
 第三册 菩萨行证 第十九课 菩萨道的经论介绍[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三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