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换个想法更好 自序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00

换个想法更好

郑石岩

自序   

  我们生活在变迁快速的社会里,挑战多,竞争激烈,生活忙碌。于是,心理压力大,遭遇到挫折的机会也多。我们可能在金融风暴中,损失惨重;可能在婚姻生活中,遇到难题;也可能在亲子之间,碰上棘手的困扰。无论在工作、家庭、身心健康各方面,都有可能遇到难解的问题,需要去调适和克服。

  另一方面,这个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进步,经济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社会结构变化亦大,人为了就业和生涯,所需的能力和新知,必须不断学习与重组,否则会被这个高赖运转的离心力,给抛出局外,而造成失业和挫败感。

  我喜欢读历史,更喜欢历史哲学;对于汤恩比(Arnold Toynbee)的史观至为折服,他提出挑战与回应的观念,值得现代人深思。人类的文明是在新的挑战拉踵而来之中,不断去回应,寻求克服和成长。如果一个文明,不能有效回应其挑战,当然就会遇上溃败的命运。用这个观点来看个人的生活史,它的基本道理则是相同的,此外,我更喜欢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研究历史的发展,写下他的名著《史记》,其宗旨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用这个观点来研究个人的发展,你会注意到一个主题;人究竟在大环境中如何通权达变,才能得到成功的适应,获得更高的精神成长。

  我从事教育、辅导与谘商工作,在实际经验中,发现每一个人都在“挑战与回应”和“通权达变”的历程中运作。所不同的是个人遭遇的事件不一,回应方式各异,通权达变的智慧各殊。于是滚滚洪流中,有了芸芸众生的慨叹,也有著一世英明的强者;有幸福的人生,也有不幸的苦难。

  生命是个艰辛的历程,有许多挑战,有许多困难。他不能一成不变,以一套简单的想法和工具用到底。他必须不断调适、成长和创造,才能走出泥淖,步向光明的未来。当然,也必须在精神生活上,不断地淬砺和提升,方能实现更高层的精神生活。

  我发觉改变想法是调适的基本律则。人在遭遇难题时,就得改变想法,改变工作方式,换个角度来看看行不行得通,或者请教人家好获得新主意。不过,大部分的人有个心理上的弱点,那就是阻抗作用(resistance),不情愿作调整,不学习新方法,不能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其痛苦和挫败感,就得不到消除。我知道这是芸芸众生苦难的根源之一。

  心理谘商这个工作,旨在帮助一个人,协助他去思考如何改变,让他有新的视野,有新的发展契机。为了达到启蒙个人适应能力,有著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技巧,但大部分源自西方的心理学。目前国内所用的,乃至我本人所接受的训练,也都是西方的。

  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也同时研究禅学、般若、唯识、华严等各派佛学理论和修行实务。我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长期向长老请教和学习,从闻、思、修中不断玩味,渐渐领会唯识论这个宗派,有著特有的治心方法,从生活调适到入佛觉位,绵绵密密有成套系统可循。于是,我把它用在谘助人上,渐渐有了心得,兹加以整理成书,一方面可以作为教育、辅导和谘商工作者参考;另一方面可以供现代人作为自助成长的素材。

  唯识论包涵甚广,有出世间法的成佛步骤,有人格成长的理论架构,也有生活中调适变通和转识成智的技巧。只不过唯识派在中国的发展,从唐玄奘大师创立,经其弟子窥基大师的宏扬,尔后似乎就陷于停顿状态。或许由于禅宗太发达,又是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得看来繁琐的唯识派得不到应有的青睐与发展。

  这本书仅将重点放在“心所法”中的五遍行。它的基本观念很简单,就是意识活动中的触、作意、受、想、思五个作用,在生活适应中,无论对象是什么,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变动其一,就牵动其他四个变项。因此,你想改变情绪(受)就要从改变其他任何四个因素著手,才能产生效果。“触”是接触环境的瞬间第一念和环境的本身。“作意”是注意和行动反应。“受”是人的感受和情绪。“想”是当时的想法和思考状况。“思”是指心境和意志所结合的心思。这五个部分,互相影响,如果要改变行为,当然要从改变其中最有利的一个变项来启动。

  我觉得这是唯识派很讲求实际的一种修行方法。人在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以提升自己的心智功能)之中,渐渐发展了自己的觉察力,观察分析如何调整自己,从而做到转识成智的效果。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修行法门,很切实际,也有头绪可循。

  我试著运用这些古典的工具,配合谘商的基本技巧,受到启发殊多。我必须指出,唯识派的法门不是为谘商而创,而是为了成就大乘佛的果位而创。不过在公元西到五世纪之间,印度的世亲和无著两位菩萨,创立唯识的修证法门,对于现代心理学和心理谘商应有相得益彰的功用。我希望从他们的理论当中,多做一些揣摩,移介给大家作为参考。

  唯识论的相关典籍,可称作唯识派心理学,综观其全部结构及内容,可移介作现代人生活运用者,除本书之外,正在整理的尚有:《寻找著力点》以别境作为运用的依据;《胜任自己》以善法为主轴作阐释;《拒绝烦恼》以烦恼法及随烦恼为依据作介绍运用等等。这些都将以活用为主,作通俗的阐释介绍。

  这本书只是一个唯识派谘商法的开始。总共分成五章,分列讨论触、作意、受、想、思的变化和运用。每章都有一个简单的解脱,并提出数篇文章,来作呼应和活用的实例。希望本书能对教育、辅导和谘商工作者有所助益,对于佛门弟子,提供日常修行和转识成智的基本技巧,更希望对一般大众,提供生活调适、生涯发展和提升心灵生活的方法。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换个想法更好 第一篇 当心第一个念头
下一篇:寻找著力点 第五篇 做创意的思考
 禅悟与实现 第四章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五章 师生互动的空间
 随缘成长 第二篇 随兴培养心情
 禅悟与实现 第八章 超越与中道
 禅语空人心 第十讲 放下攀缘本来佛
 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悦乐
 父母之爱 自序
 禅悟与实现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
 禅悟与实现 自序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七章 宗教、民俗与教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致枫香树[栏目:超然法师·岁月枯思]
 七、皈依的利益 四、集广大福[栏目:皈依修学手册]
 诸佛平等 诸法平等[栏目:慧光法师]
 放生随想[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栏目:傅味琴居士]
 如何看待淫欲[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0一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第一章 总论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栏目:佛教的法器]
 家人反对学佛、吃素怎么办?[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境随心转(清凉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