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以业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观之,应如何理解?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82
  【第七二则】
  问:有谓佛证不他求,谓自心清净即是佛;或说:“我修无上胜慧,不思善不思恶,但观本来面目,烦恼自灭,加物沉水,如水自澄清”等语。以业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观之,应如何理解?
  答:“自心清净即是佛”,这句话基本上是正确的。但讲得太过简略,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如果有人误解为任何亦不修就可成佛,则可问他被等业力习气,究安置於何处?抑安置於佛心上乎?五无间粗显业,杀父母、杀阿罗汉摄人身业,破和合僧摄入语业,以恶意出佛身血属意业。仅为不杀,即成无记,应於不杀作断离业,乃成为善。赞十善为依处如地基。若遇不善知识,教他任何亦不修,只求清净本心,则无暇修善,空过此大义人生,深为可惜!当知不思善,不思恶,但观本来面目,彼等住昏昧中,一善未作(杀之恶未思,不杀之善业未思)。孰不知不思善恶亦不能今昔所积业习亡失,而昔业仍如影随形,若遇因缘聚会时,果报还当彼自受(不思善恶亦不能不受),虽以不受後有之阿罗汉,亦须偿清旧债(恶业)。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上知业决定增长、不作不得、作已不失等理,当先於业果之理如何生起决定,而佗作舍?
下一篇:有疑业若常住,则犯过,应如何决疑?
 法之深浅,关系于学法之人,此一上师教授,应如何理解?
 释难中,关于胜义谛非一切种智所行境问题,有何断诤论议?
 诸学摄于六度,弥勒所著...其中六种数决定之理.试言其要?
 修增上意乐之要义,云何为生起增上意乐?
 心往定时,沉掉二者为过失,应如何对治?
 以发心轨则受法,以何身为增受与不增受?
 此心(菩提心)如何发起,此一标题有何重要性?
 对于法源诸师,是否亦应如现依上师,观其功德而生敬?
 世俗谛之差别应如何了知?
 经中说:供师一毛孔功德,比供无量诸佛菩萨的福德,尤为超胜,是何缘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唯识观行”与思惟结构之改造(孔祥玲)[栏目:唯识学研究]
 巧织八卦的智者--蜘蛛[栏目:哼哈一如说]
 十二、山羊、旱獭和“托巴”[栏目:宁玛的红辉]
 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二 死[栏目:印顺法师]
 加拿大落矶山脉群──人生真谛的写照[栏目:哼哈一如说]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三讲(第9品)[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宗义宝鬘浅释 第20讲[栏目:宗义宝鬘浅释]
 《优婆塞戒经》与《梵网经》简介(王孺童)[栏目:律宗文集]
 增一阿含经解说[栏目:水野弘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