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以业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观之,应如何理解?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26
【第七二则】
问:有谓佛证不他求,谓自心清净即是佛;或说:“我修无上胜慧,不思善不思恶,但观本来面目,烦恼自灭,加物沉水,如水自澄清”等语。以业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观之,应如何理解?
答:“自心清净即是佛”,这句话基本上是正确的。但讲得太过简略,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如果有人误解为任何亦不修就可成佛,则可问他被等业力习气,究安置於何处?抑安置於佛心上乎?五无间粗显业,杀父母、杀阿罗汉摄人身业,破和合僧摄入语业,以恶意出佛身血属意业。仅为不杀,即成无记,应於不杀作断离业,乃成为善。赞十善为依处如地基。若遇不善知识,教他任何亦不修,只求清净本心,则无暇修善,空过此大义人生,深为可惜!当知不思善,不思恶,但观本来面目,彼等住昏昧中,一善未作(杀之恶未思,不杀之善业未思)。孰不知不思善恶亦不能今昔所积业习亡失,而昔业仍如影随形,若遇因缘聚会时,果报还当彼自受(不思善恶亦不能不受),虽以不受後有之阿罗汉,亦须偿清旧债(恶业)。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
如上知业决定增长、不作不得、作已不失等理,当先於业果之理如何生起决定,而佗作舍?
下一篇:
有疑业若常住,则犯过,应如何决疑?
施度于身心生起之法?
试言相似现为幻之理,及举相似如幻之例。
菩提愿心学处,分舍与退二种,应如何抉择?
依何方便现无倒如幻?依师教授应如何了解此中[现空双合]之理趣?..
若忍、若乐、苦觉、若见、若观.有认为皆『观』之异名,即是观量.是否应理..
此正修观,乃已得止以后之事,何以尚须修止?
三种加行依止法,应如何理解?
三摩地王经说:“三有众生皆如梦...”应如何正解?
云何为随顺胜观,及真实胜观?观轻安与止轻安之关系为如何?
应如何理解二谛数数决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圣者言教 第五课(三)实修的重要性
[栏目:圣者言教]
出三藏记集 26 中论序第一
[栏目:出三藏记集·白话文]
内观禅修中慈悲观之修习
[栏目:印度内观研究所]
佛学思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汪道波)
[栏目:其它]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无二双运明穗要解 第七节 正行后得瑜伽修法
[栏目:嘉初仁波切]
离合之间细观心
[栏目:瓜熟蒂落·达真堪布]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三五卷
[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集]
念佛就是念平安
[栏目:仁焕法师]
做人做事 举止表现
[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三六四 萤本生谭
[栏目:第五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