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以业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观之,应如何理解?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27
【第七二则】
问:有谓佛证不他求,谓自心清净即是佛;或说:“我修无上胜慧,不思善不思恶,但观本来面目,烦恼自灭,加物沉水,如水自澄清”等语。以业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观之,应如何理解?
答:“自心清净即是佛”,这句话基本上是正确的。但讲得太过简略,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如果有人误解为任何亦不修就可成佛,则可问他被等业力习气,究安置於何处?抑安置於佛心上乎?五无间粗显业,杀父母、杀阿罗汉摄人身业,破和合僧摄入语业,以恶意出佛身血属意业。仅为不杀,即成无记,应於不杀作断离业,乃成为善。赞十善为依处如地基。若遇不善知识,教他任何亦不修,只求清净本心,则无暇修善,空过此大义人生,深为可惜!当知不思善,不思恶,但观本来面目,彼等住昏昧中,一善未作(杀之恶未思,不杀之善业未思)。孰不知不思善恶亦不能今昔所积业习亡失,而昔业仍如影随形,若遇因缘聚会时,果报还当彼自受(不思善恶亦不能不受),虽以不受後有之阿罗汉,亦须偿清旧债(恶业)。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
如上知业决定增长、不作不得、作已不失等理,当先於业果之理如何生起决定,而佗作舍?
下一篇:
有疑业若常住,则犯过,应如何决疑?
由知何种使心感动,令皈依真切而有力?
由四种扼要,及如我与蕴或一或异,均有过患,应生如何结论?
应如何理解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理?
应如何理解二谛数数决定?
[此所见之胜义,即...]此中有几种难解问题,试详其义。
地狱之苦,何故那般长永剧烈?
菩提愿心学处,分舍与退二种,应如何抉择?
有说:『初业有情以律仪戒为首要...』是否应理?
解脱之道,要在三学,於此其中士道,详言戒学,而置定慧二学於上士道为何故..
此正修观,乃已得止以后之事,何以尚须修止?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加持 Blessed Objects
[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正助双修与理事双修(1996年秋季佛七总结讲话)
[栏目:昌臻法师]
八十三、我们的本能为什么会失掉?
[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绿化心灵
[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瞎子、医生和仙人
[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发掘藏传佛教文化精髓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内涵(王天津)
[栏目:佛教与环保]
让好运如影随形的方法
[栏目:佛网文摘]
九部法随顺说
[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真正契入与上师一体的状态,是靠修行得来的还是靠观想得来的?
[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相应10经 外部的种种触经第二
[栏目:相应部 14.界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