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身口意成就随喜功德
文/见沩法师
吾人常礼普贤十大愿,当中第五则是随喜功德。何谓随喜功德?儒家云:“与人为善。”《四十二章经》则说:“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皆明白地告诉我们随喜功德的意义。如同古德所说:“君子有成人之美”,若有人发心行善,都应乐观其成,甚至助他一臂之力。可惜现今社会个人主义充斥,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顺位,不仅心量变小了,甚至还有“见不得人好”的心态。讽刺的是,大家都成了个人主义的牺牲者,我们可从社会愈趋冷漠窥见一般。
昔日佛住世时,给孤独长者为了建造精舍供佛陀弘法之用,欲向祇陀太子买地,太子告诉长者:“你若能以黄金铺满这座园林,我即答应你的请求。”没想到长者至诚供养的心并没有被这样的要求所改变,真的以黄金铺满整座园林。太子心想:“佛陀必是德智兼备的圣者,方能令长者发如此大心。”于是请求长者也让自己能随喜布施,共同兴建精舍。而后精舍完工即定名为“祇树给孤独园”。又一次,佛陀与阿难外出经行,有二个小孩正在路旁嬉戏,见佛相好,其中一人便将手中的沙至诚奉于世尊钵内,另一孩子也跟了过来,在旁合掌随喜。世尊不仅欢喜接受,并命阿难将沙遍洒于佛经行之处,同时告诉阿难这个小孩将于佛入涅槃后百年,成为转轮圣王,名“阿育王”,广造八万四千塔供佛舍利,饶益众生。由上述公案即可得知随喜功德之殊胜。
要如何成就随喜功德?其实离不开身、口、意三业。身即是见人修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襄盛举;口业而言,则可赞叹行善修道之人,使其行弥坚,道念更加坚定;而意业则是保持慈悲心,愿大众都能修善止恶。若能如此随喜,为善者有更多的助缘,逆缘亦即减少,善法必能落实于世间,自然而然国家、社会就是净土。
进一步,我们必须“修一切善,不执一切善”,一旦执着善法,便成了生灭的福报,福报享尽又要随业流转。所以我们行一切善法,应将一切功德回向法界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心念亦回归中道实相,保持无念、无住、无相、无为的心性,如此功德再增功德,必能庄严无上菩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