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只要愿意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98

只要愿意
文/见准法师    

  人的一生之中,有许多的考验,不论自己愿意或者不愿意,总是得面对现实。

  如果自己愿意的情形出现时,便会觉得充满冲劲、活力与乐趣;反之,则使人感到疲累、消沉与无奈。当无奈又无法改变时,种种负面、偏颇的观念就容易产生。犹如一把双面的利刃般,对于自己及他人都带来深刻而绵长的伤害。

  一生,有多长的时间能堪如此痛苦的挥霍呢?要如何才能够放下,这把心中的利刃,疗愈掩之不去的伤痕呢?答案是:只要愿意,就能放下。

  在自己的成长的过程中,曾因学业成绩的起落,而饱尝人情冷暖,当时自认为想要在社会中生存,其实并不困难,只要明白这个团体或族群的价值观,并且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包括物质与精神。

  这样的认知,让自己与人交往总是落于两端。一者是保持距离,以策安全;二者是挖心掏肺,全意付出。果报自然也是两极化──泛泛之交与严重受创。在接二连三的伤痛中,心中也快速地筑起重重的围墙。

  出家了,在修行的历程中,这样的认知仍然左右自己许久,在这当中,心也随之分别起伏,心海自是难以平静。自己又何尝明白,慈悲与智慧的真实义涵呢?何尝清楚“有慈悲方可开智慧、有智慧才有真正的慈悲”呢?

  师父不舍一众生的慈悲与智慧,以及大众法师的包容与提携,是自己在这块净土之中,仍然坚持突破与成长的重要关键。而境界实无好坏,有的是心的分别。因此,藉由顺逆境的示现与提醒,造就点点滴滴的进步──越来越能面对自己、看清楚自己,进而愿意承担与改变自己。

  总算明白:完美、喜悦与祥和,不是来自战胜他人;也不是来自成果丰硕展现之时,而是来自大家一起分享、相互鼓励以及共同成长的过程之中。不但如此,还可沿着旅程,欣赏着最纯、最真的美。原来,人生,可以不用走得那么辛苦。

  修行的路虽然孤独,却从不寂寞。因为,与人交往不需筑起高墙,带有条件衡量;可以全心全意的付出,不再害怕受伤。可以无止尽地享用平凡所带来的踏实、安然,以及真正的巅峰,因为,不用再逼迫自己,追求所谓的杰出;因为,成就大众成佛的愿心,便已进入诸佛菩萨的法界。

  蓦然回首,感觉自己像极了寓言故事中所说,那只追着尾巴寻找幸福的狗儿,周而复始、不断地自转;真正了解到,只要放下向外追逐的心,幸福,就会自然而然的来了!

  本来就存在身边的美好,直到现在才看得到,只因为,我愿意──

  只要愿意,就能承担自己:不是对自己的赌气或放弃,而是无条件、不带憎爱的完全接纳自己。

  只要愿意,就能改变自己:不是逼着自己认同另一个价值观、或是达到什么标准,而是放下自己对完美的错误认知。

  只要愿意,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早已处于最幸福、最合适的环境里,即便不是原来的想望,但却出乎意料地远远胜过一切的预设。

  只要愿意,我们将会觉察:放下就是疗伤!

  人生的画笔,将由我任运,无穷无尽地挥洒

  ──只要愿意!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善恶一念间
下一篇:六祖大师在我面前无声开示 我亦随文入座……
 斯土斯愿
 动亦不离心
 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
 六斋日的由来
 四十九日药师法会心得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学完法律学佛法
 孝之终
 无常的曙光
 健康人生守则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栏目:禅林衲子心]
 心念与命运(四)第八章 心念与改过 母鹿断肠,许逊折弓[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学密须知——阿阇黎(冯达庵)[栏目:择师知见]
 第五章 戒的训练[栏目:生活的艺术]
 佛法不渡无缘人[栏目:仁焕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一三一六)[栏目:杂阿含经]
 回向是明心见性的一种方法[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集量论颂[栏目:法尊法师译著]
 游戏里很多都是杀人的、偷盗的。玩这种游戏和真正的杀生、偷盗有什么区别?[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慈悲的界限[栏目:上师讲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