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的意义
文/见利法师
憨山大师在“劝世文”中提到:“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层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的一生不过数十寒暑,日月星辰、物换星移,时间总在一分一秒中流逝。所谓“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光一旦逝去,便不再回返,因此把握“当下”便十分重要。
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事物中,什么才是“当下”?早上醒来时、刷牙洗脸时、用餐时、上班上课时、买菜洗衣时……一天之中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有规律的、有突发的、有既定的、有变动的,到底什么时候才是“当下”?一般人对于当下的定义,总认为专注于正在进行的事物上即是,因此专注开车、专注听讲、专注工作、专注念书……只要“专心”,就是活在当下。“专心”,就是心志集中,全神贯注,如宋明理学家王阳明先生所言:“正意之不正以归于正”、“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反之,心不专注、放松时,是否就不在当下呢?
就佛法来说,集中心力、聚精会神,是心念收摄的程度,进一步还要提起觉性,使之现前。一般人都知道“感觉”、“知觉”,却不明白什么是“觉性”?其实它日夜与我们同处无别,南朝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所谓“佛”,即觉也,就是人人本具的灵妙之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现前这一念保持清楚──不杂妄想;保持明白──无有间断;作得了主宰──不为外境变异而起伏,即是“觉性现前”。
既然明白觉性为何,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不失觉性,时时活在当下?禅宗祖师言:“了取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也就是一切行住坐卧皆不离心之作用。我们知道心专注才能做好事情,但是如果心中有了妄想、昏沉、烦恼、无记,就无法收摄了。以吃饭为例,虽是十分平常的事,但我们却常常心在他处,因此祖师言:“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这念心始终如一头牛,喜欢四处吃草,东攀西附,前念后念生生灭灭,无一刻安止。所以,贪心、瞋心、痴心……大小烦恼相续相生,自以为乐,其实是以苦为乐而不自知。是以,善于用心之人,时时刻刻保持觉性存在,以觉察、觉照之心,不断地检讨反省。用觉醒的心走路、穿衣、吃饭,清楚每一念的生与灭,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念念归自性,在作用之时清楚明白,不随境起种种分别、爱憎、取舍;作用之后,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缘尽还无,不再缘虑过去的事物,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如是,心不再迷惘,也不会感到空虚,知道世间所有一切有为法皆由心生。生灭的心,招感生灭的法;不生灭的心,即与不生灭法相应。是以,知行要能合一,解行要能并重,时时以觉察、觉照来提振觉性。如孔子回答司马牛问君子之道时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因此,最低限度就是要反省检讨,看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有无过失,有过则惭愧、忏悔、改正。如此一来,念念不空过,念念清明,心即踏实,何来痛苦、压力、烦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