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落实戒行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55

落实戒行
文/见期法师

  祖师云:“参禅第一,持戒为先。”在中台出家是最大的福报, 导师秉持佛陀的教诲,不仅以身为范,更教导四众弟子以“戒”为本,并以“中台四箴行”作为日常行持的圭臬,一切皆是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能度世。”出家即是发心修行的开始,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更要深信因果、深信众生皆有本具的佛性。记得刚出家时, 导师总是提醒弟子要一日三摩头,知道自己现在是出家众,随时注意身口意三业“心无善念不起,口无善言不说,身无善事不行”,如此兢兢业业,断恶修善,在每个起心动念间觉察、觉照、觉悟,才能真正落实修行。

  因地心即果地觉,修行如沉浊水,不怕念起,只怕觉无,只要我们能够看清生命的真相,将烦恼慢慢去除,清净心自然就会显现,所以修行一切皆不离因地上的努力。古德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修行更要实在,不可忽视任何细微的言行,因为一点一滴皆有因果,所以我们起了贪、瞋、痴、慢、疑的心,就要立刻觉察、觉照,改过迁善,如此心正则法正,举手头足不离佛法,才能真正了生死、度众生。

  佛法不离世间法,要想落实戒行,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就是最踏实的方法。对上以敬:可除我慢心,所谓“佛法从恭敬中求”,心怀恭敬,法才能入心,才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对下以慈:可除瞋恚心,能够慈悲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就是菩萨的境界,所以平时若能养成慈悲为怀的气度,就和菩萨的法界相感通。对人以和:可除粗暴心,修行若能做到和合无诤,面对任何困境,便不易起争执摩擦,道业就易成就。对事以真:可除虚伪心,修行最重要的就是真实面对自己, 所以 导师常开示大众道业要真、学业要真,顺逆境皆要安住在当下,这念心就是绝对的真,这念心就是无上至宝。

  《佛遗教经》云:“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修行是一条长远的路,唯有以“戒”为师,落实戒行,才能真正断除烦恼,了生脱死。今生有幸在 导师的座下出家修行,更应追随大善知识的脚步前进,以度化众生为己任。期勉自己能够成为一位真正的修行人,不仅落实生活中的细行,更要回互用功,找到当下这一念踏实的心,如此事理一如,道业必能有所成就,才不会辜负今生出家修行。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过度的防卫
下一篇:活在当下的意义
 断除病因,从生活中做起
 禅者与科技人对话
 行深般若根尘迥脱,一念不生血脉常流
 勇者懦夫一线间
 心之可畏
 信为道源功德母
 邪正尽打却,清净至无余
 思想起——四念处练习曲
 主人公
 如实修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福报与因缘[栏目:惟觉法师]
 相应83经 如理作意具足经[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神」的信仰 Spirit World[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五届:三皈五戒开示(净慧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八之一 北宗志诚问法 师说戒定慧义(一)[栏目: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解]
 学佛人可以吃燕窝和蜂蜜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一[栏目:增一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要懂得人家的忌讳[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俗、圣两种八正道[栏目:杂阿含经选集]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三)~B 604经(阿育王因缘经)[栏目:界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