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坡功德殊胜行
文/见担法师
来果禅师云:“行道一事,有两种行:一福,二慧。知初出家,必住丛林,先修福本。”为什么要先修福本呢?所谓“修行之人,无福不能成佛,无慧不能度众。”在道场中,不论是扫地或种种出坡作务,一点一滴都是布施供养,若能懂得修福,智慧也会随之开明。出坡是培养福德之重要资粮,有不少祖师大德就是在出坡作务中契悟,例如:沩山菜头、雪峰饭头、临济园头、马祖打扫,百丈侍者……。所以出坡修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佛陀在世时,有一天于祇园精舍,听到周利槃陀伽在哽咽啜泣,于是慈悲地询问他原因。周利槃陀伽说:“佛陀,我随兄长一同出家,但因资质愚钝,所以他教我背诵的偈子,我总是记前忘后,记后遗前。哥哥说我修行没有希望,要我回家去!”佛陀了解之后,于是交给他一把扫帚,嘱咐他在打扫时,背诵“扫帚”二字。说也奇怪,虽然只有两个字,周利槃陀伽还是记不住,不是想到“扫”就忘了“帚”,就是想到“帚”而忘了“扫”,所以每天还是烦烦恼恼。
慈悲的佛陀告诉周利槃陀伽,扫帚就是要扫除尘垢,你每天扫地时,应当要用心思惟扫地的真实含意。周利槃陀伽在佛陀的引导下,终于体会出这句话的意义:所谓尘垢,有内有外,外面的尘垢是看得见的灰土瓦砾,但内心的尘垢却是贪瞋痴等无明烦恼。凡夫心犹如宝镜蒙尘,唯有将烦恼尘垢去除,智慧心才会彰显。周利盘陀伽如此不断地重虑缘真,最后一念相应,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无垢优婆夷问经》云,扫佛塔地具有五种功德:一者自心清净。若将环境打扫干净,相对的也是去除自己憍慢的尘垢,内心也会随之清净;二者令他人生清净心。外在环境清净庄严,能使他人心情怡然,烦恼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三者诸天欢喜。环境打扫干净,天人见地无染,便生欢喜心来亲近、护持。四者,能集端正业。若人以清净心、欢喜心打扫寺院,即是在调伏自己的尘劳妄想,能够感得来世正业的果报。五者,因福德增长故,命终之后投生天上。
《六祖坛经》云:“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出坡的当下同时也是在修习六度万行,累积成道资粮。所谓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若人能布施精神、体力,就能逐渐舍离对“我”与“我所”的执着。大众和合出坡,就是在行善法、结善缘,所做的一切不是为自己,而是帮助别人的利他发心;出坡当下,身口意三业清净,念念都是正念,即是持戒;能够忍受风吹日晒与外界的诱惑,就是力行忍辱;三宝之事始终发心护持,三年五载,至心不倦,就是常行精进;出坡作务时,清楚明白,随顺觉性,没有妄想,即是禅定;修福积善,却不执着一切善,亦如《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从有为的事相修持,进而契入无为之理,了达三轮体空--布施者、接受者及所施的物品皆是缘起性空,当下就是般若智慧。
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修行路上,出坡不仅能累积福德资粮,亦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佛陀曾告诫弟子:“我为培福,历三僧祇,舍头目髓、身肉手足、心肝五脏,悉为培福,因福深厚,得成佛果。”所以若能在因地上广修福德,果地上自能淬炼出自性智慧的光芒。福德,是横渡苦海的资粮,若能再以般若智慧为导航,必能回因向果,直达无为解脱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