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心,对净宗学人的修行也是一种障碍吗?
 
{返回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55

居士:净土三资粮讲的是信、愿、行,莲池大师特别提到“厌”,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心,对净宗学人的修行也是一种障碍,你对此有何看法?

法师:信、愿、行,愿这个科目就是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种心理状态的。为什么我们能够有厌离心?它是来自智慧的一种关照。

一切众生都生活在八苦交煎里面,但往往很多的人他自己意识不到这个苦,他就堪忍(娑婆世界意为“堪忍”)。堪忍我们的三毒烦恼,堪忍我们种种不如意的苦难现实。在这种状态当中,能够敏锐地透过生命的现象知道它本体上的苦的话,这就有点智慧了。进而我们了解“苦”是由烦恼所招感的。当我们了解到是由于自己的烦恼(贪、嗔、痴、慢、疑)感招了五浊恶世的依报和陋劣身心的正报,自然就会升起一种厌离心,所以这种厌离心也是一种智慧的透显。这是从它对现实的关照来看,产生厌离,这个厌离一定要有一个新的参照系,所以一定要有一个超然的存在,那就是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它其实也是我们清净心里面所升华出来的一种参照系,通过认知、接纳、信受、神往,而后才会产生的一种心理。所以厌离和欣求正好是一体两面,由厌离激发出了欣求,由欣求一真法界的清净,又带动了厌离心,互相增上。众生有的是从厌离心开始,有的是从欣求心开始,无论从哪个开始,它都会产生一种相互影响、增上互动的效果。

确实,如果净业行人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心,他的愿就不恳切,他就会贪生怕死。贪生怕死就是对“我”的执著,身见还没有看破,没有看破就有一种贪恋执著。就好像有的念佛人,他也念念佛,实际上他天天想到的是他事业很繁忙,没有时间念;还有的人甚至说“我现在没有时间学佛,等我退休了再来学佛”等等,这些都是不具备厌离心的表现。或者这段时间生意亏了,又生病了,这时候他好像有点厌离心;到时候一看,身体又强壮了,又赚钱了,又当官了,那厌离心又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厌离心成了他的一个避难所,“唉呀,生活好苦,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生活非常顺利,“唉呀,去西方极乐世界还要等一等,这已经就是我的极乐世界了”,有空调、有冰箱、有娇妻美眷......

所以世间人一定要以八苦为师,要有这种苦难感,以此激发我们的厌离心。凡夫众生要生起厌离心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从厌离心下手。


{返回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即使是净土宗历代祖师,对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同的判断,怎么圆融?
下一篇:越是拼命念佛,烦恼越重,脾气越大,是弟子不适合学净土法门吗?
 面对这缤纷的世界,如何保持内心清净?
 不遇净土法门,一亿菩萨退转
 如果受了戒又常常犯,罪业是否比不受戒来得大?
 该如何静下心来摆脱颓废?
 被一些义工半推半就去给慈善团体捐款,义工们无形中是否在造恶业?..
 即使是净土宗历代祖师,对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同的判断,怎么圆融?..
 念佛的信愿要具体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深信切愿?
 有人说往生西方比来世做人还容易,这句话对吗?
 东林寺为何确立净土五经一论的圣言量和中国净土宗祖师的著作为两大参照系?..
 怎样才能生生世世都不堕落,是否要证菩萨果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了解菩提心[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如何解脱痛苦烦恼[栏目:仁焕法师]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贰、实修篇 二、称名仪则[栏目:净宗法师]
 佛陀:大雄宝殿中的大英雄[栏目:陈沛然博士]
 47 地狱[栏目:没时间老]
 不选贵的,只选对的[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六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之下[栏目:冯学成居士]
 大乘悲分陀利经三王子授记品第七[栏目:所依经典·显]
 度人如种田[栏目:永海法师]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四编《论佛学书》与章行严书[栏目:欧阳竟无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