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心,对净宗学人的修行也是一种障碍吗?
 
{返回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32

居士:净土三资粮讲的是信、愿、行,莲池大师特别提到“厌”,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心,对净宗学人的修行也是一种障碍,你对此有何看法?

法师:信、愿、行,愿这个科目就是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种心理状态的。为什么我们能够有厌离心?它是来自智慧的一种关照。

一切众生都生活在八苦交煎里面,但往往很多的人他自己意识不到这个苦,他就堪忍(娑婆世界意为“堪忍”)。堪忍我们的三毒烦恼,堪忍我们种种不如意的苦难现实。在这种状态当中,能够敏锐地透过生命的现象知道它本体上的苦的话,这就有点智慧了。进而我们了解“苦”是由烦恼所招感的。当我们了解到是由于自己的烦恼(贪、嗔、痴、慢、疑)感招了五浊恶世的依报和陋劣身心的正报,自然就会升起一种厌离心,所以这种厌离心也是一种智慧的透显。这是从它对现实的关照来看,产生厌离,这个厌离一定要有一个新的参照系,所以一定要有一个超然的存在,那就是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它其实也是我们清净心里面所升华出来的一种参照系,通过认知、接纳、信受、神往,而后才会产生的一种心理。所以厌离和欣求正好是一体两面,由厌离激发出了欣求,由欣求一真法界的清净,又带动了厌离心,互相增上。众生有的是从厌离心开始,有的是从欣求心开始,无论从哪个开始,它都会产生一种相互影响、增上互动的效果。

确实,如果净业行人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心,他的愿就不恳切,他就会贪生怕死。贪生怕死就是对“我”的执著,身见还没有看破,没有看破就有一种贪恋执著。就好像有的念佛人,他也念念佛,实际上他天天想到的是他事业很繁忙,没有时间念;还有的人甚至说“我现在没有时间学佛,等我退休了再来学佛”等等,这些都是不具备厌离心的表现。或者这段时间生意亏了,又生病了,这时候他好像有点厌离心;到时候一看,身体又强壮了,又赚钱了,又当官了,那厌离心又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厌离心成了他的一个避难所,“唉呀,生活好苦,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生活非常顺利,“唉呀,去西方极乐世界还要等一等,这已经就是我的极乐世界了”,有空调、有冰箱、有娇妻美眷......

所以世间人一定要以八苦为师,要有这种苦难感,以此激发我们的厌离心。凡夫众生要生起厌离心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从厌离心下手。


{返回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即使是净土宗历代祖师,对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同的判断,怎么圆融?
下一篇:越是拼命念佛,烦恼越重,脾气越大,是弟子不适合学净土法门吗?
 预知时至要往生,叫来佛友助念,但几次都没走,是不是这里面有偏差呢?..
 为什么佛不经常示现让人增强信心?
 逢人就劝他人念佛求往生,对不对?
 弟子的丈夫不信因果、诽谤正法、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自以为是.....
 一念净心即得往生,就不需要一天一万声佛号。那还要念佛吗?
 请问我们将如何保持平静的心态?做到淡定,甚至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境..
 怎么把佛的理念跟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呢?
 净土行人怎样才能坚固往生净土的信愿?
 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文昌帝君阴骘文》也属佛法?为什么要讲这本书呢?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隆波田禅师生平简介[栏目:隆波田禅师]
 印祖故事 99、促妙真继任住持,示微疾回归极乐[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见性成佛 第二十三天[栏目:如本法师]
 信愿行是一体的[栏目:净宗法师]
 鳖的报恩[栏目:佛本生故事]
 结语 Conclusion[栏目:安那般那手册]
 解答初学之人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疑问[栏目:大寂尼师]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五、识[栏目:法遵尼师]
 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四)[栏目:正净法师]
 前世今生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1)[栏目:探秘生死轮回的启蒙书·前世今生]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