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六)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之下
云门纲宗里面的第一句就是“涵盖乾坤”,乾坤都在里面了,你不能说这个是鲜花,我们就保留,毒草就不要啊。我们只选蜜蜂,就不选苍蝇,把苍蝇全部消灭掉,把蚊虫全部消灭掉。只选蜜蜂,只选蝴蝶,只选牛羊。豺狼虎豹太恶劣了,全部把它消灭掉。地狱也不要,只要天堂,只要极乐世界,不要我们这个红尘,不要娑婆世界,不要地狱。老佛爷也没这样说,把地狱也不要嘛。地狱还是要要的,娑婆世界还是要要的,极乐世界也是要要的。这个就是法尔如是。为什么呢?因为法界就是这样现现成成的放在我们面前,你愿意成佛就成佛,你愿意下地狱就下地狱,各人的事各人了。
“殊不知,这老汉平生不以棒喝接人,只以平常言语,只是天下人不奈何,盖为他平生无许多计较,所以横拈倒用,逆行顺行,得大自在。”大家知道,禅宗有五家,五个宗派,之所以形成五个宗派,是因为这五家的宗风有所差别,沩仰宗的宗风不同于临济宗,也不同于曹洞宗,也不同于云门宗,也不同于法眼,各人有各人的特色。但赵州是和尚是于五宗之外的,实际上五宗都在用赵州老和尚的禅法。因为棒喝:德山棒,临济喝,是这两家的家风,赵州老和尚他有他的家风,他的家风就是不以棒喝接人,只用平常言语——哪怕他这样的平常言语,只是天下人不奈何啊。没有人能够在赵州老和尚的舌头下讨到好处的,能把他老人员难倒的。雪峰祖师那么利害,也被赵州老和尚剌痛了几次嘛,一般人都受不了,但雪峰祖师却向北边礼拜,赞叹“赵州古佛啊!赵州古佛啊!”如果不是雪峰老和尚这样恭维赵州老和尚,可能赵州老尚早就在河北被埋没了。一个不起眼的老比丘,老不死的嘛,那么大的岁数了,一百多岁,没有什么好光彩的,住在又穷又破的庙里,饭都吃不上。我们看赵州《十二时歌》,那个苦得不得了,不象我们现在,天天饱茶饱水的。他那时经常没饭吃,没衣被,非常苦,也没人供养。后来受到赵王供养,也是108岁以后的事了。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个赵州老和尚的禅风是怎么回事?
“他只以平常言语,只是天下人不奈何,盖为他平生无许多计较。”正是因为他真正做到了“至道无难,唯嫌选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他老人家是处在自受用里面,完全进入无分别智,完全进入平等性智之中,他才没有那么多语言。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可以“横拈倒用,逆行顺行,得大自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赵州老和尚的公案。他在赵州住的时候,听说有一个公案,五台山有个婆子在那买茶水,专门供养这些出家师父朝山时喝。在三岔路口上,朝山的一来,“哎,老婆子,五台山的路怎么去?”这个老婆子就说:“蓦直去。”每见僧人来问路,她只是这么一句话:“蓦直去。”不论谁来问话,她都是:“蓦直去。”这在庙里面就传神了,“哎,这个老婆子有点厉害啊!她这个禅机很深,我们都猜不透,赵州老和尚你是不是去看一看。”赵州老和尚就去了。见了那个老太太就问:“上五台山的路怎么走?”老太太就说:“蓦直去。”赵州老和尚也蓦直去。回来就说:“这个老婆子,今天被我勘破了。”后来,很多祖师就说:“到底是赵州勘破了婆子,还是婆子勘破了赵州呢?”因为被婆子勘验的人很多,她面对众多朝山的人,就是这一句“蓦直去”,还说:“哎呀!又一个师僧被我老婆子勘破了也。”很骄傲的。到底是谁勘破了谁?
这个公案很迷人,所以,当年慈明老和尚接黄龙慧南祖师的时候,就是用这个公案。慈明和尚问:“你学了那么多年的禅了,如今又领众教化一方了,那么我且问你:“赵州勘五台婆子的公案,到底是婆子勘破了赵州,还是赵州勘破了婆子?”黄龙祖师就说:“当然是赵州老和尚勘破了婆子了。”慈明和尚就呵呵大笑:“哎呀!算了,你白参了二十年的禅。”这一下才逼着黄龙重新参禅,拜慈明老和尚为师,在慈明老和尚的棒头下,终于彻悟。我们看赵州老和尚这些公案,任何一个公案拈过来,都非常精彩。你说他行棒没有呢?没有行棒。行喝没有呢?又没有行喝。他就是本分事接人。又没有什么计较,不管什么事,他都是横拈倒用,逆行顺行,他真正是得了大自在的。这个自在,那个境界,一般人难以窥视啊!
所以,“如今人不理会得,只管道:‘赵州不答话,不为人说’”。我也听到这样的话,很多人到这云门寺来,呆了十天半个月走了,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走呢?你们不是发那么大的心要参老和尚吗?他们都这样说:“我们参老和尚,老和尚不说,不跟我们说,好象我们不是庙里的人,不是他的徒弟”。我说:“那你去问一问老和尚的那些徒弟,有几个是天天跟他说话的?”老和尚对他最贴身的徒弟又说了几句话?但是,别人不会这个道理,以为“赵州不答话,不为人说,——殊不知,当面蹉过了也。”又是当面蹉过。
前面就是对公案的评唱,下面我们再看雪窦祖师的颂古:
“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
这个我们也先不说,为什么呢?因为圆悟祖师有评唱在下面。
“雪窦知他落处,知道赵州至道无难公案的落处,所以如此颂‘至道无难’,便随后道‘言端语端’。”至道无难,言端语端,绝对真理,不用怀疑。我们为什么要怀疑“至道无难”呢?只要自己转身,立地成佛,顿悟法门也就是这个事。我们要悟,脚一登地,马上大彻大悟。一棒一喝之中,都可以开心窍,使我们得以一镞破三关。这个的确是至道无难,的确是言端语端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我们都知道举一反三,这是孔夫子说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这个需要融会贯通。但是这个地方上,在道上,在禅上,不允许你去举一反三。要会就会,你去举一反三,就是在打葛藤,就是在鬼窟里面做活计,去玩思维分别的游戏,那个不行。
所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雪窦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似三隅反一。尔且道,什么处是言端语端处?为什么一却有多种,二却无两般?”大家知道,一和万的关系,我们真如自性是一,万法是万。一和万的关系,我们怎么去把握?以卷舒自在而言,卷是一,舒是万。精神收敛起来是一,而理性、认识铺天盖地的展开,那就无穷无尽,那个是万。这个“一”为什么有多种呢?我们说菩提,说道,说真如,说自性,你说这个说法有多少?什么大圆镜智,什么一切智智,根本智,这样智,那样智。你说这个“一”多不多?的确多。“二无两般”,什么叫二?分别心一起,就是二。是非,长短,得失,荣辱,过去、未来,上下四方,已知的、未知的,明白的、不明白的,就是二嘛。二无两般,你就陷在二头,只要你没过这个关,那么你永远都在这个二之中。你过了这个关,这个一就可以千变万化。所以云门三句里面的“函盖乾坤”是一,“随波逐浪”,就是“一有多种”。如果你没过来,那就“二有两般”了。
下面又接着说:“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如果你自己不开眼,你怎么能够明白里面的道理?你怎么能够参透里面的机关?“所以古人道:‘打成一片,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毕竟怎生得平稳去?”这里面,我们要谈谈“打成一片”。许多参禅的人,经常抱怨自己不能打成一片,有的时候自己觉得:哎,我今天悟了,这个悟真的舒服啊!简直甚为稀有,用功这么多年,今天终于得悟了。那过了几天,好象悟境退了,不存在了,烦恼依然。过几天又有悟了。所以,小悟千百次,大悟也是几十次。小悟千百次,大悟几十次,都叫没有打成一片,没能打成一片。真正打成一片,也就无所谓悟,无所谓迷了。他走到那里,都是随波逐浪的,涵盖乾坤的,还有什么悟?还有什么不悟呢?只有打成一片以后,“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见长是长,见短是短,看到天是天,看到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这到底怎么回事?
大家都知道药山参石头马祖的公案,药山祖师第一次去参石头和尚:“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头和尚说:“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有时这样不是,有时不这样也不是;不论你这样或那样总不是。他这样说来说去,说得药山一头雾水。他又去参马祖,又把这个问题来问。马祖把手指住自己的脸,说:“我有时让他扬眉瞬目,”——摇头摆尾的;“有时候不要他扬眉瞬目”——就坐在那,眼观鼻,鼻观心,动都不动;“有时扬眉瞬目是”——啊!你看这个威风,这个是禅,这个是悟道的形象; “有时扬眉瞬目不是,你又做么生会啊?”你又怎么去理会他?药山于是言下大悟。
药山参石头参马祖的这个公案,和这里面是不是一回事?圆悟祖师说:“有时唤天作天,唤地作地。唤山是山,唤水是水。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唤天不是天,唤地不是地。”这个就是前面说的“横拈倒用,逆行顺行,得大自在”嘛。我们平常说话经常要考虑这个话能说不能说,于是我们就去拣择。有时说话要得罪人,有些话要犯戒,连念头都不能起,不能打妄想。但是看老和尚的举措,他该说就说,当喜则喜,当怒则怒,该打人的时候打人,该骂人的时候骂人,该笑的时候,笑得非常灿烂。老和尚笑容,云门寺里还没有比老和尚笑得更灿烂的。但是,那个威风出呢?也没有谁有老和尚那种威风。这是他得自在了,他是这样。
“毕竟怎生得平稳去?”我们怎样使自己打成一片?打成一片才能使自己在心地上得平稳。二祖参达磨,不也是求心里面的平稳吗?“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则此四句颂顿绝了也。”这个就道出了什么叫打成一片,什么叫平稳,这些都是现量境。风来树动,昨天晚上,今天上午,云门寺的风还是挺爽的,我在方丈寮的二楼上,听到后面的竹林吹得哗啦啦的。若是闭关房周边的松树,应是松涛阵阵啊!“风来树动,浪起船高”,这个境是现量境,我们都可以看。前几天,月亮出来了,又圆又亮,清清楚楚的,不需要大家给你说嘛。十五的月亮又圆又亮,这还需要说吗?大家抬一头看便知,只管去欣赏就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也是自然运行的根本规律,哪一年没有春天?哪一年没有夏天?我们种庄稼都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嘛。这个往返循环,从来就这样。我们在这个事上,就爱妄起分别:为什么春天要生,夏天要长?为什么秋天要收,冬天要藏?那就麻烦。
有的人问曹山祖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曹山祖师说:“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为什么呢?兔头上没有长角,不需要你去证明它为什么兔子头上不长角。牛脑袋上长了两只角,也不需要你去证明它为什么会长角啊!对不对,这还需要证明啊?鱼为什么要在水里面过日子?为什么不在天上飞?还需要你去证明啊?这不是打妄想吗!所以我们看到这里时,“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这又是《信心铭》里的语言。我们怎样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十二时辰之中,在春夏秋冬之中,乃至我们一生之中,都能做到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这个是个功夫啊!我们看一个人有修行没修行,就是看他有没有这个涵养。
有的人很躁动,心里面烦恼来了,好象业障来了,心里面就不安,就弄得自己很狼狈。所以,当年四祖见三祖,就说:“老和尚慈悲,给一点解脱法门,让我也得解脱。”三祖就问:“谁把你捆住了?”四祖一想:“哎呀!是啊,没人捆住我啊。”“对呀,没人捆住你,你还求什么解脱呢?”四祖一下就悟了。我们想想,当心情不开朗的时候,当烦恼起来的时候,是谁在惹你生烦恼啊?可能是没有任何人冒犯你。比如在禅堂里面坐禅,或在关房里面闭关,一个人清清净净的,饭来张口,自己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谁来冒犯啊?但有的时候,心里面涌动得非常可怕。那个时候又没有人来弄你,又没人来折腾你,都是自己心里面折腾自己啊。那个时候若控制不了,发狂,郁闷,那日子就非常不好过,弄得你死去活来的。所以,“一种平怀”是非常高的境界,而且是自受用境界。只有破了参的人,把烦恼真正的降服下去了,得了平等性智的人,他才能够达到“一种平怀”。
“泯然自尽”,什么叫泯然自尽?一切是非,一切烦恼,一切拣择,在自己心里面来来去去,但心如宇宙,凝然含摄万象,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前两年,我就和大和尚讨论过这个问题,就说是非来了,麻烦来了,怎么办?烦恼来了,怎么办?一般的烦恼来了,或一个妄想来了,它若是无根的,你不去料理它,它也过了。但有些念头有根的,有根的念头来了,它就纠缠着你不放,赶也赶不走,牢牢地在心里面折腾你,怎么办?这个并不是说,我念咒,我拜佛,我诵经,就能把它解除了的。不是,那些跟这个不相干,这叫生死搏斗,叫灵魂深处闹革命,你非得要如实地正面面对它,要把它降服下去才行。降服下去,你要看这个业障鬼到底是何模样,为什么它要给我招惹麻烦?当然,这里面有对治的方法,有不对治的方法,我们在看《碧岩录》的时候,里面的方法很多,以后再继续说。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则此四句颂顿绝了也。雪窦有余才,所以分开结裹,算来也只是头上安头,道:‘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虽无许多事,天际日上时月便下,槛前山深时水便寒。到这里,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岂不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处?”这样的境界在雪窦颂里面的确是精彩,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前面已有介绍。天上吗,我们抬头看,太阳出来了,月亮就下去了。月亮出来了,太阳也就该下去了。槛前山深水寒——山高水自然就寒,高处不胜寒嘛。面对自然景观时,我们常处于一种平怀,泯然自尽的状态中,也常处于心境俱忘,打成一片的状态中,这里的确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啊!但人们往往于此不自知,一入红尘是非,这一切就全丢失了,若能成为自己不易不堕的受用,则需真参实悟才行。下面的就厉害了:
“雪窦头上太孤峻生,末后也漏逗不少。若参得透见得彻,自然如醍醐上味相似。若是情解未忘,便见七花八裂,决定不能会如此说话。”雪窦颂的时候,是这个公案套那个公案,很多公案都在这里展开并融汇在一块了,所以是收放自如,非常精彩。他先给大家布景嘛,太阳月亮、山深水寒,这样都是自然的现象,这种景,我们很容易了解。云门寺,我们到桂花潭、慈悲峰上,看看田里面出坡,这里的我们都很好理会。下面的公案就要把人弄迷糊了。为什么呢?“‘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只这便是交加处。这僧恁么问,赵州恁么答。州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时有僧便问:‘既不在明白里,又护惜个什么?’州云:‘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此是古人问道的公案,雪窦拽来一串穿却,用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里面,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前面已经说得够多了。
“如今人不会古人意,只管咬言嚼句,有甚了期?若是通方作者,始能辨得这般说话。”只有通方的作者——过来的人,他才明白赵州老和尚说话的落处在什么地方,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问话的这位师父和答话的赵州老和尚,他们之间这么一套太极拳,还有华山论剑的杀气,只有会家才感觉得到。如果不是会家,你看下面的,:“不见僧问香严:‘如何是道?’严云:‘枯木里龙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严云:‘骷髅里眼睛。’”这个,我们看一看,谁能参得破。如何是道?香严是沩仰宗的第三号祖师,第一是沩山,第二是仰山,第三就是香严。“香严击竹”的公案,很多人都很熟悉。有一个僧人去参香严和尚,他就问:“如何是道?”当然,如何是佛?如何是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等等之类的都是一个意思。香严和尚怎么回答呢?“枯木里龙吟”。
我们的桂花潭里面,还是能够看见枯木,你能听见枯木里面有龙在吟吗?大家去理会一下里面的意味。如果我们要去做实际理会,那个朽烂的树木里面哪有龙啊?龙在大江大河大海里面嘛,我们桂花潭那么好的水,都没看见龙,枯木里面还有龙啊?还有龙吟啊?不是蒙我吗?你就不能那样看,因为这里面叫禅机,要通过这个,来理会里面的东西。为什么呢?通过这一句,他就可以让你进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状态。但是,这个僧人就不会,又画蛇添足地问了第二句,“如何是道中人?”也可能他厉害,第一句弄不动香严和尚,他就来第二句,再弄一下也可能是的。他又问了第二句,香严和尚就回答他说:“骷髅里眼睛”。你想一个人死了,埋在棺材里面,几年以后挖出来,就是一个骷髅,哪有眼睛哪?对不对?“骷髅里眼睛”是什么意思?大家想一想,对于这位僧人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且不管,因为这里没有说这位僧人到底是明白还是不明白,悟还是不悟。
他于是从河南跑到湖南,又去问石霜和尚,石霜庆诸和尚。这次他就不是问如何是道?如何是道中人了。他就把香严和尚回答他的话用来问,这叫借力打力了,也就叫“借花献佛”吧。他问石霜和尚:“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和尚就回答:“犹带喜在。”“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石霜和尚回答说:“犹带识在。”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提问,“如何是道”、“如何是道中人”,我们一般人还是能够回答。“如何是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知正觉,这个是道嘛。三法印是道,四圣谛是道,三十七道品是道,都可以这样回答。如何是道中人?“老佛爷是道中人,六祖菩萨是道中人,老和尚是道中人”。我们都可以这样回答。对不对?这个回答不难的。
但是问“如何是枯木里龙吟”,这个就把一般人问傻了,你怎么回答?就没有你下语处。但是,作家相见就不一样,石霜和尚是洞山祖师的师兄弟,他就能够答,他就答:“犹带喜在”。大家想一想,这里面怎么感觉。他又问下一句:“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我们遇上这样的问题就会晕倒了,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祖师就有转身处,他就可以给你答。“犹带识在。”这里面的答话,答了以后是什么意思?千万别作道理会。“喜、识”两个字怎么理解?千万别去打妄想,这里不允这个,为什么呢?“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我们如果到里面去拈这些字眼,就与禅十万八千里了,为什么呢?因为祖师们的这类机语,是分别思维的陷井,分别思维陷在其中就会寸步难行。同时也截断众流,促使学人见性,这就留在后面慢慢说,因为这公案并没有结束。
这个僧人又到江西,到曹山祖师那里去问:“如何是枯木里龙吟?”曹山和尚就说:“血脉不断。”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曹山又说:“干不尽。”血脉不断、干不尽,也千万别作道理会,要不就死定了。所以这个僧人到了这个份上,似乎开悟了,又似乎没开悟。他又继续问了一句:“什么人得闻?”什么人听得到枯木里龙吟啊?我们怎么听不到?曹山就回答他:“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所有的人都可以听得到,一切众生都听得到。这个僧人又继续问:“未审龙吟是何章句?”是何章句?出于何典?何故?到底是怎么回事?曹山和尚就说:“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不管它来处,如果你听见了枯木里龙吟的话,听到了,那么就闻者皆丧,死定了。什么死定了?是烦恼心死定了吗?还是你命死定了?那个我们就不管它——唯嫌拣择啊!
一定要注意这个公案的主题是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啊,如果被这些公案牵着跑,“什么骷髅里的眼睛,枯木龙吟”,跟了这些公案跑,那就离开了本身公案的主题了,我们就跑题了。所以曹山祖师太慈悲了,他为这个公案就打了个总结:“枯木龙吟真见道,骷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枯木龙吟真见道,我们怎么理解?我们没法理解。骷髅无识眼初明,又怎么理解,我们在一个坟堆里面拿个骷髅来,放在这,骷髅有识无识呢?到底是骷髅有识无识,还是我们有识无识呢?谁的眼初明?谁真见道了?还有喜识尽时消息尽,我们取舍之中,难免有喜怒哀乐,而这喜怒哀乐这种感觉全部尽尽呢?什么是消息尽?利害得失,忍辱是非,见道不见道,天堂地狱净土,这些消息全部尽。当人那辨浊中清,又什么叫浊?什么叫清?
这里面给大家简单说一下,打一个总结。万法是浊,真如是清;明是万,暗是一。当我们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的时候,我们是抱元守一,我们是坐在法身慧命上。当我们念头一动,心意一开,万法历然,生死流转随之而来。就在生死随之而来,万法随之而来的时候,我们在生死轮回之中的时候,能够看见浊中清的东西吗?还是回到我们以前老公案,有人问洞山祖师:“寒暑到来,如何回避?”寒暑到来就是浊,回避就是清。洞山祖师就说:“何不向无寒暑处去回避。”那个僧人就问:“如何是无寒暑处。”洞山祖师就说:“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啊!实际这些公案,都是一个鼻孔出气,全是通的。寒暑就是浊,无寒暑又是清;烦恼是浊,菩提是清;生死是浊,涅槃是清。但是,我们怎么把它打成一片,悟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呢!所以下面又接着颂。
“雪窦可谓有大手脚,一时与尔交加颂出,然虽如是,都无两般。雪窦末后有为人处,更道‘难难’,只这‘难难’,也须透过始得。”“难难”,是难啊,我们怎样理解这个难难?庞居士这一家子,庞太太说:“难难难,一担麻油树上滩。”庞居士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他女儿就说:“也不易也不难,饥来弄饭困来眠。”到底是易是难?各人的入处不一样,可以说难,可以说易,也可以说不难不易。但是,“只这‘难难’,也须透过始得。何故?百丈道:‘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我们就要转山河大地归自己。语言从那里来的?心冒出来的嘛。山河大地是那里来的?也是我们心所变现的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转过来,一一转归自己。平常动用,行住坐卧的时候,念念都要向这方面转,这个叫转身,这个叫回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要这样转过来。
“雪窦凡是一拈一掇,到末后须归自己。且道:什么处是雪窦为人处?”圆悟祖师在这里面,他一句紧一句,他的评唱又清楚又明白。就在这种清楚明白的时候,他要给你立悬念,让你后面去品味,后面去折腾。如果没有这样的若干个问号,我们也就当面错过了。“且道:什么处是雪窦为人处?‘拣择明白君自看’”。也就是说末后须扫归自己嘛。也就是百丈老和尚说的:“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 嘛。
“既然是打葛藤颂了,因何却道‘君自看’”?我们吃饭得自己吃,穿衣得自己穿。不管干什么事,都还得自己干。打妄想还得自己去打,对不对。别人帮我打妄想,可能谁也没那个本事。那么,“好彩教尔自看,且道,意落在什么处?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了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为什么理会不得?反反复复要你自看、自看。别说好戏要自己去看,就象我们昨天说盐是咸的,请你把咸味表达出来,描绘出来,谁有这个能耐?但吃过盐的谁不知道咸味,只是没法说。“设使山僧到了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也是说不出来的。只有自看,通过自看,大家找到了方向了,找到了感觉了,知道了盐是咸的,糖是甜的,就给大家道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