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 第一课
 
{返回 阿弥陀经讲记·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061

第一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开始传讲《佛说阿弥陀经》。在汉传佛教界,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净土经典,虽然它的内容不太多,主要描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并要求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大概有两千多个字,但历代高僧大德都极其重视此经,依靠这部经典也有无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为什么这次要讲这部经典呢?以前我曾经说过,今后净土班要开设净土五经等课程,现在《极乐愿文大疏》刚讲完,正好有时间讲这部经。1993年,我们学院举办了第一次极乐大法会,当时法王传讲了《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我具有此法的清净传承,所以也想供养给大家。此外,学院内外的很多佛友经常念诵《阿弥陀经》,从宋朝开始汉地寺院就将此经列为日常课诵,可是许多人虽然文字上念,但对意义却不太理解。通过这次传讲,如果大家能对经典的意义有所了解,以后一边念诵一边生起欢喜心,这样功德就非常大了。再者,学习此经可以积累巨大的功德。《阿弥陀经》宣说的是圣者的境界,经中介绍了许多佛陀、菩萨、阿罗汉以及极乐世界的情况,这些内容有很大加持,如果听闻思维此经,就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基于这些原因,所以准备开讲这部经典。

要提醒各位的是,净土法门虽然非常殊胜,但也不能只学这个法,其他的法全部排斥,这种做法是没必要的。众生的根机不尽相同,一门深入是可以的,但也不能排斥其他法门。佛陀的教言无量无边,其加持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对这些法门产生信心、进行闻思修行,则能获得不可思议的成就。《大悲经》里面说:“诸佛不思议,如来法亦然,能信不思者,必获不思报。”说得很清楚,诸佛的神通和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宣说的妙法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对这些不可思议之法产生信心,必定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果报。

学佛之人要有包容的心态,应该以广阔的智慧接受一切佛法。佛法就像大海一样,融汇了各派教理的江河之水,我们应该对所有的宗派观清净心。现在很多人比较不错,对各宗派的教理都有所了解,各宗派的争论也不像从前那么多了。以前密宗在汉地刚兴起时,有些净土宗和禅宗的法师特别排斥,后来人们对密宗的教理有所了解,再加上密宗修行人的行为也比较如法,所以大家逐渐接受了密宗。当然,也有个别人的行为不太如法,不仅藏传佛教有这种人,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也有这种人,但这是人的过失,并不是法的过失。

总之,如今大家对各个宗派都比较认可,藏传佛教界与汉传佛教界也没有什么矛盾和抵触,这一点非常好。其实应该如此,佛教徒本来就不是很多,如果再不团结和合,肯定会对弘法利生的事业带来损害。如果一所寺院只提倡禅宗,只维护禅宗的信徒,除此之外的法门全部排斥,很可能引发许多矛盾和争论,这样肯定会毁坏许多人的相续。所以佛教徒一定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以我个人而言,本来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普通僧人,为什么我要研究汉传佛教呢?原因就在于佛法本来没有区别。一个人在干渴的时候,不管哪里的水都可以喝,你不能说:这是印度的水,那是汉地的水,那是藏地的水,只能喝一种水,其他水不能喝。只要是清冽的水,每个干渴的众生都可以饮用,饮用后都可解除干渴。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相续中产生烦恼时,可以运用任何传承的佛法来息灭烦恼,所以大家不要有排斥之心。

经题:《佛说阿弥陀经》

此经有三种译本:一是鸠摩罗什于公元402年在长安翻译的,这是最早的一个译本;二是求那跋陀罗于公元455年在荆州翻译的,该版本现已失传;三是玄奘于公元650年在长安大慈恩寺翻译的,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该版本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此经在藏文中也有,名为《圣大乘净土庄严经》。从内容上看,玄奘译本和藏文译本的经名应该比较准确,因为这部经典主要宣讲了净土的庄严,并没有着重宣讲阿弥陀佛。

《阿弥陀经》在汉地历史上又被称为《小无量寿经》或者《小经》。我觉得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加持力非常大,汉地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历来都以这个译本进行读诵、修行,所以这次我也依靠这个译本给大家宣讲。

译者: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

大家都知道鸠摩罗什大师,他有着不可思议的弘法利生愿力。《高僧传》中记载,他的母亲去印度前,曾对他说:“如果你去汉地弘扬大乘,大乘教法一定会大兴,但对你自身不会有利益。”鸠摩罗什说:“大乘行人舍弃自身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能让大法东传,即使我身入炉镬也无憾!”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发心确实不可思议。

鸠摩罗什的父亲叫鸠摩炎,是印度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智者,后来他游历到龟兹国[1],龟兹王非常敬慕他,就迎请他为国师。龟兹王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妹妹,据说过目不忘,一闻成诵,各国王子都想娶她,可是她都不愿意。最后她看上了鸠摩炎,让国王逼他和自己成亲,鸠摩炎不得已还俗与她成家。婚后不久她就怀了鸠摩罗什,自从怀孕后她变得更加智慧超常,就像舍利子的母亲一样,并且无师自通梵语。一位阿罗汉听说此事后,认定她怀了有智慧的孩子。确实如此,鸠摩罗什降生后,她就不会说梵语了。鸠摩罗什出生不久,他的母亲就萌生了出家的念头,可是鸠摩炎不同意,他说:“以前我出家时,你非要让我还俗,现在我还俗了,你又要出家,这是不合理的。”于是她只得暂时放弃出家,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子。之后她出家的心更切了,再次要求出家,鸠摩炎还是不同意。于是她就以绝食相抗,六天六夜不进饮食,眼看奄奄一息了,鸠摩炎才不得不答应她出家。但因为还没有落发,所以她依然不肯进食,直到落发更衣后才进食。鸠摩罗什当时才七岁,也跟着母亲一起出家。他的母亲非常精进,很快证得初果,后来又证得三果。鸠摩罗什特别聪明,出家后一天能背一千个偈颂,每个偈颂有三十二个字。

从历史上看,鸠摩罗什的翻译对后人有这么大利益,我想和上述原因肯定是分不开的,所以这次我采用了鸠摩罗什的译本。

汉地历代高僧大德都特别重视《阿弥陀经》,造了很多注疏和讲义。这次我没有时间全部翻阅,大概看了一些。唐朝有慧净法师的《阿弥陀经义述》、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疏》,宋朝有智圆法师、元照律师的注疏,明朝有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大慧法师的注疏。清朝有续法大师等的注释。现代的弘一大师、宣化上人等大德都讲过此经。所以在汉文资料中,《阿弥陀经》的讲义非常多,各高僧大德都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尤其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特别好,文字浅显易懂,解释得很清楚,方便的时候你们应该看一看。

今后大家在读诵此经时,一方面要了解经文的意思,一方面内心要有清净心和欢喜心。这样和净土法门结上善缘很重要,如果活着时经常读诵经中的金刚语,临终往生极乐世界就不困难了。

这次我参照个别讲义,然后凭自己的浅见大概解释一下这部经典,在解释的过程中可能有不合经义或者上下不畅之处,希望你们一方面要认真听受,另一方面发现问题也可以随时更正。下面我们看经典正文。

如是我闻。

我是这样听佛说的。

《大悲经》中记载,当年佛陀接近涅槃时,向众弟子宣说了最后的教言,阿难等弟子特别伤心,心就像要裂开一样。后来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你敬爱我,就要做我喜爱的事,我把多生累劫修习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给你,希望你将来好好护持它,莫令中断。以后你和大迦叶结集佛经时,前面可以加‘如是我闻’,中间可以加‘佛曰、弟子白佛’,最后可以加‘佛说此经已,一切人天大众皆大欢喜,顶戴奉行。’”一般佛经有三种:佛陀亲自说的,佛陀加持说的,开许而结集的,“如是我闻”就属于第三种。

“如是我闻”意为我是这样听佛说的,这说明下面所讲的内容是真实的,因为以前结集佛经的人都具有不忘陀罗尼,所以凡是听到的内容都记得清清楚楚。这里的“我”是结集者,佛经有不同结集者,有些佛经是阿难结集的,有些是迦叶结集的,有些大乘经典是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结集的。每部佛经前面都有“如是我闻”几个字,这可以证明经典内容的真实可靠。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某一个时候,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安住。

每一部经典都有宣讲的缘起,即五种圆满——本师圆满、时间圆满、环境圆满、法圆满、眷属圆满。

“一时”是时间圆满,这里没有说是佛陀成道后多少年,也没有说是某年某月某日,而是用“一时”来表示说法的时间。为什么这样表述呢?因为“一时”含义很深,可以表达很多种意义,既可以解释为密宗的本来清净时,也可以解释为某个具体的时间。

“佛”是本师圆满。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环境圆满。舍卫国大家都应该清楚,有关经典中记载,佛陀成道后在舍卫国住了二十五年。当时那里是波斯匿王统辖之地,当地的人民了知义理,对佛法很有信心。佛陀在那里讲经说法时,经常有成千上万的猕猴、飞禽前来听法,而且它们从来不喧闹。因为舍卫国具足诸多功德,尤其适合讲经说法,所以佛陀在那里呆的时间最长。

据历史记载,佛陀在世时舍卫国人民众多,国家非常兴盛。等到五世纪法显去印度巡礼时,舍卫国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再过两百年玄奘路经当地,那里就更加荒芜了。在《印度游记》里,根登群佩大师也描述了舍卫国的荒凉状况,既没有城镇,也没有居民。原来法王带我们去那里朝圣时,也是除了看到一些遗址以外,什么人烟都看不到。

祇树给孤独园大家也应该清楚,这是祇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陀的精舍。给孤独长者是印度的一位大富翁,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的尸陀林中安住,给孤独长者去拜见佛陀。见到佛陀后他生起极大的信心,就在佛陀面前皈依了三宝。后来他对佛陀说:“世尊,我欲还舍卫城起立精舍请佛及僧,唯愿世尊哀受我请。”现在汉地有些居士也是这样,在某位上师前皈依后,见到上师的住房不太好,马上想供养一套房子。

回到舍卫国后,给孤独长者就四处打听合适的地方,后来他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园,想买下来供养佛陀。在和祇陀太子谈价钱的时候,祇陀太子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你能将整个花园铺满黄金,一点都不剩下,这个花园就卖给你。”给孤独长者一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用大象将家中的黄金全部运到花园,最后整个花园都铺满了黄金,只剩下一小块地还没铺完。那时祇陀太子被感动了,他觉得:能够让长者如此慷慨施金,看来佛陀一定是具足大功德之人。于是他对长者说:“园中其他的地算你供养佛陀,这一块地和园中的树算我供养佛陀,这个精舍算我们两人共同供养佛陀的。”后来,这所精舍就被称为“祇树给孤独园”,其中“祇树”就是祇陀太子供养的树林,“给孤独园”就是给孤独长者供养的花园。这个精舍特别大,我们去印度朝圣时,有一天下午去了那里,当时法王给我们讲了精舍的来历。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这些人都是大阿罗汉,为众人所知所识。

这是眷属圆满。何谓比丘?意为乞士、破烦恼、怖魔,指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宝积经》中说:“比丘者,能破烦恼,故名比丘。”

所谓“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即经常随行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圣众:其中三迦叶及其眷属一千人[2],目犍连、舍利子及其眷属二百人,耶舍[3]及其眷属五十人,总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在经典中,经常可以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位眷属的说法。这些人宿世与佛陀有缘,故佛陀成道后最先得到度化,由于感念佛陀的教化,所以他们恒常跟随佛陀。现在有些上师经常带着个别关系比较近的眷属,这也是前世的发愿和今生的因缘所致。

这些比丘都是大阿罗汉,也是僧团中的长老,为大众所知所识。下面对十几位阿罗汉做简单的介绍。

长老舍利弗

这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智慧第一的声闻圣者。“长老”是尊称,因为德腊俱尊,故称为长老。“舍利弗”是尊者的名字,印度有一种飞禽叫舍利,因为尊者母亲的眼睛长得像舍利的眼睛,所以取名为舍利,尊者也因此取名为舍利子。在梵文里,“弗”就是“儿子”的意思。关于舍利弗怎么样皈依佛教、成为阿罗汉,以前我们讲过,大家可以自己了解。

摩诃目犍连

在梵文中,“摩诃”是大的意思,摩诃目犍连就是大目犍连。和舍利弗一样,目犍连也是随母名而取名,据藏文经典记载,尊者的母亲名叫目犍连,所以尊者名叫目犍连子。

大家都知道,尊者是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这和他宿世的发愿有关:往昔有一个以捕螺为生的渔夫,有一次他供养了一位独觉,独觉应供后在空中显示各种神变。当时渔夫生起极大的信心,他发愿道:愿我将来也拥有这样的神通。以此因缘,后来他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成了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

尊者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头陀第一的弟子。“迦叶”是“饮光”的意思(在藏文中是“护光”的意思),据说尊者的祖先是一位仙人,这位仙人身有大光明,能吸尽日月的光,令日月光芒不现,所以仙人的后代就以饮光为姓。

上述三位阿罗汉在许多佛经中都有介绍。《增壹阿含经》中说:“智慧无穷,决了诸疑,所谓舍利弗比丘是。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所谓大目揵连比丘是。十二头陀,难得之行,所谓大迦叶比丘是。”

当年佛陀临入涅槃时,将所有的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临入涅槃时,将教法交付给阿难,然后到鸡足山说偈曰:“我以神通力,当持于此身,以粪扫衣覆,至弥勒佛出。”(我以神通力加持自己的身体,令它一直不散坏,我以释迦佛传下来的粪扫衣覆盖自己的身体,直到将来弥勒佛出世。)之后尊者便入于山中示现涅槃。后来阿难和未生怨王到鸡足山拜见尊者的遗体,他们虔心祈求之后,大山自然分开,露出尊者的遗体。顶礼尊者的遗体后,未生怨王准备焚化遗体,阿难劝阻他说:“不能焚化,依靠这个遗体,将来弥勒佛出世时,无数眷属会获得圣者果位。”阿难说完后,山体又合拢了。后来,未生怨王在山上建了一座塔作为供养。

我去过鸡足山,在山上也看到一座古塔。我翻了很多历史资料,都没有发现说它是未生怨王修的,但那座塔看起来比较古老,也许是未生怨王修的。鸡足山华首门前有一小眼泉水,据说是阿难的眼泪积成的,当时我在那里喝了很多“泪水”。

摩诃迦旃延

这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论议第一的弟子。《增壹阿含经》中说:“善分别义,敷演道教,所谓大迦旃延比丘是。”

迦旃延尊者经常去人间、地狱各处度化众生。《贤愚经》中记载,有一次尊者遇到一个贫穷的仆女,这个仆女想到自己的遭遇非常难过。尊者问她:“你为什么这么痛苦?”仆女说:“我年老贫穷,实在没办法活下去了。”尊者安慰她:“你可以把贫穷卖掉呀。”仆女问:“贫穷怎么能卖呢?”尊者说:“有办法,你可以供养我。”仆女说:“我什么东西都没有,怎么供养你?”尊者说:“我把钵借给你,你去舀一钵水,然后供养我,这样你就不会再变成贫穷者了。”仆女依言而行,以此善根她死后转生到了天界。

人再穷也不可能没有一点水,所以如果有些人实在没有其他供品,也可以用水来供佛、供僧。这个能力都没有的人是没有的。因此,只要能像尊者那样善分别义,作功德并不是很难;如果不能善分别义,即使花了很多钱,每天做很多事情,功德也不一定特别大。

摩诃俱絺罗

摩诃俱絺罗具足四种辩才,在佛教的历史上他是答问第一。尊者是舍利弗的舅舅,人们都叫他“长爪梵志”,这其中有一段因缘:以前摩诃俱絺罗辩才无碍,可是自从姐姐怀了舍利弗后,他就没办法跟她辩论了。他想:这肯定是小外甥的智慧力,现在他没出生我都辩不过姐姐了,将来出生后和他辩论就更困难了。于是他拼命学习论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连剪指甲的时间都没有,后来指甲长得特别长,所以人们称他为长爪梵志。不过虽然他这么精进,后来还是辩不过舍利弗。

“摩诃俱絺罗”意为“大肚持”,即肚中充满三藏法义。其他经典里说,尊者名叫“大膝”。

释迦牟尼佛教下有著名的十六罗汉,他们都获得了长寿持明的果位,当年佛陀要求他们不入涅槃,护持如来的教法,所以如今他们还住在南瞻部洲、北俱卢洲等地。在此处介绍的阿罗汉中,有些就属于十六罗汉。

离婆多

离婆多是舍利弗的弟弟,为什么叫离婆多呢?在梵文中,离婆多是一个星宿的名字,他的父母祈祷这个星宿后生了他,所以就给他取名离婆多。

离婆多出家很有意思,他在结婚的路上生起出离心,于是从婚礼的队伍中逃了出来,跑到一所寺院出家为僧。出家不久,他就证得了阿罗汉果。离婆多禅定特别好,他的心无有颠倒,从来不散乱,是佛陀禅定第一的弟子。

周利槃陀伽

他是佛陀义持第一的弟子。“周利槃陀伽”意为“小路”,他哥哥是在大路边生的,所以名叫大路,而他是在小路边生的,所以就取名小路。

周利槃陀伽是十六罗汉之一。能海上师翻译过《供请十六大阿罗汉护教略仪》,玄奘法师也翻译过《法住记》,对十六罗汉都有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阅。

所谓义持第一,即在受持教义方面谁也比不上。刚开始尊者特别愚笨,出家后三个月背不会一个偈颂,后来佛陀让他为僧众扫地,最终他净除了宿业,证得阿罗汉果,通达一切教义。

难陀

难陀是佛陀的弟弟,是净饭王的第二个儿子。当年佛陀成道后,特意度化难陀出家,难陀刚出家时很贪恋妻子,后来佛陀带他到天界、地狱游历,以此因缘他生起了真实的出离心。在释迦牟尼佛的教下,难陀是调根第一、仪容第一。

阿难陀

“难陀”意为“欢喜”,“阿难陀”就是“大欢喜”、“庆欢喜”、“一切欢喜”的意思。他是佛陀多闻第一的弟子,也是佛陀的侍者,曾在二十五年中承侍佛陀。

难陀和阿难陀相貌非常庄严,具足和佛陀类似的相好庄严,所以显现上经常受到女众的引诱。《楞严经》中记载,摩登伽女曾对阿难陀制造违缘,如果不是佛陀派文殊菩萨去解救,他差一点就破戒了。

罗睺罗

罗睺罗是佛陀的亲生儿子,他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中第一个沙弥。刚开始罗睺罗特别调皮,后来在佛陀的调化下,他成了一名如法的出家人。关于他的名字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降生时正值月食,罗睺罗阿修罗王挡住了月亮,所以取名罗睺罗;二是他在母胎中住了六年,由于被母胎所障蔽,所以取名罗睺罗[4]。在佛陀的弟子中,他是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

憍梵波提就是其他经中提到的牛主尊者。因为他前世诽谤别人像牛,所以感得今生体态如牛,吃饭也像牛一样反刍,甚至获得阿罗汉果后还有很多人经常因此而讥毁他。因为他是圣者,佛陀害怕人们因他造恶业,便让他到天界去住。(可能天人观清净心比较好,不像人一样看见一点不如法马上就说,所以佛陀把他的工作调到天界。)释迦牟尼佛涅槃后,迦叶尊者结集三藏时,曾派人迎请他回人间帮助结集。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中,憍梵波提是天供第一,即接受天人供养最多。

宾头卢颇罗堕

“宾头卢”意为“不动”,“颇罗堕”意为“利根”,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众生供养,故被称为福田第一。在十六罗汉中,有一位眉毛长长的尊者,这就是宾头卢颇罗堕尊者。

《高僧传》记载,以前道安大师担心自己造的论典不符合佛经,于是立誓:如果我所说的不偏离经义,愿能见到瑞相。后来他在梦中见到宾头卢颇罗堕尊者说:“你造的论非常符合经典的意义。”

迦留陀夷

“迦留陀夷”意为“黑光”,因为他的身体特别黑,所以取了这个名字。他以前是六群比丘之一,佛教的许多戒律都是因他而制定的。迦留陀夷喜欢下午化缘,某天傍晚他去一个孕妇家化缘,当时天正下大雨,因为他的身体特别黑,孕妇一开门,在闪电中看到一个黑人,以为是魔鬼来了,当时就吓得流产了。后来得知是比丘,于是她就开始诽谤,说佛弟子如何不好。佛陀听说这件事后,便规定比丘午后不能进食。虽然开始他的行为不是很如法,但后来证得了阿罗汉果。在佛陀的诸弟子中,尊者是教化众生第一。

摩诃劫宾那

尊者在佛陀诸弟子中是知星宿第一,他精通天文历数。前一段时间我们介绍过,他出家前是一个国王,后来佛陀以转轮王的形象度化了他。

薄拘罗

薄拘罗在佛陀诸弟子中是长寿第一,他活了一百六十岁,一辈子没有生过病。佛经中记载,他的继母曾经五次想杀害他,但是都没有成功,而且小时候他被大鱼吞入腹中,也没有死掉。“薄拘罗”意为“善容”,其他佛经中也翻译为“重姓”。

阿耨楼驮

“阿耨楼驮”意为“无贫”,藏文中为“无灭”。他就是阿那律尊者,在佛陀诸弟子中是天眼第一。阿耨楼驮刚出家时昏沉特别厉害,甚至听佛说法时都打瞌睡,后来佛陀严厉呵斥他。他生起了大惭愧心,连续七天七夜不睡觉,结果双眼失明。佛陀悲悯他,为他传授金刚照明三昧,他通过精进修持开了天眼。

现在有些人也特别爱睡觉。前一段时间我遇到一个人,他说:“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最好白天占三分之一,夜晚占三分之二,这样才睡得够,不然一直睡不够。”

如是等诸大弟子。

如是等诸位大弟子。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以及诸大乘菩萨,如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位大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萨。阿逸多菩萨即无能胜菩萨,也就是未来的弥勒佛。乾陀诃提菩萨即不休息菩萨。为什么他叫“不休息”呢?由于多生累劫修行不生厌烦,故以“不休息”名之。为什么常精进菩萨名叫“常精进”呢?因为这位菩萨自利利他无有疲厌,故以“常精进”名之。

宣化上人说,不休息和常精进是一样的,不休息就是常精进,常精进也就是不休息,他们两个就像赛跑一样:你不休息我就常精进,你常精进我就不休息。这种解释方法我不是很满意。其实这两位菩萨名字的意义是不同的,一个是从自利利他方面恒常精进而言的,一个是从多生累劫修行不生厌烦而言的。

在眷属圆满中,刚才是小乘比丘圆满,这里是大乘菩萨圆满,下面是人天大众圆满。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以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会一处。

释提桓因就是帝释天,在藏文版中不仅提到了释提桓因,还提到了大梵天。在玄奘法师的译本中,前文有些阿罗汉没有提及,后文在天人中也提到了大梵天。

总而言之,这部经典的缘起是这样的:在某一个时候,佛陀安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比丘、菩萨以及天人等无量众生聚集在这里。

这以上时间圆满、本师圆满、环境圆满和眷属圆满都已经宣讲了,下一堂课讲法圆满。

思考题:

1、《阿弥陀经》在汉地历史上有哪些译本?

2、简述鸠摩罗什大师的生平事迹。

3、佛经前面为什么要加“如是我闻”?

4、为什么此经用“一时”表示说法的时间?

5、解释祇树给孤独园的来历。

6、佛陀的常随众“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是哪些人?

7、请介绍经中提及的三位阿罗汉。

8、请解释常精进菩萨和不休息菩萨的名字。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古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

[2] 三迦叶以前是外道首领,他们师徒共一千人,后来都皈依了佛陀。

[3] 佛陀度化五比丘后,紧接着度化了耶舍,之后度化了耶舍的父母家人。在佛教的历史上,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优婆塞和优婆夷。

[4] 罗睺罗有障蔽之义。


{返回 阿弥陀经讲记·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阿弥陀经 第二课
 阿弥陀经 第三课
 阿弥陀经 第一课
 阿弥陀经 第四课
 阿弥陀经 第二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快乐真好[栏目:陈士东居士]
 梵网六十二见经[栏目:白话佛经]
 前言[栏目:生活的艺术]
 相应13经 天耳经[栏目:相应部 52.阿那律相应]
 十八届:传灯法会法语(明基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楞严经》的由来[栏目:宣化上人]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五节课[栏目:大圆满前行广释]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Uncreated[栏目:The Gospel Of Buddha]
 因果圆融与即本即始[栏目:赖永海教授]
 现代人修行很困难必须要苦修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