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四)
 
{返回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31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四)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阿难恭敬地回答佛陀:世尊!一切世间的众生们,不管是什么种类,只要是有心识的,都共同认为识心就在自己的身体当中。而眼睛呢,即使观察您那像青色莲花瓣一样的眼睛,也同样长在您的脸上。我如今观察这个由色、香、味、触四尘所形成的眼根,就长在我的脸上;而这个能够分别的心,确实就住在我的身体里面。”

{十种异生}:在《楞严经》第七卷当中,世尊宣说一切众生的种类,共有十二种:1、卵生;2、胎生;3、湿生;4、化生;5、有色;6、无色;7、有想;8、无想;9、非有色;10、非无色;11、非有想;12、非无想。

其中,除去第六无色(没有色身,所以不会认为心在色身之内),和第八无想(没有识心分别,例如精神极度绝望枯竭,而化为土木金石等等,如佛所说,这些也是众生)之外,就是阿难尊者所说的“十种异生”,这十种不同类型的生命,都共同认为,识心居住在身体里面。

{青莲花眼}:如来的眼睛呈青白色(指眼珠之外的白眼球,不像一般人颜色有些浑浊,或者发黄,带血丝,等等),颜色清净而狭长,犹如青色莲花的花瓣形,叫做“青莲花眼”。

{浮根四尘}:人的五官,比如眼睛,在色、声、香、味、触五尘当中,不具备声尘,只具备其它四尘,由色、香、味、触交织而成,是一种虚浮的存在,故名“浮根”,也叫做“浮尘根”。

{祇}:“只”的繁体字,仅仅,只是。

阿难尊者以十类众生做证明,说大家都认为,识心就在自己的身体里面。是的,一般人都这样看的,问题是,很少有人深入观察过这个事情。而眼睛呢,就更清楚了,不要说别人,就是佛陀的青莲花眼,也是长在佛陀的脸上。因此,阿难自己觉得,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天衣无缝。

但是,阿难尊者显然不曾认识到“心目”一体,咱的心,与见闻觉知,乃至于思维分别,是分不开的。眼睛固然看起来有个所在,但是,心,哪里真会有个确定的所在呢。

下面,咱看看世尊如何巧妙地论证出,“心在身体里面”的荒谬之处。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佛陀问阿难尊者:你如今坐在如来说法的讲堂当中,那么,你观察一下祇陀林,它在什么地方呢?”

{祇(音:齐)陀林}:祇桓精舍所在的林园,本来属于祇陀太子,后来他和给孤独长者一起发心建造了精舍,供养世尊和整个僧团,合称为“祇树给孤独园”。

其中,讲堂外面的那片树林,属于祇陀太子的功德,故名“祇陀林”。

{如来讲堂}:祇桓精舍的讲堂,已经供养给了佛陀和僧团,属于佛法僧三宝的财产,而如来可以代表三宝,故名“如来讲堂”。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世尊!这座高大雄伟的清净讲堂,坐落在给孤独园当中,而祇陀太子的树林,就在讲堂外边。”

{大重阁}:高大而有多层飞檐的楼阁,指祇桓精舍的大讲堂。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阿难!你如今在讲堂里,最先见到的是什么呢?”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世尊!我在讲堂当中,最先见到如来您,其次看到听法的大众;再继续向外望,才能看到祇陀林。”

{瞩(音:主)}:看,注视。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阿难!当你看到祇陀林的时候,因为什么能够见到呢?”

阿难尊者尚未得到天眼通,所以,还不能够隔墙看东西,和咱大家一样,必须要有窗户之类,才可以看到讲堂外面。人的“心目”也是如此,心有见闻觉知的能力,而眼睛,就好比人的窗户。所以,文学作品当中,总是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世尊,因为这个大讲堂,门和窗户是开着的,所以我在讲堂里面,就可以远远地从门窗看见树林。”

{户牖(音:有)开豁(音:或)}:“户”指门,“牖”指窗。“开豁”就是敞开,透亮。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佛陀问阿难:就像你说的那样,身体虽然在讲堂里面,由于门和窗户是打开的,所以能够远远地看见树林。但是,是否也有一些众生,虽然在讲堂里面,却看不见如来,而只看见了外面的树林呢?”

讲堂比喻咱的身体,讲堂里面的人比喻咱“心目”的心,讲堂的门窗比喻咱“心目”的目,讲堂里的如来,比喻咱身体内的状况。

于是,如果说心确实如阿难尊者所说的那样,在咱的身体里面,那么,咱的心本来就有觉知的能力,它既然能够透过眼睛,看到外面远处的事物,也应该能够见到或者知道自己身体里面的情况才对。否则的话,就说明,执着于心在身体里面,是大有问题的。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回答说:世尊!人在讲堂里面,看不见如来,却看见了外面的树林,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道理。”

同样,咱的心,如果真是在身体里面,它能够透过眼睛,看到外面的情况,却竟然丝毫也不知道身体里面的情况,哪有这样的道理呢!因此,世尊说道: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阿难!你就是这样的人。你的心灵,本应当明了一切。假如像你说的那样,你那个当下能够明了的心,确实住在你身体里面的话,那么,它首先应当知道身体内的情况。难道真有这样的众生,他们能够先看到身体里面,然后再去观察外面的东西吗?纵然看不见心、肝、脾、胃等内脏的样子,总应当知道指甲和头发的生长过程,以及筋骨扭动和脉络运行的情况吧?为什么却不知道呢?既然连里面的情况都不知道,又怎么会知道外面的情况呢?”

{现前所明了心}:就是当前的了别之心,也就是当下之心。这个心,不可思议,既包含第六意识思维心,也包含所有的八识心,还包含不生灭的清净心,它是染净和合之心,故名“阿赖耶识”,意思是含藏识。

{合}:在这里,是“理应当”的意思。

{筋转、脉摇}:筋骨扭动和脉络运转。

咱的心识,为什么看不见内脏?为什么不知道身体里面的状况?这是因为,被五阴当中的“色阴”所障碍了。“阴”就是“遮蔽”和“障碍”的意思。在《楞严经》后文第九卷当中,世尊就会告诉咱,通过禅修,是可以突破“色阴”障碍的,那叫做“色阴尽”。那时,咱就可以看见身体里面的情况了,不仅可以看见,还可以用手把里面的寄生虫取出来,而自己的身体和虫子的身体,却都可以完好无损。

那么,咱的心识,到底在不在身体里面呢?在。但是,不仅仅如此,心识,不仅仅是在身体里面,它还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如果以为心识只是住在身体里面,或者说,执着于心识就在身体里面,是荒谬的。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因此,可以知道,你所说的那个有觉知、能明了的心,住在你的身体里面,根本就不成立。”

显然,世尊否定的,是那种“执着于心识住在身体里面”的观念,因为这个观念是片面的,经不起推敲的。

(第一处征心结束,以下是第二处征心)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于是,阿难尊者先问讯,再恭敬地向佛说道:我听到了您这样巧妙的开示以后,现在明白了,原来我的心住在身体外面。为什么呢?就好比一盏灯在房间里面点燃,这盏灯肯定首先照亮房间里面,然后再从门口和窗口,照到院子里。既然一切众生,都看不见身体里面的情况,却惟独能够看见身体外面的景象,那不就像灯光一样,放在房间外面,就不能照亮房间里面了。这个道理很清楚,肯定没有问题了,应该与佛陀的了义智慧一样了,不会再错了吧?”

{稽(音:启)首}:古时中国人的一种礼节,要叩头至地。

{然}:燃烧,现在通常写为“燃”。

{庭际}:庭院里,院子的范围。

{了义}:指究竟圆满的教法,没有错谬的法义。

{耶}:文言文当中的语气词,通常在句子末尾,没有实在的含义。

阿难尊者,因为“心在身体里面”的见解,被世尊如理破斥了,便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以为“悟知我心,实居身外”,其实,这更加荒谬。

阿难尊者已经见到空性,对于道理和见解,并没啥执着(凡夫的特点,就是处处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只是随顺着世尊的提问,在上演一场好戏而已。这场戏,可以破尽一切对于识心所在的种种执着和偏见。最终,帮助咱大家找到真心所在。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在座的这些比丘们,刚才和我一起从室罗筏城,按次序应供进食,然后回到祇陀林当中,我也已经用斋完毕。那么,据你的观察,比丘当中,一个人吃完饭以后,其他的人会不会饱呢?”

{适来}:刚才。

{抟(音:团)食}:取饭而食。“抟”的意思是抓,取。

{宿(音:速)斋}:停止进食,也叫做“结斋”。

对于阿难尊者又说心在身体之外,佛陀并没有直接破斥,而是采用了比喻的方法,来证明:不相干的两个东西,是不可能相知相通,并协调一致的。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阿难回答说:不会饱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比丘们,虽然都是阿罗汉,但身体各不相同,怎么可能一个人吃饭,能够让大家都饱呢?”

{躯命}:身体和生命。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如果你那个有知觉、能明了的知见之心,确实在身体外面的话;那么,身体和心识就已经分开,自然也就各不相干了。于是,心识知道的,身体就应当无法察觉;身体所察觉的,心就应当无法知道。我现在把如来像兜罗棉一样柔软的手展示给你,当你眼睛看见的时候,你的心会识别它吗?”

{兜(音:都)罗绵手}:“兜罗棉”翻译为“细软绵”,是印度可以纺织的一种棉丝。如来的手,虽然大而有力,却皮肤细软,摸起来像丝绵一样,因此得名。这也是好相之一。

{汝眼见时,心分别否}:当你眼睛看见的时候,你的心会识别它吗?

需要注意的是,眼睛只会“见”到某个样子(有时,禅修者把这叫做“第一念”),而“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概念就产生了,其实,已经是意识心的“分别”和“识别”了(这时,已经转入第二念,已经落入了境界,执为实有了)。如果,再接着产生“好看,喜欢”或者“不好看,讨厌”之类想法的话,就已经转变成为第三念了(造业,主要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在实际修行当中,让自己的心,常常是第一念(只是明了,而不加以分别),尽量不要转入第二念,就叫做“舍识用根”,这也就是“悟后实修”的最根本诀窍。这样的话,几乎是不会造业的,也不会起烦恼,也最容易证入圣果。但是,尚未见性的人,是做不到的。另外,这样的修行,对于环境,也有极高的要求,必须要非常清净,没有干扰才可以。所谓“才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山”,大梅法常禅师之类的人,估计就在专心干这个事儿。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阿难回答说:会识别的,世尊。”

毫无疑问,任何正常的人,眼睛所见,心就能够识别。而眼睛属于身体的一部分,这恰恰说明,心和身体联系得很紧密,不可能是分开的。因此,“心在身体之外”是不成立的。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如果身体和心能够互相知道的话,怎么能说心在身体外面呢?所以应当知道,你说能知能觉的心,住在身体外面,没有办法成立。”

到这里,是七处征心的第二处征心结束,下面,阿难尊者继续回答世尊,关于“心目”在哪里的问题。

(第二处征心结束,以下为第三处征心)


{返回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三)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五)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七)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七)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五)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饿死人 渴死汉[栏目:圣严说禅]
 成就自己的极乐世界[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