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间佛教的居士菩提之路(黄崧修)
 
{返回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60
黄崧修老师:人间佛教的居士菩提之路(第三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人间佛教与当代对话」学术研讨会文章)
 
人间佛教的居士菩提之路
 
黄崧修
 
 
一、导师对在家居士及团体发展的开示回顾
 
  a. 「复兴中国佛教,说起来千头万绪,然我们始终以为:应该着重于青年的佛教,知识界的佛教,在家的佛教。……」(【妙云集】下篇《教典教制与教学》,〈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p.81)
 
  b. 「什么是我们所要着重的在家的佛教?这包含两个重要内容:一、佛化的家庭;二、由在家佛弟子来主持弘扬。……在家佛教,不能不是人乘的佛教,从人乘而直接菩萨乘的佛教。」(【妙云集】下篇《教典教制与教学》,〈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p.81)
 
  c. 「建设由在家众所主持的佛教,有两点是必要的。一、组织的,二、入世的。」(【妙云集】下篇《教典教制与教学》,〈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p.82)
 
  d. 「在家众,无论是声闻法,菩萨法,都有着正当的职业,遍及各个阶层。特别是大乘教的领导人物,如『入法界品』所见的大善知识,维摩诘居士所表现的不同身分,都是社会的中坚分子;以不同的业务,向同一的佛法而前进。所以在家的佛教,在共同的佛教组织中,应各从自己的岗位上去努力。自己所知所行的业务,即是修学菩萨道的道场。与自己有关的种种人,即是自己所摄受教化的大众。这才能净化世间,才能利乐人群!」(【妙云集】下篇《教典教制与教学》,〈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p.88)
 
  e. 「称为佛教教团,不论出家在家,教团的道场、经像、法物、财产,都应归于佛教的公有,主持者应从发心正信行愿精进中被推选出来。在家的主持教务者、宣教者,应由教团解决其家庭的生计;而家庭的经济,必须与教团经济分开。」(【妙云集】下篇《教典教制与教学》,〈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p.93)
 
  f. 「中国佛教的前途,我们热烈的寄望于在家佛教的发展!但希望他是民主而公有的教团,不是少数人的私物!」(【妙云集】下篇《教典教制与教学》,〈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p.95)
 
二、实务操作的经验与反省
 
  a. 共识的不易凝聚。
 
  b. 出家众的威权与团体合作的冲突(依人不依法)。
 
  c. 经费╱经济的缺乏。
 
  d. 事业╱家庭与志业的冲突。
 
  e. 自利与利他间的摆荡(Priority set)。
 
  f. 思想体系与组织耦合不良。
 
  g. 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及四悉檀的活用。
 
  h. 师友相互切磋砥砺的重要。
 
  i. 人间佛教行者身语的具体展现V.S.理论╱理想的落差。
 
  j. 在家布教团╱菩萨僧团的尝试与实验(??!!!!)。
 
  k. 组织发展的瓶颈(时间╱人才╱资金╱热忱)。
 
  l. 比传统佛教高明(??)知识份子象牙塔中的理想,无力地面对传统信仰体系的巨人??
 
  m. 领导者合于人间佛教的理想???(说的与做的??)人格的被质疑所造成的伤害!!
 
  n. 组织发展导向(领导人形象的完美化及成员的感性联系)或佛法理想的坚持(如以「无我」对治「大我」,但「无我」理想性高,对众生缺乏感召力)。
 
三、对于未来推动「人间佛教」理想的分工机制建议
 
a. 基本结构的改良(藕合机制的重建)
 
1. 原始佛教的系统结构:
 
 
 
2.新的系统结构及藕合机制的重建
 
 
 
各子系统的重点: 
 
信仰:以人菩萨行的人间佛教的信仰为中心,兼济解脱道及菩萨道的正法中心思想。
组织:以僧宝为佛法慧命传承中心辅以正信的在家╱四众团体。
经济:在家团体组织具人间佛教精神的事业体,利润部份用于支持人间佛教的推广及僧团的护持,加上信徒、会员的定期捐赠及以基金会的型式运作。
 
各团体的分工:
 
僧  团:(1)信仰的教育。(2)优秀僧才的培养。(3)佛学专业的研究。(4)修行经验的传承。(5)对治悉檀的开发╱第一义悉檀的阐扬与辨正。(6)修行中心的建立。(7)正信且优秀在家团体干部的佛法培训。
 
四众团体:(1)社会服务(慈善╱文化╱教育)。(2)佛法接引(世界悉檀╱为人生善悉檀)。(3)经费的开发与募集。(4)僧团的护持。
 
在家团体:(1)社会服务(慈善╱文化╱教育)。(2)佛法接引(世界悉檀╱为人生善悉檀)。(3)经费的开发与募集。(4)僧团的护持。
 
在家众个人:(1)佛化家庭的实践。(2)世间学问╱正命──专业的专精。(3)佛法的修学。(4)人间佛教团体的参与经营。(5)初机学佛者的影响及接引。(6)社会地位及形象的助力。(7)经济的量力奉献。(8)「五明」及菩提慧命的提炼及分享(经论→生命经验的淬炼→菩提慧命及智慧的增长)。
 
四、人间佛教的居士信仰者的「社会关怀」
 
  a. 社会改革运动。
 
  b.慈善服务。
 
  c. 文化教育的关怀。
 
  d. 政治的关怀。
 
  有关参与的原则笔者的己见:(1)为悲心所摄,为实践佛法,能增长悲心及菩提非以名利或增长我慢为目的。(2)有佛法的慈悲为出发点的热忱与有智慧的投入及冷静。(3)量力而为。(4)质比量更重要。(5)不影响生计及家庭。
 
五、人间佛教的居士信仰者的「自我关怀」
(请参看附录一:在家学佛精进法)
 
  a. 道德高尚,行为正当。
 
  b. 兼顾家庭生活及生计。
 
  c. 专业的有所专精(正命╱方便)。
 
  d. 佛法的修学不倦(解行并重)。
 
六、推动人间佛教居士的参与空间建议与讨论议题
 
  a. 佛教文化与资本主义的冲突与妥协及突破──"Business as a Calling"。
 
  b. 进取性社会与环境改良的主动倾向与典范(国土净→心净)。
 
  c. 人间佛教的在家佛教团体的未来发展(在家布教师与教团的可能性)。
 
  d. 在家修学佛法的修学体系及环境的建立。
 
 
--------------------------------------------------------------------------------
 
【附录】
 
 
在家学佛精进修行法
 
 
  「心清净行苾刍,有五种法多有所作。何等为五?一、正教授,二、奢摩他支,三、毗钵舍那支,四、无间殷重加行,五、出世间慧。正教授者,谓有三种正友所显:一者、大师;二者、轨范、尊重;三者、同梵行者,及住内法在家英睿:如是名为三种正友。诸有智者,从彼应求积集善门真正教授。奢摩他支者,谓如有一具尸罗住,广说应知如声闻地。如是尸罗具足住已,便无有悔,无悔故欢,广说乃至乐故心定。毗钵舍那支者,谓得三种随欲言教:一、圣正言教,二、厌离言教,三、令心离盖趣爱言教。云何圣正言教?谓依众圣五无学蕴所有言教,即是宣说诸圣成就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如是解脱,如是解脱智见。云何厌离言教?谓依三种,令增少欲喜足言教:及依乐断乐修,令离愦闹言教。云何令心离盖趣爱言教?当知此教复有三门:一者、一切烦恼盖离盖趣爱言教;二者、五盖离盖趣爱言教;三者、无明盖离盖趣爱言教。当知此中,依为证得断、离、灭界所有言说,是初言教。依即于彼见胜功德,及于所治盖处诸行深见过患,所有言说,当知是名第二言教。随顺如是缘性、缘起所有言说,当知是名第三言教。如是三种言教,总名毗钵舍那支。又此言教,以略言之,复有三种:一、能生乐欲言教,二、能正安处资粮言教,三、能正安处作意言教。谓圣正言教,名能生乐欲言教;厌离言教,名正安处资粮言教;令心离盖趣爱言教,名正安处作意言教。依此言教,胜奢摩他所摄受慧,名毗钵舍那,是故说此言教名毗钵舍那支。云何无间殷重加行?谓常所作,委悉所作,勤精进住,当知即依止观加行。又勤精进,应知五种: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不下精进,四、无动精进,五、无喜足精进。此中最初当知发起猛利乐欲;次随所欲,发起坚固勇悍方便;次为证得所受诸法,不自轻蔑,亦无怯惧;次能堪忍寒热等苦;后于下劣不生喜足,欣求后后转胜转妙诸功德住。彼由如是勤精进住,入谛现观,证得诸圣出世间慧。」(《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227,《瑜珈师地论摄事分》第89卷)
 
  以上所引为瑜珈师地论中论主教导佛弟子如何精进修行而能「入谛现观」的精进方法,笔者初读此段文字时满心欢喜赞叹法之殊胜,也感叹精进修行之不易与可贵,佛法的修证方法与过程如经论所记载均是清楚明白的,佛教徒只要用心去研读一定可以找到适当的方法,如加上有良师的当面指导当然更容易成就,但无论如何实际的修证还是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在家人因又有事业、家庭的牵绊修行的障碍更大,如何能克服这些障碍而勉力自修呢?笔者愿在此提供一些自己的经验与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正命精进:世间八正道中「正命」的意义是指正当的经济来源与收入或维持生命的条件,取得是正当的方法,这虽然是佛教徒耳熟能详的,但笔者却常看到部份佛教徒忽略了正命的重要,误以为工作一定是修行的障碍,对工作的用心、专业的投入不足,情节轻的被周遭的人视为「消极无为」,情节重的甚至工作不安定导致生活困顿而致身心不宁,最糟的是世间法不用心耕耘而想出家,但想出家又下不了决心,两头落空,实在令人担心与同情;依笔者的浅见,「正命」的意义其实是十分深远的,在家人只有在有适当的经济收入下才能安定生活与身心,以此为基础才能修学世间及出世间之八正道,而且世间八正道是出世间八正道的基础,其重要便不可言喻,其次对事业养成勤奋与精进的好习惯可以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此种人格特质与修行是相应的,因此正命精进不独可以善护家庭经济及维系幸福,亦可维持自己最起码的自尊并有助于修行,在这变化迅速的工商社会中维持正命也不是件容易轻松的事,平时对于自己专业技能必须用心学习,并精炼之才能善护念,最好能成为本行中的「专家」才是最好的保障,自利利他一切无碍,如小品般若经及大品般若经中所形容的阿惟越致菩萨:
 
  「于深法中无所诤竞,一心听法,常欲在前,以此福德具足波罗密,于世技术,与众殊绝,观一切法皆顺法性。」《小品般若经》卷六(大正8‧564b10-15)
「菩萨摩诃萨心住不动,智慧深入一心听受,所从闻法及世间事皆与般若波罗密合,是菩萨摩诃萨,不见产业之事不入法性者,是事一切皆见与般若波罗密合,以是因缘须菩提,是名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相。」《小品般若经》卷六(大正8‧340 a10-23)
 
  (二)正业精进:除了自己的行为正当,远离杀盗淫妄的邪行外,尤其是应先扮演好家中的角色,使家庭保持和乐,如作父母的好好教育子女,作子女的孝敬父母,善待自己的配偶,运用佛法中的「正语」、「爱语」、「四摄法」等来善待家人,家人由你的身上感受到佛法的慈悲与智慧,自然能尊重你的信仰甚至乐于帮助你修行,如此工作与家庭不但不成为障碍反成为助缘。
 
  (三)渐次远离五欲逸乐:在家人因需兼顾工作与家庭十分忙碌,忙碌的结果很自然倾向于享受五欲之乐以松弛身心,但五欲的享受并无法真正松弛身心,而且最可怕的是:五欲功德大部份是增长欲贪瞋恚(喜欢的享受就「染着」,想要的要不到或不想要的偏偏来就起「瞋恨」),这些都是生死烦恼的根源,如对五欲的过患没有警觉心,等「无常」(老病死)突然降临时必然受苦,转化之道,笔者建议如下:
 
  (1)正本清源在调整工作的内容及时间:如工作的环境容易造「贪瞋痴」的业,如有可能建议转换工作,如因种种因缘无法换工作也要保持警觉,减少贪染的机会,一方面;多找机会接触佛法,如此方能逐步增长正念,如能善用佛法的智慧作为生命的罗盘,好好的去抉择工作的内容,必定可以聚焦在核心的工作,省时省力又有效率!
 
  (2)以轻灵替代粗重:如以音乐、艺术之兴趣培育替代饮食、情欲的官能享受!
 
  (3)精进禅修:以止观的修行练习放松来降低工作及家庭带来的压力,就可以降低对五欲之染着!
 
  (4)远依远离、依离欲:尽可能远离、减少五欲功德的环境诱因,如应酬、声光影等的诱惑,此点必须培养良好的自制力。
 
  (5)常观五欲的过患:起怖畏想、苦想、不可乐想。
 
  (6)善于利用时间修行:在家人虽然忙,但总有一些零碎的时间可利用,如开车、坐车、等公车、等人……等,应充份利用,如开车可以听法师开示的录音带,等公车、坐公车可以数习、走路可以修「身念处」……等,随时随地有空档就不空过,精进地把握「正念正知」的原则去生活,另一方面更要运用智慧作好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也能挪出较多的时间来作修行的功课。
 
  (7)严守五戒:五戒虽然是佛教徒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是修行的基础,但在此人际关系复杂、国际间互动频繁、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中,决不可随波逐流,不独身口不犯,且能透过佛法的闻思修从意业上渐次的净化,如此才是最佳的保证,否则纯仰信的力量经常会在强大的烦恼及压力下崩溃,造成无边的痛苦业果,不可不慎!
 
  (8)常生惭愧心:在家修行不易,要惭愧自己的福德因缘不足,更要赞叹出家之功德与尊敬僧宝,并参加共修与向师父请益,要有「在家非家,不染世乐」的精神实践,不染于「家」之乐──亲情、五欲功德,常生警觉无常之心,但珍惜现有善缘,勇于承担自己及家人所遭遇之无常、苦之事实的冲击,人生难免有挫折、磨难,但能依靠佛法勇敢的去承担、面对、解决。
 
  (9)随时随地「正念正知」:念处的功夫纯熟正统的修学应以「正定」为基础,但以一般在家的环境,正定不易成就,但日常生活中辅以「随时随地活在当下」的正念现前,正知无常、无我不颠倒,不忘不失,其于身心的掌握功效也十分宏大,同时也为禅观打下良好基础。
 
  (10)定期参加共修或密集的修行活动:最好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共修会,不论是上课、禅座、念佛等皆宜,最重要的是不断的保持接触下,于「法」不易忘失,且可藉由同修的互勉及相互砥砺下道业成长(但在一起时多谈佛法修行,少谈人我是非),如能进一步利用假期参加禅七、佛七等密集式的修行课程更好!
 
  (11)养成日常定课修行的好习惯:利用早、晚之空档养成读经、早晚课、打坐、经行……等之定课也是十分重要的,时间长短端看自己的方便调整,型态可视自己的兴趣与法门而定,以笔者自己为例每天早上静坐半到壹小时,晚上睡前读经,持之以恒下来也有很不错的收获!
 
  (12)注意自己常接触的环境──「界」:工作与居家环境中有太多的欲贪与瞋恚等污染的环境最好能远离,朋友中有乐着于不良嗜好者也需要疏远以避免受其不良影响,不必高估自己的道品,初修学者尤其以远离恶缘为最好的办法,反之多接触善知识及亲近道场、结交善友能在道业上相互砥砺则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13)多闻熏习且能「如理思惟」法义:现代人理解力强但容易散乱,因此根本对治之道仍需从「止观」下手,但多闻熏习仍有提醒的功能,经常去消化、思惟佛法的道理,有智慧地去抉择契理又契(自己的)机的法义,加上能身体力行,则此法义就会逐步的融入自己的身心之中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份。
 
  (14)坚毅不退转:在家人修行很容易因环境的变动而退堕、懈怠,切莫因一时的进步与退步而患得患失,对自己一时的懈怠而自责,固然是「有惭有愧」的善根显现,但过多的自责其结果经常是更放逸、退缩,精进的深义就是坚毅,如开头论文中所说「不自轻蔑,亦无怯惧」,对于有小小的成就亦「后于下劣不生喜足,欣求后后转胜转妙诸功德住」,同时也要学会自我激励──对已修已做的「善」、「进步」给予肯定,使其向善、向上之心继续增长,不因一时的退步而放弃;生活中较忙碌时自然比较没有时间用功不必气馁,较不忙的时段多用功就好,生活中本来就有许多自己无法掌握的因缘,只要向道心坚固,把握机缘努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等到时节因缘成熟了,修行的成果自然就会逐渐呈现出来,诚如杂阿含八二七经中佛陀所说以母鸡孵蛋为喻「如是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导师也曾经题字以训勉吾等后学曰:
 
  「以念诵忏悔培育宗教情操,安立于闻思经教慧学中,不求速成,以待时节因缘。」
 
  以上几点浅见仅供大家参考,笔者所学所修有限或有误谬之处,尚请大家指正,倘读者也有更好的方法与意见亦请不客气来函指导或投稿与大家分享。
 
 
八六年初稿发表于86年8月号《高雄正信佛青会刊》
二○○二年三月重新修饰后再稿
 

{返回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比丘尼僧团的发展(星云大师)
下一篇: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释德檍)
 从北传论书窥探印顺导师所诠的《须深经》(开仁法师)
 当代人间佛教的走向——由宗教与社会互动角度审视(邓子美)
 比丘尼僧团的发展(星云大师)
 略论印顺法师对《华严经》之成立的研究
 诸部论师的思想与风格(释悟殷)
 凝固的历史,积淀的文化(李载道)
 记《中国佛教史略》之特见——真空妙有与真常唯心(释悟殷)
 新世纪人间佛教与佛教文化建设(杨曾文)
 当代南传佛教国家佛门女性解放运动之考察(宣方)
 佛教诠释学与人间佛教思想的哲学诠释(赖贤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九三 大商人本生谭[栏目:第十四篇]
 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的意义与战略[栏目:明奘法师]
 大药 第十章 偏离见地[栏目:雪谦·冉江仁波切]
 一三六 金色鹅鸟本生谭[栏目:第一篇]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八、执着于行善本身就是恶[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二、就任大慈佛社显密导师升座演讲稿[栏目:吴润江上师]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一章 五代的佛教 第一节 华北的佛教[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最可贵的是什么?(索达吉堪布)[栏目:放生文集]
 修准提法止小儿夜啼[栏目:准提咒感应记]
 如何追求真富贵[栏目:惟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