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闲心意闹 禅七开示录(三)――第一日 大堂开示
 
{返回 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49

人闲心意闹

禅七开示录(三)――第一日 大堂开示  

开  示:性广法师

纪录整理:李素卿

时  间:95.7.23晚间

地  点:学院禅堂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晚安!

       今天过得好吗?心情还平静吗?

       对于初学者或久未复习的禅修者来说,在入堂禅修的前几天,觉得最大的困难应该是疼痛:坐在那里浑身不对劲,什么事都能做,就是不能安般念;什么事都想做,就是不能静静的坐。其实禅堂是一个很舒适的环境,禅修者只需静静地坐在那边用功,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如此优渥的待遇,有人竟然还会感到苦不堪言,甚至困难重重,无法安住于静坐中,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值得深思。

       在此,我想先提醒大家,你们在这里所碰到的艰难和困顿,并不是因为静坐才发生,而是有更深层的习性在驱策着你们往无明的深渊行去。

在禅堂中觉知习气

       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同样面临许多艰难与困顿,而且其复杂程度绝对远超过单纯的禅堂世界。通常,我们对于这些经验的处理惯性多半不会逾越本能的反应模式:碰到喜欢的事物或境界,就贪恋不舍;碰到厌恶的事物或境界,就起瞋排斥;碰到平淡的物境,就浑噩惛昧。所以,我们在禅堂中对各种境界所生起的认知、情绪、与行为反应,也只不过是反映出我们平时所养成的贪瞋痴习气而已。

       在平常的日子里,由于我们习惯追求五欲刺激,行住坐卧受限较少,还有多重的社会角色在为我们交相掩饰,所以尽管被这些习气推着走,还是很难察觉到它们的存在。但是入了禅堂静坐,由于练习只是念住于安般念,而不去理会身心的任何觉受,乃至不对觉受做出反应。一般初学者就会感觉要长时间维持久坐与固定的姿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乃至于疼痛就移动,麻痒就搔抓;感觉喜欢的,心念就贪爱抓取;不喜欢的,心就瞋恼排斥。这种碰到境界就直接反应的生命惯习,一直是存在的。只是平常我们都没有察觉罢了。而现在透过禅修,终于意会到这贪瞋痴的习气了。

       我们对身心觉受所产生的,充满了贪瞋痴的习气,这些类似本能的反应模式,正是我们平时用来处理人事物的态度与方式。而如果连禅堂这么舒适、安静的环境,你们都无法安住,问题实在很严重,各位应当感到悚惧心惊才对,因为我们终于体会到了自身这盲动不安的生命本质。

       我时常提醒各位,一定要用你们亲身的经验来印证佛法,对佛法生起信心。比如说,在禅堂中,当你感到疼痛或不舒服时,如果你将专注力安住于安般念,紧抓而不舍,则这股强大的念住力,会使你只和安般念相应,不和其他觉受相应,此时,疼痛的感觉会突然中断,仿佛烟消雾散一般。如果你们曾经亲自尝过这种经验,就会慢慢累积对佛陀教法的信心与法喜。反之,如果你们只是不断地对疼痛做出惯性的排斥反应,最后你们会发现,整支坐香时间,心念都会烦乱忧扰、躁动不安,因为疼痛这种东西,是越理越痛的。

       由于我们不知这些生命现象和反应模式背后的运作本质,以为贪能止贪,瞋能止瞋,于是就不断的造业,造业之后便感得苦果,而这个苦果会促使我们更想去排斥,或更想去追求,或更惛昧无觉,于是就在这惑、业、苦的轮回锁练中流转不息。大家来到禅堂,一切反其道而行,什么都放下,乃至于烦恼起了,也不跟它相应,就只是静静地坐着,专心念注于息。同学们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就是为烦恼所牵引,即便在此静坐,也依然是在依无明而造业,由业而感果。

       撇开过去世不谈,在座各位现在也许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或五十岁了,面对这种惑、业、苦流转不息的生命现象,难道不觉得心惊肉跳,难道不觉得应该加以改善吗?我们要以这种自觉恐惧的心来听闻佛陀的正法,佛陀告诉我们:「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因此,各位目前所遭遇的种种艰难和困顿也是有因有缘的,不过,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师父规定一天要坐八支香,也不是因为静坐的时候不能动,而是因为各位的习气由来以久,遇境逢缘迸发而已。

       小参时,有同学跑来告诉我,「唉唷!好痛喔!」我就回答他说,「没有关系,别人也一样。」当同学听我这样说时,脸上总会露出满意的笑容,好像变得快乐一点。原来,当我们发现别人也是一样痛苦时,就会觉得自己的疼痛好像还可以忍受。此外,也有同学会跑来告诉我,「师父啊!我整天好惛沉喔!都没有进步,我都已经坐了一天了。」我听了之后就说,「你急什么?佛陀在过去生累积那么多福德智慧资粮,都还得在菩提树下坐四十九天,你们才坐第一天,急什么!」

       碰到困难时,大家一定要心静下来,好好培养耐心,这是很重要的。俗话说:「揠苗助长」,你们会觉得身体很僵硬、很紧绷,通常也是因为不想接受自己当下的能力所致。这时,我总会提醒你们:心情放轻松,如果你们现在无法清楚地觉知安般念的所缘,就代表你现在的念力强度仅止于此,生气、焦虑、痛苦、紧抓,和烦躁,只会徒增忧恼,应该把这些情绪放下,以无比的耐心,一次又一次地从混沌与苦恼中回到安般念的所缘,久久行之,你会突然感受到灵光一现的安静。

       这种宁静只有在不贪恋过去、不憧憬未来,只安住于当下时,才可能「不请自来」。反之,如果你的心里一直很紧张、焦虑,想要快快进步,想要快快得到,就绝不可能产生这种安静。当片刻、片刻的安静不断延长累积之后,你的轻安就能遍满全身。总而言之,禅修的成败就和世间其他事物的集与灭一样,也是有因有缘的,我们过去因为没有累积定与慧的福德因缘,所以现在才会觉得这么困难,不过,既然已经上路了,犹时未晚,只要我们耐心练习,努力俱足各种善因缘,一定会有好结果的。

降伏五盖

       对初学者而言,禅修会碰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五盖,五盖就像五个坏朋友,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如果不能对治而随顺其增长,则心性会愈来愈惛昧染污。

       「盖」,是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恶法增广,善法减损的五种烦恼。即:一、贪欲盖,染着贪爱于五欲境界,无有厌足。二、瞋恚盖,于违情不顺之境界,心怀恚恨,热恼不息。三、惛眠盖,惛沉与睡眠能使心意迟钝而不敏锐,暗昧无智。四、掉举盖,又称恶作、掉悔,是心意躁动(掉)而高扬(举),扰攘不安。五、疑盖,于正法无决断之力,犹豫而多寻思。

       其实所有烦恼皆有覆盖之义,只是这五种能障三学净法与入圣道智,故特立此五者为盖。即:贪欲与瞋恚能障戒蕴,掉举能障定蕴,惛沈与睡眠能障慧蕴,疑者乃疑于苦、集、灭、道四圣谛之理,故唯立此五者为盖。

       接下来详细说明「五盖」之内容,与在禅修中的境相与对治:

       第一、贪爱盖:贪爱是指对可爱境界起贪着。初学者尽管身心时常处于不舒适之中,但仍然有可爱境可贪。比较微细的贪包括:用餐时,吃到可口的食物,心便沉溺在其中;在外面听到打板声,仍不肯进禅堂,这时所起的便是贪着放逸的心;以及一听到引磬声,马上放腿起身等。比较强烈的贪包括:男女的情欲,对家人的挂念等。在佛陀的教法中,是用不净观来对治贪欲,不过,在现阶段,我们主要是以安般念做为禅修的第一个所缘,所以对治的方法是,当你起贪心时,只要一觉察,就马上回到安般念的所缘就可以了。此外,在二六时中,除了睡眠以外,所有的注意力都要安住于安般念上;你只是姿势变换,所缘依旧。

       第二、瞋恚盖:瞋恚心是指对不可爱境起恼怒忿恨之心。在禅堂中,因疼痛、身体不适应久坐,或进步缓慢而产生厌倦、不耐烦、和焦躁的情绪,这些都是属于程度较轻的微细瞋恚。在佛陀的教法中,是用慈心禅来对治强烈的瞋恚和恨恼。我们在这次禅修中会教大家修习慈心禅的技巧,不过,现阶段我们还是以安般念来对治瞋恚。

       我们时常勉励各位,当你们觉知瞋恚烦恼生起时,如果能立刻回到安般念的所缘,继续专注,则烦恼就会在顷刻间烟消雾散。如果你无法经验到这种感觉,就代表你对安般念不够喜爱,对烦恼不愿放舍,对修道缺乏全心投入的热情,才会得不到禅修的身心轻安乐――现法乐住。所以,我们一再鼓励各位同学,一定要用自己的亲身经验来体会佛陀教法的善巧与殊胜。简而言之,佛陀的教法就是透过禅定的明净稳固来降伏烦恼,透过慧的观照来彻底断除烦恼。

       第三、疑盖:疑心包括对佛陀、对法、对老师,甚至对自己起疑。各位既然已经来这里禅修,应当不会怀疑佛陀才对,但是对于法和老师可能就会有所质疑了。所谓对法起疑,不是不相信佛法,而是对安般念这个方法产生怀疑,例如,有些同学可能会认为自己不适合修安般念,希望可以换别的所缘。事实上,在经典中,佛陀就经常教导佛弟子们修学安般念,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用易学的方法,有许多圣者都是因修学安般念而得到很高的成就。既然别人能,我们当然也能,所以不要怀疑安般念,要全心投向它,对它产生兴趣、感情、和热诚。

       接着,也许有同学会怀疑:这个老师真能教吗?这样教,我真的能进步吗?这就是指对老师的怀疑。对此只能说,我所谈论的,乃至于所教导的,都是我自己亲身走过的路,而且我相信,既然我能做到,同学也一定能做到,尤其是就现阶段的功课而言,更是如此。比如说,有些同学会抱怨脚痛,我总是告诉他们「习惯就好」,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因为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啊!

       但是要提醒各位,我们不是盲修瞎练,要求大家做无意义的忍耐,而是用正见、用好的方法、和好的技巧,陪着你们、提醒你们、鼓励你们慢慢上路。在这个禅修课程中,我所给你们的建议和方法,都是我自己亲身试过的,所以我要和同学们互相勉励:我已经用我的经验来证明这条路是走得下去的;你们也要用你们的经验来告诉我,我所提的建议和方法是有效的。我教禅修已经很多年了,之所以能够累积一些信心,有一部分是来自同学的成功验证,希望大家都能够透过亲身经验来印证佛陀的教法,据此建立对修法的信心,乃至于对自己的信心,然后全心全意投入,等到时机成熟,再将这份信心传递给其他仍在惑业苦中流转而不知如何出离的人。

       最后,再提醒各位,当疑盖生起时,请告诉自己,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把注意力移回到安般念,试试看,绝对会进步。

       第四、掉举盖:掉举盖又有将掉举与忧悔合称「掉悔盖」。「悔」是忧恼已作之事,将受人毁訾而心生悔恨。在禅修期中,有些同学对于自己的懈怠、放逸,有时容易心生忧恼,这种障蔽善法的忧悔,对于修道是无益而有损的。

       再者,静坐修定时,还有一种和掉举盖相似而小异的烦恼时常地困扰我们,即「散乱」。散乱是心所法之一,又称「散动」、「乱心」,是心念于所缘境界流荡散动,不能集中之状态。掉举和散乱不太一样,掉举是心意觉得亢奋、高昂,并系缚或胶着于某个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自己心里比较在意或无法释怀的一些事物;散乱,则是心念飘浮不定,茫然无着,一下想东,一下想西,不会特别系缚于某个特定目标。

       安般念是对治掉举与散乱最好的方法,所以我们每次都会提醒各位:「注意力跑掉了,一警觉,就抓回来」。论典里面用了一个很好的譬喻来形容这种情形:就好像有一只小狗四处跑来跑去,我们现在用一条绳子将它系住,拴在柱子上,刚开始被拴的时候,这只狗一定会焦躁地绕着柱子跑来跑去,很不适应,如果我们一直不理它,最后它就会乖乖地躺下来。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心念就好比是这只狗,现在用安般念这条绳子将它绑住,跑掉了,再抓回来!跑掉了,再抓回来!久久行之,不断地累积正念力,心也就慢慢的安静下来了。

       第五、惛眠盖,惛沉和睡眠。南传的巴利藏有记载,目楗连尊者在未证阿罗汉果之前,在修学禅观时,惛眠盖也曾经现起,于是佛陀便教导他去除惛沉的方法。

       首先,当你禅修时,如果突然发现自己忘失所缘,陷入强烈的惛沉,这时最重要的步骤就是,不要注意它,不要与它相应。如果你能做到这点,惛沉一定会远离你。不过,这个方法经常不管用,因此要进行第二步骤:思惟、忆念你所听过的法义,因为惛沉是指心的暗昧、迟钝、不灵巧,这时如果开始运作寻伺心所,思惟法,抉择法,心也会跟着活跃起来。但是,对一个现在惛沉很严重的人来说,这个方法的效用有限,为此,佛陀便教导了第三个步骤:忆念、思惟光明,藉此破除黑暗,让心警觉起来。然而,要忆念、思惟光明,必须具备一点基本的定力才办得到,所以这个方法也可能无效。于是佛陀又教导了第四个步骤:睁开眼睛,拉拉耳朵,深呼吸,出去洗把脸,看看外面天色的光明,让自己的心警觉。如果还是没有效,就彻底起身离坐,到外面经行,让心活络起来。

       最后,如果以上的方法都失败,那就表示你太疲倦了,需要一点睡眠,这时就应该去睡觉。但是,在睡下去之前,对自己下一个决意心:「我现在一定是疲倦了,我要在忆念光明中躺下,只要疲倦消除了,我一定立刻清醒,立刻起来禅修。」

       以上,除了说明惛沉盖的对治方法之外,也进一步分别惛沉心所与眠心所是不一样的。惛沉是心于所缘境暗钝模糊,迟缓无慧。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学校读书时,上课常会打瞌睡,但是一听到下课钟响,就又变得生龙活虎起来,我们戏称是「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这种「一条虫」的状态,就是心念对于所缘境――对于课业的惛沉状态。

       惛沉常因无兴趣、倦怠而引生,有时是对于对象产生倦怠,无进取心而引起,但是心意常习惯于暗昧迟钝,对任何有意义的事物都提不起精进力,也会养成惛沉的习性,使个性变得迟钝,遇事都一贯地愚痴而无慧。而「眠」是心所法――心的作用之一,属于不定法,有益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消除疲劳,恢复精神,与休息同义;而与烦恼相应的眠心所会使内心暗昧,障碍善法,与烦恼同义。其与惛沉合称「惛眠」,为五盖之一,称惛眠盖。

       相信大部份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清晨醒来,明明已经睡足了,却还想赖床,这时因偷懒而有的睡眠常会多梦,不但浪费时间,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息。所以,身心疲倦需要睡觉休息,这是眠心所;休息之后,继续贪着睡眠,这就是烦恼了。愈贪着睡眠,会养成惛沉、暗昧愚痴的恶习。所以,我们要学会分辨是单纯的需要休息的睡眠,还是与烦恼相应的惛眠,若是惛沉则不可以跑去睡,否则会越睡越迷糊,造成习惯性惛沉。

       在现阶段,我们是以安般念为所缘,因此,当你感觉惛沉,如果能够不理它,就不要理它,警觉以后,立刻回来,再下决意起一个坚强的信心,提醒自己:「我一定能够克服惛沉,我一定能够专注。」如果惛沉因此而远离了,你就继续安住下来。如果惛沉依旧,我会建议同学不要去思惟法义,因为你们的定力太弱,义学的基础也不够,根本无从如理思惟,很容易变成胡思乱想。不过,有一个方法你们倒可以试看看,那就是把注意力转到惛沉上面,看清楚惛沉到底是什么东西。惛沉是指心暗昧无力,当你的心能够去觉察惛沉时,代表心是警觉的,这样做,可以让你们的心活络起来,不再惛沉。佛陀的教法有其次第,因此,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先睁开眼睛或出去走,因为初学者的念力很弱,很容易因睁开眼睛或移动肢体而散乱。禅修的第一天是比较辛苦,不过刚开始如果能熬过一天中几个惯性惛沉的时刻,以后几天就会慢慢习惯了;再加上正念、正定力的增强,就能克服惛沉。有些学员经过禅修的锻练,连平常日子都感觉到精神比较好,惛沉的次数与时间比较少,乃至整日神清气爽,完全超越惛沉的干扰;只要同学们按照方法,持之以恒的用功,一定能够体会禅修的利益。

谁最快乐

       在《阿含经》、《清净道论》,以及帕奥禅师所教导的禅法中,都曾经提到「死随念」,也就是要人们常常忆念死亡,思维死亡。「死随念」是一个禅修的所缘,主要是想提醒我们,年命有限,时光迫促,不要浪费。因此,当我们感觉自己好像快要被强烈的痛苦与困顿击垮时,便应该提醒自己,如果这就是临终之痛,我们要好好把握这境相现起的机缘,学习不与之相应,因为若与之相应,就只能随着走啰。

       接下来,我想用一个故事来和各位互相勉励。这个故事记载在南传的巴利藏中,故事的大意是:有一位少女至某位尊者处听闻佛法,闻后法喜充满,久久不散。当她穿越树林返家时,不幸遭剧毒的蛇咬死,但是她浑然未觉,整个人仍沉浸在法喜之中;而就是这念念法喜的心,使她死后立即升天,待她发觉时,自己已经转世为天人了。她非常感恩尊者为她说法,让她在临终面临极大苦痛时,心没有颠倒,在法喜中转生善趣,于是便现天神的妙色身来向尊者顶礼致谢。因此,当我们坐到非常痛苦难捱时,可以学习修「死随念」,提醒自己,心只跟法相应,不跟烦恼相应,只要一念清净,就是保有天界的心,如此认真行去,就算常常被打败,也没关系,因为我们还没死,还有机会努力啊!尤其禅堂的环境这么舒适、这么安全,为我们提供许多警觉和练习的机会,使我们不至于像平常一样,只会随烦恼起舞,所以我常说,入禅堂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问,禅修者为什么能够忍受一个人长期孤寂地坐在那里?参加过禅修的同学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来禅堂静坐?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有法喜!因此,各位同学只要能保持对法的热忱,全心全意的投入,用自己的经验来印证佛法,就能得到无比的清凉,纵然只有片刻,都能让你回味无穷,慢慢累积修道的信心。不曾亲尝禅定现法乐住的人,绝对无法体会禅坐的妙趣所在:一个人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不受外境干扰,不随烦恼起落,身心完全沐浴在一片轻安宁静中。在佛陀的教法中,除了禅定的现法乐外,还有观慧的现法乐,以及彻底破我执、断除烦恼的究竟离欲之乐,我们必须一步一步的修学。

       禅定的特性是「心一境性」,广义的定境可以包涵散心位上的三昧力,然而严格的定境──心一境,其心念的状态,是指不与眼、耳、鼻、舌、身识共俱之定中意识。此与一切定心相应的定中意识,并不缘外尘境相,所以,只要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作用还在,还能觉知外境,就表示尚未得定,因为禅定的境界,其意识处于「独头意识」的状态,而不与前五识共起。因此,小参时,如果你还能巨细靡遗地描述自己的身心觉受,就代表你的安般念跑掉了。

       修学禅定并不容易,即便是初禅,也都还有五禅支,必须到达四禅,才能得「舍念清净」的甚深定境,而现在就是要透过安般念这个所缘,拴住我们散动不安、妄想纷飞的心念,让妄想慢慢减少。在禅坐中,一发觉注意力跑掉了,就立刻抓回来!跑掉了,再抓回来!久久行之,不断地累积正念力,相信狂乱的心必然会逐渐止息,到时就可以亲身体验什么是「不与前五识共起的定中独头意识」的心识状态,与「心一境性」的禅定境界了。

       在经典中曾经记载一个关于波斯匿王的故事:波斯匿王是一国之君,平日养尊处优,一呼百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几乎享尽了世间的五欲之乐,所以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人。当这话传到佛陀耳朵时,佛陀却说:「我可以没事在大树下,静静地坐上七天七夜,不随欲、不随烦恼而转,我才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佛陀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来,五欲之乐往往在到达某个感觉极限之后,便呈现麻痹状态,不再产生效用;若要维持五欲之乐所产生的快感,就必须加强「刺激」,然而总有疲乏与厌倦的时候。世人不能正确观察嗜欲的实相,却仍乐此不疲,终日汲汲营营,越陷越深,在惑业苦中长夜流转,不但不知出离,也不以为苦,甚至还沾沾自喜,就像波斯匿王一样。

       反之,佛陀却指出,禅定的现法之乐与观慧的离系之乐,才是世界上最究竟的福乐。然而,世人向来习于追逐感官的刺激,真有机会闲静下来时,反而会感到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就像各位现在坐在禅堂的心情一样,根本不能了解佛陀所说的究竟解脱乐,所以我前面才会说各位的问题很严重。话虽如此,我还是要继续鼓励各位,一定要用你们的亲身经验来印证佛陀的教法。在经典中,佛陀就经常教导佛弟子们修学安般念,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用易学的方法,有许多圣者都是因修学安般念而得到很高的成就。既然别人能,我们当然也能,所以不要怀疑安般念,要全心全意地投向它,对它产生兴趣、感情和热诚,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返回 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备粮上路 禅七开示录(四)――第二日 晨诵
下一篇:古仙人道 禅七开示录(二)――第一日 晨诵
 有关“法住智”与“涅槃智”的精彩回应
 四念处禅观(五)
 破迷除障 禅七开示录(六)――第三日 晨诵
 动物保护的本土问题
 次第升进 禅七开示录(十二)――第六日 晨诵
 医药用途的动物实验——儒家观点之伦理探索
 《次第禅门》与《清净道论》禅学观点释疑——答闽南佛学院悟尊法师..
 人间佛教禅修行--性广法师访谈录(邱敏捷)
 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研究——“传统之继承”篇(之一)
 “人间佛教”禅观修学要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法妙锦囊[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
 西藏生死书·第八章 这一世:自然中阴[栏目:索甲仁波切]
 出家因缘(福明)[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第一部 纾解强大的恐惧[栏目:西藏医心术]
 弯弯腰,拾起的是尊严[栏目:卢志丹居士]
 光摄三缘,入念佛三昧[栏目:关其祯居士]
 难舍难分[栏目: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七九○)[栏目:杂阿含经]
 怨恨的本质(水莲)[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戒律与佛教命脉——《标宗显德篇》解读 第一章 律宗纲要 第一节 叙宗劝学[栏目:戒律与佛教命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