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实观受 禅七开示录(十)――第五日 晨诵
 
{返回 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81

如实观受

禅七开示录(十)――第五日晨诵

开  示:性广法师

纪录整理:李素卿

时  间:2006.07.27清晨

地  点:佛教弘誓学院禅堂

主题一:凡圣之别:观受如受念住

经 典:《杂阿含经》第四七○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受、不苦不乐受,

       多闻圣弟子亦生苦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

       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

       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于苦触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

       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

       云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闻。

       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讲    解:

       今天为大家诵念的两部经文,是佛陀开示有关如何正念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而不为烦恼所缚,进而能够得尽诸漏的经文。

       第一部出自《杂阿含经》第四七○经。佛陀在王舍城,不问而自说法。祂告诉诸比丘,也就是告诉佛弟子们:愚痴无闻凡夫和多闻圣弟子一样,都同样会感受到苦受、乐受与不苦不乐受;在同样的情状下,凡夫和圣人有什么差别呢?

       弟子们对佛说:「世尊是法的根源,是法的眼目,是法的依靠,世尊哪!希望您能为我们说法。我们听闻以后,一定会按照您所指示的正道来修行。」

       佛陀回答:「要好好的听!专心的听!更要仔细的思惟啊!现在,我为你们说法。」

       「弟子们!愚痴无闻凡夫,因身触而生种种受,尤其是苦受,有时候这种受会增长很多的痛苦,乃至丧失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心中充满愁苦忧恼,并且抱怨、啼哭、嚎叫,乃至内心产生种种颠狂恼乱的错误心态。这时,这个愚痴无闻的凡夫,增长了两种受,一为身受,二为心受。」

       佛陀比喻说:「就好像有一个人同时被两支毒箭射中,痛苦倍增;愚痴无闻凡夫即是如此,由于不能正念明觉于受,对于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妙色境,生起染着爱乐之心,耽溺其中,因受着于五欲之乐,所以被贪烦恼所困扰、所驱使、所捆绑。相反地,对于苦受触,则生起瞋恚,由于心生嗔恚之故,被瞋恚烦恼所困扰、所驱使、所捆绑。「使」是烦恼的异名,因烦恼驱使吾人流转于无明迷惑之生死界中,故称烦恼为使。

       愚痴无闻凡夫对于这两种受的集起、灭去、味着、过患,以及出离之道,无法如实知见。因为不能如实知见,所以当生起不苦不乐受时,也同样会被愚痴的烦恼所困扰、所驱使、所捆绑。愚痴无闻凡夫不但被这三种受所生起的贪、瞋、痴烦恼所系缚,更因此而受困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漩涡里,长夜轮回,终久而不得出离。

       多闻圣弟子在表面上,和无闻凡夫一样,也有因身触所生的种种觉受,但他们对此的反应,与一般凡夫有何不同呢?多闻圣弟子因身触而生苦受时,有时苦受的程度也是强烈到剧苦逼迫,乃至丧命。但是他们在觉知剧烈苦受的整个过程中,不会产生忧悲、瞋怨、啼哭、嚎叫、心乱发狂等不平衡的心念;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身觉苦,而心不生忧恼。佛陀譬喻:就好像有人被一支毒箭射中,但不再受第二支毒箭一样。换句话说,只有身觉苦受、乐受、舍受,而心没有被贪染、瞋恚、愚痴的烦恼所系缚。

  

       圣弟子在身触乐受时,心不染于欲乐,因为不染着,就不被贪婪烦恼所系缚;在身触苦受时,因心不生瞋恚,所以就不被瞋恚烦恼所系缚。他们对于苦乐二受所生起的贪瞋两种烦恼,都能如实了知它们的集起、灭去、味着、过患和出离之道。因为如实知见,所以在面对不苦不乐受时,也能够不被愚痴的烦恼所系缚。多闻圣弟子不因身触的苦、乐、舍三受,而进一步引生贪、瞋、痴三种恶心,也就不被烦恼所捆绑,进而能够超越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束缚,得现法乐,尽断诸漏,永离生死。

主题二:远离染污:觉知三受,断除三毒

经 典:《杂阿含经》第四六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

       佛告罗睺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于诸受,为断乐受贪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苦受瞋恚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不苦不乐受痴使故,于我所修梵行。

       罗睺罗!若比丘,乐受贪使已断、已知,苦受恚使已断、已知,不苦不乐受痴使已断、已知者,是名比丘断除爱欲缚,去诸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乐受所受时,则不知乐受;贪使之所使,不见出要道。

       苦受所受时,则不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见出要道。

       不苦不乐受,正觉之所说,不善观察者,终不度彼岸。

       比丘勤精进,正知不动转,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觉知。

       觉知诸受者,现法尽诸漏,明智者命终,不堕于众数。

       众数既已断,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尊者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讲    解:

       佛陀讲说这部经的地点是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前来请教的是罗睺罗尊者。

       他向佛陀请问:「要具备何种正知、正见,我们才能内于有识身中,外于诸境相中,不受我、我所见,以及我慢的系缚呢?」

       佛陀开示:「有三种受,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应当善观诸受。为了断除因乐受所引生的贪烦恼,所以要在清净正法中修习梵行;为了断除因苦受所引生的瞋烦恼,所以要在清净正法中修习梵行;为了断除因不苦不乐受所引生的痴烦恼,所以要在清净正法中修习梵行。」

       「罗睺罗!如果佛弟子对因乐受所生之贪烦恼(使),能净尽断除,如实了知;对于苦受所生之瞋烦恼(使),以及因不苦不乐受所引生之痴烦恼(使),亦能净尽断除,如实了知,即是名为佛弟子能断除爱欲的束缚,去除诸烦恼结,终不再被烦恼所障碍,而可无间隔地证入解脱,究竟于苦之边际。」

       在禅堂实修中,第二个功课就是观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希望大家谨遵佛陀的教诲,学习圣弟子,不要像愚痴无闻的凡夫。愚痴无闻凡夫会因身生种种受而起贪、瞋、痴等恶念。而圣弟子们,虽然他们的异熟果报色身,仍然有种种受,如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然而,当他们的触觉在缘念色身的苦、乐、舍受时,内心并不会生起贪瞋痴的烦恼。佛陀如是教,我们亦要如是学,不但苦受要观察,乐受也要观察,如果我们跟烦恼相应,我们的三受就是有染污的受。在杂阿含经的杂因诵里,佛陀对受的开示有十几部经,我们只选择其中两部,它们都对各位目前的禅修有帮助。所以,大家在观察身受的过程中,若有苦受生起,就依之而正观于苦受,并且提醒自己远离于瞋心,不与瞋心相应,并如实了知它的集、灭、味、患、离,乃至究竟断除烦恼。对于其他二受,亦复如是正观、修习。

       在禅修中,我们不但不排斥,不逃避任何强烈的苦受,反而要藉此苦受来得到正念明觉,进而远离烦恼,断除烦恼。这是我们禅修最终极、最究竟的目的。在经典中,经常会称赞佛陀所说的法「纯一满净」,为什么佛陀的教法是纯粹、清净、圆满的呢?这是因为,在整个修行过程中,佛陀总是一再强调:不管我们选择何种所缘、修持何种法门,以及运用何种技巧,都不能忘失修行的最终目的,即:远离贪、瞋、痴,进而断除贪、瞋、痴。

       所以,在禅修的时候,要先学习观察这三受,因为这三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会碰到的。如果无法正念明觉,则在日常生活中就容易被贪瞋痴三种烦恼所系缚、所驱策。由此可见,观察三受,以及透过观察三受来练习远离贪瞋痴,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方法,大家应当勤加练习。而我们现在能够修学正道,听闻佛陀的正法,又是多么有福报啊!

       各位同学们,请精进,再精进!用功再用功!要以正念力,生起正精进力,对于佛陀及圣弟子们所走过的唯一涅槃之道,心生踊跃、欢喜。果真能如此,则所有的苦受对我们来说,都是增长智慧的好因缘,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事实上,如果能够正念明觉,也有无染污的苦受、乐受存在啊!无染污的苦受是指能够让我们迈向圣道的苦,无染污的乐受是指不与染污相应的乐。例如,初禅以上的定乐,就是一种无染污的乐,而佛陀更希望我们修得究竟无染污的乐,也就是观智所产生的涅槃乐。因此,在禅修中,如果因无染着而身轻安、心轻安,就可依此修学无染污的乐。在修行中,若身体生起大苦迫,但是心仍能不动摇,无染着,这就是无染污的苦;而在不苦不乐中,心念若能不悠忽懈怠地正观无常,这就是无染污的不苦不乐受。简而言之,种种的观智、种种的禅定境界,乃至于涅槃的境界,都是无染污的乐。我们要远离有染污的三受,趣向于无染污的三受。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过去无论你的修行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不顺利,都已经灭去了,毋须贪恋,也毋须懊悔;对于未来,也不用心生幻想,把所有的专注力念住于你眼前所应当做的功课。忆念佛陀,忆念圣弟子,忆念正法,内心里对圣道生起无比的欢喜与热诚,希望我们也能像佛陀及圣弟子一样证道。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天里,心能够更安静,对于远离染污的苦受、乐受、舍受,有更深的体会。

       祝愿大家:修行进步!


{返回 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观色如聚沫 禅七开示录(十一)――第五日 大堂开示
下一篇:受如水上泡 禅七开示录(九)――第四日 大堂开示
 入世关怀与佛教复兴
 次第升进 禅七开示录(十二)――第六日 晨诵
 冥契经验的宗教对话——“宗教的灵修传统”综合座谈引言
 阿含定慧二学之“综合说”与“分别论”
 《次第禅门》与《清净道论》禅学观点释疑——答闽南佛学院悟尊法师..
 人闲心意闹 禅七开示录(三)――第一日 大堂开示
 “人间佛教”禅观修学要义
 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研究
 宗教学、佛教学研究方法之探讨——以佛法中禅观问题为主
 人间佛教禅修行--性广法师访谈录(邱敏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九卷[栏目:净界法师]
 学习关怀与付出 - 不被自己障碍住[栏目:从心沟通]
 天台佛学 第五章 天台佛学研究 一、天台宗研究中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栏目:曾其海教授]
 请问历代传承祖师大多在何处禅修?[栏目:上师瑜伽精要之每日一问]
 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栏目:惟觉法师]
 睡觉打呼的小鸟[栏目:哼哈一如说]
 不离自性[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3[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94.点亮心灵的灯光[栏目:星云法语·圆满人生]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三自性理论比较[栏目:林国良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