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度原名为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意即修行者乘着法船,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安乐的彼岸。
菩萨化他的行门很多,但最基本、最殊胜的不外乎六度。所以,师父上人特以此六度,作为行人乘菩萨道的修士们,必须修习的主要法门。
一、布施度(檀那波罗蜜)
布施度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除了财施是狭义的施舍财物外,法施和无畏施则含摄了后五度,用以摄化众生,最为方便,故佛陀特将布施列为六度之首。所谓「万行不出六度,六度总名布施」。兹将无畏施和法施含摄后五度之义理,扼要分述于后:
无畏施含摄持戒与忍辱二度。譬如为欲使众生免除慧命的丧失及生命被劫夺的恐惧,就非持不杀生、不偷盗等戒不可,所以无畏施含摄持戒度,至于在行种种方便施时,遇到难堪的侮辱,或无情的打击,处在这样逆境中,就全凭高度的忍耐修养,才能圆满成就所要行的种种方便施,所以无畏施含摄忍辱度。
法施含摄精进、禅定、般若三度。若欲以法度众,要有诲人不倦,教人不厌、不眠不休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永不懈怠中去施为,才不失却法施的意义。所以法施含摄精进度,以法度众,最要紧的是应分别了知众生根性,才能给以最适当的法药,这要靠平时修定慧之工夫,临事始能摄心不乱,洞悉机宜,以善巧方便,令其闻法益而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法施含摄禅定度,以法度众,必须先明事理,分善恶,辨邪正,那就需要凭智慧来断行,使施行正法,不至于偏差,而使众生得获摄化,所以法施含般若度。
二、持戒度(尸罗波罗蜜)
持戒度分为:
1、持律仪戒-应祛除习气,在行、住、坐、卧时,确遵佛制规律,而不犯身口意等一切恶业,以免毁戒。
2、摄善法戒-要严以律己,慈以待众,施善法以摄化人群,利益人类。
3、饶益有情戒-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随缘广修众善,恒顺众生,饶益有情。
三、忍辱度(羼提波罗蜜)
忍辱度分为:
1、生忍-忍有情之境,谓之生忍,经云:「住忍辱地,柔和善顺。」对别人的恶意加害,要能忍受,
不但不生瞋恚之心,并应以慈悲为怀,化恶为善。
2、法忍-忍无情境遇之打击为法忍。于风雨寒暑饥渴等非情法所发生的苦难,都能忍受,叫做法忍。
3、无生法忍-深信圣教无上甚深微妙法理,了知缘起性空,三轮体空。所谓「菩萨度生如度空」,
法无我,人亦无我,处五浊而不住者,亲自证悟无生,叫无生法忍。
四、精进度(毗离耶波罗蜜)
精进度分为:
1、断精进-所谓「纯一无杂」,一心修行正法而不懈,弃除一切恶见邪见,才能获得精进。
2、修精进-精进度懈怠。决心以圆满成就无上菩提为目的地,不成不休,不生退转之心,勤修一切善业。
3、求化精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计时劫,尽未来寿,上求佛法,下化众生。
五、禅定度(禅那波罗蜜)
禅定度分为:
1、身定-在行住坐卧动静中,观照自身,以防犯过。如曾子曰三省其身,旨在求身定也。
2、口定-《法华经》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默性。」能寂然静默,耐得孤独,就不会因口闲而
谈论是非,口业既消,则少障碍自能生定。
3、意定-《维摩经》说:「狂心未歇,歇即菩提。」要意定,必须摄心正念,清净无染,三业中之
意业,对身、口两业影响极大,因若无妄念,一切皆净,则身不随便行动,口不随便妄言,自能清净无染。
六、般若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经》
载:「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心经》所谓:「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般若教理,前后一共讲了廿二年,等于佛说法的一半时间,由此可见佛陀对般若的妙理,是何等的重视,修学佛法者,岂可忽略?所谓「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因此,学佛者应体悟般若的妙用,才能彻悟到缘起性空的妙理,而不为事物所执迷。
般若度即是智慧度,由于修行圣教的一切善法,而体悟出来的正知见。可分为世间智和出世间智两种:
世间智-是指世间的一般智识,用修学治事,被发智能以适应生存为主。
出世间智-是要转迷为悟,了知一切众生,都无实体,诸法皆空,不行恶法,不舍善法,不是专为个人求得生死解脱,而是要启发悲智双运,以度济一切众生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