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出水莲花自清净——记著名高僧惟贤长老
 
{返回 惟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84

出水莲花自清净

——记著名高僧惟贤长老

作者:正根

山城重庆,由于经常雾气氤氲而素有“雾都”之美誉。长江、嘉陵江在市区的汇合处北岸是繁华的朝天门码头,南岸便是玄坛庙狮子山,慈云寺就坐落在狮子山,依山而建。关于狮子山的来历,我不得而知,但是佛门人士都知晓“狮子吼”,这是形容佛陀说法,毫无怖畏,声震十方,群魔摄伏,好像狮子一叫,百兽都降伏。当代著名高僧惟贤长老就驻锡在狮子山慈云寺,常作狮子吼,弘传正法。慈云寺的晨钟暮鼓声、僧尼们唱念声、长老的狮子吼声,和着长江里传来的轮船汽笛声,形成了一曲优美的交响乐。

沿着山门三十余级的石梯上去,便来到一个不是非常宽敞的院子,正中间是大雄宝殿,周围一圈是木制结构的二层楼房,由于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旧、狭小、拥挤。左边有一个窄窄的楼梯,沿着楼梯上到二楼,左数第三间便是惟贤长老的方丈室。门口放着一盆塑绢的莲花,莲花开得很灿烂,笑盈盈地迎接和欢送来来往往的各界人士。

方丈室是一个里外套间,里间是长老的寝室,外间是会客厅兼书房,总共面积加起来顶多40平米。屋里陈设极其简单,除了必备的桌椅茶几、墙上的一些字画外,就无他物了。尽管物质条件是如此的简朴,但是房间的主人——惟贤长老的内心世界却犹如一个大宝藏,装了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装了对众生的慈悲,装了对人民的挚爱,装了对三宝的恩情……。

惟贤长老,四川省蓬溪县人,至今已86岁高龄。他中等个子,很瘦,面色红润如婴儿,眼睛亮泽深邃如大海,形态超凡脱俗,谈吐机敏睿智,神情安详自在,就像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一、孜孜不倦报四恩

长老幼年,父母双亡,人间苦辛,过早品尝。他七岁开始读私塾,三年读熟《四书》、《五经》。十至十二岁在蓬溪县白塔寺出家。哺育他成长的师长先后有领他入佛门的定光法师、创办龟山佛学院的王恩洋先生、汉藏教理学院院长太虚大师、授沙弥戒的法尊上人、授比丘戒的雪松法师等。众多师长中,最令他难忘的莫过于奠定他一生儒学基础的王恩洋先生和奠定他一生佛学基础的太虚大师了。

每当谈起这两位师长,已是耋耄之年的长老非常动情,师长的音容笑貌、谆谆教导仿佛就在眼前。

“我对王恩洋先生和太虚大师一直都怀有特殊的感情,他们都是我人生道路和学佛生涯的领路人和亲教师,我一生都不能忘怀。

“我于13岁到王恩洋先生创办的龟山佛学院学习,先生教我们读书写作,给我们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我的知识启蒙老师,我的儒学基础就在这里奠定。先生还深谙佛学,特别精通唯识法相,我一生之所以在唯识学方面有很大的收获,就是得益于王恩洋先生的教育。那时我们看书首先要求背诵,像《唯识三字经》、《佛教三字经》、《八十规矩颂》、《二十唯识颂》等经典,统统必须会背。接下来才是解,然后再贯穿整个意义,抓住纲要。而且在学的时候,做到眼睛看书、耳朵听讲、心里记忆三结合。老师边讲,我们边记笔记,记下来以后把它整理出来,交给老师,不懂,还要再改,这样就不断上进。”

先背诵,再理解,后贯通意义,这种老式的学习方法可能在当今许多人会不以为然。然而,正是由于在青少年时期打下的深厚扎实的儒学、佛学根底,长老讲经时,才能深入浅出,长短相宜,收发自如。凡听讲者,莫不各各有得。他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记忆力,让与长老交谈过的大学教授及学子们发出了“您简直就是一部活字典”、“您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的赞叹。

而长老丰富的学识并不仅仅局限于佛学、儒学,他读过黑格尔、柏拉图、莫尔等许多西方哲学家的书,背过《黄帝内经》等医学书籍,读过《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还不断涉猎社会、自然等各种科学书籍。甚至文革期间蒙冤受屈在监狱里时还系统地学习了马恩全集和毛泽东的著作。当监狱举办学习活动时,他作了一天的报告,谈学习毛泽东著作的体会,令监狱长惊奇佩服不已。就是如今,他还经常到书店里去买书,抽空读书。当他讲经时,旁征博引,东西贯通,古今结合,活脱脱就是一部大百科全书。

“我于16岁考入太虚大师创办的汉藏教理学院学习。大师是我的佛教信仰和实践的指导者。太虚是法门龙象,他不仅精于学问,而且因为自己处在僧伽内部,对佛教自身的发展有着更多的关注,所以他提倡佛教进行改革,主张“三大革命”,宣传“人生佛教”的思想。这些思想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一直影响着佛教界。学院里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例如法尊法师、法舫法师、印顺法师、雪松法师以及黄忏华、陈健民、潘怀素等居士,开办了汉藏佛学和佛教史、文学、国学、史学、自然科学等课程。一些社会名流,如郭沫若、老舍、田汉、梁漱溟、马寅初等人也来院内发表演讲,极一时之盛。我在这种良好的环境里,受到了系统的佛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汉藏教理学院的院训是“淡宁明敏”,淡是淡泊于物质,不起贪欲,才能持戒;宁是宁静,即保持禅定功夫,不起妄念;明是能明因识果,分别善恶是非,不迷于主观客观,即是智慧;敏是行动灵敏通达,能审时度势,如理行事。这四个字一直影响了我的一生,以致于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过。”

是啊,惟贤长老如今被尊称为唯识学泰斗,就得益于少年时的恩师——专精唯识法相的王恩洋先生;被佛教界尊称为佛学大师,就得益于青年时的恩师——佛门领袖太虚大师的教诲。为了报答师长恩、三宝恩、众生恩、国土恩,长老承继二位师长的遗志,落实宗教政策后率先创办了重庆佛学院以培养人才,在国内最早发起“希望工程”、“母亲工程”以救济贫苦。由于其深厚的佛学功底,他马不停蹄应邀各地讲经说法,宣传人间佛教的思想,颇似太虚大师当年的风范。

二、人间佛教点明灯

佛法博大精深,浩瀚如大海,什么法门最契合当今的社会?法无高下,当机者妙,犹如医生治病,需要辩证施治,因病予药。六祖慧能大师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中国佛教自唐朝以来成立了八大宗派,有显有密,有禅有净,有大有小,有顿有圆,然而其思想都是互相容摄、圆融无碍的。众生各各病症不同,所应吃药自然也不同,但是不管是修习哪个法门,必须都要落实到现实的人间。

惟贤长老教研唯识,行在净土,而这个净土就在我们现实的人间。他承继太虚大师的遗志,提倡人间佛教,宣传人间佛教,践行人间佛教,他曾经写有七律五首来赞叹人间佛教。其中一首为:

太虚倡导菩萨行,人格完成即佛成;

朴老契合新时代,二谛圆融独创新;

鞠躬尽瘁呕心血,松柏经冬万载青;

继往开来承遗志,人间佛教点明灯。

的确,长老不管在哪里开示,都会讲到人间佛教,不管讲哪部经典,同样也会落到“人间佛教”这四字,在回答居士提问“什么法门才能够救世?”时,长老所作的回答无疑是给为何要提倡和践行人间佛教的一个最好的解释。

“在佛教来讲,佛法所有法门都能救世,但是佛法有原则,有方便,具体来讲,就是要契理契机。契理就是符合佛教的原则,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契机就是要适合时代,根据地方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不同,而行方便法门。过去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现在赵朴老提倡的人间佛教,都是以佛法精神做入世事业,达到二谛圆融。所以这个人生佛教以及人间佛教的具体内容,就是当今最契理最契机的法门。”

践行人间佛教,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关于这一点,长老不厌其烦地、从各个角度反复讲演:

“我们今天做人,就应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一个人,光阴是有限的,百岁光阴一刹那,必须用很短的生命,去创造无穷尽的价值。这个价值在于运用佛陀的大智慧、大悲心,把自我和宇宙融为一体,那么,人与人之间,人与生物之间,平等相待,慈悲宽厚,就可以熄灭争乱,熄灭战争。这个意义也正是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要达到这种“和谐”境界,人类文化就可以进一步向前发展,否则就是倒退的。

“佛家的哲学,看问题、看事物的方法,是心物总和。不是单讲心,也不是单讲物,不是哲学上的唯心论,或者唯物论。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心物总和,即在现象上能够看破放下,就可以恢复自己的妙明真心,也就是缘起法上当体即空,消除我执、法执,就可以见到一切法的本体实相。对于宇宙的观察,对于事物整体的观察,必须了解他的实相,这个实相就是缘起性空;对宇宙森罗万象,进行缘起性空的观察和思维,这就是佛法的宇宙观。以这个宇宙观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

“一个人能够做到三业清净,在身、语、意三业中不造恶业,同时发菩提心,饶益有情,不要扰乱烦恼别人,这就是菩萨心胸,也就是佛法的价值观!这样子才能发挥人生的价值——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做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三、行住坐卧皆是定

长老每日的生活工作,用“日理万机”四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每天早晨4点钟一起床,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上殿、处理寺务、接待客人。由于是重庆市佛协会长,有时还要主持召开各种会议。一直到晚上七、八点以后,没有客人来访,才真正是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一般会在晚上九点多休息,但他常常因为写文章、看书、改稿等事情而到深夜。工作虽繁忙,但是他内心却是安宁的、清净的,他真正做到了“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2004年7月21日,我因为请长老讲《唯识学在佛法中的地位》,前往慈云寺,亲眼目睹了长老一天的忙碌而有定力的生活。

凌晨4点钟他就起床了,洗漱、整理、搭衣完毕,于5点钟上殿,7点吃早餐,8点左右,休息片刻,便开始一天的工作。那天讲《唯识学在佛法中的地位》就从8:30开始,长老口述,我边听边录音。

从8:30分至11:00,讲演及录音工作被打断了5次,是因为接电话和处理寺里的琐事,每次1-5分钟不等,还有一次接待客人来访,约中断了30分钟。令我非常惊讶和佩服的是每次被打断后,再讲时他仍能接着刚才所讲的内容继续,思路仍是连贯的。从此以后,我便明白了什么叫“大修行人二六时中均在定中”。

“文革期间,我蒙冤入狱长达26年零十个月,虽然在监狱里面不能公开表示信仰佛教,但是我内心的信仰仍然不变,我以豁达的心态来对待人生。有一次我发烧到40度,医生都说我不行了,要准备后事。我心里默诵《大悲咒》,几天后热度全退下去,众人都为我突然病好了觉得不可思议,只有我自己明白,这都是因为我的定力、菩萨的加持力,战胜了病魔。”

如果说这件事情让我们感觉比较遥远而无法体会的话,那么,2002年发生的一件事就足以令我们信服。

2002年7月19日早晨,长老因接电话,不慎摔断了左腿,左腿股骨骨折,去医院做手术换了人造骨头,8月20日即能下地行走,9月16日居然还能来京参加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俗话说“伤筋动骨半年养”还不一定能恢复正常,可是当时已经82岁的长老仅一个半月就恢复了健康。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纷纷询问原因,长老回答:“这都是我的定力、佛菩萨加持的结果!”可见定力、佛力的确不可思议。

四、出水莲花自清净

莲花,被宋朝哲学家周敦颐誉为“花之君子”,并写了《爱莲说》来自比莲花,抒发自己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的情怀,力求在污浊的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但莲花之寓意,在佛教中却更深远、更广大。佛菩萨足踏莲花,手持莲花,结印为“莲花印”,说法为“口吐莲花”,经典有《莲花经》,形容圆融、和谐、清净、庄严美妙的世界为莲花藏世界。可见,莲花在佛教中的重要性。

“菩萨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就好象莲花一样。莲花的功德微妙香洁,微妙就是智慧很高,处污泥而不染;香洁,就是品行高,虽处污泥却不舍污泥,不舍众生,还要喷洒芳香,净化国土。佛菩萨不舍众生,以大悲大愿、出世入世精神,广行六度万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就是莲花精神。”十五年前长老应邀参加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举行的莲花会,首次提出了莲花精神。

繁杂的众生世间犹如淤泥,充满了贪嗔痴等各种烦恼杂染。我们在世间修行,一方面要除去自身的贪嗔痴,保持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犹如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还要不舍淤泥,即不舍众生、不离众生、不弃众生,尽心尽力去做一切利益众生之事。这就是悲智双运的菩萨行。如《普贤行愿品》所讲: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是啊!莲花因为有淤泥才开得很鲜艳,离开淤泥,哪有莲花?同理,没有众生,何来菩萨?不离、不弃、不舍、随顺众生而内心依然清净,这就是菩萨!惟贤长老,他就是这娑婆世界的一枝莲花,正如他的一首发愿偈所说:诸佛所证我愿证,菩萨所行我愿行,悲心恒念尘刹苦,弘法利世度群生。

(备注:本文首次登载于国家级刊物《中国宗教》2006年第6期)


{返回 惟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修学佛法的基本纲领
下一篇:从皈依住持三宝到皈依自性三宝
 佛法的弘扬与构建和谐社会
 建立信仰并学菩萨
 三皈五戒是一条善因善缘善果之路
 人间佛教 实现和谐(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接受凤凰网采访)
 唯识札记 唯识学的业报论
 与游本昌先生(济公)的精彩对话
 三皈的广大意义
 建立正信、福慧双修、显密圆融
 净土教的圆融、顿悟及其影响
 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四、楞严真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生与死的禅法 九、念念分明修“胜观”——说“处生中有”之三[栏目:谈锡永居士]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叶小文)[栏目: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供护法念虚空藏咒时该如何观想?[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事师五十颂释[栏目:取舍明镜]
 心路[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长阿含经》内容综述(D)(表四)[栏目:界定法师]
 净宗法语大观 第一编 净宗缘起[栏目:大安法师]
 学佛证道的第一步(大愿)[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精神的试析(明真)[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壹零玖 失误的完美[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