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0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98

《广论奢摩他20》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11-02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界的如母有情众生,因此一定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中,究竟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但就得到的佛果而言,根本之处、一切功德的基础是等持,再加上内心对于对境的行相,能够分析的胜慧。

首先要得到内心不散乱,再加上能够分析对境的胜慧。以这二个项目作为基础,之后,内心的功德才能得到成就。所谓的佛果是由内心得到,内心首先要经过五道十地的证悟,逐渐的产生,最后彻底究竟,因此就成就佛果。

在内心产生五道十地的功德之前,就大乘的五道而言,广论前面所谈到的下、中、上三士道的证悟,也要先在内心产生。可是这些证悟要在内心产生的话,首先内心对于对境的散乱,由于烦恼的力量控制之故,内心恒常散乱在外在的对境上,这部份要先把它去除掉,这是等持的部份。这部分去除掉之后,还要对于对境的究竟实相,能够无颠倒正确的了知,这部份是胜慧。要在止和观二者双运的情况下,证悟才会逐渐的产生。

因此我们现在就止观的闻思,首先就内心住分而言,要先得到心能够安住,之后,在安住的情况下,还要对于对境的实相能够无颠倒错误的正确了知,因此在这个方面我们好好的闻思,好好的学习,之后,希望内心的住分也能够得到,对于对境没有颠倒的实相也能够得到了知,胜慧也能够出现。在住分和胜慧结合的情况下,下士、中士、上士道路的证悟也逐渐产生,最后经过五道十地的功德不断的进步,得到究竟的佛果,内心产生这个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就现在进行的段落而言,所缘对境的部分有四种,首先周徧所缘徧及其他任何三种,它是属于周徧性的。所以正式缘取一个对境来观修,应当是净行所缘,之后是善巧所缘,再来是净惑所缘,有这样的顺序存在。

其中就净行所缘开示了五种,开示五种是因为如果贪念之心特别强烈的话,应当要修什么所缘?就瞋恨之心(很容易愤怒),这个部份特别严重,要修什么所缘?如果愚痴之心特别严重,要修什么所缘?如果傲慢之心过于严重的话,要如何作?如果妄念纷飞,胡思乱想特别严重,应该要怎么作?这五种主要都是内心为烦恼所动乱,在烦恼的干扰之下,为烦恼所动乱。最后一项妄念的部份,虽然不是内心受到烦恼的干扰而动乱,可是内心涣散在对境上面,非常严重。总之前面这一切要把它去除掉,要靠净行所缘才能够达成。一方面把内心受到烦恼动乱排除掉,最后那种内心妄念纷飞,涣散在对境上也能够去除掉。

当这些都排除掉,接下来要为胜慧作准备,为胜慧增长、增广来做准备,所以就要讲善巧所缘,(善巧所缘的目标其实是为了胜慧增广、增长而作准备),因此之故,善巧所缘主要都是结合空性的意义来说明。善巧所缘里对于五蕴善巧、对于界善巧、对于处善巧、对于缘起善巧,目标都是结合空性意义来说明。

譬如就善巧五蕴这个内容而言,实际上讲的是补特伽罗无我,我和我所为无,这些是配合坏见来说明。因为轮回的根本无明,这个无明的耽着境并不存在,执着它有,就是我执和我所执坏见,可是坏见的耽着境(轮回的根本是无明,无明我执和我所的耽着境)并不存在,从这个方面的分析来做一个了解,这是对五蕴的善巧。所以五蕴当作善巧所缘,实际上是讲我和我所为无,由这个方面来讨论的。

其他的界也是这个样子,处也是这个样子,都是配合空性来讨论,之后,善巧缘起这个部份,虽然直接上不是讲无我,直接讲的内容是十二缘起,不过间接透过十二缘起,讨论无我(我为空),这些都是为了胜慧增长、增广之故,前面所作的准备,所以要修善巧所缘。

广论352页第三行,「缘起谓十二有支」这是善巧缘起,善巧是动词,缘起是对象、是受词,善巧缘起是指对缘起很精通的意思。缘起分成粗分和细分,显然这里讲的不是细分,是粗分。所以一开始讲缘起就是十二分(有)支的缘起,此处所讲的善巧是指对于缘起里粗分行相的缘起善巧,不是讲细分的行相,(因为十二缘起是粗分的缘起)。

细分的部份是中论所谈到的。中观(中论)所谈到万法无谛实,无谛实是因为缘起之故,彼缘起是缘起正理,中观根本慧论谈到,因为缘起之故,所以不灭、不生、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前面因为缘起是作为能成立之因(逻辑推理的正因),以此成立八不:不生、不灭等等八个项目,那个缘起是属于细分的缘起,这里所讲的缘起不是那个缘起,现在这里所讲的是粗分的缘起。

前面谈到根本慧论的缘起非常细分,细分是指要依靠这个缘起去成立空性的意义,表示此缘起和空性的意义非常靠近(它是能立的原因)。此缘起是相缘而形成的意思,相依靠之后有关联而形成,故谓缘生缘灭,缘是相依靠而关联、生是形成的意思,缘起是指相依靠有关联而形成。首先相依赖相依靠能够去除常边,有关联能够去除断边,由相依靠有关联之故,才能够形成,所以称为缘生。

譬如以绿苗作为有法,它是不是靠因缘和合而形成的呢?是靠因缘和合而形成。因为是靠因缘和合而形成之故,所以自己方面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方面不共的就能够存在)这个部份没有,必需要依靠其他者才能够形成。因此这里所谈到就不是缘起正理细分的部份。

就绿苗而言,以这个方式去除常边,所谓绿苗的常边就是指绿苗不必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方面就能够成立,所以「自己方面就能够成立」就称为常边。「相依」的意思是指自己方面就能够成立这个部份根本没有,所以把常边排除掉。

关联就是指和其他的法有关系,如果要和其他的法有关系,基本上的前提是它必须存在,因为存在故才能和其他的法有关系,假设它空空洞洞根本都没有,怎么和其他的法有关系呢?所以前面谈到相依靠故,绿苗自己方面不能够成立(自己方面成立这个部份没有),它是互相依靠,这是指把常边断除掉,自己方面可以成立的部分没有的话,是不是它无呢?它根本就不存在呢?有这么一个疑问?不是的。虽然自己方面不能成立没错,但这一点不会让它成为无,所以后面还要再解释,就是有关联存在,关联就是和其他法有关系,和其他法有关系就应当存在,不能说没有。所以,以这个方式把无、断边,绿苗根本就没有、根本就不存在这是断边,把这个部份排除掉。

就无谛实而言,空性就是无谛实成立,因此谈到空性的逻辑推理称为缘起正理,缘起正理为何可以去除常边、断边?因为缘起正理所讲的就是相依和关联,相依去除常边,关联去除断边,这种解释的缘起是属于细分的缘起,不过这里讲的不是这个。这里讲的是比较粗分的,是十二缘起分支的缘起,前面讲的细分缘起是和空性密切相关的,因为它要去成立空性的意义,所以非常靠近空性的意义,不过就算这里讲的不是细分的缘起,是粗分的,也是透过这个缘起逐渐通过它的,慢慢的也是要和空性的意义有关系,所以是间接(通过)的和空性意义有关系。

这就是《入菩萨行论》胜慧品,佛陀讲的「一切此诸分支者,能仁悉为胜慧说」,佛陀所开示的一切敎法,实际上都是为了了悟空性的意义作准备,不管十二缘起、业力因果,实际上最后究竟的目标都是朝向证悟空性的意义。所以这里十二缘起就算是粗分,但是实际上、在究竟上它还是和空性的意义有关系,细分的缘起当然是直接和空性意义有关系,但就算是粗分的,究竟上还是和空性的意义有关系。

这里谈到缘起,是讲缘起的十二分支,十二分支是要说明轮回流转的情形,最主要轮回流转的情形,靠什么原因而产生?(即流转的过程),所以为什么要说明轮回为什么会持续下去,它不断转动的原因何在?把轮回流转的情形作一个解释说明,这个内容就是缘起的分支(十二缘起分支)。

轮回之所以不断流转的主因是无明,因为有无明作为主要的原因,之后,就会引发烦恼而造业,第二项就是造业。已经造了业后,所造作的业会不会消失不见,空空洞洞都没有了呢?不会。不会的原因是什么?要作说明。因为神识去保管业所形成的习气,(此即)第三个分支神识。为什么要谈到第三个分支神识呢?因为第二个分支造业,造完业是否就消失不见,那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造了业之后,业所形成的习气,它不会消失不见,为何不会呢?因为还有神识去保管它。

接下来讲第三项神识,神识扮演保管的功能,使这个习气能够维持下去,如果习气受到保管,不会坏掉能够持续下去,那不是就要形成下辈子了吗?接下来要解释下辈子的情况是什么?所以就谈到名色任何者的分支。

名色任何者的分支其实讲的是五蕴,谈到五蕴就要讲补特伽罗的形成,补特伽罗的形成当然是靠五蕴的形成,因为有神识去保管习气,既然习气留存下来,不会消失的话,表示习气将来要成熟,就有下辈子了(即又投生到下辈子)。所以下辈子能否形成,当然就是看下辈子这个补特伽罗有、还是没有来决定,补特伽罗的形成有、或没有,当然是靠他的施设基五蕴是不是存在,五蕴的施设基有没有形成。所以要谈到下辈子有补特伽罗存在,首先他的施设基五蕴先形成,所以名色任何者的分支这是第四项。

名就是指受想行识四蕴,色就是色蕴这个分支,这是讲补特伽罗的施设基五蕴,补特伽罗的施设基五蕴形成就是补特伽罗存在,所以五蕴形成之后,就是拥有五蕴的补特伽罗就形成了,可是拥有五蕴的补特伽罗既然已经有了,他的心识当然就会增长、增广,如果心识要增长、增广就必须心识所依靠之处要成熟,心识所依靠之处就是六处,所以接下来第五项就是六入。

入就是处的意思。其次心识要增长、增广不是只有靠六处,还要靠和对境相接触到,接下来就是触的分支。也就是要能去接触到对境,所以要有触的分支,如果接触到对境,就会产生感受。所以前面讲的,首先无明作为动机,之后会造业这是第二分支,再来神识第三个分支,到这里为止,将来会产生一个果,果就是后面四个分支,名色、六入、触和感受,感受这个分支是很奇怪,首先它是一个果,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个果,通常在感受产生的同时,必定引发烦恼,所以感受的能力是很奇怪,虽然它是果,可是会继续引发烦恼,在感受产生的同时,我们内心贪念之心也会产生,如果仅仅只是纯粹引发感受,而没有引发贪念之心,几乎是丝毫不可能的,所以感受会继续引发我们内心产生贪念,这就是爱。

如果贪爱的力量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强烈),会投生到下辈子,引发我们投生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强大),这就是取。取就是取得一个东西,就是下辈子的身体。所以这个取的力量更加强大,已经非常明确,必定会投生到下辈子,一定会得到,那个时候就称为有,有等于是存有,就是非常明白确定,一定会投生到下辈子,所以称之为有。爱、取、有这三个分支是和下辈子有关系,既然和下辈子有关系,接下来就是生,生之后就是死亡,这是十二个分支。

十二分支要说明的内容是轮回如何继续流转下去的情况(流转的情形是什么)?所以就用缘起十二分支来作说明。称为分支的原因是,虽然要解释缘起流转的情形,但在解释缘起流转的情形要分成因果的关系来解释,十二项目里哪些是因?哪些是果?这样做一个解释,所以称之为分支。分支就是虽然讲十二个项目,彼此之间有因果关系存在,因为有因果关系存在之故,所以是一个分支。

而且缘起是相依关联,解释轮回不断流转的情形的时候,这里面几个项目都有相依靠的关联性存在,所以是个缘起。而且讲到这些项目的时候,这个项目是原因?还是果?那个项目是原因?还是果?都会做这样的解释,所以它是一个分支,因此称为十二缘起的分支。

前面讲的是十二缘起分支的内容,若仅仅只是了解这点就不能称为善巧。前面讲的是十二缘起分支的内容,我们学习了之后,也了解了,但对于这些的了解,不能说之为善巧(把这些十二项目的内容利弊都知道了,这还不能称为善巧)。还要再更进一步,也就是广论P352第三行所谈到「谓知缘起是无常性苦性无我性」如此才称为善巧,所以(不仅)十二缘起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善巧的意思是指针对十二缘起要能修无常,要能修苦,要能修无我,这样才能称为善巧。

如何观修无常呢?把十二缘起分支想一想,前前生出后后,这中间一分一秒都丝毫没有中断、没有停止、没有等待,在不中断、不等待的情况下,持续的改变,在改变的情况下,还不断的强化增长,所以在不中断的情况下,它还持续的在改变,这就是生。它没有停,没有停止的情况下它发生改变,所以称为生。生的情况下这种情形还不断的强化,这是无常。所以把无常的情况想一想,它根本都不必停止,它的改变不断的在进行,想一想实在非常可怕了。

譬如:一个人如果把老化的情形想一想,当然会非常害怕,如果不想不会怕,但是老化的情形想一想就有点害怕了,因为老化是完全没有停止的,它不会等待的,我们想一想年月日时分秒,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断在老化,老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没有中间停一下、等待一下,完全没有,因为在无常变化情况之下,不断都在老化,想想真的是一件很恐惧的事情了。

一样的道理,把十二缘起的道理想一想,由前面为因生出后面的果,由因生果这件事情,它不断在变化,这部份(从来)分分秒秒都没有停止过,不断的由因生果,果作因又生果,继续生下去,在轮回里不断的持续,没有停过。所以把十二缘起轮回持续的情况想一想,分分秒秒都没有停过,在不中断、不停止的情况下,它还继续不断的改变,这个改变不断的继续下去,以这样来观修,这是观修无常。以无常作为原因,后面要观修苦,所以讲修无常性、修苦性、修无我性。

法称在《释量论》谈到:「是故无常而有苦」,这是以无常作为原因,之后,来观修苦,这并不是说因为无常之故它是苦。譬如世俗菩提心也是无常、道谛也是无常,但是这里无常观修苦是指轮回里面无常的情形想一想,在轮回里由因生果的部份想一想,无常的内容想一想,唉呀!真的是苦啊!除此之外,如果我们去想一想世俗菩提心的部份,不能说由此而引生苦,所以这里说由无常性观修苦是指轮回里面的情形,轮回里的因生果的情况想一想,会引发内心的痛苦这方面的观修。

所以法称在《释量论》才会谈到「是故无常而有苦」,透过无常的观修,之后来观修苦,(因此)这些项目应该有次第存在,我们平常谈到无常、苦、空、无我,应当有这个次第存在,就是以无常作为原因,而来修苦,这个苦当果,由苦作为原因再引发后面无我的项目,所以前后应当有次第存在。

问:因为相依靠有关联,而形成后面的现象,这是缘起。譬如说杯子放在桌子上,也是相依靠有关联,可是它并没有轮回,我们讲的粗分的缘起或细分的缘起和杯子放在桌子上相依靠有关联有何不同?我们可不可以说杯子放在桌子上也是一个缘起,是不是这样的意思?

答:就茶杯放在桌子上,这当然是缘起,不过前面谈到不管是因缘的缘起,部分(支分)的缘起也好,这时候所谈到的缘起,是指某一个法它的形成,一定要依靠其他的法。所以假设不需要依靠其他者,这个部份的内容要把它完全排除在外,如果要把某一法的形成,它不需要依靠其他者,要把这种内心的执着完全排除掉,必须去思惟相依的意义。如果对相依靠的意义都完全了解的话,对某一法的形成不必依靠他者的想法就完全不会产生了。

相依关联,关联的意思,就是指和其他者有关系,把和其他者有关系的意义,好好想一想,某一法完全不必和其他者有任何关系,这种想法不可能产生,因为都要有关系。就前面讲的这当然也是个缘起,但就这个缘起而言,还不能排除不需要依靠其他者这种想法,所以这就不能称为细分的缘起。

缘起是相依关联,相依是要把常边排除掉,常边就是指不必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就变成常边了。这种不需依靠任何其他者,在我们的内心有这种执着想法要把它排除掉,就必须对于相依靠这个意义要有一个完全的了解。所以茶杯放在桌子上,这当然是个缘起,但在这个缘起里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把不需要依靠其他者这种想法排除掉,不会。为什么?因为茶杯放在桌子上当然是缘起,可是桌子本身可能是不需要依靠其他者、自己方面可以成立,这种想法存不存在?仍然有,有可能产生,所以就不能把常边这部份排除掉。

接下来要想茶杯它自己本身的缘起,就茶杯它自己而言,相依和关联这个条件,相依的意义想一想,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这种执着才可以排除掉。相依的意思是指也许依靠分支、也许依靠其他法、也许依靠因缘,总之不依靠任何其他者,而自己方面单独就可以成立,这种执着一定可以完全排除掉。如果我们把依靠的意义好好想一想,就能把这个执着完全排除掉,对于这种执着要完全排除掉,就要对相依的意义好好的仔细作思惟,可见这个就很细分了。

对于缘起的情况,前者生后者,持续不断的下去,这个变化一直始终都存在,持续不断的下去,这是无常的意义。把无常的意义好好做分析观修,就无常变化而言,也不是往好的地方变化,都是往坏的地方变化,越来越严重,就是痛苦。所以又马上想到痛苦的意义,以无常作为原因成立出苦,来观修苦。之后,就轮回所摄的法而言,(其)因都是业力和烦恼,把这部份好好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因此对轮回所摄的这些法,我们就会了解纯粹都是靠因缘条件的。不需靠任何因缘条件,而自己方面就可以单独成立,这种法一个都没有,就产生这个认识,这是无我的意义。

就对无我意义的了解而言,能够知道轮回所摄的法纯粹(仅仅)只是由因缘和合而形成,亦即指不必靠因缘和合,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这种法根本都没有,这是对无我意义的了解。可见缘起善巧是对于无常、苦、无我这些意义都要通达了,这样才能称为善巧。

「谓知缘起是无常性苦性无我性」,缘起的善巧是指「知」就是通达,所以对于缘起的内容、情况了解,不能称为善巧,善巧是说在它上面观修无常苦无我的意义,能够通达才能称为善巧。不过就算十二缘起的分支,里面也有善业所形成的缘起,不善业所形成的缘起,由善业投生在善道的果报,有十二缘起的分支,不善业投生在恶道,也有十二缘起的分支,所以接下来又解释处、非处的部份。

「处非处者,谓从善业生可爱果是名为处,从不善业生可爱果是名非处」,就善业而言,将来异熟的果报,仅仅只是纯粹投生在善道,不可能投生在恶道。同样道理,就不善业而言,靠着这个不善业的因,将来异熟果报的果,纯粹仅仅只是恶道,不可能成熟出善道的快乐,那是丝毫不可能,所以这称为处与非处。

前面谈到十二缘起的分支,这是整体(整个缘起)来讲,前面的因生后面的果,这里所谈到的处非处是指个别的情况,是指善道的缘起和恶道的缘起。「处非处者,谓从善业生可爱果是名为处,从不善业生可爱果是名非处,处非处善巧者即如是知」,「即如是知」是指不是因为其他者,因为由善的业作为因,它的异熟果报纯粹就生出善道的果,不是由其他者作为原因;如果不善业作为原因,将来所生出来的果是恶道,成熟出这个异熟果报,这也是因为由不善业作为原因,不是由任何一个其他者,没有其他的能生之果存在。因此在我们得到身体上这个补特伽罗我不能成立,这个方面要知道。所以「即如是知」是指善的果成熟出善道,不善的果成熟出恶道,一定是纯粹只有那个原因而形成,不是还有一个能生果存在,所以身体上这个补特伽罗我不能成立,这部份要了解。

从这方面来讲,也是指我是没有的,因此也是讲无我的意义,前面十二缘起整体的部份是讲无常、苦、无我,配合这个意义来作解释,即使是处非处,还是配合无我的意义来解释,所以里面主要讲的是无我的意义。因此之故,在十二缘起的部份这是总体,处非处的部份是个别。「此即善巧缘起,其中差别,此是了知各别之因」差别的意思是指处非处是个别,因为它是了知个别的原因,善业投生在善道,不善业投生在恶道,这是个别的因,所以处非处的部分当个别。

从不善业生可爱果才是非处,从不善业生不可爱果就是处,「处」当作原因来解释,所以不善业生可爱果,由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异熟果报,这样的因,不是成熟出一个快乐的异熟果报,不善业不能当它的因,所以称为非处。如果要生出一个快乐的果它的因,假设是不善业就不对,不能当它的原因,所以称为非处。因为不可能从不善业生出快乐的果报,所以不是它的原因。

这些感受都会产生贪爱的,譬如苦受产生的时候,当然会产生贪爱之心,对于没有痛苦,多么的好啊!这种爱执之心会不会产生?当然产生,所以苦受产生一定陪伴着产生贪爱(爱执)之心。其次,一般而言舍受产生的时候,舍受直接的果是产生愚痴(浑然不知)。譬如睡眠,舍受产生的时候,当然会产生愚痴,经由这个愚痴,贪爱会逐渐产生。譬如在舍受的情况产生之下,例如产生了睡眠,可是睡眠之后,还继续很想睡觉,所以产生了贪爱,是不是这个样子。

问:临终对热生瞋,所以生到寒冰地狱;对冷生瞋,所以生到热地狱,这是不是说,不是指有贪爱才会引生投生到下辈子,所以不一定是贪爱才会引生到下辈子,譬如对食物产生瞋就生到饿鬼道去。

答:前面你讲的过程完全正确,首先对于炎热产生瞋恨之心,因为对于炎热产生瞋恨之心,由这个瞋恨之心,引生出对冷的贪爱(爱执)之心,由对冷的爱执之心作为推动的力量,推动他到达寒冰地狱里,所以投生寒冰地狱的推动力量是贪爱之心,不是前面那个瞋恨之心。对于寒冷感到瞋恨,由这个瞋恨引发对于炎热贪爱之心,由这个贪爱之心会牵引让他投生到炎热地狱,所以这个神识牵引的力量是贪爱的力量,不是前面瞋恨的力量。

前面谈到处和非处,其实有二种解释,大家可能有疑问产生?首先,处、非处的「处」解释成原因的意义,从这个方式来做解释。所以由不善业产生痛苦的果报,它是处的意思,就是指它是苦的原因,由不善业产生快乐的果报,它是非处的原因,就是指不是它的原因,不善业会产生快乐的果报,不可能,不是快乐的原因,不是快乐这个果报的原因。所以由善业产生快乐的果报,它是处,亦即它是它的原因(它是快乐果报的原因),这是就善业而言。

但是由善业产生痛苦的果报,它是非处,即指它不是痛苦果报的一个原因,所以称之为非处,这种解释就是当作原因。所以善业本身是快乐果报的原因,它不是痛苦果报的原因。不善业本身是痛苦果报的原因,不是快乐果报的原因,这样来做解释,把处解释为原因,这是同样的意义。

第二个处,解释处于实际的情况(处在实际的情况当中),譬如由善业得到快乐的果报,这种情形是确实存在的,处在实际的情况里。由善业得到痛苦的果报,这是不处在实际的情况里(实际情况没有这种情形的)。(我造作善业会遇到痛苦的果报,实际上的情形没有这样,所以不处在实际的情况里面。);由不善业产生痛苦的果报,有啊!这是处在实际的情况当中,确实有的;可是由不善业产生快乐的果报,不处在实际的情况里面,(实际情况里不存在这种情况的意思)。所以,处把它解释为原因,或者解释成处在实际的情况上,二个都可以解释。

第二个意义,处在(处于)实情当中,处于的这个部份,也许大家有这么一个疑问存在?就是由不善业生出悦意的果,这是非处。非处的意思就是不处于实际的情形当中,就是没有这种情况的意思。为什么对于不善业生悦意的果是一个非处,这方面作一个善巧呢?(善巧处、非处),善巧非处是指善巧不善业生悦意果是非处,这个部份不是要善巧吗?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是不是指善巧的对境?善巧的对境是不是指由不善业生悦意果呢?不可能。因为不善业不会生出悦意的果,就(这个)善巧的对境而言,由不善业生出一个悦意的果,不可能,根本没有这种情况,既然没有这种状况,如何对它做一个善巧呢?所以就不是了。

善巧非处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善巧不善业生出悦意果这件事情,实际上的情况根本就没有,不会有这种情况,所以它是一个非处。对于不善业生出一个悦意的果,它是一个非处,这件事情完全善巧精通的意思。由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果报,这个在所知上根本不会成立,因为根本就没有,所以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不能说对它善巧,因为根本不存在,不能说我对它善巧。

可是由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果,这件事情是没有,它是不会发生的,这个情况有没有呢?当然有。所以把它称为非处。对于这个事情善巧精通的意思,就是指完全知道不善业生出快乐的果报,这个事情完全没有,这个事情他很清楚很明白。譬如补特伽罗我,当然是没有的,不过补特伽罗我不存在,这件事情有没有?当然有。如果说补特伽罗是没有的,我们说补特伽罗为无,这个说法当然有(这是存在的、这是有的),所以跟这个情况完全一模一样的。

由不善业生出快乐的果报,当然不可能生出快乐的果报,由不善业生出快乐的果报,这件事情根本就没有(这件事情是不可能),这是非处,这部份有没有?有。所以对这部分了解精通,把它称为善巧的意思,(亦即)善巧它为非处。或者这样讲,不善业生出快乐的果报,这个没有,不过不善业生出快乐的果报是一个非处,对于它是一个非处,完全了解的话,就称为善巧了。

所以这里善巧非处,不是指善巧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果报,不可能,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可是不善业生出快乐的果报,这是一个非处,这部份是有的,这部分完全知道了,这称之为善巧。

问:关于由善业生出可爱果,是指增上生解脱成佛这方面还是包括世间追求的东西(坏苦的部份),所谓可爱果的范围是指什么?

答:这个是轮回里的幸福美满,不是解脱和成佛,为什么呢?因为这里谈到个别,其中差别就是指轮回里的情形,轮回里个别的情况,所以是属于轮回里的法。

问:可是这样就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世间恶人做坏事之后,譬如贪污得到很多钱他在享受,这种····所谓可爱果是由····

答:所以我们要稍作补充,可以说善巧精通补特伽罗我为无,但是善巧精通补特伽罗我就不可能了,因为补特伽罗我根本就不存在,不存在的法,怎么作一个善巧呢?不可能善巧补特伽罗我,因为它不存在。可是补特伽罗我是不存在的,这件事情可不可以善巧,可以啊!因为补特伽罗我本来就没有嘛!所以对补特伽罗我不存在,这件事情非常善巧精通,有啊!可以啊!但不能说对补特伽罗我很精通善巧,就不可能了,跟这个例子一模一样。

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果报,要对这件事情善巧,可不可以善巧呢?不可以。因为由不善业不可能产生一个悦意的异熟果报,不可能啊!可是由不善业生出一个悦意的果报,这个部份而言,它是一个非处,或者说它不可能是它的原因,这件事情我们能不能善巧呢?当然可以啊!由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果报而言,这件事情完全不可能发生,这是一个非处,对这个部分完全明白了解,那个可以善巧啊。

这里谈到的善巧不是说对于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果报,对这件事情非常善巧,因为这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可是对于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果报,这件事情是没有的,它根本不会发生,这件事情能不能善巧,能够啊!他非常明白了解,就称之为善巧。就像前面讲的补特伽罗我一样,补特伽罗我为无,所以不可能对补特伽罗我很善巧,不可能,可是补特伽罗我,他是不存在、它是没有的,这件事情我们可不可以去善巧精通呢?可以啊!所以这个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中文的翻译里可能漏了一个字,所以大家会产生许多的疑问,「处非处者,谓从善业生可爱(的异熟)果是名为处,从不善业生可爱(的异熟)果是名非处。」所以要加上异熟这个词句,大家会比较了解,《俱舍论》有讨论到异熟果,异熟的意思,因和果之间一定要隔一世,(一世而中断)他一定有一辈子作为中断的。譬如异熟的因和异熟的果,由因成熟出果,因和果一定要隔一世。所以上辈子作为因,他的异熟果报要出现的话,只要是称为他的异熟果的话,不可能这辈子,一定是下辈子以后,所以才称为异熟果。

这里谈到的不可爱果是指异熟的果报而言,一定是上辈子和下辈子之间要隔开的。但是这里要谈到刚刚你问到的这个问题,就是这辈子得到一点点钱财,一些快乐,这个应该是上辈子的业的果报。譬如小偷去偷钱的时候,有些小偷去偷钱偷到了,可是有些小偷去偷也没有得到,所以就能够偷得到财富而言,这必须说是得到财富的果,这个果应该是上辈子的因,这辈子偷盗的行为只是一个帮助的力量而已,所以这个行为本身,或者这件坏事本身,它是一个帮助的力量,它的业是上辈子已经造作了,但是这个业要成熟的时候,是这辈子一个行为去帮助这个业,因此成熟了,所以他得到了钱财,是就他上辈子已经累积的因。

这辈子小偷去偷的时候到底得到钱财?还是不得到钱财?能得或不能得决定的力量是靠上辈子的因,不是他去偷,是因为靠上辈子的因存在之故(上辈子的因存在情况之下),这辈子一些行为去推动它,因此这个因成熟果报出现,所以就他得到钱财,应该要这样讲。这辈子得到财富,应该是前辈子有一个快乐的原因,所以这辈子得到财富这件事情,跟这辈子我去偷的行为,这二者没有什么关系存在。就得到财富而言,它是一个快乐的果报,应该是以前有一个因存在,前辈子要累积一些善业的因,不过就算是善业也是属于轮回(有漏)的善业,有所漏失的善业,这只会成熟出轮回里一些小小的幸福快乐。这些因不能称为纯净的善业,所以它会成熟出一个轮回里快乐的果报,这种因都是属于有漏善业的因,普通的一个善业而已。

可是我们前面谈到他得到这一点钱财的行为,是小偷的行为,所以就小偷的行为本身可以当作因,它会累积一个新的恶业,要这样来做讨论,所以就得到财富而言,它只能当作果,上辈子有一个因存在,可是我现在帮助这个业成熟的因,这个行为是小偷的行为,小偷的行为本身其实它是一个因,他会造作一个新的业,将来会成熟出这个业本身的一个果,所以要这样分开来讨论。

如果就小偷去偷盗的业而言,所造作的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罪业,将来成熟出非常严重痛苦的果报,为什么呢?假设小偷去偷钱是偷银行(台湾老百姓共通的钱)去偷100元等于是偷2300万人每一个人的100元,罪业就非常严重,得到的钱是只有100元,可是累积的罪业是从2300万人每个人那里我偷了100元,这样的罪业就非常严重。

平常熟悉律藏才会知道偷盗业,因为熟悉律藏里面才会解释偷盗的业怎么才算完整齐备,要这些了解之后才会善巧。

我们前面谈到的善巧所缘,应该和胜观密切相关,善巧所缘讨论到对象都是无我意义结合在一起,因此之故,对境都是属于甚深微细的部份,应当是胜观的对境,为什么这里把它列入属于安止的对象呢?前面谈到这些善巧所缘的对象应该都是指胜观,和胜观相关,不是这个样子吗?会产生这个疑问?所以要回答这个疑问。至尊仁波切底下就做了一个答复,「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缘之时,谓于蕴等所决定相,任持其心一门而转」作为安止所缘和作为胜观所缘,这二者不太相同,作为胜观所缘,胜观会对于所缘的对境进行分析。但是把这些对象作为安止所缘,是指经由前面的通达,对于这些内容非常的明白确定,就已经明白确定的部份内心去执取它,专ㄧ安住在上面,所以是安止所缘。

前面所谈到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者是缘起和处非处,这部份的内容仔细的作思惟,思惟的时候它的内容都和无我的意义相结合在一起,因此把这些内容好好的思惟,当然逐渐可以破除我执,因为我执逐渐减弱、逐渐破除之故,同时烦恼也会逐渐的破除掉,因此内心的妄念涣散也会逐渐的破除掉,所以当然对于内心的安住就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一个原因。

或者这样讲,前面谈到的内容都是甚深、深奥的内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起、处、非处和无我的意义结合一起之故,这些内容都是很深邃、很深奥。当我们内心去思惟一个很细的、很深澳的意义的时候,心自然的就能够安住,自然的就能够离开涣散,因为对境是很深澳的意义,所以这时候对于内心的安住当然就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从这二项来说明。

至尊仁波切谈到这里所讲的内容和胜观的段落就不太相同了,胜观的时候对于所缘对象要进行分析,是这个原因、是那个原因来进行分析。可是就安止而言是经过分析之后,最后一定会有一个决定,就是由原因分析之后得到一个决定,由这个决定会产生一个定解,定解就是很确定它就是这个样子,就所产生的定解这个部份,心专一的朝向上面(指向上面)的时候,专一的安住在上面,从这个角度来看,把它称为安止所缘。

由这个举出原因(理由)来做说明,然后做很多的推理,之后,会得到一个结论,再对于这个千真万确的肯定它就是这个样子,内心里下了一个定论,这是定解。之后,心就指向这个定解然后专ㄧ安住在上面,因此之故,这个当然是安止。假设是胜观对境就不是这个样子,它要透过许多的逻辑推理来作一个分析,所以胜观缘取对境的时候是属于演绎的方式,散开来的。安止缘取对境的时候是属于归纳的方式,全部把它收摄过来,从这里来讲的话,这个段落当然可以当作安止的所缘。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1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7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9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0 看不见的东西,不等于没有[栏目:本性法师]
 科学的发展与佛教[栏目:钵水明镜·传喜法师开示录]
 我在闻思的时候,往往喜欢学习没有学过的经论,而以前学过的却不愿意再学,我知道这很不好,请问应该如何改..[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三章 和谐的正道[栏目:阿姜查禅师]
 不信因果之害[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养心二十四字[栏目:宽见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