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7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56

《广论奢摩他27》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3-21

现在谈到的段落是如何成就安止,在成就安止方面,分成两个大纲,首先说明:一、如何生起无过失的的等持。二、以此住心生起的次第。分成这两方面来做说明的。透过这两种方式,就能成就安止,首先要引发无过失的等持、安止,在内心先产生,慢慢经九住心的次第,就会得到它的果,获得安止,大纲分成两项,通过这方面就可成就一个果,能获得安止。一、首先生起无过失的等持,分成三项来说明:(一)在持心于所缘的前面要先怎么做?(二)之后正在持心于所缘的时候要怎么做?(三)已经持心于所缘之后,已经做到了,之后该怎么做?于所缘的对象,心要维系在上面,前面要做什么?中间要做什么?后面要做什么?

现在(一)「在前面要做什么」的段落,前面要做的就是加行法。在还没有正式观修缘取所缘的时候,前面要做些什么事情?前面要做的是加行法,主要是六加行法:依止善知识段落曾经说明过了,前面谈到从依止善知识开始,到最后胜观之间,全部都需要有加行法。因此,现在在持心于所缘的对象的时候,当然也需要有加行法。这六加行法之中,首先主要要调整动机,接下来要正式观修安止,观修安止对我所修安止有什么功德、利益、好处,这个也要先思惟一下,调整动机之后,思惟一下观修的利益。之后才进入所缘的对象,正式去观修所缘取的对象,这是正行的段落。前面因为思惟它的功德利益之故,对后面要进行的正行观修,会产生兴奋好乐之心,很想去做实修。

接下来(二)正式持心于所缘对象的时候,应该要怎么做?持心于所缘对象这个部份,分两个段落来做说明:就是(1)所缘对象→持心的基础,作一个说明;之后(2)如何持心于所缘的对境。首先就(1)持心的基础是所缘的对象,所缘的对象要分二项:总体说明「所缘的对象」是什么?这个阶段讨论「持心的所缘对象」是什么?总体要分三项来说明:(a)正式的说明「总体的所缘对象」是什么?(b)何种人应观修什么对象?(c)所缘对象不同的名称是什么?

前面(a)(b)二项已讲解完毕,现在讲第三项(c)不同的名称是什么?三:显示所缘异门(不同的名称)(P.355 倒4行)。现在谈到所缘对象,讨论了四种:(1)周徧所缘(2)净行所缘(3)善巧所缘(4)净惑(烦恼)所缘。对四种所缘对象,全部都是所缘,可是在很多的书里面,讲到所缘却不用「所缘」这个名称,而用其它的名称。归纳起来,其它的书其实是讲到,却用不同的名称。

「即此1影像、亦名2三摩地相、亦名3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4三摩地方便、亦名5三摩地门、亦名6作意处、亦名7内分别体、亦名8光影(P.355倒3行)如是等类,当知名为所知事同分影像诸名差别。」共八个名称,讲的都是所缘,但用不同名称,这个段落叫「显示所缘异门(不同的名称)。虽然有好多不同名称,解释第一个即此1影像容易明白了解。前面说三:显示所缘异门正式修等持所缘取的对象、摄持心处,就是心要摄持、要持心的对象,就在前面所讨论过的,内心中所出现所缘对象的影像,称之为影像。举一个例子:净行所缘所缘对象,内心贪心较重时,修不净观。修不净观,修安止所缘对境,不是不清净的对境。为什么不是不清净的对境?因为它是根门识的对象,我们观修时,不是用根门识来禅修,应该是用第六意识来作禅修。如果是用第六意识来作观想,所缘取的对象,当然不是外在不清净的对象。

因为不清净的对象,是根门识所执取的对境,但是能观修者不是根门识,是我们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所要缘取的对境,当做持心之处,应该是在内心所出现的影像。就所缘的对境,让对境的形相→影像,在我的内心里面出现,在我的内心里面继续保持,不断维持下去,这就称为观修。观修时候所缘取的对境,举这个不净观为例子,不是不清净的对境,因为不清净的对境,它是眼识所执取的对境,现在观修是用第六意识来观修。不清净的对境本身,要在我的内心出现它的影像,影像继续在我的内心保持下去,这称之为观修。在我的内心出现不清净的对境,它的影像→出现的形相,即前所说心中所现所缘对境之影像,所缘对境它的影像,它的形相,用第六意识一直去专注指向于它,这称之为观修。

广论里面谈到,第三:显示所缘异门,正定所缘摄持心处,即前所说心中所现所缘之影像,这里面谈到所缘异门的时候,心所缘取的对境,做为修等持所缘依靠之处,前面谈到各种所缘的影像,我们实修观想,所缘不是所缘的本身,而是所缘的影像,才是真正的所缘。所缘的影像用不同名称,是同义词,不同书用不同名称。界定修安止所缘对象是什么?这里谈到很多所缘,安止所缘不是字面上所说的所缘,而是那些所缘的影像。正式修持禅定,摄持你的内心,正式的所缘是所缘的影像,才是真正的所缘。这些所缘在我们第六意识里面所出现的形相,才是禅修要缘取的对象,影像和所缘形相都是相类似的意思,所缘不是所缘,真的所缘是所缘的形相。安止的所缘,所要缘的对境,不是前面所说的那些所缘,而是前面所说那些所缘的影像。

影像就是心中所现,心中所缘取的对境,要在我内心第六意识出现一个形相,所缘在我内心出现一个影像,才是修安止的所缘。对境在我的内心第六意识出现的形相,它有很多名称,叫影像。即此影像本身、亦名三摩地相,也可称三摩地相、三摩地所行境界(三摩地所行方便)、三摩地门、作意处、内分别体、光影,异门是相异不同名称,如是等类都是它的名称。当知名为所知事同分影像诸名差别,了解前面的这些名称都是所知的对象→对境、事,所缘的对象,内心所出现相类似(同分)的影像,诸名差别各种不同名称,所要观修的对象是所缘,所缘在我内心所出现相类似的影像,影像有很多不同的名称。

明此处所缘者(P.356 巻15)

要说明这个段落所缘的对象,到前面把三项讲解完毕,进入根本大纲的第二项。前面根本大纲第一大项,关于总说所缘的理论。在总说所缘的理论要分三项:第一项,所缘基础是什么→正式说明所缘对象,有什么的理论。第二项,何人修何种所缘。第三项,了解所缘对象有什么不同名称,显示所缘异门。这三项合在一起是第一大纲总说所缘的理论,总体的说明。

现在进行到第二项,界定清楚这个段落所缘的对境,明白界定清楚,前面讲了很多所缘。至尊大主谈到成就安止的时候,这个段落要缘取什么对境?所缘的对境要明白界定。已说如是多种所缘,前面说了所缘对象是什么的总体理论讲了很多。今当缘何而修止耶,现在讨论如何成就安止的时候,修安止要缘取什么对象,来成就安止?答如前经说,无有限定,答复:前面已引用佛经讲解过了,并没有固定,实修的时候不是要有一个固定的对象。须各别缘,以补特伽罗有差别故。不同的人修不同的对象。就某一个人个别情况,要观修某一个对象,不是每一个人全部观修同一个对象。

尤其上品贪行者等修奢摩他时,所缘各别决定。但是在个别情况下,它的所缘却是决定的前面总体来讲禅修时缘取什么对象是不固定的,因为每一个人情况不一样,所修对象不一样,不能全部都修同一个对象。可是个别情况之下,它的所缘却是固定的贪心比较严重修什么所缘?愚痴比较严重修什么所缘?瞋恨比较严重修什么所缘?内心散乱修什么所缘?贪心严重的修不净观,除了不净观修其它所缘都不适合。对这个贪心比较严重的补特伽罗,所缘是固定的。然而上品贪行者修不净观,镇压住较严重的烦恼,修其它所缘都不适合。贪瞋慢愚痴严重者,所缘固定的,修其它所缘都不恰当。各别士夫修各别所缘是固定的。

后面说明原因,若不尔者,为什么各别情况之下,修各别所缘是固定的?譬如贪心的力量强大,一定修不净观。若不尔者,纵或能得奢摩他相应三摩地,然不能得实三摩地。若不久修净行所缘,尚说不得正奢摩他,况全弃舍净行所缘。各别士夫修各别所缘对象是固定的。若不这样子做,虽然安止可得相随顺的等持,也不能得真正的安止不能得到的原因?就算修净行所缘,都要经很久的时间,如果不能花长久功夫在净行所缘上,那不能够得到安止,声闻地里面有讲过了,若把净行所缘丢掉了,就更没机会得安止了。

某一个人个别情况是固定,一定要这么做的,譬如贪心力量比较严重,当然所缘一定是不净观,这个是确定的,若不这样子做,不可能得到正式的安止,只可能得到安止前面相随顺的等持,就算得到,也可能衰损,也不会更加进步。如果等持不能进步,不能变成安止,所以安止根本得不到。不这样子做,不能得到安止的原因?声闻地里面讲到,各别士夫修各别所缘,在净行所缘的段落,首先要前面里(前行)修净行所缘,要花很长期时间,把内心烦恼全部镇压住,之后才进入正式实修安止的方便,实修才能得到正式的安止,必定要这样子做,净行所缘要花很长期时间。现在净行所缘都不做,成就安止更没希望了,内心烦恼不能压伏住,如何得到安止更加不可能了。

若不久修净行所缘,尚说不得正奢摩他,况全弃舍净行所缘。没有长久修净行所缘上,安止不可能得到。(P.353第2行)又净行所缘上品贪行等易除贪等,贪心比较严重透过净行所缘,比较容易去除贪念之心。因此之故,依此易(容易,但没讲快速)得胜三摩地,靠着这个方式易得殊胜的安止、等持,容易得到。前面讲容易后面又讲要长久,前后并不相违背,因为讲容易,并没讲快速,容易和困难相违背的,说容易就不会困难,容易和长久并没有相违背,说容易可能要非常长久。

多寻思者(妄念多,胡思乱想),尤应修(出入)息。(P.356第4行)

前面举修净行所缘,贪心力量强大者,修不净观。

瞋恨之心力量强大者,修慈心观。

愚痴之心严重者,修缘起观。

傲慢之心严重者,修界分别观。

心思散乱胡思乱想比较严重者,修数息(出入)观。(P.351 第7~12行)

数息(出入)观,一心专住鼻孔气息的出入,一心专住所缘缘在对境。缘在气息出和入,心易变成无记,比较不会胡思乱想,对境本身是无记的对境。所缘对象是善,易引发胡思乱想,想到它的美好,会想很多;所缘对境如果是不善,内心会产生不悦意、不高兴的很多念头;所缘对象如果是无记,心比较容易安住在上面,心比较容易趣入于无记。缘取鼻孔气息出入的时候,对象是无记的对象,心很容易安住,容易平稳下来,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气」是我们命所依靠处,能不能活命就靠「气」,「气」和性命密切相关。心专住在「气」上,这是我的命,跟我很靠近、息息相关,心比较能安住在上面,有这个好处。心专住在上面的同时,首先气息的出入是自然的,自然的呼吸,自然的出入,心也容易达到自然平稳,不疾不徐,修出入息的时候,也不必特别造作让气息很快或很慢。气息自然的出入,心放在上面,心续自然趣入之故,心也自然达到平衡。经教乘门没有谈到,密咒乘门有谈到心和气同时趣入,当心放在出入息上面的时候,平稳出入的时候,心也容易稳定下来,「气平稳,心也平衡。」

若是等分补特伽罗,或是薄尘补特伽罗,于前所说诸所缘中,随意所乐作所缘处。(P.356 第5行)若是贪念之心比较严重,妄念之心比较严重,是什么情况?各别情况讲解完毕了。但是有一种烦恼都平均的,没有哪一种特别严重,或者烦恼都很薄弱的,若是等分(烦恼平均)薄尘(烦恼薄弱),喜好所缘对境都可以拿来作实修。

又修次第中下二编(莲花戒论师作),依于现在诸佛现住三摩地经三摩地王经,说缘佛像修三摩地。觉贤论师说多所缘,如云:「止略有二,谓向内缘得及向外缘得。内缘有二,谓缘全身及依身法,缘身又三,谓即缘身为天形像、缘骨鏁等不净行相、缘骨杖等三昧耶相。缘依身法又有五种,谓缘息缘细相缘空点缘光支缘喜乐。向外缘者亦有二种,谓殊胜平庸,殊胜又二,谓缘佛身语。」(P.356第6~10行)

 

觉贤论师说「安止所缘可分为二种:(一)向内所缘而得到的安止、缘取内在对象而得到的安止(二)向外所缘而得到的安止、缘取外在对象而得到的安止。」向内缘可分二种:(一)缘取全身、(二)缘取依靠在身体上面的法→依身法。向内所缘缘取身体又分三种:(一)缘取身体为天尊形象、(二)缘取骨鏁等不净行相、(三)缘骨杖等行相。

向内所缘缘取依靠在身体上面的法→依身法,有五种:(一)缘息、缘取气息的出入,(二)缘取细微形相、(三)缘空点(明点)、(四)缘光支(光亮的分支)、(五)缘喜乐(快乐)。

向外缘分殊胜和普通二种,殊胜又分(一)缘佛身→缘佛像、(二)缘佛语。修次第中下二编(莲花戒论师作),说缘佛像修三摩地,缘取佛陀身体修三摩地现在去缘取佛身观修,是在《广论》下士、中士共通的道路修心已经结束了,净行所缘已观修过了,贪心严重、瞋恨之心严重、愚痴之心严重等,已压伏了力量强大的烦恼,把这个当前提,这个已经达到的情况,现在去缘取佛身观修当然可以,这是第一个原因。

其次第二个原因,现在《广论》这个段落是要引入密咒乘的道路,止观方面产生造作的觉受之下,先观想佛陀身体的形相,止观只要产生造作的觉受,接着要引密咒乘门,观想佛身形相,将来进入密咒乘门,观想本尊的形相,会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修安止,缘取的对象以佛身为例,前面共通道路修过了,将来进入密咒乘的道路,观想佛身,对将来实修有很大帮助。佛身的观想,本身也是殊胜的,引了《修次中、下编》、觉贤论师提到是向外缘的殊胜者、佛尊阿底峡《道炬论释》也引用到了。前面已引经据典作了说明,根据教言开示,缘取佛像来作观修。

缘取佛像来作观修,它的必要性、原因、特色作说明。

其缘佛身摄持心者,(1)随念诸佛故能引生无边福德,(2)若佛身相明显坚固,可作礼拜供养发愿等,积集资粮之田及悔除防护等净障之田,故此所缘最为殊胜。(3)又如《三摩地王经》说临命终时随念诸佛不退失等功德,(4)若修咒道于本尊瑜伽尤为殊胜,有如是等众多义利。(P.356 倒数2行)

某一人缘取佛身作观想,摄持心者,它的功德利益如下:

(1)随念诸佛,故能引生无边福德。

(2)观想佛身明显坚固,作顶礼、作供养、发愿,是福德田的对象,忏悔罪障也可当对象,以这个来作观修,当然最殊胜了。

(3)又如《三摩地王经》说,好好观修将来死亡临命终时,随念诸佛,忆念清晰的好处、不退失等功德。

(4)若修咒道于本尊瑜伽,好好观想,实修密咒乘门,观想本尊瑜伽更有帮助。

共引用了四个特色。

必要性解释】:

 

这里不要误会,其缘佛身摄持心者,这个项目缘取佛身,不是我们放一尊佛像,内心来缘取这一尊佛像来作实修,不是指这个意思。当然必定要有佛像,心缘取佛像之后,内心要产生定解,确定真真实实就是佛陀本身,佛陀亲自降临,缘取佛陀亲自本身来作观修,应该指这个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来观修安止,这个意义是前面所引《修次中、下编》所讲的来观修安止,当然也靠一尊佛像,我先去缘取这一尊佛像,不是把衪土木石头做成的一尊佛像,我缘取来作观修,这样就错了。当我缘取佛像时,内心缘取它的时候,心中要坚决确定,这是佛陀本身亲自降临,我是缘取佛陀亲自本身来作实修。如果这样子去修,把佛陀行相观想很清晰,内心很坚固,没有动摇,宛如拜见佛陀,好像佛陀亲自降临一样,因此亲自从佛陀得到加持。这里谈到许多功德利益,谈到几个必要性,这些功德利益才会产生。

如果我把它当成一件物品,是一尊佛像,我去缘取它的话,那怎么会有这些功德利益?现在谈的不是指物品的佛像,而是我去缘取这尊佛像之后,我的内心要去把它当作佛陀亲自本身降临,我是缘取佛陀来作观修。因此之故,还会得到一个利益,我把衪观修清楚、清晰的话,将来临命终时,就会想念起佛陀,好像亲自拜见佛陀,佛陀亲自降临,赐给我加持,自然接引到净土之中,所以才会有这个利益。真的像字面上所写,其缘佛身摄持心者,直接把它当佛像作解释,怎么会有这些加持力呢?这是缘取佛像来作观修,但是要把它视同佛陀亲自本身来作观修。我们要观佛像,要把它观成活着的佛,因为我们过去没有看过真正的佛,譬如我们要观释迦牟尼佛,世尊唐卡就有很多种,选一尊相应的,观成活着的佛。观根本上师、仁波切或法王为佛来作观修也可以。

有如是等众多义利,字面上讲只有四种利益好处,不祗四种,还有很多。

又此胜利及思佛之法,广如《现在诸佛现住三摩地经》所明。又如《修次下编》所说,定应了知,因恐文繁,兹不俱录。故求所缘既能成就胜三摩地,余诸胜事兼能获得,如是乃为方便善巧。(P.357第2行)又此胜利(利益)及思佛之法(观修佛身),详细的方法如《现在诸佛现住三摩地经》内明白做了说明,又如《修次下编》也明白做了说明。在观想佛身上,有什么功德好处,但要如何观修,在我的心中,能够出现佛身行相明晰,这种禅修方式,佛经、《修次下编》也说了,可以自己去看,就会明白的。至尊仁波切引用经文,要讲的都是关键重点,精华的部份摘录出来,作个说明。其它有些方面是很容易自己去看而明白了解的,文句繁多的,就不摘录在这里了。

在缘取佛身来修安止,一方面也可以成就安止,一方面又有许多必要性、殊胜特色。前面引用了四项,这四个项目引用了《现住三摩地经》、《修次下编》作为来源根据,这样的解释说明,总是有来源根据。故求所缘既能成就胜三摩地,所追求的所缘对象→佛身,能成就殊胜三摩地(安止)。余诸胜事兼能获得,如是乃为方便善巧。有很多必要性,附带很多利益,也能够去达成。修安止的时候,要有安止的所缘→所缘佛身,去应用所缘作实修,一方面也成就等持,很多必要性又能达成。用这个所缘来作实修,乃为方便善巧

莲花戒《修次中下编》、《道炬论》提到佛身作为所缘对境,来作实修安止,解释这种实修方便善巧。我们现在这个段落,直接缘取佛身作实修非常困难,原因是共通的中、下士的道路,这些我们都还没有完整学习完毕,就菩提心部份,还没作观修,现在烦恼力量强烈,贪念之心力量也强烈、瞋念之心的力量也强烈、愚痴之心的力量也强烈,这些都还没有锻练过,现在直接缘取佛身作为所缘的观修,当然是比较困难。

现在我们这个阶段,不要去观修安止比较好一点,因为造作菩提心没有产生之前,去修安止都没什么好处,这是第一个重点。第二个,现在观修的时候,就算没有得到安止,在内心的稳定稳固不让它摇动,这方面的观修可以做,这是有必要的。虽然没有得到安止,但可以随顺类似等持,先作准备,这方面可以来作的。我们现在把中下士道路完整学习完毕而已,都有点困难,在这些道路没有完整学习完毕之前,不能好好修安止,随顺类似安止的等持也不修,这是太可惜了。因为随顺安止的等持稍为作一点禅修,对中下士道路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不能正式实修安止,随顺类似安止的等持修一修很有必要。

随顺类似安止的等持实修,前面谈到净行所缘,这一部份好好实修有很大帮助,直接缘取佛身作观想有点困难,应该对净行所缘花多一点时间来作禅修,内心很容易稳定,之后好好学习教法。随顺类似的等持我得到了,内心很容易稳定,我直接去修安止,其实危险比较大,利益又很小,因为造作菩提心觉受都没有产生,去修安止都没有好处的。所以至尊仁波切开示教法的时候,把安止禅修放在菩提心后面,这是有原因的。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8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6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2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不学大笨厨[栏目:圣开法师]
 药师佛咒的殊胜[栏目:药师佛·文集]
 真正的佛光在自性中[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六字大明咒成就者(三)[栏目:观音心咒感应录]
 萨迦世系史[栏目:历史源流]
 曹洞宗五位君臣[栏目:禅宗·曹洞宗]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六讲[栏目:南亭法师]
 忘我[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不倒翁[栏目:成功的理念·迷悟之间 ]
 The Silent Buddha [Generosity][栏目:Buddhist Tales For Young & Old]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