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1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16

《广论奢摩他31》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4-25

今日从科判的角度来进行复习,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菩萨的修行主要是后二波罗多,禅定度及般若度。最后主要学习的也是此二度,不过不代表我们开始学习不能够学此二度,不管行者是菩萨或是修行者是下士夫也好,中士夫也好,对于止观的修行皆是非常重要。因此我们不能误解,特于后波罗蜜多,刚开始不可以修止观之意;譬如菩萨修行时,刚开始是依次第修布施度、持戒度等,但不表示止观刚开始不能够学习。

我们从宗大师第一与第二科判看得出来修习止观之胜利。显示此二摄一切定,一切定指我们在打座禅修时,有不同的修行方式。例如说各种的闭关、各种的成就,譬如修密续或本尊的修行,生起及圆满次第的证悟等等。显教里有六神通,修很多种不同的禅,因此要对一切定有如此的理解。以精进的修行者而言,整个修行禅定的过程,都涵盖在止观里面,也可以说是一种随顺止观。

第一个修习止观之胜利:一切的功德不管是下士道、中士道、连依止善知识都是依靠修习随顺止观而来。因此修习止观能够生起一切的证悟与证量,所以对一位菩萨而言,祂要生起布施度、菩提心的证量。还未到禅定度、智慧度之前,也需靠修习止观,所以菩萨行者,一开始修行也修习止观。菩提心的证量也靠修习止观的证量,而下士夫、中士夫心中要有一些证量,也需修习止观。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听时不可误解,意思是最后重要是它,刚开始也要修,后面非常重要,但不是后面才要修之意。这点要区分清楚;止观自性、理须双修。次第决定、各别学法共六个科判。就以胜利的部份先修习止观后面才有胜利。最初不是真正具有止观的证悟,而是修随顺止观之意;宗大师主要以解深密经为主。

(我中文好一点的话、我不会那么辛苦。仁波切笑得好开心)

引完《修信大乘经》之后,无散乱心,谓奢摩他品心一境性,正思法义、谓妙观慧就是本身心一境性,然后我们的观是什么样的一种慧呢?正思法义谓毗钵舍那品妙观察慧,正思法义之后宗大师有一个成立,用这个道理成立,成立什么呢?「故大小乘一切功德,皆以观思择而修及于所缘心一境性」。所缘上面不可跑乱掉,所缘要对的是止的作用,止不可以让心放在对境上面,让心乱跑(心不可以跑掉)。慧呢?它是在这个上面还更加理解,要先有信心,之后理解才有定解。因此止与观二者本身都是禅定;止与观二者帮助很大,「心一境性」帮助心不可以跑掉、心不可以掉举,不会跑到烦恼上面,而善住境的时候,虽然我们的心住在善的上面,不过心却没有力量。因为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没有感觉,因此用慧去理解这个道理,理解到达了一定程度叫定解。心就会接受、相信它、并且非常喜欢,欢喜接受这样,心就可以改变,所以只有心一境性的话也是没有办法。第一个:心一境性,第二个:对境非烦恼境是清净境,内心很欢喜,可以感觉很欢喜(内心与境一直走)。

心对境的道理是否可以理解,有无定解、生欢喜,这些若没有慧,是没有办法的。二者很重要的,任何法都靠修习止观而来,大小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因此先了解修习止观之胜利,主要是心一境性及观慧。一切的证量即可生起,缺一都不行,以上是从科判中去理解,止观之胜利;大师从《解深密经》、《修次下编》、《修次中编》引经与论;前面提到要有一切「证量」,是以果的角度来谈。修习止观的重要性,一切的功德皆从此出,有此二者才可生出胜利。而后用此修行的方式、方法来了解止与观。

所以不管上、下座都很重要,于所缘心一境性与慧,在任一个修行阶段很重要的。心不可与烦恼境相应,靠的是于所缘心一境性与清净境、善境。何时可以使此善境更加深入的理解呢?即是慧!上期提到忆念与察知(正知)(不用正念、这样会与八正道混淆)。念──忆念、所缘心一境性,察知─慧,二者在修行上很重要。(平常我们常用正念正知),心不可离开善境,别忘记要有念力。(于所缘心一境性)不仅不忘,进一步的深入去观察,这就是察知,是有一种慧的作用。虽然不是正式的止与观,不过、用随顺来表达与理解(随顺的范围比较大。)

正知与正念(忆念)随时随地具有相当重要性的,对于我们修行而言,平时心对境保謢六根(根门),需要有密謢根门的作用,下座时仍需有正知与正念(忆念);此二摄一切定:就以所有修行方法、角度而言,涵盖在止观。此二科判、都是谈修习止观的重要性,二科判目标是一致的。

接着是第三个科判-止观自性:自性表定义

宗大师引《解深密经》,来破除支那堪布的见解,修空性并非是无分别,什么都不用想。方法是用毗钵舍那,用胜慧修空性。胜观是慧,要有区分,要想的。宗大师在解释慧时顺便破除支那堪布,不只释迦牟尼佛在《解深密经》讲的清净传承,弥勒菩萨《经庄严论》的解释,无著菩萨的《菩萨地》等等解释是相同。

我们若想当修行人的话,于所缘心一境性及胜慧都是常重要。第一个先要具足心一境性,修所缘行相,是修所缘?还是修行相?例如:刚才说于所缘心一境性,修行相或者修所缘?定之义是已经了解了,缘已捉到了,心不定会跑掉。第一阶段(对)境有了,第二阶段有境会不会安住在上面,行相的问题。譬如说:一个很爱学习者,学新的一直学新的,新的一进来,旧的便放掉。所缘一直有,行相却没有修。(行相是不可以离开境)有了(对)境,还要有更了解境上的道理,二者关系愈来愈熟悉它,这些称为行相。

对一位修行者而言,注重所缘心一境性,称为行相,有境心可否安住在清净境上,不断学习,让心一直安住在上面。对有境而言要愈来愈深入去体会,是修行相:从对境中学到之后,有境去培养它,如何培养呢?例如有境包括定力、胜慧、正念(忆念)、正知,要理解胜利及培养才能产生功效,不仅只是停留在理解胜利而已,还要去培养及增长它的作用。

问题:仁波切!我无法缘在境上面,容易很杂乱,大部份是烦恼的关系。如仁波切前面所说,一直学习新的,却一直放掉旧的,是我们不满足的关系?我们要如何对治它?心可以安在境上稳定,而不杂乱呢?

回答:首先我们思惟胜利,思惟于所缘心一境的胜利,心一散乱、马上捉回来。要思惟胜利及过患多一点,知道之后会去排斥散乱,多去思惟功德面。

第三个止观自性(定义):在说明时有他宗主张、如支那和尚、还有其他不同主张,例如有没有明晰?引《经庄严论》、《菩萨地》、《修次中编》、《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明之后,再从有、无明晰的角度来谈。止没有明晰、观的时候有明晰,二者区分的主张,止与观有些区分是错误的。他宗认为:止是心不散乱,没有明晰,即是止;有明析即是观,如此区分是不对。止要有明晰,若没有明晰,就会进入细的昏沈。就止而言、掉举与昏沈要去除,没有去除止未达到,止的境界是需有明晰的,假设没有的话,是在昏沈当中。明晰与慧混在一起,明晰有一点点接近慧的感觉,实际上明晰与慧不同,他宗有这种主张要破除的,主要破除支那和尚及有此主张者。

第四科判理须双修:为何双修的理由?已达到止没有修观是很可惜的。内心没有将止当成是慧的顺缘。将止当成因、更进一步修观,这样帮助很大。

未生起止的境界,对空性也还未了解。就缘空性的道理,内心知道最主要是修胜观,但进行的次第太快,还未达到止的境界生起的量。所缘以空性为主的话,是不对的。这样会使心容易散乱,所缘这个心要去观察,虽然想修止,更进一步想修观,次第却不对,修止时不可如此做,生起止的证量,才可以把空性当成所缘而后修行。

问题:在禅修时很自然会进入了虚空,然后安住在虚空上,自身也会化为虚空,那所缘境还要不要把心拉回来?

例如心缘佛像的身体变作白的,化为乌有,也化成虚空,化为一体。此时所对的境是已化为乌有还是要将境拉回。

回答:刚刚法师所提的问题当中,你所认定的空性好像是像虚空的样子,这是一个问题!

修禅的时候好像跟着感受走的感觉,心好像什么都不想,好像有一种离开了烦恼的境,有一种感受出现,好像都没有什么境。没有想!在这个当中有一种舒服,就认定为轻安。如果是理解成这样的话,回想我们刚刚所提,要有明晰、一定要有!明晰之意是很清楚,不是像睡觉的感觉,先有精神,也要有所缘。不是没有所缘,有一点睡觉的感觉。譬如说:想到佛,要有一种很强烈的信心出现,这时心是很有力量的,禅是如此。不是离开这种力量,修时心的力量很强,刚刚你所说虚空体性是一个是何意呢?

法师:不是的!我要怎么形容!例如:我缘着一尊释迦牟尼佛,一直安住、缘住祂,在专注的过程,好像会得一种轻安。整个四周变虚空,就只有释迦牟尼佛。

仁波切:你是跟着感受走了,心已经跑掉了,没有安住在世尊像上。

法师:我的意思是本来有房子与人,这些没有了只剩我与世尊。

如果所缘境是释迦牟尼佛,当然心清楚是世尊在心中。所缘境依然存在,可是直觉感觉所缘境也成了虚空了。

仁波切:所以你用感觉!哈哈哈

法师:是否把所缘境拉回来。

仁波切:对!境要回念。

法师:重复一次。

仁波切:不是用眼识,是用第六识,心中有第六识。第六识对境当中,是对的;第六识当中不是释迦牟尼佛进来了,在我的心里,不是此意。不对!第六识的对境,释迦牟尼佛,祂在那里?要观想在我的面前,不是在心中,第六识的释迦世尊在那里,是观想在意识的对境面前,才是对的,境是不可离开。不能忘掉,忘掉的话要回念祂,去捉祂。

法师:重复说明一次声音不清楚。

仁波切:法师可能没有学习宗大师前面所说,才会有如此情况。这些境不是五根识的境,第六识不可以想佛像,他是活活的释迦牟尼佛在那里,不是释迦牟尼佛佛像在那里,不是的!这是有问题。所以我们第六识要怎么想呢?就是第六识想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活活在那里,是第六识想的。但第六识想的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所以活的释迦牟尼佛是第六识当中一个印象,这个就是把祂当所缘,把它当修止的所缘。

法师----是否重复说明一次?

仁波切:刚开始在那里,慢慢的祂跑掉了。刚开始第六识有想,后面好像进来我的心里,跑到别的地方这是不对的,刚开始怎么样想,后面继续想不可以跑掉。

间题:…….

仁波切:车祸是吗?一切都是如母有情,回向时祝福一切有情。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2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6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6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6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2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一一五 多界经[栏目:第三篇 后分五十经篇]
 中部127经 阿那律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五教所学[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福慧滋长]
 0363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 法贤译)[栏目:净土三部经]
 楞伽经白话解卷三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 第七章 慎勿习近世间论之一[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心的训练——定[栏目:济群法师]
 合掌以为华 传递真香[栏目:莲心慧语]
 273.文殊心道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当代著名弘法居士——郑颂英[栏目:陈士东居士]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解题[栏目:佛书解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