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十二》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4/10
我们知道寂天菩萨他非常深入的自己去实修菩提心、自他相换,日以继夜的在实修,也为了让我们这些后来的行者能够跟他一样很深入去实修菩提心和自他相换的缘故,所以他就写了这一部《入行论》,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能够跟他一模一样的来实修。现在我们已经讲到《入行论》的第五品〈守护正知品〉,也就是来守护我们应该要遵守的学处,这里面最主要也是讲到我们要去学习来守护我们个人的身语意三门的行为。
第五品〈守护正知品〉前面的科判就讲到,我们应该要去守护我们的学处,这边的学处,最主要是指三增上学而言。要去学三增上学,学习这些主要是要来守护我们自己的心。那要守护你的心,你就必须要利用正知和正念。好像是说,我们(本来)有一颗心,然后用另外一颗心来保护它,这个样子。因为我们身的行为,以及言语的行为,都来自于我们意乐的发起,才会有这个身语的行为。那要去守护这个心,你一定要去侦查你的心,你好像要去观你自己的心,要去观自己的意、自己的心的话,你必须要有正知,那还没有生起正知之前,你还必须要知道如何来观察你自己的心、如何来守护你自己的心,你必须先知道何者是好的,何者是坏的,先要了解他的情况,了解之后,你还不可以忘记。我们已经决定何者是好的,要去使用它的时候,我们还不可以忘记,这就是要有正念。由正心生起正念之后,才能用正知去观察我们的意。
就进入到科判(八十六页),「子一、守护学处之方便为守护心,子二、守护心之方便为守护正念知」,以正念和正知来守护我们的心,守护我们的身语意的三门。
第一个偈颂:
「诸欲守护学处者,首须谨畏护其心,若于自心不防护,必不能护其学处。」
我们要去观察我们的心,好像是用另外一个心来观察我们的心,那所用的另外一个心是什么?就是正念和正知。正念要先,之后再正知。因为正知是去察觉到我们身语意三门到底是趣向何方,正知是这样。那正念呢,就是要去了知我们的心安置于善品上的方法要去而且又不忘记,这个就是正念。所以,要先用正念,再用正知。
这边就讲到,要先生起正念,也就是我们要先了解我们的心是如何安置在善的所缘境上,我们心安置的方式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先要了解这一点,了解之后就不忘记,这个就是正念。那就比如说,我们去随喜他人所造的善,那他人所造的善是我们善的所缘境。或者说我们看到他人受苦的时候,那我们心生悲愍心,对不对?我们对他的苦心生悲愍心,那等于他人受苦的情况变成我们善的所缘境。相反的,我们知道,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好处的时候、善的那一面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生起随喜的心,有时候我们又会生起嫉妒的心。生起随喜的心,他人的好处会变成我们的善所缘;生起嫉妒的心的时候,他人的好处不见得会变成我们的善所缘。
同样的,见到他人受苦的时候也是一样,有时我们反而会更把他贬低了,那他的受苦变成不是我们的善所缘;如果见到他人受苦的时候,我们心生悲愍的心,就会成为善的所缘。
所以不论我们遇到任何的境界,比如说你遇到让你生起贪爱、贪欲的这种对境的时候,那我们如果是去看这一个令我们生起贪的对境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苦相的话,那我们心中生起来的是一种善,因为我们看到它是无常、无我、苦相嘛!所以在我们心中生起来的变成一种善,面对这种对境就的时候,我们心中生起来的是一种善心,那这个对境会成为我们的善所缘。那了解我们的心是如何安置在善所缘之后,就不要忘记它,这个「不要忘记」的心就是正念。
当我们的心面对各种对境的时候,一定会面对各种不同的对境,有一些对境会让我们生起不善的心,也会让我们生起烦恼,这种会使我们生起不善或者烦恼品的这一类,都不是我们善的所缘;相反的,就是我们善的所缘。那我们懂得去利用对境来转换我们的心变成善,或者说转换对境变成我们善所缘的这一个心,就是正知。如果具足了正念和正知的话,那一定可以将我们的心守护得好。
再来就讲到,如果没有正知过患是什么?看九十四页这边开始「丑二、别释分二,寅一、不正知之过患」不正知的过患,也就你没有具足正知的话, 它会有什么过患?如果没有具足正知的话,可能我们做起事来就会力道不够,所以这边的偈诵讲到(卯一、离正念知一切所作悉下劣无力):
「世人若为病所缠,于诸事业无能力,如是愚昧所缠心,于诸事业亦无力。」
这个人如果必须去做耕种等等农事,或者说去做其它的工作,如果他身体染病的话,那他做起这些事来,一定会力道不够,没有什么力量、没有力气去做。同样的,如果我们的心被烦恼所扰的话,当我们的心要缘念在善的所缘境时,那力道会变得很小,因为我们的心已经被烦恼所扰乱了,而且是错乱掉了,所以你要去做这些善业,根本就没有那种力量。「如是愚昧所缠心,于诸事业亦无力。」这边的「诸事业」就是指这些善业,而不是指恶业,被烦恼所扰的心,做起诸恶业是非常有力的。
就好像说我们要去做闭关的话,都会有一个目标,希望透过闭关来成就一个本尊法或者生起某种证悟。这个目标订定之后,你就要实际去禅修、实际去做,在做的时候,你要自己先了解,你的心是如何来安置在你所要摆的目标–善所缘上,你先要知道那个规则,你可以先透过仪轨或者一些解说,先了解你要去成就的规则是什么。你如果如理来做,照着这应该要如何成就的这些规则来做的话,那你可能很快、迅速就可以成就了。否则,你没有照着这些规则来做的话,那可能你身在关中心在关外,心到处乱跑。所以你要去了解这些规则,之后要去实修的时候,也不可以忘记你所了解怎么做的这些规则,也就是你要有正念,要先记住,要先有正念,然后真正在做的时候,你就去约摄你自己的心、去观你自己的心有没有好好的安置在善所缘上,这叫有正知。否则的话,真的就像身在关中心在关外,这样子你再怎么修,证悟永远生不会生起来,本尊也就不可能成就了。
就像《道次第论》里面,一开头的时候就讲到依止善知识的轨理,讲到体性如何、所缘如何、数量如何、次第如何,我们一定要先了解,而且是要圆圆满满全部的悉数了解,无错误的了解。意思也就是你要先去了解善所缘是什么,然后不要忘记善所缘。实际在做的时候,你要用正知去侦察自己的心是不是有安住在善所缘上。所以,宗喀巴大师才说:「前说者应该要配合到下面所说者来实用。」前面所说的规矩,应该把它拿到后面继续再使用。所以,我们在实修的时候,在正念之上还要再加上一个正知来作侦察的工作,让我们的心不外逸,在修任何法的时候让你的身不外逸,如果这样做的话,你想要成就本尊法可以成就,你想要得到任何证悟可以得到。
古代的人,他们心涣散的情形可能没有那么严重,有些人在修奢摩他(止)时,在几个月之内就可以成就,修本尊的闭关,他们也可以成就本尊法。 可是,到我们这个时代,好像心就没办法这个样子了,心呢,一方面正念也没有具足,那正知又没有观察自己的心,所以,现在的闭关等于都是去计数而已,那个数目,顶多闭个关数目字念完就这样而已。
如果没有正知的话,除了「于诸事业无能力」之外,你的慧也会衰退、你的般若也会衰退,这边就讲到(卯二、般若不能清净):(罅:ㄒㄧㄚ丶)
「若时心不具正知,虽有闻思修等善,宛如罅漏瓶中水,空劳汲引难贮积。」
我们虽然有了不忘记的正念,可是如果没有正知来补强的话,那你这个正念可能就会衰退,正念会衰退;如果有正知来辅助的话,那你的正念会增长,正念增长的话,你的慧也会增长。没有正知来辅助的话,正念会衰退,你先前已经了解的、已经获得的这个慧也一样是会衰退掉。如果我们希望智慧增长,就应该要善为使用正知来辅助它。
再来就讲到(卯三、律仪不能清净):
「纵具多闻及净信,常时奋勉勤精进,由不正知之过患,终为罪堕所染污。」
如果我们没有具足正知的话,我们所具足的律仪就会不清净,也就是戒无法守得很清净,这边说到律仪,律仪就是来约束自己,要自我反省自己是落入到善业里面去还是不善业里面去呢?这一点。如果你具足正知的话,就会自我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去遵守你曾经许诺过的种种誓言,有没有去违犯,或者说你心是不是有落入到不善品呢,或者说你的心有趣入到善品里面,你就会去自我反省,自我去侦察到。如果没有正知的话,可能你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违犯自己的誓言了,那也会因此慢慢的你就会染犯种种的罪堕,所以这边说:「为罪堕所染污」。
这边就说(卯四、失坏先所积之善法):
「不正知如诸窃盗,随于坏失正念起,虽勤积集诸福德,如被盗劫趋恶趣。」
如果没有正知的话,不但律仪无法清净,而且,正念将会失坏,慧也将会衰退,同时你的心就会生起种种的烦恼,就会忘记你的善所缘,本来你是一个好人,可能因 此渐渐变成一个不好的人,先前所造过的种种福德也渐渐的会失坏掉,变成一个无福之人了。
再来(卯五、障未作善法成就):
「如斯烦恼劫贼群,常时乘隙伺人便,遇隙乘机劫善根,能坏一切善趣命。」
如果没有具足正知,可能你先前的善将会失坏,未来你将不会再新造种种的善,不会再新造善了,因为你的烦恼会非常强盛。所以这边将烦恼比喻成像窃贼一样、像强盗一样,他会伺机来抢夺我们去造善的机会,同时也会坏了我们将来得到善趣的慧命。
如果没有正知的话,我们的损失将非常的大,那因而呢,应该要生起正知,所以这边就说「故须」,故须的意思就是因而,因为没有正知有这么大的亏损,因而我们需要正知,那要生起正知之前,必须要先生起正念,一定要先具足正念,所以这边才说(寅二…卯一、总明):
「故须常以正念力,护意根门无暂舍,若稍纵念急摄心,正念恶趣诸损恼。」
既然要先生起正念,而且也必须要先生起正念,只有心中生起正念,才能够不忘记先前种种善的所缘。你心中如果生起正念,就应该要去守护你所生起的正念,而不要让它丢掉。可是,有时候因为不在意,不会特别去守护我们所生起来的正念,因而会将我们所该缘念的善所缘品,把它不经意的摆在一边。(应该要去缘念的这些善所缘,我们会不经意的把它摆在一边。)如果发现到自己的心是这样子放纵,放纵了你的正念的话,应该要急摄心,马上把你的心收摄回来,去思惟三恶趣的痛苦,由心生害怕三恶趣种种痛苦的缘故,将你的正念再提携回来。
如果我们将正念和正知,把它取一个名字的话,它可以称为是我们内在的师长。我们所生起来的正念正知这个内在的师长,我们应该跟它永不相离, 就应该要时时刻刻跟它们在一起,因为内在的这个师长,他会对我们的心有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帮助。那这些外在的师长,我们偶而、时而会在他们的座前来听闻佛法获得利益,有的时候又不见得可以坐在他们的座前来听闻佛法获得利益。如果你想要心相续迅速的生起种种的证悟,或者说想要你的修行修得更上一层的话,那你就不可以离开内在的师长–正念和正知。
如果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有生起正念和正知的话,那一定可以生起我们所要获得的种种体悟、了悟,一定会生起来的。就比如说,你希望能够获得念死无常的了悟,或者说你希望获得暇满人身的了悟,只要你有正念和正知的话,这些都可以获得的。除了你要不忘记善所缘之外,还要具足正知来侦察你的心。你要来使用正念和正知,应该要先知道它的体性如何、次第如何、数量如何,先了解这些,然后再去利用正念,不忘记你的善所缘。当你生起这个不忘记的正念时,你也要好好的把持住,不要让正念丢掉了。除了把持住不忘的正念之外,还要利用正知去侦察你自己的心,如果发现心已经没有那么专注于善所缘时,就要用相反的方式来作思惟。比如说你的心无法生起念死无常的时候,心安住于善所缘的力量已经有衰退的时候,你就马上去想:「如果没有这样思惟的话,有什么过患?如果没有思惟念死无常,有什么过患?如果堕入三恶趣,有什么过患?如果随着我执转,会有什么过患?」也就是用正知来侦察出你心的走向之后,马上用相反的对治品来把心拉回来,所以这边就说(卯二…辰一、外缘依止善知识):
「或从师长或善友,或复依止亲教师,具足善根能畏敬,正念无难自生起。」
再来讲到我们要生起正念的方法,生起正念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依于外缘,一个是依于自己的内缘。外缘呢,比如说你依于师长,有时候你跟着师长一起同行,或者说跟着一些善友一起同行,那跟他们同行的时候,有时候你就不容易去忘记你的善所缘。另外一个就是依于内缘,也就是你自己要生起惭和愧的心。这一些都是让我们生起正念的一种善巧方便而已,有很多不同的生起正念的方法。又比如说,你可以去阅读密勒日巴的传记,或者宗喀巴大师的传记,或者说世尊等等,或者说有很多的行者,他们是如何的来修行的典故传记,或者说你到某一位很好的出家众之前,然后去了解他是如何来用功的,如何做功课、如何来修行等等,这些都可以提起我们的正念,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的心不会忘记所缘。尤其与人相处的时候,自然你就会很小心自己的言语、举止,所以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比较具有惭和愧的心,那这也会提起我们的正念。
举例来说,上次仁波切去达隆沙拉时,那边有很多闭关房,仁波切就去拜访闭关者,去的时候,仁波切就自我提醒:「我也需要这样子做,把我的心放在善所缘上。」
仁波切:有一个同学,他穿的衣服大概是一九七几年、一九八几年左右用的那些棉布,很便宜。这种的话,大概一码印度币九十多块、一百块,另外的话,印度币就二十几块,现在都没有人在用的,他就穿这样子,也没有什么颜色。我们都会看,有没有红一点,有没有好看一点,就这样子选。他就选快要没有颜色的、退色的,就这样子穿。我们在穹拉仁波切那边上课的时候,就一起上课。有一个人,就跟他开玩笑,(就问:)你现在有生起什么证量?那个人说:没有!我没有生起什么。他还一直问。忽然他就说:生起证量不一定需要加行。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到那边,这个事情也有很多证量。那他也很会开玩笑,他说:有什么证量你生起了?你能够穿到这样子吗?你能够做到这样子吗?(哈!哈!…)那些都是证量。(哈!哈!…)那些都是没有办法马上突然会爆出来的,(哈!哈!…) 那些都要我的脑筋要思考、要思考,要了好久才会慢慢生起的。(哈!哈!…)所以他说:那些都是证悟的。(哈!哈!…)
确实是这样子,那些都没有办法马上就会爆出来的。他是辩经满有名的,三大寺里面很有名的人。他就说:比我还更烂的,现在已经全世界一直跑, 有很多中心,就一直跑,我也会做得到,那种很小事情,就是很简单的事情。(哈!哈!…)那些都已经放弃了,这些怎么会放弃?一直动这个,才会放弃掉的。(哈!哈!…)
所以就看到那些修行者,心里会觉得自己是不对的,我也要做好一点,这种就是善所缘,是不是?
他讲的确实是这样子,证悟不是一定要到资粮道、加行道,那些是太高了,这前面还有很多的证悟。(哈!哈!…)
注解里面有讲到:「知惭识愧,由惧他诃厌故。」你怕他人诃厌,那是一种害怕的心,事实上,还可以把这种害怕的心配合到畏惧三恶趣的苦、轮回的苦等等。
刚才讲的是外缘的部分,接着讲内缘,如理作意的部分,这边就说(辰二、内缘如理作意):
「诸佛如来及菩萨,常时具足无碍眼,我身恒时正安住。
诸佛菩萨圣目前,如是思惟具惭耻,恭敬怖畏如是思。」
也就是你要经常思惟自己是处在诸佛菩萨的跟前,自己的所作所为,诸佛菩萨经常都会观见得到的。如果我们没有把佛菩萨观想祂们是经常的在我面前,好像是真的,我们就在祂面前一样的话,那可能我们到了佛像的面前,会觉得这佛像里面不晓得有没有住着真的佛在里面?我们会有这种想法会升起来的,那就是我们没有对这个佛像做真实想的原因。如果我们有这样子想的话,自然对于诸佛菩萨常在的信心就会生起来,生起来之后,我们就不会在诸佛菩萨的面前胡作非为了,就会生起一颗惭愧羞耻的心,那也就会提起正念了,提起正念的话,就有利于去激励我们,把我们的心安住于善所缘上。
一般而言,我们在修四力对治法的时候,第一个力就是依止力,依着依止力来作忏悔的时候,我们要观想忏悔、皈依的对境,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对于所要皈依的对境,要有强烈的信心生起来,相信祂有能力来庇护我们,在这个时候,你要思惟「诸佛如来及菩萨,常时具足无碍眼」,你要思惟祂们是毫无障碍的、能随时随地的可以观照到我们,在祂的跟前,我们要自我许诺:「从此以后不再造恶了。」而且要在祂的跟前许诺:「从此以后,我要守护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趋于善。」如果能够这样子做的话,那你所用的依止力,就发挥它的效用了。否则呢,你说你有用依止力来做忏悔,那也仅仅好像在说谎骗人家而已。
【生起正念之后,我们就要生起正知,那由正念生起正知,要怎么来生起呢?正念有的是依于外缘生起来,有的是依于内缘生起来。先前所说的生起正念是依于外缘和内缘而生起来的。依于内缘就是如理作意来生起我们的正念。正知不是依于外缘和内缘而生起来的。】
再来讲到,生起正念之后,要生起正知,那正知是怎么样呢?这边讲到(辰三…巳一、生正念之理):
「如是亦能数数生,正念随念于诸佛。」
你生起了正念,是要随念于佛。正念怎么生起来?一定要不断的、不断的去作意思惟,所谓正念的“念”就是不忘记的意思,那你要怎么不忘记呢? 就是不断的要去作意思惟,你才能够不忘记。正念是要随念于诸佛,这个诸佛就涵盖有法还有僧,然后不断的去随念他们,提起你的正念。提起正念,就是要提起正念去念什么呢?去缘念你的善所缘。
善所缘是指什么呢?要把它安置在哪一点上,成为我们所要缘念的善所缘呢?这边特别讲到要去缘念佛法僧的功德,其中任一者都可以。我们这边的善所缘,就把它安立在佛法僧的功德,事实上,有很多的善品的所缘,非常广泛的,所有这些善所缘,也都可以约摄为佛法僧的功德。就好像我们说皈依,皈依的范围是非常的广,可以说一切的修行都可以归入到皈依里面去,因为皈依就涵盖了下士、中士及上士道所有一切的修行,也涵盖了显和密的修行,全部都可以约摄在皈依里面。所以,皈依的范围是非常的广。善所缘品也是非常的广,我们可以把它约摄入佛法僧三者的功德里面去。
再来讲到(巳二、由彼生正知之理):
「若为守护意根门,其时正念能安住,尔时正知即现前,纵或暂失能复生。」
我们如果有了正念,就要好好利用正念来对治烦恼,要对治烦恼的时候,还需要正知来协助它,正知可以协助我们来对治烦恼,所以我们需要正知。如果没有正知的话,你本来已经有的修证、本来生起来的修证,将很难以增长,甚至因为没有正知的关系,本来生起来的修证,可能就会衰退掉了。当衰退掉的这些修证,你想要让它再回复回来的话,再把它叫回来的话,你必须要靠正知,所以在这个时候,你须要回头再把正知抓回来、再把正念抓回来,才能够将流失掉的修证再取回来。所以对我们而言,努力于提升,或者说提起正念和正知是很重要的。
以上就是让我们了解到,如果不生起正念正知,会有什么的过患,也让我们了解到,要生起正念正知的这些方法。正念和正知是我们应该要具足的。 你如果想要去学三增上学,其中第一个的戒学、戒增上学,你想要八它修得好的话,这个正念正知绝对不可或缺的,那更不用说定学还有慧学,也是一样,你要在定学上提升你的证悟,或者说在慧学上提升你的证悟,一定也离不开正念和正知的。就比如说,你在修奢摩他,你成办了奢摩他的那个时候,你已经圆具了正念和正知的功德了。因为你在修奢摩他整个的过程,都要使用正念和正知。所以你成就了奢摩他的时候,你已经圆具了正念和正知的功德了,那更不用说,你更进一步进入到修毗钵舍那的时候,你也要在修毗钵舍那的阶段,也来圆满正念和正知的功德。所以善为利用正念和正知,尤其在修学戒增上学的时候,要去使用它、好好的使用它。
接着进入九十七页的科判,「子三、以正念知守护心学行之理分三, 丑一、学律义戒之理, 丑二、学摄善法戒之理,丑三、学饶益有情戒之理。初中分二,寅一、于三门串习励力,寅二、守护勿失。初中分三,卯一、观察身语串习,卯二、观察意串习,卯三、释应止应作分齐。初中分四,辰一、身有所作先观其意乐,辰二、属于瞻视等之所学,辰三、配合别余威义,辰四、观察止住串习。今初。」
或许我们会以为说,这边所说的,利用正念正知来守护我们的戒增上学,那你会觉得:「三增上学当中,戒增上学应该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那在这里的正念正知,也应该层次是属于比较低的。」不是这个样子!不应该做这样子的思惟。我们要防止来世堕入恶趣当中,就要依着戒增上学才有可能将来不堕入恶趣里面去。而且,你如果使用正念正知,在你修持戒增上学的时候来用的话,就可以遮止掉粗品的烦恼,所以等于说戒增上学是遮止粗品烦恼的一种修行。那你利用正念正知呢,可以遮止掉这些粗品烦恼的现行,因为粗品的烦恼是使得我们受粗重痛苦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是到了定增上学和慧增上学,那时后所生起来的是属于细品的烦恼。所以对我们而言,现在很重要的是先遮止掉这些粗品的烦恼,先去除掉粗品的痛苦,就是不堕入三恶趣里面。对我们而言,现在马上要去对治细品的烦恼,或许也没那么容易,因为我们这个苦蕴,本身就是细品的烦恼…?
仁波切:我讲的是,细品烦恼的话,还好,它不会给我们那么痛苦,它的果,没有那么重的苦,我们感觉不出来,还好,它的结果也不会投胎地狱道等,那些都不会的。
(子三、以正念知守护心学行之理 分三,丑一、学律仪戒之理…寅一、于三门串习励力…卯一、观察身语串习…辰一、身有所作先观其意乐)
再来就讲到科判中的卯一、观察身语串习,…初中分四:辰一、身有所作先观其意乐,辰二、属于瞻视等之所学,辰三、配合别余威仪,辰四、观察止住串习。「今初」:
「初以如是正知心,若知此事有过失,尔时即应舍所作,寂然而住如株杌。」
这边的科判它首先讲到,卯一、观察身语,它就是先把身语放在一起谈的意思,将身语放在一起谈。我们要去观察自己的身语之前,应该要先观察我们的意,因为由我们的意乐发起,会显现出身语的行为。就我们现在的程度,都不会先去观察我们的意乐,先不会去观察我们的意。所以呢,就会随着我们心中生起的烦恼而做,要吃什么啦、做什么啦、喝什么啦,这样子就随着烦恼,好像疯子一样一直转,身语的行为,好像就随着心中的烦恼,像疯子一样一直在转。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知的关系,才会这样子随它一直转。如果有正念正知的话,在这个时候,你就会观察了,比如说,我们与他人相视时、互视的时候,或者说他人讲话,口出任何言语的时候,就会自己提起正念正知来自我约束了。对我们而言,现在等于是刚开始在学使用正念正知而已,我们的阶段是这个样子。所以,如果遇到一些会引生有过失之事的时候,我们应该马上用正念正知来告诉自己不可以随着心中的烦恼而现出身语的行为出来,对不对?那要怎么做呢?「寂然而住如株杌」,好像一棵干枯死掉的 一颗树一样,就呆呆的坐在那里,一点感觉都没有。
仁波切:我们是没有办法,来不及,来不及观察就讲出来了。(哈!哈!…)
所以尽量的,我们就是要这样子来防护自己而住。
再来讲到属于瞻视的部份,「辰二、属于瞻视等之所学」,瞻视就是眼睛去看,非礼勿视的意思,那些没有意义的,我们就不要去看它,因为不会给我们带来意义,你就不要去看它。因为我们会透过眼睛的注视、去看,会随着对境的颜色、形状等等,而生起好坏的分别,而生起贪瞋等等,这些烦恼都会生起来的。因为你透过你的眼识去看、去接触这个对境的关系,因为生起这些烦恼了。那要怎么来对治不要生起这些烦恼呢?也就是当你注视对境的时候,你要去思惟:「它是无常的,它是苦的,它仅仅是轮回当中的某个法而已。」用这样子的思惟,让我们的心就先缘念在善的所缘上。
所以你要先学习这些善所缘,先学习什么叫做善所缘。比如说你先去缘念佛像、经典,对这些先生起信心,先学习这些善所缘之后,见到外在的人事物时,心中所生起来的是这些善所缘,就不会随着恶而转了。我们这个眼睛,对我们有很大的恩泽,既然它对我们有很大的恩泽,我们就应该要让它造一些善业,所以要让它去看一些佛像、看一些经典,让它造造善业。同样的,我们的身体也对我们有很大的恩德在,所以,我们要好好的来使用我们的身体。眼睛也是一样,我们要好好的来使用它。
仁波切说他有一个上师,应该是七十岁以上了,他叫做格喇汪,他就常常跟他们说:「你的眼光不要乱看。能看的距离就差不多是“一中轭”许」, 轭就是牛轭,古代耕田时是两只牛犁田,中间有一根木头,就是牛轭,你眼光所能够注视的范围,就差不多是那样的宽度而已,你不可以随便乱看,这个是站在毗奈耶的观点上说的。
仁波切:听说刚刚讲的那个老师,他以前也常常去西藏见(我前世的雪歌仁波切),是不是我真正的前世也不知道,现在称我是雪歌仁波切,他修戒 (毗奈耶)修的很好,修行很棒的。刚刚讲的格喇汪有去见他,他学生满多的,他在路上走的时候,一点都不会看,只有看(一中轭的距离),他的弟子都尊敬(礼拜)他,他也不知道,如果很近碰面(礼拜)的话,他都不会看,马上回头就走,所以这也是一个修行的方法。
刚才讲的就是第九十八页的第一个偈颂(巳一、总明眼瞻视之诸行):
「见之无义唯散乱,我终不应观此境,常时如是应思惟,目不他瞬正瞻视。」
如果你这样做,眼睛很累了,疲劳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巳二、疲劳时应如何):
「若为暂息疲劳故,偶一放目瞻诸方。」
这里的瞻诸方并不是叫你眼睛四处张望,不是那个意思,而是你眼睛往天空望,放松一下而已。
如果说,是自己的徒弟而言,来到你的面前,在你的视线范围之内,若不需要他们的恭敬,就可以马上把眼睛转开,就不需要去看到他们恭敬的样子。可是你如果遇到熟识的人,也不要装成没看到,一副自己很有修行的样子,也不可以,你应该要舒颜和善的去跟他握握手,去问候他,所以这边才讲到(巳三、他补特伽罗来前时当如何):
「若见有人来目前,舒颜平视赞善来,谛察道途怖畏故,亦应数数观四方。」
「若见有人来目前」,「目前」就是眼前,来到我们眼睛的视线范围里面,你就应该「舒颜平视赞善来」,就是欢迎他的一些言词。「谛察道途怖畏故 亦应数数观四方。」这一句讲到,如果我们在比较荒郊野外或者是森林里面的时候,你就不要很拘谨,就只有这一个范围可以看,你就应该要四处张望,看有没有野兽,要不然就被也受伤到了,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要放眼观四方了。
再来讲到,如果你一直往前看某个视线范围之内,累了之后,就可以稍微往后面看看。「巳四、憩息之时当如何」:
「憩息之时应回顾,审谛观察于后方,前后审视谛观已,或当前进或退行。」
「憩息之时应回顾,审谛观察于后方,」在那个时候,因为你一直往前看也会累,所以你可以往后面看看,休息一下。「前后审视谛观已,或当前进或退行。」一般而言,你可以一直往前注视,要不然就是休息的时候往后方注视,可是你如果来到悬崖断壁的时候,就不可以这么拘谨了,你还是要好好的前后左右观察地形,否则有掉下去的危险性。
再来就讲到「辰三、配合别余威仪」:
「如是一切时处中,知所当为而后行。」
在任何时刻当中,你的所作所为都应该要与法相随顺,如果与法不相随顺,你就不要做,这一句的主要意思是这样。
再来「辰四、观察止住诸行。」当我们没有在行走,是坐着的时候也可以做观察:
「是否身应如是住,当于事先预思惟,今我此身如何住,复应时时勤观察。」
有时候你坐着的时候,要去自我看一下:我这样子做脚有没有摆好?身体有没有摆好?或者说肩膀是不是太高?或者是坐姿有没有坐正?这样子自我观察。
以上是就身语方面的来做观察,讲到身,就是我们坐下来身体的坐姿,这个坐姿也是会关键(关系)到我们的心稳不稳定的问题,因为坐姿正不正会影响到体内的脉直不直的问题,那脉直不直的问题,又会牵涉到气的运行顺不顺畅的问题,那气的运行顺不顺畅,又会影响你的心能不能够很宁静、很平稳的问题。所以说,坐姿最好就是用毗卢八支坐法,毗卢八支坐姿是最好的。(仁波切:毗卢八支加气息是最好的。)
有的人说,这外在的威仪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内在的心思,有的人是会这样子讲。事实上,你如果外在的威仪,你都没有很谨慎的话,很谨慎的去照顾你外在的威仪的话,那你要照顾到内在的威仪(心思),事实上也会更困难一点。
仁波切就举了一个例子,在达隆沙拉那边,有一个闭关者,在一个闭关房的闭关者,那他的闭关房就盖得很好,要去他的闭关房,那个阶梯、那个路,就做得非常好,一层一层上去,做得非常的好。那其它的闭关房,要去其他者的闭关房,那个阶梯、那个路,就都很不好,不是泥巴要不然就是石头路,很难走。
仁波切:我去那里,他说他的阶梯是自己做的,就很有次第、很漂亮。其他那些闭关的地方,都没有,也有粘土,也有水,都不方便,有的时候走路要拉上去,就这样子。他们没有做这样子,对!他们不会做。他们现在那个…我不会讲那个藏文,你翻一下。
仁波切就问他(为什么要做那么好的阶梯?),他的回答就是说:「眼睛能见的次第没做好,那眼睛见不到的次第你说它会做好,就难以相信了。」 就是眼见的都没有做好的话,那些隐蔽的、不可见的,那就很难相信他有没有做好了。
仁波切:他讲话很直的。
这边仁波切讲到三个名词,一个是现前的(就是你眼见的、可见的);一个是隐蔽的(略为隐蔽的);另外一个就是极为隐蔽的(非常隐蔽的)。你 如果可以眼见的、现前的都没做好的话,那略为隐蔽的这一点能不能做好,还要打一个问号。
一般而言,对我们这些初机者,都很容易落入外在的事物上,就会去着重外在身体的行、住、坐、卧、吃等等,甚至环境上会很多让我们生起烦恼的事。比如说,我们的东西太多了,或者说我们所处的环境等等,都有可能会助长我们生起烦恼。所以,我们初机者的话,对于外在的这些人事物,我们要很小心警慎。那有人说,外在不重要,以你的内心、内在为主,说这样子话的人,如果自己又不去遵守一些应该要遵守的规矩的话,那可能他就会胡作非为,所以就要很小心。
再来就讲到,卯二、观察意串习 分二, 辰一、系心善所缘境, 辰二、观察于善法能否专注一心。今初:
「心如狂象未调驯,正法于心如大柱,云何系心令不逸,如是常时应练修。」
我们的心要拴系在善所缘上,不要让我们的心像精神错乱的疯子一样随着烦恼一直在转,如果这样子的话,就好像这里的比喻一样,你的心就会像一头狂象一样到处乱走,这就是我们没有用正念正知拴系我们的心在善所缘上的关系,才会变成这样。要以正念和正知把我们的心拴系在善所缘上,所以说,正法于心就如大柱一般。
再来讲「辰二、观察于善法能否专注一心」
「若人勤修三摩地,终勿剎那纵放心,今我此心何所行,应当如是勤观察。」
我们的心要安置在善所缘上,安置的情形就是要非常专注的安置在善所缘上,善所缘并不是只有在我们的心中现起而已,而是更进一步的要让心紧紧的拴系在善所缘上。修三摩地(禅定)者,当然一定要全心的放在善所缘上。可是,这边所谓的全心放在善所缘上,并不是像我们所说的,在修奢摩他一样那样子,你的心缘在那上面一点都不动摇,不是那个意思。我们这边特别是讲你心要拴系在各种的善所缘上,而不是只有一个像我们在成办奢摩他那样子的。
藏文的三摩地称为、、、,意思跟我们在修奢摩他的止,是不会很一样的,所谓的修三摩地,主要的意思就是要让你的心不涣散到其它的事物上,你的心要内住在你的善所缘上。我们的心是否能够内住在善所缘上,或者说由我们的心所示现出来的身语行为,你要去透过正念和正知去观察它,用这种方式来修行。所以要收摄身语意三门于善品上,不要让我们的身语意三门落到造恶的恶品上。所以寂天菩萨先前有讲到,合掌,很殷重的去告诫后来的学者,请他们务必依着正念和正知而行。当我们在念诵这些偈颂的时候,也应该要回想起寂天菩萨他这样,这么殷重的谆谆教诲。我们今天讲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