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兰那行与养成僧宝
 
{返回 太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91

阿兰那行与养成僧宝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香港大埔墟大光园讲──

  佛法中修学的道场,向来可有二种:一种是佛世时代的祗园和竹林精舍等,佛常聚集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或百万人俱,在那里谈经说法,坐禅行道,等于现在的丛林。还有一种是阿兰若,亦作阿兰那,金刚经所谓:‘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是佛赞须菩提尊者能在山林幽深之处,乐修寂静之行。阿兰若译云寂静处,即行者依山林而住,经行静坐,对佛法的理趣,作深细精微的思察,息除妄想攀缘的散心,渐渐引生禅定,由禅定而开发智慧,便见悟到人生宇宙诸法的真理。
  我今日到了这在山林中的大光园,感觉得城市中的尘氛和烦嚣,不求其洒脱而自洒脱,动乱的身心,不求其寂静而自寂静,正如入了阿兰若处一样。所以,各位若闻佛法以后,在山林中,对于佛理思维观察,常常体验于日用的生活上,久而久之,就可以调练三业,收摄六根;那末,日常起心动念之间,自然不期然地念念与佛理相应了。
  学了佛的人,不论在家和出家,在山林静处做修养的工夫,当然是很要紧的;尤其是住持的僧宝。要想成为真正住持佛教的僧宝,其修学的程序:应该在未出家前,具有普通教育的知识;闻佛法后,发生普通的信解,然后出家受具,修习几年律仪,身心由收摄而驯伏;再进一步对教理作较深切的研究五六年。先作广博的涉猎,后求专精的深入,由此对教理有相当的或深刻的研究;再参访山林中的真修实行者,依止为善知识,从闻慧而起思慧,由思慧而起修慧,根据理解,把身心去体验印证一番。如此,对三学有相当的成就,由解起行,由行证理,才可成为一个真正弘扬佛法的住持僧。我觉得今后要把佛法建立在现代,这种由修养成功的僧材是很需要的,虽然不能完全做到,终要有若干人能修养有成,方可建立今后的佛法。
  到了这里,觉得正是适合养成弘扬佛法的僧宝的阿兰若,所以很希望对于修阿兰那行,都能勇猛精进!阿兰那行的原意,是集合极少数人在山林中,做修心养道的工夫,衣食器具都要极其简单,使生活朴实化,清洁化。各个阿兰若处的地址,不宜距离太远,亦不宜太近。同时还需要一个总集合处,大家遇有经教上的不解,或修行上的困难,可会齐一起,请导师指示。但不需要天天听讲,可于十天半月聚会听讲一次,作修学上的互相切磋,行持上的互相砥砺,得益自然很大;而平常则依然分居各处,各自修持。佛世时代的佛弟子们,有时分住各处各自修持,有时共同集合布萨说戒,就是这种意义。现今大埔墟有这个大光园,实在是很适宜修阿兰那行的。即如上所说阿兰若处所应具备的条件,皆已具足完备,如此处可为总集合处,其他各处为分散净居之处。在经教方面的研究,已有藏经可作参考;在指导师方面,则有海仁法师等。所以各位生活于此地,应生希有难遭之想,恭敬虔诚之心,勇猛精进,求阿兰那行的进步和成就,养成优美的住持佛教的僧众。
(竹摩记)(见海刊十三卷七期)

 


{返回 太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说大乘稻秆经讲记
下一篇:略释对于佛教──毕竟空──之疑义
 恭告全国僧界文
 太虚大师访问记
 人生佛学的说明
 第六次研究会
 佛教和平国际的提议
 答张世俊问(五则)
 胜利归来话佛教
 去私戒懒为公服劳
 甚么是佛学
 答白慧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说文殊尸利行经[栏目:所依经典·显]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一课(十三)真正的修行者应清净持戒[栏目:圣者言教]
 相应10经 阿难经[栏目:相应部 44.无记相应]
 来果禅师与《高曼寺规约》[栏目:温金玉教授]
 公案禅机 贰、认识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来藏 7.同道默然[栏目:善祥法师]
 佛示涅槃警世人[栏目:传喜法师]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七)[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关于依师的问题,怎么样觉知善知识,怎么样依止善知识...[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出家人不在寺院不在庙上挂单,而到居士家去居住,这如法吗?[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择师[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