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陆佛教
 
{返回 陈星桥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33

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陆佛教

陈星桥

  内容提要:
  当代大陆佛教的复兴是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与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实现的。中国的现代化对佛教既是一大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大陆佛教必须走现代化之路,同时,对国家的现代化不仅应当而且可以施加以它特有的积极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大陆佛教恢复和发展的情况及面临的若干问题,论证了佛教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佛教是人类良心的保证,不仅能增进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丰富人类的文化生活,而且能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当然这些必须以佛教界搞好自身建设为前提。为此,本文最后提出了佛教的现代化之路,认为在21世纪,应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切实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扶正祛邪,积极推动弘法利生事业。
  关键词:佛教  现代化 

  中国全面走向现代化是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9年开始的。当时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将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划时代的转变,给包括宗教界在内的大陆各行各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即是这一系列变化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作为一个佛教徒,在这里我想着重介绍一下大陆佛教的劫后复兴,并就佛教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作一番探讨。

  一、当代大陆佛教发展概况
  清末民初,受西学东渐和庙产兴学的刺激,中国佛教出现了复兴的势头,不仅教内高僧大德辈出,而且许多社会精英纷纷从中国化了的佛教中寻找思想武器来抵御西学东渐带来的冲击,从而促成了佛教在变革中复兴,如佛教团体的纷纷建立、各类佛学院的创办、近百种佛教报刊的发行等等,都是中国佛教前所未有的。如今大陆佛教与台港澳地区的佛教无不是这一时期佛教的继承与发展。
  新中国的建立为佛教的发展带来契机。如1953年成立了由国内各民族的三大语系的佛教徒组成的中国佛教协会,1956年创办了中国佛学院和《现代佛学》月刊,中国佛教协会组织发掘、整理房山石经,开展了一些必要的宗教法事活动和佛教文化活动,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了中国佛教与国际佛教界的交往。然而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与不断的政治运动,尤其是经过“文革”浩劫,大陆佛教几乎走到了灭绝的边缘。
  或许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1979年国家推行改革开放,并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犹如春风吹拂,使大陆佛教得到全面复兴。国内的大德长老无不为之欢欣鼓舞,认为这二十年是数百年来中国佛教发展的最好时期。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的介绍可知,上述判断不是没有根据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级各类佛教团体相继建立或恢复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多个宗教团体,其中佛教团体是比较多的。除了30个省市自治区及其省会城市建立有佛教协会以外,佛教徒较多的市县也大多建立有佛教协会。此外各地还建立有不少居士团体和佛教文化研究机构、慈善功德基金会等组织。
  (二)全国恢复和新建了一大批寺院,其中许多寺院建得金碧辉煌,规模极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各级开放寺院13000多所,其中藏传佛教寺院3000多所,云南巴利语系佛寺1600多所。此外各地还有许多未登记或未开放的小庙和佛教活动点,估计当有数万处。
  (三)全国佛教文化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招生,同时创办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1982年创办了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1987年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创立。此外各地创办有30多所佛学院,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厦门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广东岭东佛学院、四川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广东尼众佛学院、九华山佛学院、普陀山佛学院、重庆佛学院、江西佛学院、武昌佛学院、湖南佛学院、河北佛学院等,至于一些寺院办的僧伽培训班就更多。各地创办的佛教期刊杂志不少,全国多达30几种,著名的有《法音》、《佛教文化》、《佛学研究》、《台州佛教》、《禅》、《广东佛教》、《人海灯》、《甘露》、《闽南佛学院学报》、《法源》、《佛学文摘》、《丛林》、《普陀山佛教》、《菩提心》、《上海佛教》、《宁波佛教》、《觉群》、《弘化》等等。创办的佛教文化研究机构也不少,如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佛教图文馆、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普陀山佛教研究所、河北禅学研究所等等。此外各地还建立有编印、出版流通佛教书籍的机构,如南京金陵刻经处、上海佛学书局等。而且几乎所有寺院都建立有佛经流通处或法物流通处。
  (四)佛教信徒迅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僧尼20多万,其中汉族僧尼约8万人,藏传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居士人数无法统计,估计有近亿人。佛教界大德长老的政治地位有很大提高。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中,有近17000名宗教界人士担任代表、委员,其中佛教界人士所占比例较大。他们代表佛教界参政议政,并就政府涉及宗教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批评或议案、提案。
  (五)随着对外开放和国力的增强,佛教界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活动更加广泛而频繁。如中韩日三国佛教界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活动不断深入,使三国的“黄金纽带”关系不断加强。佛教界恢复与发展了与东南亚各国佛教界的传统友谊,与欧美各国佛教界也建立了联系,尤其是与台港澳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佛教界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六)与佛教界的发展相对应,社会各界对佛教也越来越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一些省市社会科学院及部分大专院校都建立了佛学研究机构,开设有佛学课程,培养了不少佛教研究人才,也发表和出版了许多有份量的佛学论文和专著。学术界与佛教界常联合举办佛教学术研讨会。如此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当代大陆佛教的确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佛教界过去那种一盘散沙、各民族各语系佛教不大沟通往来、政教学三界之间充满隔阂、与国外佛教界交往少的局面有了较大的改变。应该说,国家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使佛教获益良多。

  二、佛教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家知道,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与民俗相融合,业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人类社会不断走向现代化、“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的最近一百多年的进程中,佛教的生存与发展却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尤其在大陆,佛教还经受了无神论的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考验。在这样复杂、严峻的环境下,佛教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还有新的发展,这一事实自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极大兴趣。它表明佛教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必然有着其不容置疑的地位和积极作用。对此,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简要的阐述。

  (一)佛教能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对于宗教,我们应从其实在整体上来把握。宗教通常由三大要素构成:一是宗教思想信仰体系,普列汉诺夫给宗教所下的定义中讲的宗教观念、情绪和活动可归为这一大要素中的诸因素;二是宗教文化,它几乎涉及社会意识形态各个门类;三是宗教实体,即由同一信仰的人们结成的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社会实体。我认为,宗教包含的这三大方面,都可以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就佛教来说,佛教的思想信仰形态,是佛教的核心,是广大佛教徒精神所寄,佛教的教理、教义、教规中包含有许多积极因素,特别是其中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对于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亿万佛教徒在参加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实践中,爱国爱教,奉公守法,诚实劳动,积极工作,讲文明,讲道德,守纪律,行善事,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是把其佛教信念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的。如今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要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佛教理念及其道德规范在国家各项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至于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泛,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它依然可作为一种无尽的源泉,大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虽然大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但宗教只要有人信仰,就会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同样可以发挥其特有的影响。何况经过民主改革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经过几十年间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实践,大陆宗教从整体和主流看,从发展趋向上看,已不再被看作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残余,它日益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扩大开放的重要渠道,因而日益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并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大陆佛教界和学术界即已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证,它正逐步成为大陆政、教、学三界的共识。

  (二)佛教能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发展科技与现代化是个两面刃,它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便利与富足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如环境污染、社会失衡、道德失范等,这时就特别需要宗教随时予以纠偏除弊,维系世道人心。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其宗教也往往很兴盛,这可能是人类及社会的一种自然选择和需要,说明宗教的确能服务于人类的现代化事业。
  佛教是中国的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信徒众多、影响广泛的宗教,它对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贡献更是多方面的。从由佛教徒构成的社会实体来说,中国佛教徒有着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广大佛教徒的宗教需求得到满足,势必对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样一来,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对国家的物质文明建设自然就会产生积极影响。从佛教的信仰形态来说,佛教的教理教义有维系世道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而社会稳定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石。佛教能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其修行方法能舒缓人们紧张、失衡的心态。在佛教徒中,犯罪现象是极为稀少的,这无形中减少了现代化建设的成本,这种作用是不可以金钱来计算的。其次,佛教的缘起思想、依正不二的理念及戒律的精神,对于人们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启导意义;佛教的圆融精神和慈悲教义及非暴力的主张,对于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类的和平事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这些都是现代化事业所必不可少的。从佛教的文化形态来说,佛教文化本身就是一笔用之不竭的财富。常言道:“世上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祖国的许多山川由于僧人的营建与绿化妆点,蔚然成为名山胜地,其环境宁静整洁幽雅,集建筑、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人们竞相朝拜、观瞻的旅游胜地,客观上促进了物质文明建设。

  (三)宗教是人类良心的保证
  如果仅从世俗的层面来分析,有时很难让人认识宗教的特殊价值。其实宗教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在于,它是人类良心的保证。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拥有的知识、技能及生活的富有、便利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但伴随而来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核战争威胁、贫富差距加大、人们精神空虚、社会道德失范、犯罪增多的现象也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往往使人们的贪欲、傲慢、我执极度膨胀,从而凸显出人类认识与规范自我的能力严重不足。尽管许多政党和社会精英提出了这个主义、那种目标,但由于其主张和目标的有限性、无常性与人类自我和私欲的无限膨胀的矛盾,总是一而再三地让人失望。在大陆,由于“文革”浩劫带来的信仰危机,以及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分配不公、贪污腐败等带来的精神空虚、道德失范,使许多人亟于从宗教中寻找寄托,或从形形色色的气功门派中修心养性以安顿身心,这种现象多少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心中蕴藏着强烈的宗教需求。象荒诞不经的“*轮功”居然能在短短的七年间吸引数百万人,正是利用了人们在宗教上的无知和信仰上的饥渴。
  宗教的最高信仰及目标一般具有神圣性、超越性、普遍性,虽然遥不可及,难于验证,反倒使其历千年而不衰,能为不同时空的各民族、各阶层的人们所仰信,作为精神寄托。从佛教来说,更不局限于此,如佛教的缘起理论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佛教的业感理论教导人对自己的思想与言行负起责任;佛、菩萨的高尚人格及觉证的彼岸世界足以引发人们的无限崇敬,而毕生去追求。佛教对世法的洞察与批判可以使人幡然醒悟而自觉自律。我个人认为,佛教是一种崇尚智慧、具有慈悲与包容精神,重实践、非暴力的宗教,是最适合当今时代和全人类的宗教。
  当然,宗教并非处于真空之中,它自身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何况还有种种迷信与邪教的鱼目混珠!国家主席江泽民有句名言:“民族、宗教无小事”,正是看到了宗教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所以,我们全社会都应正视宗教,好好地研究宗教,给予宗教必要的扶持与引导,使之真正成为人类良心的保证。
  三、中国佛教面临的挑战与现代化之路
  虽然说佛教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大陆佛教欣逢盛世,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如果佛教界不能更新观念,努力适应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并切实加强自身建设,那么随时可能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无法发挥出佛教应有的积极作用。当前来说,大陆佛教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四众弟子的整体素质不高,佛教团体和寺院的弘法与利生工作严重滞后,以致多数人对佛教教理教义缺乏必要的学习与了解,迷信与功利色彩浓厚。
  2、各级佛学院的规模不大,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局限性很大,而且至今也没有佛教大学和佛教师范学院,因而佛教团体和寺院高级管理人才及佛学研究人才、弘法人才严重匮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寺院中信仰淡化,戒规松弛、追名逐利,贪图享受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形象,制约了佛教的发展。
  4、由于种种原因,国家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佛教界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非宗教部门或外来势力的不法侵害。佛教团体和寺院的管理多数比较松散,面临着其它宗教的竞争和各种封建迷信及邪教对佛教的侵蚀。
  我们知道,弘扬佛法最讲究的是遵循两大原则,一个是契理,一个是契机,要使古老的佛教在新时代能重新焕发青春,必须根据契理契机的原则,开拓出一条中国佛教的现代化之路。我认为在21世纪,中国佛教必须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更多地关注民众的信仰和精神生活,积极开展弘法利生工作,扶正祛邪。

  (一)提倡人间佛教思想
  “人间佛教”是即世而出世、以人为本、即人成佛的一种思想与修行体系,反映了佛陀的出世本怀,是原始佛教所固有的精神。自二十世纪初叶由太虚法师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以后又由其学生、当代佛学泰斗印顺法师详加论证、弘扬,以及大陆德高望重的赵朴初居士的大力提倡与推动,人间佛教思想因而逐步深入人心,成为海峡两岸佛教界的共识。
  人间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人心的净化与人格完成,而对宋元以来重视鬼神,过于关注死亡与来世的现象持批判的态度,可以说是最适合于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一种佛教思想体系。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纪念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的报告中指出:“我以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应当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应当发扬中国佛教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发扬中国佛教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增进同各国人民友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赵朴初居士提倡的人间佛教这一指导思想,对于佛教的恢复与健康发展,对于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
  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执行这一必不可缺的外缘具足的情况下,佛教自身建设的好坏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自身建设的重点是以戒为师,大力加强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根基上的道风建设;自身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佛教人才,提高四众素质。只有这样,佛教才能保持健康的肌体和活力,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已故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四十周年的报告中指出:当今中国佛教从自身建设来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央关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泛起难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界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些人道风败坏,结党营私,追名逐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个别寺院的极少数僧人甚至有违法乱纪、刑事犯罪的行为。这种腐败邪恶的风气严重侵蚀着我们佛教的肌体,极大地损害了我们佛教的形象和声誉。
  为此,赵朴初居士提出:“根据当前的形势和我国佛教的实际情况,着眼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未来,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这五个方面,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
  我以为,强身固本是佛教兴盛之道。在21世纪,佛教界依然应加强自身建设,在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乃至文化建设上大做文章,尤其是要多方面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地提高四众弟子的整体素质。

  (三)弘法利生,扶正祛邪
  中国是一个大乘思想盛行的国度,因而历代高僧大德无不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自勉,这既符合佛陀的出世本怀,也是广大佛教徒的神圣职责。由于近百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破坏,加上多年来极左思潮的影响,社会上对佛教充满了误解,即使在佛教内部,四众弟子的佛教知识也非常匮乏。“*轮功”邪教剽窃、篡改了大量的佛教名词术语,虽然错误百出,却能鱼目混珠,肆虐一时,教训实在太深刻了。因此,在当今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年代,弘扬佛法已是佛教界的当务之急。弘法当然要弘扬正法,从全体佛教或根本佛教立场出发,树立正知正见,不能拘蔽于宗派门户之见。至于弘法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手段或工具要力求先进,要不断开拓新的弘法渠道。在台湾,印顺法师、圣严法师、星云法师等开展的弘法事业堪称典范。
  其次,应本着菩萨四无量心和四摄的精神,广泛开展慈善公益事业。这既是学佛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弘法工作的一种增上缘,是佛教界服务于现代化事业的一条重要途径,社会各界和民众对此充满了期待与信任。在台湾,证严法师领导的慈济事业堪称典范。
  佛教具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巴利语系、汉语系和藏语系三大语系佛教。其中,汉语系和藏语系佛教形成于中国,巴利语系佛教在我国云南也有传承。因此中国可说是佛教的第二故乡,在世界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与时并进,海峡两岸佛教界应当就此进行广泛的交流,可以合作做很多事情。
  (原载台湾《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4期第53页)


{返回 陈星桥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弘法利生,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下一篇:印光大师与佛教自身建设--纪念印光大师圆寂六十周年
 普照寺简介(碑文)
 先为他人着想
 都市佛教的地位与作用
 公案趣话
 以正法化导民俗
 佛教“气功”概说
 提婆达多与常不轻菩萨的履历
 佛教称谓漫谈
 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陆佛教
 “居士佛教”刍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欲海回狂白话解第二卷 受持篇 解脱观[栏目:欲海回狂白话解]
 借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反思企业精神领袖与团队管理[栏目:佛教与经济]
 捨识用根的动中禅[栏目:杨云唐居士]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帮忙佛事?师兄弟之间的意见不同如何面对或处理?[栏目:嘎玛仁波切·解疑答惑]
 Kammatthana[栏目:Others]
 做菩萨,你也行[栏目:济群法师]
 几次打坐中,发现若心较静时,身边的时钟会停止?[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一)[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12.说神变品[栏目: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022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疏记会本(隋,智顗;宋,知礼)[栏目:02 疏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