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书刊改良刍议
书刊太少或书刊泛滥同样是不正常的现象。在台湾光复之初,佛教书刊之少,有如凤毛麟角,在寺院中不但见不到藏经,连早晚课诵本,都难以求得,因此而有大陆来台的少数缁素大德,由大陆搜集各种单行本的经书在台翻印流通,虽然纸张、印刷和装订都很简陋,但也为台湾佛教界带来文化复兴的气象。同时,随时代进步,影印之风渐渐普遍,然而,却形成了只求流通,不论精美,一味粗制滥造的景况。
近两、三年来,更有一种现象,许多贪利之士,巧设名目,各种善书印赠会,神、道、佛等的书刊社,竟如雨后春笋般地泛滥成灾。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富庶,一般中产以上的人乃至小康家庭,都有一些余钱用于慈善救济等事业。有些出版社的主持人未必对于文化事业有兴趣,甚至根本没有人文修养,也没有佛教的信仰,只是见到有利可图,便以赠送佛书、善书,出版佛道刊物为名,吸取信众的捐助,并且以举办放生、印经、医疗、救难等的名目,呼吁社会大众的乐捐布施,利用善心人士想做功德的心理,获取无本的经济实益。
他们之中有的既不是合法的财团,也不是立案的出版社,审查他们的刊物内容,只是节录、转载、剪辑古人以及现代各种佛教书刊中的文字,既没有自己的理想,也不见属于自己的创作。再看他们出版的书籍,除了影印古人的著作、盗印今人的作品,也没有新的撰述和译作。有一些出版社虽然在书刊的封底注明是赠阅或不标定价,却以收回成本及邮费的名义,向索取赠阅的读者收回超过它实际价值的利润。
从表面看,他们是在为佛教做文宣的工作,的确也有好多人因他们而接触了佛教的书刊,接受了佛教的信仰,所以,他们确有一番功劳。我们不反对他们存在的事实,但他们的动机和作法,当有商量和改进的余地。我们也不强调凡是佛教文化工作都是纯粹义务或无条件地发心,如果能以正常的经营方式发掘更多的新作者、新作品,并且翻译出版外国的有关著作,并注意出版品质的维护,而赚取合理的利润和薪水,当是社会大众所乐意接受的,也是佛教界所赞叹的。否则,除了鼓励更多的人来假藉弘法利生之名,而增长贪利取巧之实,并对于社会大众的财力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据中国佛教会的了解,今天以佛教刊物为名的出版物已有六、七十种,起起灭灭,名目繁多,内容几乎千篇一律,能有特色、具可读性的,仅有少数的几种而已。虽然对于佛教的普及,书刊的传播是一大功德,但如果佛教的书刊泛滥到和广告的宣传单一样,在邮件送到收件人手上时,立即被丢进字纸篓或以废纸处理,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心痛,因为那上面印的是佛菩萨的名字、佛教经论及祖师们的开示。但愿有心之士共同劝导,协助改进,从内容、品质以及最重要的发心上,改头换面,才能获得社会大众真心的肯定和长远的支持。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五日《人生》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