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九章 唐代的佛教(三)华严宗与禅宗 第四节 禅宗
 
{返回 中国佛教史概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7
第四节 禅宗
 
禅,是禅那(jhāna)的略称,译为静虑,是以静止的心作思惟,是一种宗教的实践行为。禅宗,即因以禅为主而得名。禅之传来,为时很古,后汉桓帝建和二年(西元一四八年),因有安世高从西北印度来到洛阳,便译出宣说坐禅方法的《禅行法想经》、《大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等,传来了小乘的禅法。由于那些禅经的内容,揭用了小乘的法数名目,故亦被称为禅数之学;根据《高僧传》所载的当时,基于这些禅经而修行的人很多。到后秦之际,鸠摩罗什,译出了《坐禅三昧经》;东晋之世,北印度出身的佛陀跋陀罗(觉贤),在庐山译出了《达摩多罗经》,因其门弟子的努力而萌芽了大乘的禅。其次,北魏的孝文帝(西元四七一─四九九年),从印度厚礼迎取了佛陀禅师,在洛阳之东,为建嵩山少林寺居之,受业弟子,常数百人,及至菩提达摩(Bodhidharma)来华,便为中国的祖师禅,开了基业。
 
菩提达摩(西元?─五三五年),有说是南天竺国大婆罗门国王的第三子,又有说是波斯国人。至于达摩传,有异说亦有润色之笔,无能确定。他于西元四七八年以前,来到宋境的南越,历涉诸国,从事游化,迄北魏佛教隆盛之时,渡江北上,进入嵩山少林寺,因其面壁达九年之久,人们呼之为壁观婆罗门。达摩以壁观教人,他说心不用安,止诸外缘,内心不喘,心如墙壁,以之便可入道。被认为是达摩所著作的,即是二入四行的思想;理入与行入,称为二入。但以理入为主,谓一切众生,皆与佛同,以清净之心,藉观壁坐禅,即得信悟;行入是依实践体得理入之理,故说了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之四行。
 
嗣达摩之法而成禅宗二祖的,是慧可(西元四八七─五九三年),本系深究儒学的人,在他四十一岁时,遇到达摩,师事四、五年,授其禅法之后,乃从之参学,达五年之久。慧可于雪中断臂的传说,虽很有名,但非史实,唯于慧可得髓之说,正是说明慧可求法精神之真切的故事化。慧可于达摩寂后,化导僧俗于黄河附近,名声颇高。出至邺都,乃逢北周破佛之时,他以九十余岁的高龄之身,为护经像,隐于靠近扬子江的舒州皖公山中。依照传记,慧可是传通《楞伽经》的人,他及他的弟子们,盛行四卷本《楞伽经》的讲说。所以,慧可透彻了达摩的二入四行,依据《楞伽经》,主张万法为一心所现;二见的对立,无非出于自心所现的妄想。比起达摩,他表现得更为积极了。
 
慧可之法传给了三祖僧璨(西元?─六○六年)。他于北周破佛之际,与慧可同入舒州的皖公山,后来辞往司空山而常住于山中。僧璨与慧可一样,同为《楞伽经》的传承者,但在其所著的〈信心铭〉中,另含有华严的思想。据说,自达摩以迄僧璨的禅者,一处不再宿,也没有与弟子们共住的事。
 
嗣僧璨之法的四祖道信(西元五八○─六五一年),师事僧璨十多年,后来出家,历吉州和九江,于庐山大林寺,止住十年,又移住蕲州黄梅县的破头山达三十余年,与其会下五百人,住定办道,精进不懈。这样集体住定的生活,为禅思想和修行的观法上,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对此五百人共同的集团生活,仅靠在家信徒的布施是不够的,而且也没有来自政府的补给,那是不能不向自然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了。为此,他们一面从事耕作与杂务,一面精勤于佛道的追求,到达把禅解释成为体验的和精神的,并以此作为修行观法的程度。这一立场,已不是限于出家人的禅,乃是开放成了契机于一般的,并在广大人群的日常生活上推展开来的,这是值得注目的事。又因集团生活的经营,保持全体的秩序,一切行事必须条理井然,此亦为形成禅院生活之规范,开出了先河。至于道信的禅,他重视坐禅观心,以五门或称五方便,为其思想的纲格,以其中的「守一不移」,作为禅的要谛。
 
由于嗣道信之法的五祖弘忍(西元六○一─六七四年),及其门下的活跃,此一禅风,便从扬子江一带,向诸方弘开,逐渐趋于隆盛。弘忍着有《最上乘论》一卷、敦煌出土《蕲州忍大师修心要论》一卷。依照此书所说,弘忍主张守心为入道要门,亦为涅槃之根本;他是说了守本真心的坐禅观心之法门。道信及弘忍等的禅风,当时被称为东山法门,或称为东山宗,可见已形成了禅的门户之风。
 
弘忍门下,出有神秀(西元六○六?─七○六年)及惠能(西元六三八─七一三年),形成了一般所说的北宗禅及南宗禅的两大流派,即所谓南顿与北渐。神秀在他五十岁师事弘忍以前,已是一位精通儒释道三教,并曾经过了六年修行之学者,故被推为弘忍门下七百人中的上座。尝受则天武后抬举,优遇以国师之位。他着有《观心论》一卷,主张只有观心一法,为佛道之最要,可知他是真的传承了道信及弘忍等坐禅观心的思想。从传下北宗禅思想的《大乘五方便》一卷中,也可以明确地见到顿悟的性格,北宗禅虽以赞成渐悟的主张为通说,但也不是没有其他想法的存在。
 
禅宗的六祖惠能,幼少失父,以砍柴进城出售,孝养母亲,据说,有一天,于城中听到一位客人诵《金刚经》而无师自悟。但他在此之前,已亲近过《金刚经》、《维摩经》、《楞伽经》、《观无量寿经》、《法华经》、《涅槃经》、《菩萨戒》等经,他的机缘早已成熟的。至于他和五祖初见面的问答。提到佛性的事,那是一种故事而已。依据后来南宗禅系统下的传说,弘忍为了要在七百位门弟子中,找出付法的人,而命用偈表示各人的悟境,发现惠能的境地,高于神秀。便将法及衣,授给了惠能,承认他是禅宗的第六祖。惠能的思想,古来是以《六祖坛经》为考察的中心,近来则由于发现了敦煌出土的资料和《六祖坛经》的异本,知道坛经的内容为后世附加和改窜之处很多。因此,作为了解其思想的资料,有人说除了大梵寺的说法和道诫之三科三十六对法之外,便没有了;又有人说即使敦煌出土的资料,也未必全是惠能的东西。不过,惠能的禅,后来成了中国禅的主流这桩事,是宜加以大大注意的事。
 
惠能门下,出有青原行思(西元?─七四○年),因有其弟子石头希迁(西元七○○─七九○年)和南岳怀让(西元六七七─七四四年)等的活跃,为中国禅带来极大的发展。
 
神会(西元六六八─七六○年)住于洛阳的荷泽寺,大弘禅法,当时北宗禅的势力很强,使得神会成为重要人物也几乎有点问题,因此,神会为了阻止北宗禅的流行,便对北宗禅展开了猛烈的排挤。批判北宗禅的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法门,主张南宗禅才是正统。此后的北宗禅,因义福、普寂迁化之后,渐渐趋向于衰落,唯有南宗禅一枝独秀,说起禅宗,也仅限于南宗禅了。

{返回 中国佛教史概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九章 唐代的佛教(三)华严宗与禅宗 第五节 《百丈清规》
下一篇: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九章 唐代的佛教(三)华严宗与禅宗 第三节 华严之教判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七章 清代的佛教 第七节 杨仁山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与戒律 第三节 道绰和..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五章 佛教艺术的发达 第四节 云冈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四章 辽金的佛教 第二节 补刻房山石经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四章 辽金的佛教 第五节 二税户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六章 明代的佛教 第七节 奏请整肃佛教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与密教 第四节 法相宗的..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二章 后汉的佛教 传来与容受 第二节 明帝求法..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九章 唐代的佛教(三)华严宗与禅宗 第二节 法藏&#..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三章 南宋的佛教 第四节 宋儒与佛教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