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与密教 第二节 玄奘三藏
 
{返回 中国佛教史概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78
第二节 玄奘三藏
 
玄奘三藏(西元六○○─六六四年)是河南陈留人,童年出家,游历各地,学过涅槃、毗昙、摄论、成实、俱舍等学,因鉴于异说无定,便想找到阿毗达磨论和唯识学的原典,加以考究,故于唐太宗贞观三年(西元六二九年),独力从长安出发西行。冒着途中的许多危险,沿着新疆省的天山北路,经过西土耳其斯坦及阿富汗尼斯坦,进入印度,最后住于那烂陀寺。当时的那烂陀寺,是大乘佛教的大本营,不用说印度,即使亚洲各地,也有很多的修道者和留学僧,齐集到该处去,因为主持该处的戒贤论师,是位最杰出的高僧。据说那时的戒贤,已有一百零六岁了。玄奘师事戒贤,学习了瑜伽、显扬、婆沙、俱舍等诸论,以及护法(Dharmapāla西元五三○─五六一年)的唯识学,均有极深的造诣。此后,访问了印度各地的佛陀遗迹,留印先后经历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回到帝都长安之时,带回的东西,除了佛教及佛舍利外,有大乘经论、小乘诸派的三藏、因明、外道哲学的原典等计六百五十七部。所以受到朝野人士的热烈欢迎。记载他当时旅行见闻的《大唐西域记》,非常有名,到了十九世纪,便和他的传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都被译成了英文与法文。
 
唐太宗见到玄奘回国,非常高兴,迎于长安弘福寺,优遇甚隆,待大慈恩寺竣工,更建翻经院,以玄奘为上座,使之从事于携回梵本的翻译。直到高宗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年)玄奘六十四岁,示寂于玉华宫寺为止的二十年间,和他的许多弟子们,共同译出的佛典,主要的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以及《摄大乘论》等,共计译出经论达七十六部千三百四十七卷,把他学自印度的新的佛教学,介绍了过来。这一翻经的工作,乃是奉了太宗之敕而进行的国家事业,在设备完善的大规模下,使得全国的名僧及显官,也多参加了译场;译经的成果,更为世界文化,放了一大异彩。初在弘福寺,译出《瑜伽师地论》时,太宗为制〈三藏圣教序〉、皇太子(后之高宗)亦为制〈述圣记〉,其受重视于太宗及高宗的程度,由此可见。
 
玄奘的译风,是以其正确的语言学知识,对原典作忠实的逐语翻译,所以奏请将其所译,称为新译,以前所译的,称为旧译,以利于区别。但是,新旧两译,各有长短。
 
当时的长安,以玄奘为中心的教团,风靡一世,门下数千,其中最有名的是: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宗哲、嘉尚等人。此后,虽没有研究梵文原典的后继人才,但以传承玄奘的唯识学而成为法相宗初祖的窥基作中心,他的门下极盛。又由于玄奘是位伟大的旅行家,他的旅行,激发中国人的观念,而产生了《西游记》的小说故事,被后世当作民族英雄的偶像看待,这也是值得特别提起的事。

{返回 中国佛教史概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与密教 第三节 窥基
下一篇: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与密教 第一节 法相宗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四章 辽金的佛教 第十二节 《金刻大藏经》..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六章 隋之佛教 国家之统一与佛教 第六节 三阶教..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三章 南宋的佛教 第四节 宋儒与佛教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五章 佛教艺术的发达 第六节 麦积山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六章 明代的佛教 第三节 黑衣宰相道衍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四章 辽金的佛教 第十一节 全真教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三章 魏晋的佛教 经典之翻译与研究 第一节 魏..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三章 魏晋的佛教 经典之翻译与研究 第四节 汉人之出..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与戒律 第五节 律学的..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三章 南宋的佛教 第五节 净土教与念佛结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义探奥[栏目:胡晓光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