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第1课)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益西彭措堪布译 圆春法师讲解
顶礼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浩瀚前译三根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如虚空般无边无尽的众生, 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在发起菩提心之后,今天一起学习文殊大幻化弘扬大圆满的太阳——全知麦彭仁波切所撰的《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今天是学习《入菩萨行论》“第九品”的第一堂课,本品是全论的精华品。对这一品,印藏大德们启用自己的无碍辩、深广慧来注释,留下诸多的注释,而且这些意义的每一个开显都相当具有加持。由于这一品内涵很深,初学者如果没有一种可靠而容易理解的注释,那么其中的妙义也就与我们因缘隔绝、很难通达。所以,《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是我们通达般若品的一个极大顺缘。遇到了这样一个注释,我们将有机会完全受持“般若品”整个法义;而一旦能够完整地受持整个《般若品》的所诠法义,那就能够通达一切大中观的宗旨。一切般若经的内涵,我们也可以借此而通达。所以,学习这样一个殊胜的注释,对我们来说因缘殊胜。
首先解释论名——《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论名分主标题和副标题,“般若品易解句义释”是主标题;“净水如意宝”是副标题。主标题又分两段——“般若品”是一段,“易解句意释”是一段。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因为“般若品”是指《入菩萨行论》中的一品;而“易解句意释”是对这一品的一个注释。
“般若品”,分“般若”和“品”。“般若”按古音来读,应当读bo re(音同“波惹”)。现在经常读成bo ruo,其实这是一个梵音,它所要表达的是佛法的“智慧”,这是不能用通常所说“智慧”的理解。所以,虽然“般若”有“智慧”的意义,却没有翻译成“智慧”,因为怕我们错解了“般若”的真实义。按照上师所讲,“般若”就是指“一切心中最为第一的智慧”,这叫“般若”,或者“bo re”。
我们通常说:“这个人很聪明,很有智慧”。但是这个聪明、智慧能不能是“一切心中最为第一”呢?很困难。为什么?因为世间人的聪明都是烦恼的组成。有些人不聪明,反而痛苦少一点;有些人自作聪明,却弄出了很多痛苦。世界上有聪明人、有不聪明的人,但都在受苦。甚至,有些聪明者还会去自杀。历史上有的哲学家,有思辨能力,却自杀了,那么他的智慧对他有没有好处呢?我们看似是一种智慧,实际上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而不是说真正一碰触就能让我们得到安乐、就能让我们解决问题。这就是由于其他的聪明、智慧没有和般若联系,它只是虚妄分别,只会制造苦因、让自己尝受苦果、无法了脱生死、无法认识生命的真相。所以,这些“心”只能称作是烦恼造作的“有漏心”,不能称为是般若的“智慧第一”之心。
那般若为什么能成就为“一切心中最为第一”呢?因为般若是缘着胜义本性的缘故,所以是一切智慧中最无等、最无上、最为第一的智慧。这一点很关键。所以,我们学般若,经常要用胜义理论去抉择万法的胜义本性。以理抉择后,我们能够生起般若的总相智慧。哪一天,我们通过修行最终现前证悟的时候,就能够把胜义本性亲见无余。那才是真正的无等、无上、最第一。所以,要用胜义理论去抉择,让我们生起理上的了解;而通过学修串习,让我们生起内心的证悟。这就是源自于胜义本性。
学过《中观总义》的道友,都知道胜义理论观察之下是怎样,不经胜义理论观察又是怎样。所以,胜义理论观察是很强的一种概念,这种概念将一直影响着我们去学习般若。那为什么要运用胜义理论呢?因为般若就是了达胜义本性的一种智慧,所以我们要用胜义理论去抉择这个智慧,它所建立的法界应当是什么样。正因为这是一个殊胜的本性,所以我们一旦认识,一旦相信,它就是一切智慧中,无等、无上、最第一的。
还有一点,因为般若,它能够到达无住涅槃,或者说,已经达到无住涅槃。从能到达、已到达无住涅槃这一点,安立名称为“波罗蜜多”,即“般若波罗蜜多”。它是能够到达涅槃彼岸的,或者说涅槃的自性也是它。所以,“无住大涅槃”就称为是“般若波罗蜜多”;或者“能到达的圣道”以般若来开显的,也叫做“般若波罗蜜多”。
下面分开解释“般”和“若”这两个字。按照《大乘庄严经论》的注释,“般”为“胜义”,“若”为“了解”、“了知”,合起来也就是:“了知真如胜义本性的智慧”叫“般若”。
以上所说可以用《六祖坛经》中六祖大师讲的一句话来贯通理解。六祖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这里就包含了我们前面的解释。
六祖大师说:这个大般若啊!最为珍贵、最为无上、最为第一。“最尊最上最第一”就是解释“般若”的“般”字,即“胜义”“最殊胜”的意义。“无住无往亦无来”是讲般若的实相,即“实相般若”。对“实相般若”,诸佛正因为是了达了,才能够“三世诸佛从中出”。所以,对“无住无往亦无来”不了知成为众生,了知成为诸佛。所以,现前诸佛时,里面包含有“了知”或“若”的意思。那了知什么呢?了知“无有住、无有往、无有来”。《中观总义》中引用了一个密续说:能够认识无来,就能够认识法身、现前法身;能够认识无住,就能现前报身;能够认识、了知无往,就能够现前化身。可见佛陀的三身都是从对“无住无往亦无来”的了知而现前诸法实相的当下,彻证胜义本性而成就为诸佛的。三世诸佛都不离开这一个觉知。所以说“无住无往亦无来”中蕴含着“了知”,后面才会有“三世诸佛从中出”。“三世诸佛从中出”就是说到了“波罗蜜多”的含义,也就是:“无住无往亦无来”是能到达无住涅槃的智慧;而“三世诸佛从中出”的时候,是安住到“无住无往亦无来”的这种大般涅槃的自性。所以,这就显示了“波罗蜜多”的含义。因此说《六祖坛经》“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这个偈颂是显示了“般若”的含义,很具体化。六祖大师是彻证了佛心、彻证了般若,所以,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给我们诠释了“般若”的含义。所以,“般若是一切心中最为第一”,是一切智慧当中,最无等、最无上、最第一。而且它又是能够到达无住涅槃,这就是“般若”。
所以,我们学般若,就是想学一个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智慧。我们能够接触般若,就是在接触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智慧。我们与它结缘,就算能够成就一个最尊、最上、最第一的一个因缘。
《华严经》中有一个偈颂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意思是:整个天上天下的世间中,都没有像佛这样了不起的;在十方世界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佛。世间的一切我都见了,就是没有见到一个能像佛这样最尊、最上、最第一的。为什么佛陀能够成就这个偈颂的功德呢?我们应当知道,这就是“般若”让佛陀成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佛。因为他证悟了般若、现前了般若、圆满了般若,所以是天上人间最尊、最上、最第一,十方世界无法比拟。世间的一切见多了、见尽了,也无法像佛陀这样的。我们从佛的功德上就应当看到般若的功德,这是诸佛成就为诸佛的根本因缘。
在下面的论文中,我们会涉及到这层含义,也会具体的分析。但我们首先要知道,般若确实是所学佛法中最无比的佛法。因为它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所以,在座的各位:我们因缘成就的结果,确实在没看到结果之前无法知道。但是,一旦结果成熟了,你再回观、回忆我们今天曾经学过的“般若品”,你就会相信,我们当时的因缘是多么地殊胜。以后你能够成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佛陀、十方世界无与伦比的佛陀、世间所有一切无有如同你这样不可思议显现的佛陀,那都是因为你学过般若,是般若让你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所以,般若不可思议。般若是佛法当中最尊上的一个地位,可以说他就是佛法之王。
然后说“品”。“品”就是“品类”,比如我们说“千品万类”,也就是“类别”的意思,它是章节划分的单位。在《入菩萨行论》中划了十段、分成十组类的法义。其中第九品,即十类当中的第九类,是《入菩萨行论》中介绍大乘胜义菩提心的精华品,介绍的纯是大乘的大般若,纯是我们胜义菩提心修行的无上法门。这一类都归属在一品中,让我们便于学习掌握、通达学修。所以说“品”。
以上就是“般若品”的含义。在《入菩萨行论》中寂天菩萨以不可思议的智慧给我们显现了甚深大中观的无相法义。大家都知道,寂天论师是应成派大中观的一个代表所以他所造《般若品》的含义不是不了义的, 而是完全了义的。这是揭示诸佛最究竟秘密心要的、般若智慧的、殊胜的一品。所以,我们学这一品,就是学诸佛最直接、最了义、最究竟的般若含义。
“易解句义释”,“易解句义”是修饰注释的“释”字的。所以分“易解句义”和“释”。
“易解”直接的修饰是“注释”:“易解释”。那是在哪方面易解呢?最主要是在对“般若品”的“句”和“义”上容易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个“易解”呢?因为寂天论师《般若品》的“句”和“义”非常深奥。虽然说他不用很多的词学来装饰、装点这部论典,但是对于他的“句子”、词句的“含义”,具体的归属,有种种的争议。而且对《般若品》所具体指向的意义,如何将它归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归处,这一点也在历史上引起了极大的辩论,激发了诸多智者的雄辩。所以,众说非一。可见,在“句”和“义”上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所以必须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让三根普被,能够轻易地通达。这才是符合于大悲的一种意乐。这就是《随念三宝经》中所说的“文巧”,也就是说,在文词、文法上极为善巧。那“文巧”又是以什么作为因?什么作为缘?它是以如来大悲相应所化意乐而作为因的。赞叹佛陀妙法,其中讲到“文巧”功德之时,就是说:由于佛陀完全用大悲心、和所化众生内心意乐相应,所以用一个符合根基意乐的词句,这就显现了“文巧”之相。“文巧”,就是一解一词,“文”“义”明显,并且动听。即容易理解、容易忆持;文字很明显、意义很明显。而且看起来、念起来,还很美妙,很动听,这就是文巧之相。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大悲相应所化的意乐而显示文词上的“文”“义”明显,让我们容易理解、容易受持,而且很动听,很抚顺我们内心,很容易打动我们,让我们听一句就能够感受一句,听一句就能够找到一种感觉,这样一种善巧的文词,就是我们众生学法的时候想寻求的。我们学法的时候,不是说想去学一些古奥的词句,我们最主要是想理解经论当中,所要直指我们的含义。
就像说明书,如果讲得很复杂,看起来虽然词学很好,但这古奥的说明书,拿起来就很费劲,理解它要花很大的功夫,更何况还要去实际操作它、运用它。所以,我们需要说明书,就是需要一种很简单、很容易理解的说明书。佛陀给我们宣说妙法的时候,就是给我们宣说如何实修、如何现证诸法实相的说明书一样的。所以,佛陀讲任何一句法都不是空谈,都是实修的窍诀引导,都是说明我们应当怎么去实修、怎么去现证的。同样,全知麦彭仁波切要造一个注释来对《般若品》的“句”和“义”进行解释,他很希望这个说明能够让我们容易理解,不要让我们看起来很费劲。所以在注释里,全知已经把很多的难处、困难都减少化、简单化了,我们的学习由此就变成一个很直接的、很容易理解的学习。所以我们遇到这个注释,是无比殊胜的具有“文巧”功德的注释。
“释”就是“解释”,就像要把冰融化一样,我们说“涣然冰释”,也就是说:冰很坚硬,要把它解开、把它释放,把这坚硬的、坚固难摧的状态,释放为一种解脱状态、要让它解脱。让种种疙瘩解放,这也叫释放;让坚硬的东西能够柔和,这也是释放。所以,“释”就是“解释”,我们觉得有疙瘩的地方,把它解开;我们觉得坚硬、难以透达的地方,让它松缓,让它能够柔顺,是这样的一种“解释”。我们对《般若品》有纠结不休的疙瘩,通过“解释”,能给我们解开;我们有种种迷惑、种种迷雾,通过“注释”而荡然清净,能看到“原来如此”的本来面目。同时,坚不可摧、无法透达的法义,会通过这种解释“涣然冰释”,让我们能够透达无碍,入到这个般若品的深处,这就是“释”。
《净水如意宝》是副标题,是对“释”的辅助理解和修饰。前面讲“易解句义”是这个注释的特色,后面讲《净水如意宝》是显示了这个注释的殊胜的作用。
“如意宝”三个字指的就是“注释”,这个“注释”就是“如意宝”。“净水”是说这个注释的作用即这个“如意宝”有“净水”的作用,所以符合能够“满我们心愿”的意思。上师在解释如意宝时说:如意宝的“如意”,就能够让我们称心如意、满我们的意愿,这样一个殊胜至宝称为“如意宝”。那在哪方面能够满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很想通过《般若品》透达一切般若的实相、了达一切诸佛所宣说的智慧心要,也就是大中观的含义。在这一点能够满我们的愿的,就是这个注释。
这一点,大家看本论最后的小字部分,全知麦彭仁波切说:“愿此释谁人见彼,即成为胜乘中观之相获得离疑定解之因。”我们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应当欢喜、应当激动。为什么呢?因为在这里面,全知麦彭仁波切他祈愿:祈愿这个注释,不管谁见到了,都能够成为对胜乘大中观的法相而生起定解、远离疑惑的因缘。所以,这本书到你手里时,就已经开始产生这个因缘了;你在听闻这部注释时,你也在具足因缘了;你在不断思维的过程中,也在产生这个因缘;你在不断串习时,也是在不断启用和深透这个因缘。最后,这个因缘将会让你依靠定解而获证般若。所以我们应当兴奋,应当激动。谁拿到这个注释,都有这个因缘;谁听闻,谁思维,谁修行,都有这个因缘。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理解呢?以前给很多道友都讲过,谛实语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佛陀在因地时,经常是帝释天化现成国王、罗刹来考验他,他布施了全身血肉以后,只剩下骨架。这时,帝释天问他:你后不后悔?他说:我不后悔。帝释天说:你以何为证?他说:如果我说不后悔的话,那请让我的身体还复如初。最后,以他的谛实语的加持,身体还复如初。这就说明,谛实语能够满愿,能够真实实现。不像我们凡夫人的心识,飘飘荡荡的分别念,没有力量,没有这种专注,没有这种谛实加持。
而作为一个全知圣者,全知麦彭仁波切,他发的愿就是一个谛实语啊!他发的谛实语,绝对会现前,绝对会实现。所以,全知发的愿,我们应当看重。看他发什么愿?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意义?他发的愿就是:这个注释,谁见到都成为对这个胜乘中观能够通达无碍,断除一切疑惑,获得坚固定解的因缘。所以,这就是真正的如意宝,能够满我们“通达胜乘大中观,能让我们现前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的这种无比智慧”的因缘。所以,这个《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拿到手里时,就在积聚着能够现前“最尊最上最第一”的因缘,能够首先让我们产生定解,远离疑惑。然后,依靠这个定解,能够无碍实修、无碍见证。这些因缘,我们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祈愿上已经发现了。后面又说“愿吉祥”,绝对会很吉祥的,绝对会无尽吉祥的。我们来学习这一个注释,就能够让我们生起定解,让我们无边吉祥,能够由此称心如意的学修般若,现证般若,这是“如意宝”的含义。“如意宝”就是这个注释。
全知麦彭仁波切前面在论名上安立了“如意宝”,又在后面祈愿这个如意宝,让我们称心如意,如意现前我们的一切所愿。所以,我们在“净水”上应该看到:哦,原来“净水”就是全知祈愿的一个含义、这是我们主要要寻求的。学修这一品,我们就是想寻求这个“净水”。
那么“水”是什么含义,“净”是什么含义?“水”是内心相续对胜乘中观的领会状态,就是我们学者的心水,心里对“般若品”怎么理解的状态就是“水”的状态。所以“水”是指我们后学者的内心相续中对“般若品”胜乘妙中观的领会状态。那对一个没有学过《净水如意宝》的初学者,是什么样呢?是不清净的状态。有哪些不清净的状态呢?有些是不理解的状态,完全不理解、一无所知,这是一种不清净;还有一种不清净就是说:哦!他说:“我就懂”!可听他一表达,最后一看:“哦!原来他是一种邪知邪见!”根本没有正确理解,而是颠倒理解。把了义的当成不了义,把不了义的当成了义。甚至还会去歪解“般若品”的含义,甚至把空性理解成顽空、断空、断灭,生起种种的增益和损减见,这些颠倒理解,就是邪知邪见,或者说邪证。这也是一种不清净的状态;还有一种不清净的状态,是怀疑。“是不是这样子呢?”左右不定,无法确定,琢磨不透。这种动荡状态,也是不净。这三方面垢染就是:伪证,邪证和怀疑;或者说,不了解,颠倒了解和怀疑,这三者就是不净。如果没有遇到因缘,就很难去净化他。对不理解的,你很难通过自力而直接变成理解。不通过这个注释就很难把以前的颠倒理解改正,拨乱反正。你以前无法确定的怀疑,种种摇摆的状态,也无法一锤定音,让它确定下来。所以,这就需要有一种净化的因缘。而这因缘是什么呢?就是要靠“如意宝”一般的注释。这个注释就能够让我们满愿,满我们“净化内心对于般若品理解”的意愿。让我们能够把不理解,变成理解;把颠倒理解的,成为正确理解;把怀疑的,成为一个确信的地方。以前是极为不清净的、垢秽充满的、一滩坏水的心水状态,变成一个清晰明了、透彻的、清净的定解状态。所以,这个“未净之水”,就是我们没有学修前的。然后不断净化,就是我们学修过程的状态。学完《净水如意宝》后,我们就成为一个清晰、透彻、明了的定解状态,这就是如意宝能够满我们愿的地方。
所以,“净水”就是指的是我们最终的这种定解状态。这个如意宝最直接能够让我们满愿的,就是能够让我们对文殊菩萨化身的寂天论师,以他超凡智慧、抉择诸佛秘密心要的“般若品”的含义,生起一个坚固的定解。这就是“净水如意宝”让我们能够最终呈现的心水状态,净水状态就是这种定解状态。最后,我们内心当中,对于“般若品”,完全是一种清晰、明了、透彻的这种定解状态。这也是学修《净水如意宝》后能够产生的结果。
我们大家都但愿努力地去获得这个结果。而这个结果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全知麦彭仁波切已经发愿了,说:“愿此事谁人见彼,即成为胜乘中观之相,获得离疑定解之因。”我们因已经拿到手里面了,这个因缘只要珍惜,这个结果决定出现。所以,我们千万要把《净水如意宝》从头到尾学下去,努力地珍惜这个因缘,让我们对于“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生起定解。有了定解以后,我们的人生就开始有了一个“最尊最上最第一”的开端了。这个因缘都在我们众人的手里面、每个佛友的手里面、每一个听者的手里面。我们现前手里拿的就是这一个因缘,你千万不要把这个因缘放下来,一定要天天拿着他,时时想到他,处处思维他,反复锤炼他。通过我们的千锤百炼,在《般若品易解句义释* 净水如意宝》上面花功夫,我们每一个都会受着麦彭仁波切的谛实语的加持,和论文当中的字字金刚句的加持, 我们一定会现前这一天的。
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麦彭”是不败的意思。“全知”是修饰“麦彭”。“仁波切”是对“麦彭”的尊称。总的叫做全知麦彭仁波切。
“撰”是撰造。如果撰造者是一般人,他的撰造就没有太大意义。就像世间人所说的话和所著的书,由于都是一些没有加持的垃圾一样的思想、垃圾一样的境界、烦恼无明的虚妄分别,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古人说:“自从一读《楞严经》后,不看世间糟粕书”。这就是因为世间人没有出世的智慧,他无法了达人生的虚幻,无法见到生命的真实,讲的都是假话,都是一些毫无意义、了无实意的无明。在无明当中,不断编织无明的谎言,就这样在无明里面打滚。这种话,这种书,这种著作,是毫无实义的。我们在轮回当中学这种理论,学这种书,看这种书,已经看得够多了。我们看了这么多,却没有依靠这些书,一次生起出世的了达的智慧。所以这些著作,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
但是,有一点就不同。假如这是一种现证诸法实相的、是一个成就者、是一个通达成就者所证悟的般若实相的一个大德,他所说的话都是具有真实意义,具有加持的。我们看这个撰造者,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撰造者呢?
我们说尊称他为仁波切,而这位仁波切,他却是一个全知啊!全知是什么含义呢?也就是说全然了知。全然了知是谁才能具有呢?佛才能具有!佛才能够了解一切因缘本末,能够了知一切万法,一切二谛的真相,“唯佛与佛,乃能证知”。以全知来修饰这位仁波切,所以,这位仁波切他是一个佛的这种智慧。以佛来撰造,那你说这个加持有多大?这种意义有多么惊人?那么,全知麦彭仁波切是不是真正的全知呢?确实,在这个世界上面,出现了麦彭仁波切,我们应当看到的是震惊!这位横空出世的大德出现在世间,莲花生大师预言授记说:他是弘扬大圆满的红太阳!确实,他的著作是极为广大的。而这些著作当中,很多都是给我们直指心性、彻证大圆满的实修窍诀。很多宗派的高僧大德,都依靠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而实修大圆满。所以,他是一个让我们直指心性,让我们现前证悟的一个全知佛陀的化现。这一位全知,他不是一个显现上面经过苦行、苦修、努力精勤而现前的智慧显现。他生下来就没有显现过努力精勤过。
在六、七岁的时候,就自然能够背《三界论》。
在七岁的时候,一边玩耍一边就写出一部论典,叫做《定解宝灯论》。
他十岁的时候,就能够无碍地书写、念颂,而且,还能够自在无碍地讲说,讲经说法。
他自己也说过,他从小的时候,虽然有很多新派和旧派的善知识都在转*轮,但是,他除了在华智仁波切面前听过一点点法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曾多闻过。后来,是由于上师和本尊的恩德所致,他不经任何困难,对于所有的经典,一经念诵,对于其中的大意便可了然于心。这是他夫子之道的语言。也就是说,其实全知麦彭仁波切就只是在华智仁波切面前听了七天《入菩萨行论》的这个法的讲解,简单地讲解。除此之外,没有怎么去闻思修。但却能够对一切经论了达无碍。
而且,他阅读藏文当中的《甘珠尔》(也就是经藏)的时候,他只是花了三天的世间。他三天阅读经藏,阅读完以后并且能够忆持不忘,一字一句他都能够记得下来。所以,他写的这些著作,这都是他智慧心的流露。不像我们,这儿去拼,那儿去找,东拼西凑,这样子去写文章,不是这种痛苦的状态。他是以前通过三天的显现,看了经藏以后,就对佛陀所宣讲的经典记持不忘。
然后,又花了二十五天来阅读《丹珠尔》(也就是论藏)。把这个论部阅读完花了二十五天,二十五天之后,就对于字字句句,忆持不忘。
我们经常开玩笑,有些道友背《修心八颂》,背完八个颂词,觉得了不起得很。给上师说,我要做大法供一样。其实有什么大呢?就八个颂词,还说大法供一样。只不过这对很多人来说,已经非常惊讶了。因为,我们的智慧,很多时候背一个颂词,前一句刚背到的时候,再背第二句已经忘了。然后到第三句的时候,前两句也忘了。再背第四句的时候,前三句都忘了。所以反复地回头来再继续努力,一次失望又一次希望,一次希望又一次失望,没有生起永远的希望,因为我们经常忘掉。所以我们的智慧就是这样子的。而全知不是这样子。全知是显现上过一下眼睛就永远不忘。这多么不可思议呢?所以,他的功德非常地巨大。
曾经,文殊菩萨的总集化身蒋扬钦哲.旺波,也就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上师,这样子赞叹过麦彭仁波切,他说:“喇嘛麦彭而外,于今无别学者”。他博大的事业与事业,如果加以记录,较《般若经》还多,然他不愿写而已。也就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来称呼他的时候,都叫做“喇嘛麦彭”。“喇嘛”就是上师的意思。也就是说,他是很多人的上师啊!不能随便直呼其名的弟子。这个弟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弟子。所以,前缀是“喇嘛麦彭”。除了他,当时,就没有其他能够称为是学者的了。他是一个具有博大精深学问的一个班智达,也是一个大瑜伽师,大伏藏师,是“伏藏之王”,“智者之王”。他的这种博大的智慧功德,还有他的不可思议秘密的事业,如果把这些记录起来的话,比《大般若经》还要多。只是他不想写而已。实际上,只要他录一点的话,就会有很多很多了。所以,最后蒋扬钦哲.旺波把他所有的法,全部交付给全知麦彭仁波切。让他以讲、辩、著的三种方便,善巧地弘扬,使宝贵的佛法如意宝,能在世间永久地显示无比的光明,就是这样子来教付事业的。
这位成就者,他也示现了很多稀有的示现。他曾经在一次做火供的时候,他不需要去点火,就用他智慧的火焰,就把火供的这些供品烧燃起来。还有一次,他对列绕朗巴大师说,“我是一个初学者,请你看看我修法的力量。”说完之后,他就把他加持过的东西,放到影子与阳光的交界处。这个影子与阳光的交界处,在他放了加持品以后,整个上午,太阳原地不动,影子再没有变化了,再没有向前行了,就在那个地方一直定下来,定了整个上午。
还有一次,他为了调伏弟子,修愤怒坛城的时候,以契克印指向天空。这个时候,当地的上空,月亮和星星,全部朝东回避,不敢朝向他指的这个虚空,全部都退到这个东边去了。然后,他在指向天空的同时,不仅星星和月亮全部退到东边,而且,当时大地振动,山石崩落,湖水奔曳,大风骤起,很多空房子一下子给煽裂了。所以你看,这一个契克印出去,多么大的一种力量。
还有一次,他在石渠闭关,三年的过程当中,他在每个地方走路的时候,即使有阳光,但是阳光照射他的身体的时候,却没有影子。身体是像空彻无碍的法一样的,照下来没有影子。而且,这个身体确实就像修了般若大空性一样的,空中无有碍。所以的话,他的身体随便能够在墙壁啊、石头啊,自由出入,无所障碍。就是这样子的一个全知。他的示现确实是不可思议!
还有我们看一看他的成就,我们说他是一个全知,是一个佛的这个全知,而这个佛的全知是不是真正有这样子的证悟境界呢?我们很多时候都讲,你在即生的时候,很多东西能够欺骗别人,但是,你在临终的时候很多东西就欺骗不了别人了。你在临终的时候就能够显示你即生的一切。你临终的成功,能现实你即生的修行的功德。而全知麦彭仁波切他在圆寂的时候,东方巨响,表示他已经获得了法身无别的果位。然后,在荼毗的时候,他的舌头和双眼自然地聚集在一处,显现出文殊菩萨的相,这表示他已经获得了生起次第圆满的果相。在荼毗完之后,他的舍利子充满了房子里面,充满了房子外面,房子内内外外全是舍利子。这表示他已经获得了圆满次第的果相。他圆寂的这段时间,五色的彩虹,上上下下地排列,纵横在虚空之上。并且在虚空当中显现很多很多的咒语,方圆六百里的虚空当中,都是出现这些彩虹,出现这些咒语,久久不散。所以你看,临终的时候,给我们表现了,确实不愧为全知啊!虽然他一生当中没有怎么努力地殷勤,是一个生而知之的全知。但是,在他圆寂的时候也没有说,哦!他原来说了大话,他实际上没有什么成就。而在圆寂的时候,也符合于全知,也给我们印证了全知。所以是一个真正的全知。
而且,法王如意宝曾经说过,“全知上师麦彭仁波切,他所撰著的显密诸论,在七世之内,其无比善说的加持,一世比一世殊胜增上。”我们现在正在麦彭仁波切法教弘扬的七世弘扬的阶段。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法,绝对一代比一代更有加持,在七代之内,一世一世地增上加持。所以,我们拿到这个《净水如意宝》,就是在这个增上加持的这个如意宝。所以可以说是一个有很大加持力的一个法宝。法王如意宝又说过:“凡是我的传承弟子,乃至得到点滴的成就,如同对三宝生起刹那的信心,都是来自于全知上师-——麦彭上师的加持与恩赐。所有我的弟子都应该对麦彭上师生起不共、不退的信心。应当昼夜精勤地祈祷求加持。”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中有种种的传承弟子、有种种成就的显现,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全知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一生的事业不可思议,可以说,这一切的事业全是麦彭仁波切的加持事业。所以法王如意宝说,要让我们感激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恩德,要对他生起无比的信心,努力地日日夜夜祈祷。而且,给我们曾经从反面讲过:“假如你们要是对全知麦彭仁波切不恭敬,哪怕是对他开一个不恭敬的玩笑,都会对你的获得传承加持形成巨大障碍”。所以,对这样一个无比殊胜的仁波切,我们应当时时把他看成真正的全知,等同佛陀来进行祈祷。学修他的论典,就应当看成佛陀亲口所宣讲的。字字句句都有这种全知加持的力量。这是对于全知麦彭仁波切简单的一个介绍。
我们前面讲“撰造”的“撰”字,就是说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意伏藏,一个智慧心从大圆满金刚智慧当中流现出来的加持法义。而且,全知麦彭仁波切他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就说:“从小到现在,我所著的一切论著、修法仪轨,均为文殊菩萨加持入于心间后所做,无一夹杂自己的分别念。”全知麦彭仁波切说,他所撰造的一切论典著作,还有一些修法的仪轨,没有哪一个不是全知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入到他的心间之后,在文殊加持之下而出现的一字一句。没有哪一字,没有哪一句,是离开了文殊菩萨以后,单纯是他老人家自己的分别念,他谦虚地说。他说:没夹杂我的分别念,全部是文殊菩萨加持之下所出现的字字句句啊!这个“撰造”里面蕴含着文殊菩萨在这一过程当中所加持的一种显现。这个撰造不是一般的撰造,文殊菩萨就像在一个字、一个字上面做了巨大的加持,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都蕴含着文殊加持的这种光辉。这种暖热加持,就是通过文殊大幻化的全知麦彭仁波切他来传递的。他传递给我们,通过这一个撰造传递给我们。在一个字上面,一个字上面,每一个字上面,每一句话上面,给我们传递文殊菩萨的加持。所以,我们学习这个论典,看到这个撰造的时候,应当看到文殊菩萨在其中。
而且,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说:对你们来说,也可以说是文殊菩萨,因为一切经典已经无碍地通达,而且辩论的时候,心中全部显现。前面他说,他的每一个撰造,都是文殊加持之下的撰造。后面继续说,对你们来说,也可以把我看成文殊菩萨。为什么呢?他就不讲他直接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就是反正对这一切的经典、论典都无碍地通达了,而且,在辩论的时候,在心中全部都已经完全显现了。所以我们应当把他看成文殊菩萨的文殊智慧的流现。所以,这个撰造,是文殊大智慧的流现,而不是一个分别念的造作。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我们看到这此些,应当生起信心。对作者,对撰造,要生起无比的信心。在这个过程当中,看到学习本论所蕴含着文殊加持,开大智慧,让我们能够打通智慧的脉络,能够充分的显现文殊大智慧的这种因缘。
益西彭措法师译,这是我们的传承上师、翻译者——益西彭措法师。“益西”就是“智慧”的意思。“彭措”就是“圆满”的意思。“译”就是“翻译”的意思。“翻译”的意思是“变译”,从一种翻成另外一种,从一种语言翻译到一种语言,在词句上面变译,从语言上面变译,但是在意义上面没有变译。有变的,有不变的。变的是这个语言的显现。从藏文变成汉文,这是变译。有不变译的地方,就是这里面的意义。对于全知麦彭仁波切所撰造的这一部极具加持的《净水如意宝》通过不加意义改造、不丢失里面意传加持的一种翻译,将这个藏语转变成汉语。所以,这个翻译的译者也很重要,假如译者对于藏汉这两种语言,不能够双方面都通达无碍,那他在转译的过程当中,就会丢失掉很多法义。甚至会颠倒很多的法义,错乱很多法义。所以,他必须首先对于两方面的语言要通达。同时,对于这个所诠法义必须要通达,才能把这个所诠法义变为这个另外的一种语言载体,让我们能够通过这种载体,理解它,领会它。所以,译者也很重要。而益西彭措法师,他是在法王如意宝面前闻思多年,在学院的一个大法师。显密经论通达无碍的。这样子我们来做翻译的时候,不会失去这里面的所诠义。甚至,他对全知麦彭仁波切、对法王如意宝的传承法脉的信心无比殊胜。所以,也不会失去意传加持。 所以这个译是能够把所诠法义完全转给我们,也能够把这意传加持全分传递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应当生起一个信心。
【敬礼文殊!】
“敬”是表达这个“礼”的含义,也就是说,身体有礼,语言有礼,而内心也有礼,而这些身、语、意的礼,都是一种恭敬的表达。对于文殊的这个对镜来进行表达恭敬。在身体上面来顶礼;在语言上面来念赞颂偈;在内心当中,以文殊菩萨来无二安住境界,或者呢,来恭敬祈祷,这样子就成为敬礼。为什么要敬礼文殊呢?文殊菩萨是诸佛智慧的总集。我们学般若品,就要有大智慧。而作为一个造论者,他也需要顶礼文殊菩萨,做这种示现。顶礼文殊菩萨,首先,求得加持以后聚集顺缘。同时,谴除违缘。造论的过程当中,需要有顺缘和谴除违缘,这需要敬礼文殊。敬礼文殊以后,聚集种种的顺缘,让自己的智慧得到文殊的加持入到心间之后,以文殊的智慧来显发自己造著的这部论典。还有一点,也就是对于后学者也有必要。看到作者这样子敬礼文殊,我们也随顺地敬礼文殊的话,也会对于后学者有获得文殊菩萨加持的因缘。
“文殊”,我们不从意义上去分析“文”是什么意思,“殊”是什么意思,我们最主要要生起信心,对文殊菩萨要生起信心,恭敬地顶礼。在经典当中,很多地方都赞叹文殊菩萨。在《文殊根本续》当中曾经这样子讲过:“纵使一刹那间意念文殊菩萨,此功德亦不可思议。”我们不说是恒时恭敬顶礼文殊菩萨,即使你是一刹那的、随便的意念一下文殊菩萨,这个功德就已经非常不可思议了。这个功德有什么不可思议呢?
曾经在《佛说大乘不可思议神通境界经》当中讲过,大概意思是说:佛陀告诉一个天子,假使有一个人,他在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充满七宝来供养如来,获得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假如有一个人,只是听闻到文殊妙吉祥菩萨的名字,恭敬地去受持,乃至于随喜称念一下,就已经超过了前面人的福德。你看,这个福德有多大呢!听到文殊菩萨的名字,心里产生恭敬心,随喜一下,念一下,持一下这个名,那你就已经得到了巨大的福德。
还有,说假如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每一个都获得须陀还果乃至于阿罗汉果,一个人如果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让他们都成了这个须陀还到阿罗汉的这些果位,让尽大地一切众生都成为阿罗汉,这个福德是很大的。但还是不如听到文殊菩萨的名字,且能够受持的这个福德。
还有,假如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全部都通过你的教化,而成为了缘觉、圆觉独觉的果位,那么你的福报肯定是很大的。但是,还比不上听一下文殊菩萨的名字,能够受持的福报。不可思议!你想想这个福报有多大呢!
然后,佛陀说,为什么我们称赞文殊菩萨的名号有这么大的功德呢?佛陀说:如果有一个人称赞受持诸佛的名字,另外一个人称赞受持妙吉祥菩萨的名字,这两个人所获得的功德是一样的。就是说,你把所有诸佛的这个名号都已经念完了,这个功德很大。但是,这个功德和你念一尊菩萨,也就是文殊菩萨的名号,是一样大的。所以,我们念文殊菩萨是占大便宜的。你念一句文殊菩萨,这个功德等同你念所有诸佛名号。这样这个福德是不可思议的。
甚至在《宝积经》当中,第十五品,《文殊刹土庄严经》里面讲到说,念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都不如念文殊菩萨的名字功德大。你想,千百万佛陀的名号你念得完吗?但是,还比不上念文殊菩萨的名号这个功德大。所以,我们要欢喜地去念诵文殊菩萨,祈祷文殊菩萨,让他加持我们,让我们得到他的智慧加持,开大智慧。
而且,这个文殊菩萨是很容易让我们得到加持的。密续中《大愤怒续》里面说,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在所有的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智慧加持是最大的。所以,他很容易就让我们开大智慧。如果我们智慧不够,我们就经常祈祷文殊菩萨。你祈祷是很容易得到加持的。你一直祈祷,就一直(得到)巨大的福德。
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他首先敬礼文殊菩萨,显现上是文殊菩萨顶礼文殊菩萨。然后,让他所有的一切著作,都具足顺缘,而遣除违缘。在文殊加持之下来证道。同时,他顶礼之后我们这些后学者来学这部论典的时候,也去随学敬礼文殊。那我们这一念之心,就会聚集极大的福德,就会无碍地迅速获得巨大加持。所以,来敬礼文殊,这个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一个造论者,他会想到方方面面,方方面面的因缘,都会让我们学论者,受到极大的加持和利益。这是敬礼文殊。
另外一点呢,也就是我们看,文殊菩萨右手拿着宝剑,左手掐着莲花的花茎。然后这个莲花的花瓣上面,莲蕊上面有一部经书的经函。这个经函是什么呢?这个经函就是《般若经》。拿着智慧宝剑,去开启《般若经》的法义,这就是文殊智慧的代表。所以,文殊智慧他代表的是般若智慧。所以,我们学习《般若品》,要透达这个般若,就要的得到文殊菩萨的智慧来加持,让我们握着文殊智慧宝剑的加持,来将极为难解的《般若品》的句意,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完全开启。这是敬礼文殊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很深的含义。所以,敬礼文殊,有很深、很多的含义和必要。
看下面的颂词:
大圣文殊欢喜光,住与彼心莲花蕊。
佛子行香遍四方,寂天身前我敬礼。
这是顶礼句。
顶礼句所顶礼的对象是寂天菩萨。寂天菩萨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示现。这位尊者得到文殊大圣的欢喜摄受;而得到文殊本尊欢喜摄受后,他开启了不可思议的功德,在内心绽放了一切大乘佛子的修行,使他在一切佛子行上面自在无碍,十方世界传扬着他这种佛子行的妙香,使众生感慨这个世界,居然出现了这样一位稀有的大士尊者。寂天论师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全知麦彭仁波切说:我敬礼,我恭恭敬敬地对此大圣尊者来进行顶礼。
“大圣”,就是说他不是一般的凡夫。“圣”就不是凡夫,简别“凡”,是“非凡”,“超凡”。“大”,就不是“小”。他不仅不是凡夫,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圣者,不是小圣者,不是小乘四果罗汉,不是大乘一地、二地、三地,乃至于九地菩萨。示现上面,显现上是十地菩萨。所以是“大圣”。是圣者的顶严,是十地尊者。其实文殊菩萨他是古佛再来。一切诸佛都是依靠文殊菩萨而成就的,依靠文殊菩萨劝发菩提心而修行成就的。所以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诸佛之母。本来他叫做“欢喜胜如来”,显现过成佛种种功德。只是他又“果不舍因行”,证悟了佛果境界后,又权巧示现为十地大圣菩萨。所以,这个大圣其实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也就是说,他真实的境界不仅不是这个小圣,甚至连这些道位的菩萨,他都已经完全超越了。他真实境界等同诸佛,是诸佛智慧的总集。但在我们通常的形象上,他是一个菩萨、十地尊者。所以,我们修饰他的时候,还是随顺这种显现而说大圣文殊。
“欢喜光”,是说文殊菩萨内心充满欢喜,就像太阳放射着强烈的光明一样的。太阳依靠一种因缘,才能够散发光明。不可能无因无缘会出现光明。文殊菩萨也是,他不可能无因无缘生起欢喜。那这个因缘是什么?这个欢喜是朝着谁去出透发的呢?是对寂天论师。寂天菩萨从小就得到文殊菩萨的摄受,他在六岁的时候遇到一位隐修士,这位隐修士显示为乞丐形象,给他做了文殊师利灌顶,然后再给他念了传承。他就按照这个仪轨去念修,没多久就现见文殊菩萨显现在面前。从此以后,一生示现当中没有远离过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天然就对他产生着不可思议的一种欢喜。这种欢喜是我们修行人极为渴求的。
我们说“三根本”中,上师是加持的根本,本尊为成就的根本,空行是事业的根本。本尊赐于我们成就,那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种种的因缘使本尊欢喜。得到本尊的欢喜摄受后,就很容易获得种种的悉地、产生种种的成就。我们就怕不欢喜,所以在种种仪轨中,就会去供养、赞叹、赞叹本尊、供养本尊,依靠这些缘起显现而获得本尊的欢喜摄受。一个人有没有本尊欢喜摄受,是很不一样的。很多修行者,就是依靠得到本尊的欢喜摄受,就像铁遇到点金剂一样马上能够变铁为金。如果我们能够得到本尊的欢喜摄受,那么虽然还是个凡夫,但你显现的种种功德,会自然而然超凡如意的。所以,有本尊摄受、有本尊欢喜,这是我们修行人所渴求的。在我们修法当中,假如你对观世音菩萨一直祈祷祈祷、把他当成本尊,那么,你在念的过程当中,有一种相,就是你越念越欢喜,这就是得到本尊摄受的征兆。有些人念着念着,就总好像很难生起欢喜,这就是这种摄受欢喜的相还不是很明显。这种欢喜的摄受相,有外、内、密的种种显现。而寂天菩萨获得文殊菩萨的欢喜,是直接地很欢喜,强烈地欢喜显现在他的面前,不可思议的一种欢喜的文殊菩萨的显现相。所以,外、内、密都显现着文殊菩萨对他的欢喜摄受。假如文殊菩萨对我们欢喜,我们念着文殊菩萨的心咒非常地欢喜,看着文殊菩萨的相很欢喜,然后,心里面一想到文殊菩萨就很激动,这样子的话,就是显现上获得文殊菩萨的欢喜摄受。那如果有这种欢喜摄受的话,我们就容易获得加持。所以,道友们一定要欢喜地去念诵文殊菩萨、供养文殊菩萨、赞叹文殊菩萨、祈祷文殊菩萨,我们能让文殊菩萨欢喜,就能开我们的大智慧,得到大加持。而寂天尊者在这方面获得圆满摄受。文殊菩萨天然就具有对寂天尊者的欢喜摄受。寂天尊者并没有怎么修行、没有怎么努力,就在六岁小孩子的时候,随便祈祷一下,就已经显现了。而且一显现以后,随时随处都是在文殊菩萨的身边,给他赐予教言,让他该怎么一步一步地去学修。这些都是在一生示现当中,看到的稀有的传记。
“光”明,首先是文殊菩萨内心生起了欢喜,就像太阳的光很强烈、很热烈。在文殊菩萨的心中对寂天尊者所散发的欢喜光,也是非常地热烈,非常地强大,发出的光由欢喜的这种力量,慢慢地照耀者寂天菩萨的心间,入到他的心间里去。就像太阳光照到莲花,莲花要开启需要有因缘,需要有阳光的因缘。寂天菩萨心里面的莲花,天然具有这种光照的因缘,也就是被文殊大圣所加持的光芒,照耀着他的心间,使他的心间时时充满着文殊菩萨的阳光加持。在文殊菩萨的阳光加持当中,他内心的莲花,绽放绽放,增胜地绽放。使他的心不断地开放成熟,就像莲花不断不断地受着阳光的照触,而不断不断的开放,不断不断地昌盛,不断不断地增上圆满。最后文殊菩萨把寂天尊者成熟透了,使他内心的莲花能够充分地绽放了,也就是显现在他自己的佛子行上面。文殊菩萨慈悲和智慧的光芒,照彻了他的莲花,开启了他的内心境界以后,他的内心对于佛子行完全自在。显现了等同文殊菩萨的智慧和慈悲,使他的这种智慧和慈悲就如同妙香一样,普熏十方世界,使十方世界的众生都由此感动。感慨万千,这个世界上面出现了伟大的寂天尊者。他的佛子行的妙香让整个世界感动了。
对于这样子的寂天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说:“我恭敬地来顶礼他”。
甚深大乘妙中道,唯仗佛力与宿习。
此外大慧勤难证,况如我者何须言。
这个偈颂以下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立誓造论。藏传或者古印度的大士菩萨、论师造论时,首先有顶礼句,然后立誓造论。在立誓造论之前要顶礼、在获得加持后立下誓言、要造论了。
但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立誓造论之前,先列出一个颂词,显示他谦虚、他的谦卑,以这个雅范,让我们要认识到,甚深的大中观是很难理解的,让我们对大中观要有敬畏之心,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小智慧、自己的小精勤,就已经完全透达了大中观。如果我们不懂装懂,我们就永远没办法懂,因为不懂装懂,就不会想去让自己懂;而如果不努力让自己懂,那以后就没法懂了。所以,我们看到全知麦彭仁波切都这么谦虚,那还敢骄傲吗?我们骄傲的话,就是自己砸自己的脚,从此就再无法走这条道。所以,千万不要生起傲慢。我们看到全知麦彭仁波切这么谦卑,我们也应当很谦虚,知道自己是一个等于零的人。我们对这里面的妙意确实是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我现在去做一个初学者,时时把自己当成一个等于零的初学者,内心就是一种开放的状态,你就能充分受用你现前的学修的因缘,这才是我们后学者的顺缘具足。
其实全知麦彭仁波切显现谦虚,可以说是给我们后学者遣除违缘的。因为我们最大的违缘就是傲慢。遇到法以后,你依靠自己的傲慢,最后这个违缘会让你没办法接受哪怕是丁点儿的法味。佛陀都讲了,什么样的人我都能度化,就是傲慢的人我不能度化。佛陀把贪心最终的难陀度化了,把嗔心最重的指鬘度化了,把痴心最重的周利盘陀度化了,但是就度化不了傲慢无比的提婆达多。所以最大的违缘就是傲慢。我们看到全知的谦卑时,我们也应当随学。
“甚深大乘”,“甚深”和“大”,是来修饰“乘”的。“乘”,首先是大乘。大乘,又是甚深的大乘。这个“乘”为什么是“大乘”呢?它的“大”缘何而产生呢?七方面:就是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勤大,善巧大,得果大,事业大。这就是大乘的七个特色。以这七个特色,超越了小乘的声闻和独觉,以此显示无比殊胜的大乘。那么,什么是“甚深”呢?“甚深”就是表达:这一种法义,它完全超越了一般的大乘,是大乘中的“甚深”的大乘。不是一般的,就像唯识这样不甚深的大乘。也就是说,它超越了这个唯识的深度,甚为深可难测。所以“大”,是超越小乘而显示它的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勤大,善巧大,德果大,事业大。“甚深”是超越唯识而成为一个不可思议的、深不可测的一个大乘。
“妙中道”,“妙”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啊!真是妙不可言!”。所以“妙”是说明,这一个大乘的“中道”,它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这种中道含义,不是其他的分别心的境界。所以,“妙”就是“妙不可言,妙不可思”,完全是一种寂灭无言的“微妙”、“甚深”的境界。上师引用《法华经》说:“止!止!止!我法妙难思”啊!这个法太妙了!妙不可言了!不是一般的法。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法华经》中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相”啊!诸法本身是妙不可言,所以要前实诸法实相时,只能是“离言离思”。如果不离言、不离思,就偏离“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相”的这种真相。
我们现在众生所认为的一切,都是不妙的。为什么不妙呢?因为我们出错误了,出乱子了,是迷乱的。那怎么才能不出乱呢?不出乱就要符合于真相。如果与真相不符合,就不妙,就已经出乱子了。。只要你有分别心、有缘立心、有语言的造作,这一切都是不妙的,与真相不符合。
“中道”。其实“中道”就是“妙”的具体含义。如果偏离中道,就不妙;如果真正切合中道,那就妙了。“妙”是修饰“中道”的。为什么要用“中道”来说明宇宙人生最真实的真相呢?“中”,在《中观总义》里讲过: “中”是离边之意,远离边。说远离的时候,不是为了建立“中”,而是想让我们远离边。所以,最后离了“边”后,也没有“中”可立。没有一法安住,没有一法可得,这样一个妙道,才是最为寂灭的无言之道。这是远离了言思,言思路绝的寂灭妙道。
为什么这样才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呢?我们说,假如一个人起心动念、起了分别念,他就是偏袒的执著。“偏”,要么是在“有”上面,要么是在“无”上面,要么是在“是”上面,要么是在“非”上面,就是在“有、无、是、非”上不断的去偏袒的执著,从来都没有把宇宙的整体给我们袒露出来。那我们所做的这些成什么样子呢?就是捏造。捏造这个世界是有的、是无的、是空的、是实有的。这些不管是什么的分别,都是一种捏造。就像一个人演戏,演一场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我们出乱子,也是一个演戏的样子。演戏的戏话里面,台词里面没有哪一句是真话。所以,我们每一天都活在戏论里面。这样都没有真实地活出一个人味来,而这就是不妙的地方。
我们人的真相是什么呢?真相就是远离一切语言分别、远离一切执著的“中道实相”。这才是我们的真实本相。所以,还归于中道,远离一切边,把所有戏论、把演戏的这一切,全部把它放下来,活到现实里面来,活到中道的实际中来,这才是我们妙的地方。其实,这种“妙”就是说明我们要正常,不要变态,远离了中道的状态都是已经变态的。所以要让我们回归原态的状态,原态的状态就是法界的真相,也就是说中道实相。
那么,怎么才能够回归呢?必须要有因缘啊。虽然现在我们不妙、出了乱子、想回归、有入到妙中道的意愿,但是必须要有因缘。什么因缘呢?就是决定只是“依仗”,“仗”就是“依仗”,或者说“依靠”,就是说完全要依靠佛力和宿习这两个因缘。一者因,一者缘。以“佛力”作为外缘,以“宿习”作为内因。这两者内外结合,才能生起内心的证悟。
所以“甚深大乘妙中道”就是要聚集我们往昔世对于般若中观的熏习。熏习得很深厚,就容易证悟。而单凭自己的力量,没有佛力的具足、介入,很难证悟。所以,要佛力作为外在的加持,内心具有宿习的种种因缘,内外交感,就能够产生证悟。所以,这是需要有因缘的。
作为学佛者,要经常祈祷佛陀、依靠佛陀、仰仗佛陀的这种加持力量,使我们能够开悟成就。还要舒发我们宿世对般若的熏习,使这些种子能够现前。假如我们以前对般若熏习不够,那我们这辈子就要努力地去熏习。现在我们很多道友都在做这种努力。现在我们虽然说没有马上证悟,但是很多道友已经很不错了,就是已经听了《中观总义》,又来听《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然后,很多道友还要去学《入中论》、学《般若摄颂》,这些都是在不断地熏习。只要不断地熏习,把这种习气熏得很浓厚,以后就很容易证悟了。因为作为外在的缘,佛力的加持是完全圆满的。最主要要看我们内在的宿习因缘怎么样。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在做这种熏习的这种努力。
如果说有一些道友宿世因缘不错,这辈子要学般若就很容易。有些人宿世对般若熏习不够,学修起来就很难。假如这时候,觉得很难学的道友还不努力,你下辈子就更难了。你以为说,我这辈子不学,我下辈子就很容易,那么你就打妄想去吧,永远你都没办法证悟的。这辈子正因为很难学,往昔世对般若的因缘浅,所以,这辈子要努力地去种这些因缘。不管是什么人,努力地去种这个因缘,来世这个因缘一成熟,就会放光动地,会了不起的。
就像奔公甲格西,他是一个大修士,非常了不起。有一次,博多瓦尊者在大众面前说,像奔公甲一样的,口中只是一味的说什么空性、空性的,好像是在批评这个奔公甲格西。奔公甲格西听到他的上师博多瓦尊者这样子说,好像是在制止自己说空性,他就想应该去控制说空性,这样不好。所以,他就努力、死命地去控制。我们知道,奔公甲格西自控能力是非常了不起的,非常强,但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说空性。他最后很失败。很气馁地就给博多瓦尊者汇报说:“哎呀!上师啊!你再不要呵斥我了!我可能是业力成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控制不住,要去讲空性。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说就要说空性。”博多瓦尊者就给他莞尔一笑,说:“我是为了说别人,不是说你。你是有宿习的,你就好好去修空性吧”。哦!奔公甲格西听到上师没有阻止我去思维空性、宣说空性,所以,还是要努力,没关系,这还挺好的。后来他就把这个空性证悟了。奔公甲格西是一个很实在的人,那么,他为什么要不断说空性呢?这就是因为他宿世的熏习很厚很重。所以,怎么都控制不住。而我们假如宿世有这种熏习的话,这辈子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对《金刚经》会起信心、对《六祖坛经》会起信心,对《般若经》能起信心,对中观,一听到就很欢喜,这就是宿世的熏习不一样。像奔公甲格西一样,他前世有宿世的空性的熏习,这辈子控制不住地朝这方面去努力学修。所以,假如说有宿习,我们会大不一样。我们以前没有宿习的话,那现在也要种这个种子。
不仅仅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这里的谦词这样说,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也讲过说:“前说生可怖,多闻易难解。唯除宿习者,乃能善通达。”月称论师说他《入中论》中说的内容非常甚深,很多根基没有宿习的因缘,听起来很恐怖。即使是多闻的人,对我前面所说甚深中观,也很难理解。什么人才能理解呢?只有宿习很纯正的人才能对中观妙意善巧通达。这就说明宿习因缘的重要性。我们在座的各位,千万不要把这个因缘错过了。现在有了这个熏习的因缘,就要抓紧,千万不要放弃这个熏习的因缘。每一次因缘都是不可思议的因缘。要一次一次地熏习,通过思维去熏习、通过修习去熏习、通过不断地闻思修的串习,去熏到自己的心里面去。这样来世你就是一个根基纯正的人,这种般若善根不可思议,将来一遇到佛力的加被,一触发因缘,那就一闻千悟,成为大成就者、般若的现证者。
“此外大慧勤难证”。“大慧”的“大”,是一个公共词,“大慧”和“大勤”,即有大智慧和大精勤。“此外”,“此”是指“佛力”和”宿习“,在佛力和宿习之外,有大精勤,有大智慧,这也是很难证悟的。没有前世的宿习因缘,也没有得到佛力的加被,再大的智慧、再努力地精勤,也没办法证悟空性的、没有办法证悟中道实相、没有办法现证般若。即生当中很大智慧的人有一些、即生当中很大精勤的人有一些,但是,不一定完全能证悟。所以,需要有前世的宿习和因缘。
“况如我者何须言”。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像我这样的人,那就更不用说了。也就是说:我是没有大智慧的,也是没有大精勤的。其实,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传记来看,确实大精勤是没有的,他就没有怎么努力去闻思修过,一生当中,就是很自在地显现他一辈子的事业。他没有怎么闻思过,就像上师讲的,只在华智仁波切面前听闻过七天的《入行论》简单的字面解释。他就没有怎么努力地精勤学修过。但是说“他没有大智慧”,这是一个谦虚话。他三天把经部阅读而忆持不忘;二十五天把论部阅读而忆持不忘。这不是大智慧是什么呢?所以,没有大智慧,这是他的谦虚。这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说:“甚深大乘妙中道,完全要依仗于佛力和宿习才能证悟的,而此外的大智慧、大精勤都无法证悟。我自身来说,并没有佛力和宿习的内外因缘,更没有这个大智慧和大精勤。所以说的话,我就谈不上了吧。不需要谈我。我这样子的人,是没证悟的。”他只是在表达他自身没有证悟的这种谦虚。我们说,他即生当中超凡的种种显现,都是来源于般若的现证现悟。
下面是立誓造论:
然随圣教以谛理,善见智者妙道时,
尽离邪曲偏执行,无疑而行此寂处。
“然”是一个转折之词:虽然我没有证悟,但是我还是要立誓造这部论。虽然没证悟却要造这部论,凭什么能造这部论呢?以“随教以理”的方式,“远离了偏执”的这些行径、以正直之心,就可以毫不怀疑地来造这部论。
“随圣教”,“圣”就是“圣者”;这个“圣者”,是特指“大乘的圣者”,也就是现证法界妙中道的圣者所造的教典。依随于现证者的圣教,现证般若的大乘圣者的教言。
“以谛理”,也就是“凭借着谛实理”。这个谛理,上师说,就是“事势理”。其中“事”,是“事实”,“势”是“势力”。也就是说事实的这种力量,就像水要冲下来的时候,绝对往下就冲下去了,这是由它的势力完全决定了。而这种势力是什么势力呢?就是事实的力量、实际上的力量。通过现量和比量衡量的结果符合于事实。最后以这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绝对是显示这一个结果。以这样子的一个理来揭示的,就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这种力量是很大的。决定不可改的一种力量。以谛理,也就是说以谛实理,以这种事势理,抉择出来的结果。绝对是一个不可改的、颠扑不破的一种结果。所以呢,以教以理。对于明显的,我们可以通过现量。而全知麦彭仁波切说:“我没有现证,所以我无法现量来给大家介绍”。无法用现量的话,那就用比量。所以,对于秘密的事情,我们用这个比量。这个比量,就是以这个事势理。“圣教”,也就是极为秘密的呢,又用这些圣教量来进行揭示。这样子,就通过这个教量、比量、现量,现量呢,就是一部分做现量的这个基础,然后再建立比量。这样通过以证量来进行抉择通过合理的证量,最终的话,就能够如实地见到大乘的这些智者的妙道。“善见”,上师说“如实地见”,能够善加如实地见到智者所行的妙道。在见的过程,全知麦彭仁波切说,第三句来进行交代,这种见,是一种如实的见。因为,就是以前面证量来进行抉择。而且抉择的时候,第三句交待他的心态,他的心态是一个正直的心态。“尽离“就是说完全地远离。”“邪”就是不正,“曲”就是不直。“远近离邪曲”就是完全地正直。完全的正直就没有任何的偏执,偏向于自方,偏向于这个自己的所属,这种没有。这样子的话,别人只要是说的是真的,我决定不会依靠自己偏执自己,而不接受。然后呢,只要是通过正理抉择以后,我的东西错了,我也不会偏执我自己,抱守这个错误,(而)会远离错误而接受真理。所以,我们要接受真理,远离错误的话,必须要内心正直。否则的话,就只想建立自我,建立自我的时候,偏向自己把守的东西。觉得这个不是我说出来的,我就不想受持它。别人讲的不是我赞同的,所以我就不想,即使他讲的是真话,讲的是真理,我也不想去接受他。因为自己不正直。正直之人,是坦然接受一个真理的结果。既然全知麦彭仁波切依教依理,又内心正直,这样子,他就能够如实地见到智者现证的这些中道的妙道,中观妙道。
既然已经如实现见了。所以就说:“无疑行此寂静处”。这样的话,我内心绝对没有任何疑惑。因为我已经坦然的面对着真理的结果了,真理的结果是如此的,我就受持他。受持他的时候。不管在谁的面前,我都有定解。有定解的话,谁来和我辩论,我都不会心虚,不会害怕,没有任何的动摇。内心踏实,确然地无疑。“行”就是“前往”的意思。上师就说“撰造”。前往哪儿呢?或者说“撰造”什么呢?撰造的是“此寂静处”。此寂静处是什么呢?就是指的是智者根本慧定,寂灭一切戏论的境界。也就是后面说,“无缘即寂静”的这一个中道实相。所以无缘最为寂灭,这样子远离了分别戏论,再没有戏论的造作了,完全寂灭的这种境界。所以,此寂静处其实可以给我们说,这当中所要撰造的,就是应成派大中观、胜乘大中观的究竟实相。想给我们揭示的,不是不了义的中观,而是最为寂灭的大中观,应成派的这种般若,最究竟的含义,最了意的这种含义,给我们和盘托出,诸佛最彻底的了义心要,般若的这种心要。
下面长行文:
以蒙大圣文殊摄受、于菩萨行海咸得自在之稀有妙传遍传大地的共称具德寂天尊者所造大论《入菩萨行》之《般若品》,即此处所诠之法。
“以蒙大圣文殊摄受”,寂天大论师他是从小得到文殊大圣的摄受加持的。六岁现见文殊后一直得到文殊菩萨的欢喜摄受;得到文殊菩萨的欢喜摄受后内心得到文殊菩萨的智慧和慈悲的加持,使自己的内心境界开放成熟、成为一个成熟的菩萨。
“海”是“无量”的意思,八万四千菩萨的这些无量外行,不管是“六度”,“四摄”,还是“三十七菩提分法”,这每一个道法,“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一切的菩萨行海都得到了自在。
“咸”是“均”或“都”的意思。
“自在”就是完全都能行持,“没有无法行持的”,“也没有能行持的出现困难”。有时候我们是完全没办法行持,有时候我们即使行持也会觉得很困难,这就是不自在的两种层次。而寂天论师是没有无法行持、也没有困难的菩萨行;什么菩萨行都能行持,而且行持的时候都是轻松如意,就像幻化般自在无碍。这是他的一种自在力。这是在得到文殊智慧摄持之下开显出来的、稀有的显现。
“稀有妙传”,“妙”是殊胜;“稀有”就是罕见、不可思议。这么不可思议的、殊胜的传记,上师说,这里面通用地来解释的话,就是对于菩萨行海咸得自在,这是他共同的传记。他特属的、特指的传记,就是七种稀有传记。大圣文殊所摄受的寂天论师,他实际上是特别低调的。所以,在纳兰陀寺,当时称他为三想者,一天只想吃,只想喝,只想睡,只想吃喝,只想拉撒,只想睡的这个三想者。也就是说,他不想给别人表现出他有修行、有智慧、有精进,这些他都不想表现。是一个极为低调、隐藏功德的人。但是,最后他的功德还是掩藏不住光辉的显现,就像我们世间说的“酒好不怕巷子深”,自然妙香会传遍世界的。所以,由于他的功德太不可思议了,怎么都已经遮挡不住,使他的稀有的传记周遍地传扬在整个大地之上,十方世界之中。所以,寂天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
“共称具德寂天尊者”,这是共称具有无比功德的寂天菩萨,他所造的论典《入菩萨行论》开显了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转心教授。尤其第九品精华品,是介绍中观般若妙义。这里面的妙义,不管是“句”和“义”都很难理解。很多人有不可确定、琢磨不透的地方,就像我们前面说“此寂静处”,即远离了一切戏论的境界,而我们分别心理解的都是戏论境界。所以,我们容易用分别心去揣测《般若品》的寂静处,却出了一种变相的理解。所以,这个《般若品》并不是谁都可以随便了解的。《入菩萨行论》中世俗谛方面的菩提心的转心教授,都很容易理解。就是这个《般若品》,无比甚深、最为寂静、难以透达,出生了很多戏论的染污。这样就需要把他澄清、净化。
所以,即“此处所诠之法”。这个法太深了,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就要对这一品来单独地对所诠之法,来进行诠释,来净除众生对它的浑浊不清和垢染的这些理解,还它一个清净,才能够让我们生起定解。而且,就像益西上师所说的:“真正通达了本品的所诠意,就通达了大中观中意 不必要再找别的途径,单单本品就足够了。”所以,此处所诠之法,并非是小小之法,是大基大法,这个大基大法是整个般若经的最究竟的含义。如果我们通过这一品,能够学习它的所诠意,就能够通达所以大中观的这些究竟的意义。我们既然能够做到这个结果,那么,我们就专注到这里面来学习,就能够圆满完成我们通达般若大中观的这种意愿。单单靠本品的通达,就能够通达一切大中观、大般若。这就像一点可以一下子放射出去,展开出来就是整个世界。整个大般若像一个大世界一样,在《般若品》中、从这儿一打开,整个大般若境界都出现了。所以,以它作为一个关键处,我们可以展开一切般若的大中观妙义。不需要去其他地方去东找西找,心理面不踏实。心里面应当完全踏实下来,完全就在这一品当中搞定,在这《般若品》当中把整个般若搞定,这就是应当起的信解。我们就要在这里面死命地钻,钻研进去,在这里面把般若通达出来,把整品通达的时候,般若全部开启,就要起这样子的一种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