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禅
行禅通常在坐禅之前,与坐禅交替修习。行禅可以达成许多目的,也有不同的方式。
1. 快速行禅
快速行禅比正常的速度快些,有时可以非常快,接近跑步。你从总体上觉知足部的动作,同时标记「走……走」,通常距离中等,动作很可能会发出声响,最好避开人们需要专注的地方,例如禅堂。快速行禅可以在坐禅后身体比较僵硬时当做运动;也可用来甩掉严重的昏沉和顽固的妄念。通常快速行禅十分钟脚步就会慢下来变成中速,有时候也可能会要半个钟头。
甚至这种行禅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充满活力的形式,可以使人清醒;另一类是放松的形式,可以比较悠闲地走,冲淡紧绷的身心。
2.中速行禅
当你的身心适合正式行禅了,可以用中等的速度,这是指比一般正常行走速度慢一点。慢下来有个过程,首先放慢身体动作,然后放慢心;这会帮助你平静下来,更能正念观察。
立禅
先由站姿开始。
双足靠拢,脊椎与颈部挺直。
双眼下垂但不注视(专注)任何目标。
向前看容易分心,尽量避免。
双手置于身后或身前,平静地握起。
如坐禅一样,从头到脚放松。
将心的专注力放在脚底,拾取和感觉那里的觉受。
以觉知上下扫描身体,拾取和感觉身体觉受。
内心正念标记:「站立……站立」。
立禅的过程与坐禅完全一致,任何念头或声响等生起,都以正念观察,要确定自己没有分心,最终我们是将身体视为一团觉受、振动、生起灭去的整体。
经行步道(The Cankamana)
经行步道是一条专为行禅而设的步道,有时上有顶篷。
建议:
不应太长┐
不应太短│──太长、太短、太窄、太宽可能会导致掉举、紧绷、分心。
不应太窄│
不应太宽┘
路中不应有物件,也就是说,应该是一直线,这样就不会打断专注力。
路面不应被草遮蔽,因为可能会有动物住于其下,可能会伤人。
路面不应太粗糙,因为会伤脚。
经行距离一般以20至30英呎左右为宜,然而还是根据各人的根性,有些人会减少到六步,至于宽度可以是1英呎半至2英呎,若要确定走得笔直,可使用垫子,不然也可以用石头或棍子来标示,如此可让我们更确定。路面应该平坦,细砂是最好的材质,但一块草编的垫子亦可,路面的质感可以促进正念。
行禅
中等速度行禅可以分为一或两阶段来进行。
站立,并作意要行走之后,便开始行禅了。当我们注意到自己的作意,正念标记「作意……作意」,然后正念导向小腿肚下方。站立时,整个身体重量都压在脚底,觉受比较明显,容易观察。一旦开始行禅,其他部分也会明显而且易于观察。
于是,我们举起右脚,轻轻踏出小步,脚底平平踏到前面,这样确保在前脚落地以前,后脚不会抬起,一面踏出步子,一面正念标记:「右步……」,当右脚落地,左脚立刻举起,踏出下一步,正念标记:「左步……」。
我们的视线保持下垂,不专注凝视,只要可看到路径保持笔直行禅即可。
如立禅一样,手可放前面或背后,有时为了放松,双手也可垂于身侧、或者握于身前。
以下程序前面提过:
正念→跟随→观察
「跟随」可以进展到「紧密跟随」,就如同坐禅,我们会分心思考,也会陷入昏沉,一旦注意到了(我们要特意注意),迅速正念标记「想」或「昏沉」或「看」,然后把心带回足部。如果念头太过强烈,就必须停止行禅,持续观察,不然就回到快速行禅,慢慢地,心便会正念而平静地跟上每一个步伐。当走到步道尾端,想要停下来了,正念标记:「想停」,同样地,正念标记转身的作意,以及转身和停下的动作,然后从事立禅,再向相反方向持续行禅。
起先,我们无法观察到许多觉受,也许只能观察到接触点的压力、硬和软,当专注力加深,我们的动作会更慢,观察力也会更清晰、更锐利。
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将每一步分成两阶段:当脚从地上提起时,正念标记「举足……」;当开始放下脚直到碰地,正念标记「落足……」。每一阶段我们要注意不同的觉受,提脚时,可能是轻而紧绷,放脚时,则是重而放松。
3.慢速行禅
当我们更专注,行禅就会放慢,反之可能亦然,但也不一定。若时机成熟,我们可以刻意慢下脚步,使心慢下来,增进专注,然而太迅速地放得太慢,反而会产生紧绷,因此,渐进的程序比较好。
慢速行禅也可以分成一或二阶段,但也不必一定如此。如要分成三阶段,则行禅过程为:
「举足」──脚从地面提起
「向前」──脚向前推进
「落足」──脚放低,踩到地面
慢速行禅要注意以下要点:
放松
我们放慢时,容易紧绷。紧绷增强时,心不易静下来并观察微细的觉受,因此我们一旦察觉自己紧绷,就是停下脚步正念观照站立的姿势并开始放松的练习的时候了。
平衡
我们若不习惯慢速经行,慢速经行时常会摇晃,有些人会对每一阶段做得夸张一些,让心比较容易跟上动作。但如果时机尚未成熟,或不够谨慎,慢速经行也会摇晃,而且还会引起紧绷或疲劳,在此建议走小步,脚底离地面近,而且与地面平行。失衡而摇晃的脚步绝不能引生定力。
清楚认知每一阶段
每一步的每一阶段本身都有一系列的觉受,例如提脚的动作含有提起的紧绷,推进的动作更轻,柔软,像风拂过,落足的动作是放松而重的觉受。当脚底落地,脚底会有一系列新的觉受。此处的要点是:不要预期会产生怎样的觉受,只观察一切生起的觉受,我们并不去选择观察什么,只将正念引至步伐的每一阶段,这就是行禅的过程。
可以做到之后,这几个阶段便可进一步分解为四至六部分,这有助于提升正念观照的能力,观照经行为一个觉受或四大持续变化过程。(请见行禅不同阶段之图示)
一旦定力上来了而且持续,心便不再散乱或寻思,而沉入一种平静状态,它随观察所缘而流动,所缘也就是剎那剎那流动变换的觉受,在此你到达坐禅同样的境界,可以开始(如果尚未能)放下概念──人、形式、空间、时间的概念,这在概念与实相的章节中将详述。
在此之后,还有更进一步的阶段:只专注于意识,这将进入心念处(cittanupassana),你很可能滑入就在邻近的更深的安止定。
行禅是修行中很重要的一环,不可忽视,它有以下多种功能:
1. 如「快速行禅」所述的运动和放松。
2. 初步建立念力与定力,为坐禅更快进入更深的定作准备,除去粗显的盖障和烦恼。
3. 有助于平衡五根,打瞌睡时,走快些,专注地提起进根;紧绷时,走得放松些,降低精进和压力。
4. 保持一天持续正念。
5. 因为行禅比坐禅粗显,较易开发出对四大和觉受的直观,观禅需要清楚直观觉受,因为这是直观三共相的基础。
6. 这是典型的建立观禅剎那定的因缘条件和过程,我们必须熟稔。
7. 这有助于将正念和观整合入一切活动,包括日常活动。
在马哈希系统中,禅修者一般遵循一小时行禅、一小时坐禅交替,这可健康地平衡身体姿势,也可平衡进根和定根。这种平衡很适合观禅,因为它比纯粹的止禅更需要精进。修止则一般鼓励禅修者坐得久些,来培育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