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九 主昼神众——发挥生命力的光芒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10
九  主昼神众——发挥生命力的光芒
 
复次,示现宫殿主昼神,得普入一切世间解脱门;发起慧香主昼神,得普观察一切众生皆利益令欢喜满足解脱门;乐胜庄严主昼神,得能放无边可爱乐法光明解脱门;华香妙光主昼神,得开发无边众生清净信解心解脱门;普集妙药主昼神,得积集庄严普光明力解脱门;乐作喜目主昼神,得普开悟一切苦乐众生皆令得法乐解脱门;观方普现主昼神,得十方法界差别身解脱门;大悲威力主昼神,得救护一切众生令安乐解脱门;善根光照主昼神,得普生喜足功德力解脱门;妙华璎珞主昼神,得声称普闻众生见者皆获益解脱门。
 
印度人会将抽象的宇宙现象予以拟人化,例如此处将「白天」这个现象拟人化为主昼神。现在我们在解读这部分的经文时,应该将之还原到原来的含意,换言之,主昼神是一种因缘化的自然组合,是宇宙的一种现象。
「复次,示现宫殿主昼神,得普入一切世间解脱门。」「宫殿」在古代是指国王、贵族所住的地方,现代则可泛指公共场所。能从自性中将宫殿的境界显现出来,称为「示现宫殿主昼神」。
 
「一切世间」包括有情世间、器世间、五蕴世间。五蕴世间,就佛而言是智正觉世间;凡夫的五蕴则是色、受、想、行、识;但是一般的畜生、动物,还有鬼道、地狱道、天道、修罗道,乃至于树木、草、花等都有生命,这些也通称五蕴世间。除了具足生命的有机体可称为五蕴世间外,其它如房子、土地、书本……等无生命的东西,是否也可称为五蕴世间?关于这点各位可能感觉不到,假如房子没有生命、没有五蕴的话,那么中国人所说的 「地基主」、「土地公」就有问题啦!这个「五蕴世间」你能否观察得到呢?其它还有主河神、主水神、主风神、主空神、主方神,这些神是不是都有五蕴?可能各位会说:「主方神的『方』是指方向,这里面哪有五蕴呢?」那是我们不具备妙观察智的缘故,所以体会不到。同样地,主水神、主风神、主地神,这地、水、火、风四大各有神,因为四大本身已具足了五蕴。
 
各位可能觉得奇怪:「佛教谈到这里怎么变成神教了?」其实我们不讲佛教也不讲神教,而是讲觉悟的方法。各位要知道,法界中一切万物本来存在,只是我们的观察力不够微细,所以没感受到。不要小看「普入一切世间」这几个字,当真详细了解、仔细观察的话,它是无所不在的。
 
若能将五蕴世间综合起来,然后穷尽它,此即佛的智正觉世间。而对于凡夫之所以成为五蕴世间,那是因为凡夫不能穷尽,往往停留在有限的个人的五蕴小范围中;而佛呢?能从个人的五蕴走出来,穷尽整个虚空法界,所以是智正觉世间。
 
由本体来讲,佛的世间是智正觉世间;但是从相上来讲,那是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在器世间中不仅是山河大地而已,而现在我们把山河大地这些全部归纳到有情世间中了。在佛的器世间中包括:一、「其地坚固,金刚所成」或是「黄金为地」,二、菩提树,三、宫殿楼阁,四、师子座。凡夫认为山河大地属于器世间,但是在佛的领域中通通是有情世间,这就是一种转变。在这转变的过程中,所有山河大地都已变成佛的眷属,佛的菩萨海会全部现前。
 
所以,五蕴世间与佛的智正觉世间是相通的,这其中所牵涉到的问题太广太大了,包括体、相、用都在这儿一一展开。谈到「体大」时,指佛的智正觉世间;谈到「相大」时,指佛的器世间;谈到「用大」时,就转为佛的有情世间(菩萨海会),这些众神诸王都属于佛的菩萨海会。各位是否感觉到这样转移呢?像这种境界我们要慢慢地体会。
「发起慧香主昼神,得普观察一切众生皆利益令欢喜满足解脱门。」
 
「慧香」是指智慧之香,智慧的作用令我们感受到一种清新宜人的气氛。此主昼神的解脱门为「普观察一切众生皆利益,令欢喜满足」。此处的「利益」,是指能令众生在觉悟上有所成就。
 
「乐胜庄严主昼神,得能放无边可爱乐法光明解脱门。」因为「可爱乐法光明」是无尽的,所以无有边际。能令众生得到无边的可爱乐法光明,是乐胜庄严主昼神的解脱门。
「华香妙光主昼神,得开发无边众生清净信解心解脱门。」「信解」这两字,我们必须能够真正地体会。佛法中所讲的「信」有两个部分:一、「解信」,即一般所谓的「知道」,亦即听了别人如此说,或看了经典这样记载,便接受了。二、「证信」,是指证道后所产生对真理的信心。而「信解心」的「信」是指「证信」。譬如运动能使身体健康,但我只是知道这个观念而已,并没有求证、体验到运动的利益,这是属于「解信」的部分。若你已由运动中确实使身体获得健康,并且感受到因健康而带来的喜悦,很自然地你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运动,因为你已真正体验、求证到运动的好处,这就属于「信解心」了。同样地,为什么我们会天天乐此不疲地拜佛、诵经、做功课?因为我们已经求证都诵经、拜佛不只是增加福报而已,更能了生死、出三界。
 
在「信解心」上面再加了「清净」两字,这境界实在不容易描述。何谓「清净」?唯一的说法就是不可说的境界。譬如一面擦得很干净的玻璃,一不注意就会看不到而撞到;如果你看得到那是一片玻璃,那玻璃就一定没擦干净了。「清净」就是类似这样,若是将它描述出来就不清净了。像玻璃与水都还容易说明,但是心的清净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其实不管你如何去解释清净心,这清净就一定不清净了。
譬如以「信解心」这件事来讲,我们都信解学佛之后必能了生死,但是这只是相对清净的信解心。真正清净的信解心是对于「学佛能了生死」这件事没有沾滞,假如为了了生死才来学佛,那么就有了生死的痕迹存在。真正学佛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时,当别人问起时,他可能会说:「嗯!没问还不知道,一问还真答不出来呢!」这时,学佛的心态大概已经清净了。但是这「清净」并非无知,而是全然的觉知。
 
清净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受,非一般语言文字所能形容。就像一片擦得很干净的玻璃,它本来就在那里,但是你看不到,必须仔细触摸它才知道,这就是清净。
 
「乐作喜目主昼神,得普开悟一切苦乐众生皆令得法乐解脱门。」这里用苦乐众生来譬喻,让我们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在苦乐的相对环境下生活。其实无论是苦是乐,关键只在于你的心境如何转变而已。心境若转变,苦乐就会发生变化,都但这还是世间法,不是究竟的佛法。究竟的佛法是圆融统一的,对立是凡夫境界。佛法是将二元对立转变成统一圆融的境界,所以,真正的法乐是化二元对立为圆融统一。
 
「观方普现主昼神,得十方法界差别身解脱门。」「差别身」是一种境界相。很显然地,十方法界一切众生身各个不同。就以人身和畜生身来讲,我们当然可以分辨得很清楚,但人身和鬼身有何不同,大概你就看不到了。因为没有人真的看过鬼(很多人都说他看到鬼,那真是活见鬼),所以就将鬼拟人化了,同时我们也一直认为鬼是不好的,所以就将它画得很难看。其实这些都不正确,都不能称差别身。因为我们是使用人类的意识形态,所以会将众生通通予以拟人化,因此,人类所画任何形象的生命体,不是两只脚就是四只脚或六只脚……,这些都不是差别身。就既有的现象和意识形态去规范的,都不能称为差别身。所谓的差别身,已经超越人类意识形态所能想象的范围。
 
「善根光照主昼神,得普生喜足功德力解脱门。」「功德」是指在菩提道上实际成就的部分,而「功德力」是指能够在菩提道上精进的能力。很多人在菩提道上无法精进,譬如一听经就打瞌睡,或一做功课就打妄想,想坐下来好好禅坐时种种逆境就来干扰,这就是没有功德力。
 
而「普生喜足」呢?「普」是穷尽、普遍、平等之义。「生」在这里是指自然发生,因为在佛法中所说的是无生无灭,所以这个「生」字,本身是一种因缘组合而产生,不是我们加工、用了力量下去而产生的,这两种状况是不同的。譬如听经是席地而坐时,你会觉得空间宽敞、没有压迫感,假如换成坐在高座椅上,我们就会感觉很逼迫感了;这是两个不同的因缘组合所造成的两种现象,此「造成」就是普生的「生」了。逼迫是因缘组合,空旷也是因缘组合。佛法讲的是因缘组合的「生」,世间法中所讲的「生」是用脑力设计产生的,此现象有生有灭。当然因缘组合同样有生有灭,但是它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在此因缘条件下,一切顺、逆境我们都会欢喜接受,这就是「喜足」。
 
「妙华璎珞主昼神,得声称普闻众生见者皆获益解脱门。」「声称普闻」是称赞之义。我们一再称赞如来或者念佛功德,众生见到我们就会很喜欢。为什么?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多赞叹别人,人家看到你就会喜欢。相反地,假若你一再数落他人,就很容易得罪别人,同时别人也不敢和你多接近,因为深怕那天也被你毁谤了。我们要是不讲是非,同时常常称赞别人,别人便会喜欢与我们接近,因为对方会由你那得到赞美,此即「众生见者皆获益」。
 
尔时,示现宫殿主昼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昼神众,而说颂言:
佛智如空无有尽   光明照耀遍十方
众生心行悉了知   一切世间无不入
知诸众生心所乐   如应为说众法海
句义广大各不同   具足慧神能悉见
佛智在于度众生,它能「知诸众生心所乐」。什么是众生心中所喜欢的呢?处于顺境与身在逆境所追求的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希望离苦,也有人想得到快乐。不管众生心中喜欢些什么,只要修行此法门的人,就能「如应为说众法海」。换句话说,当众生需要快乐,就能令他快乐;众生需要拔除痛苦,就能令他免除痛苦的逼迫。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若众生需要拔苦,你却予乐的话,这样就不相应了。从行门来说,这法门叫作「念念清楚」,也就是六根门头全部打开。
 
「句义广大各不同」,是指按照众生的心乐不同,所给予的也就有异,而每个法门所给予的也不一样。
 
佛放光明照世间    见闻欢喜不唐捐
示其深广寂灭处    此乐庄严心悟解
「佛」是觉悟,觉悟的智慧光明能普照一切世间。易言之,当觉悟之后,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就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见闻欢喜不唐捐」,是指当我们被佛光普照的时候,内心当然很欢喜,「不唐捐」就是不空过。「示其深广寂灭处」,是指从觉悟的智慧中可展现出真理的本来面目。
 
佛雨法雨无边量    能令见者大欢喜
最胜善根从此生    如是妙光心所悟
这首偈的含意,是指佛转*轮不仅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能令听闻此法音者产生大欢喜,而最殊胜的善根也就从听闻佛法开始。这是华香妙光主昼神所了悟的。
 
世间的一切善行都比不上佛门中的善行。为什么呢?因为佛门中指导我们的是觉悟的善行,而一般世间善行未必是觉悟的,只有觉悟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行。在古代,行善通常是有目的,譬如《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种积善、阴德是为了留福给子孙。而在佛法中告诉我们,行善是应该的,不需要任何理由。行善就像我们的生命自然呼吸一样,一点都不造作。当呼吸发生障碍,或是你为了呼吸而去呼吸时,就表示这「呼吸」本身已经出了问题。所以说,一切善法皆从佛出兴,唯有从觉悟中所做的一切善行才是最清净的。
 
普入法门开悟力    旷劫修治悉清净
如是皆为摄众生    此妙药神之所了
这首偈的意义,指佛旷劫以来修行无量无边法门,而且皆已清净圆满,如是修行皆为摄受众生,这也是普集妙药主昼神所证悟的境界。
 
以摄受众生这件事来谈,应该是无所为而为;假如是有所为而为地摄受众生,此种摄受就不清净。摄受众生也和我们生命中的呼吸一样,没有原因,它是自然地一种脉动。
 
种种方便化群生   若见若闻咸受益
皆令踊跃大欢喜   妙眼昼神如是见
十力应现遍世间   十方法界悉无余
体性非无亦非有   此观方神之所入
「体性」是指穷尽十方法界,而且到处应现,无一遗漏。这「体性」,你说有吗?好像没有,说没有?却又像有,他就像水中月、镜中像。经典中为何总是使用双立或双破法来谈佛法呢?就是为了避免我们的法执。
 
众生流转险难中   如来哀愍出世间
悉令除灭一切苦   此解脱门悲力住
像这种句子在佛经中容易见到,但是各位有没有真正体会到它的真实义?想一想,现在你有没有在苦难中?你有没有见到如来?如来已经出现世间帮助众生灭除苦难了,你是否感受到呢?假如没有感受到,那么我们还停留在「解信」的阶段,而还没有「信解力」呢!我们必须证信、证入,确实求证经文中所说的境界,如此才能真正解脱。
 
众生暗覆沦水夕    佛为说法大开晓
皆使得乐除众苦    大善光神入此门
众生在无明暗障中轮回流转,佛为其说法,令此众生皆蒙开晓,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
 
如来福量同虚空    世间众福悉从生
凡有所作无空过    如是解脱华璎得
「如来」是自性,自性宝藏就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世间一切众福都是从自性宝藏中产生。所以说,我们眼前所遇到的境界,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能反观,那是我们内心所现,换言之,一切外境皆从自性中所显现出来的。假如能如此反观,一切众福将继续展开;否则当福报来临时,我们将起贡高我慢心,此时福报马上就会消失。
 
在自性中种福田是绝无空过的,那么我们如何在自性中种福田呢?很简单!就是开发自己的自性,亦即引出佛性。引出佛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再反省,譬如现在的福报是我自己的?还是因缘和合的?是我主动创造出来的?还是有某一股力量让它产生?你去思考这些问题。当然,我们都会说现在的福报是我努力的结果,但是,这个「我」是自性中的我?还是我执的自我?假如你觉得是我执的自我,那就不对了,那是傲慢,福报马上就会截止了。如果你反省的结果,觉得是无我的我或是自性的我,那这样的果报就不一样。关于这点需要靠我们去体会。
 
经文常提到:「体性非有亦非无」(此体性就是指自性),我们要从这边去感受,这样培养出来的福报,你就不会去执着。既然它是「非有亦非无」,那还执着什么呢?然后你就会一再布施;于此当中,你已经产生不可思议的境界了。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十 主夜神众——积极奋发后的清凉归宿
下一篇: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八 阿修罗王众——心灵的震动
 耳根圆通章 第二十集
 耳根圆通章 第十七集
 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四集
 地藏经 北京夕照寺开示 第八集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四集
 地藏经 北美福慧寺开示 第5讲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贰 定慧力庄严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八、执着于行善本身就是恶
 地藏经 北京夕照寺开示 第十二集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九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文殊道场五台山[栏目:文殊菩萨专题文集]
 专一念阿弥陀佛,也能救度苦厄吗?[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净土深义(台湾法藏法师)[栏目:净土宗文集]
 多念佛[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百喻经 72 唵米决口喻[栏目:百喻经·白话文]
 我们为什么不想解脱[栏目:雪歌仁波切]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贰、正确方法 三、轻松觉知动作[栏目:隆波通禅师]
 观智进程 I、戒清净[栏目:观智进程·马哈希尊者]
 临济禅与安祥禅[栏目:耕云先生]
 注意足下[栏目:衍慈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