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十一、放下吧!进来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19

十一 、放下吧!进来

悟寂无寂,真智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

从文字上来表达真理,有它的缺点,语言陈述事情的时候只能单面,没有办法整体,通常对于事情的认知也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层面来看,它所呈现出来的那一层意义,恐怕你就没办法讲。例如花的生命力达到最旺盛的时候,它才会开花。花开是要延续生命,它的生命开始趋向于最高饱和状态,所以它会特别美,不为什么,那只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内心的境界也是一样,同样一个现象,你也很难去看出它实际的境界,这就是说由语言文字的表相上来看,我们很难去捉摸心灵的部分。

我们内心的境界完全要靠语言文字来表达,这是非常难的,但是清凉国师这种文字大师,他能够尝试着替我们把它诠释出来,所以他这个地方跟我们提到的,都是用相对的语法来做比较,如“悟寂无寂”、“言止则双忘智寂,论观则双照寂知”。智寂、寂知是语言上的运用方式,一种技巧,一个双忘。智是能、能照的能力,寂是所造的境界;智是指能够显现本来面目的能力,寂就是本来面目,能照所照就是双泯、双忘,“止”就是讲这个部分。“观”就是双照、双显,能力、境界都显出来,所以叫双寂照知。

“语证不可示人”你知道从早到晚是你没办法告诉别人。

“说理非证不了”。真理的部分你若没有证得,你也讲不出来。这两个部分四句话很简单,在华丽里面用语言文字表达那么美,但是一般人还是不了解它到底在讲什么?因为它文笔洗练,但很难解释出来。禅宗表达这种语言方式比较活泼,但是它的美以文字耿论,无法和这篇论文相比。

“语证”这个境界怎么说明呢?譬如徒弟问师父:“出了三界以后的境界是怎么样?”既然“语证不可示人”,当然就只有自己去感受,开悟以后的境界师父要如何告诉他呢?师父答:“混账!出了三界你要到那里去?”出三界是转化成清净无杂的三界,我们现在的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出”是转化,出三界的境界并不是另外还有个三界,这只是语言上的应用,这境界无法告诉别人,只有靠自己感受。“说理”也是一样,“说理非证不了”比较容易了解,现在有很多著作,你若稍有点智慧就可以了解到他有证无证的部分,而不是他不会说的关系。“悟寂无寂”。它的表达方法不是又破或双显,双忘智寂是属不求于双破,双照寂知是属于双显,这是比较偏向空宗的经典,例如般若经典讲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两个概念同时把你破了,所以你就不要再执着了。双破是破我们的对立性,但这处“悟寂”是觉悟到本来面目的时候,本来面目是不会很具体存在的,你知道那个本来面目,你再去追究那个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会消失掉,有一点像“心行处灭”,心感觉到有那个东西,但你却追不到它,所以才叫“悟寂无寂”,摸不到只能感受到而已,乃是因为悟寂——知道那个本来面目,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它会起种种妙用。

今天我们现这个相,也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显现出来的,看到别人有好大的福报,而自己却没有,那是因为自己本身在“因缘法”范围里所种的福报不够,所以在本体的土壤上所长出的小草营养不良;你所种的福田够,那么你本体所种出的小草就会特别大。本体是一样的,而本体上所现的相则是随着各人因缘转的,从凡夫的立场看是如此,假如是从菩萨的立场来看,则是随着愿力而来。随着因缘来是挟着业力来的,业力包括善业(福报)和恶业(苦境),当福报现前时会觉得很愉快,当业报现前会觉得很痛苦。

反过来讲,菩萨和这些因缘无关,菩萨是以愿力随着众生业来的。众生想看什么相,菩萨就示现给他看。众生要见菩萨的相不是意识状态想要看的,而是按照众生心行的部分示现的。所以才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当你的心是宰官心、长者心……,他就现宰官相、长者相……来示现,这就是随着你的业力,菩萨以愿力随着众生业力来示现,他与你的“心”是相应相扣的,而不是你想象璎珞庄严、三十二相庄严的状况,不是和你的意识状态相冲击的。

好多人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始终执着他的意识状态,这只有痛苦的份。佛法一再告诉我们:放下吧!进来。你人是进来了,包袱却还是卡在门外,这都是指我们对境界的执着,你心行到了那里,那个境界可以感受到,你没办法再描一遍,“心”就是这么殊胜。“悟寂无寂”,本来面目只能感受,你要想停在这儿抓住它都不可能,所以现在我们的功夫第一个经验是你要去感受到曙光乍现的一刹那,你只能感觉到“有”,徒然留连着那一片天空,却再也看不到什么了,那就是悟寂无寂的状况。

“真智无知”。这四个字讲般若无知论,真智指的是般若智慧,是在第二生命里面,在这时候它是对第一生命无所不知。假如“真智”还有所知的话就不对了,因此“无”不是没有,是指很难意会、是绝对的。真智是指绝对的知,不是相对的知,不是一般知识性的知,不像我们所说滔滔不绝的知,是一种实际状况。境界没有现前,并不是我不懂,而是我不讲,不讲并不是不知,而是真正的“无知”。譬如学生要求老师不看教本,就直接讲出来,这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说我都不懂,老师都讲给我听!一定要把题目问出来,老师一定可以作答,因为在这个领域里面老师绝对懂,老师对这本书的境界来讲就叫真智无知。境界现前老师是绝对能讲,境界现前是在第一生命娑婆世界里面,而你所懂的是在第二生命领域里面,所以真智是从第二生命里面相应于第一生命领域,所展现出来五彩缤纷的生命光芒。

我们讲第一生命、第二生命,大家就马上对立起来,以为有两个生命,其实它是同一个,就像我们最初里面的知识,我们完全了解,但是因为境界没有现前,所以我们就不做表达,当境界一现前,我们就能够表达了,它怎样现前呢?关键就在这地方。文字上不难了解,但要了解心性的实际境界,由于缺乏训练,所以才会有一点生涩的感觉。常告诉各位,不管你怎么学佛,不要老是以为“我心在道上,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销归自性就好”,那是很高的境界,不要轻易这样讲。

“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知”是能力,“寂”是境界,很容易又对立起来了,我有知的能力去了解那个境界,这叫“知寂”,其实这两个是一体的,不是对立的。我们会觉得外面的境界是外面的,我具有这种智慧能力是我自己的,但是各位应该要知道,你有智慧能力才能展现那个境界;换句话说,那个境界对你来讲只是你能力的延伸而已,心性的微妙就在这里。一个人若是观察很微细的话,和他的境界很有关系,你能知的能力所延伸出去的境界只能截取而已,能知的境界若是高,延伸出去的境界也一定高;能知的境界若是低的话,延伸出去的境界绝对低,这是真实的,只是你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而已,你始终认为是外面的,其实那是你内在生命的一部分。

今天在这儿上课,每一个人所得的感受绝对不一样,有人想说下回还要再来,有人想说快点结束,我急着要回去。“我”这个因素在你那儿所产生的果不同,所以说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也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每一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当你看我讨厌的时候,其实是你自己讨厌;当你看到人家很喜欢的时候,那是因为你有欢喜心。对立心强才会看人就讨厌,我们既然学佛就要把对立转化为圆融,当有境界对我们产生冲击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观照要产生,否则你没办法进入。

“寂”是本来面目,都是显现在外面,你都看得到的,假如你能看清外面境界就是我自己的时候,你就能够把外面境界拉进来了,这叫反观。反观就是知己的能力,现在我们只有投射的能力,没有反照的能力,学佛人要想成就很简单!这个法门就够了——我看外面的境界都是我内心的境界,这么一转整个就起来了,这时你会发觉“知寂”是“不二之一心”,因此才叫“一心法界”、“一真法界”,一没有二,一是相对有二有三才有一,只有一表示,零无意义,以这样的境界、这样的能力来契入“空有双融之中道”。

凡夫为什么说“有”?因为世俗“有”、世间法的“有”、有为法的“有”,这“有”是从缘起法来的。佛陀要破我们这一点执着,所以他讲“空”。因此有人会说是“空”才对,“有”是不对的,这又是执着于“空”,这是二乘行人。执着于“空”、“有”都不对,两边都要不执着,所以佛法才叫无边——不执着于“有”边,也不执着于“空”边。

因为不执着于“空”、“有”,也就创造出一个“中道”,所以天台宗也就衍生出“空”、“假”、“中”三观,就是中道。当你把“空”、“有”放一边,那你又是执着于中道了,还是两边又是对立。现在我们把“知寂不二之一心”,用圆融的一心来契入空有“双融”之中道,双融是讲圆融一体的层面。空、有要怎样交融呢?空是“理”,有是“事”,我们通常执着于“事”,所以才叫“事法界”,然后我们把真理显出来,就叫“理法界”,这时若是能把理、事圆融的话,就叫“理事出境无碍法界”。

华严告诉我们的不是理事无碍,而是事事无碍,方才讲外面境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延伸,你现在若能体会到这一点,“哦!原来理是这样讲的。”那么现在开始起观,外面的境界都是我内心的延伸,今天天气好或不好,都是我内心的变化,各位若是都能这样子推理,就叫“理事无碍”,这个法修得好,下辈子保证当龙王,这是很殊胜的,但并不究竟。

佛法告诉我们的,超过这个境界,我们现在讲“事事无碍法界”,外面的境界是事,我能知的能力是事,外面的境界是我内心的延伸,内心是事相,外面的境界也是事相,那个事相和这个事相是平行的、一体的,不是两个的。你现在不要把它当成外面的,而要把它收摄进来,外面境界的那个部分本来就是我,且是我的全部当中的一部分,现在我所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一部分而已,这时什么叫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尽虚空遍法界……,你才有办法尽力进来。

我们的心量怎样包太虚,怎样遍周沙界,整个法界都在“一心”当中,从这地方“当下即是”。我眼根接触到色尘,色尘就是我,就这样停在这里,不要再做其它的解释,现在你若不能体会,不妨把疑情提起来,一天提个三次,就算不开悟,福报都不可思议,所以说“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我所做的都是普贤大行,眼、耳、鼻、舌、身、意所遇到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普贤境,起心动念、举止云为统统是普贤行,每天若能如此提个三、五次,下辈子绝对天上的福报,功夫若能用得纯熟一点,一定往生净土,关键在于你要当下能够承担眼前的境界。因为这个境界已是你自己的,而且在这当中你无二无别不去分别它,你若是会分别它,那就不能说此是普贤行,此是普贤境,要从这个地方契入,这是讲行门,不是解门。

跟各位讲行门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和你所想象的理念不太一样,因为你所想象的理念是解门,解门当中因为是用意识推理,所以几乎有百分之九十九是错误的。意识推理不是真理,解门要讲的“意”门绝对没有办法讲到真理,因为解门所讲的都是我们三界内,你在三界内没有出三界,在三界内讲三界外,这叫界内指外,胡说八道!你根本不知道出三界是什么,怎么讲出三界呢?你既然没去过极乐世界,怎么叫人家去呢?

我们知道确实有极乐世界,但那不是你用意识状态推理的那种状况,意识状态是有为法。《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就亦如电,应作是观。”因此解门我们只是知道一个大概就好了,然后自己的就要开始行。从实际修行的过程中,你的心性开始淬炼,你的真正智慧就会一直成长,那你感受到的都是正值实的,也才能谈事事无碍法界。要不然我们从解门上面讲的理法界都是错误的。譬如讲:“空”,什么叫空?痛是事,不痛也是事,事相和事相都是整体当中的一部分而已。以事相对的情况来讲,它们都是存在的,这两个存在只是存在现显出来的两个相。就像大地是本体,它会长出草、树,草和树只是大地现显出来的两个相而已,大地还会别的相,如花……,你不能说那都不是,在整体的里面除了痛与不痛还有别的,所以我们在做解门的时候,往往都会扭曲了。若说一个修行人挨打了,却只能说:“不痛”!那岂不是神经病,那就是从解门上来讲,你就可以体会到“有”是个事相,“空”是个本体有很多事相出现,我们要从事相当中去体会本体。花现相与不现相,都叫花,不现相时,你不能叫它“空”,现相与不现相对于给来讲,都是事相,花是本体。从花的立场来讲,这个相是无来无去的,不管到哪儿都是花,只是我们产生错觉而已所以“空”和“有”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要把角色立场给错乱了。

从意义上来认知、体验,你就可以感受到佛法所讲的般若智慧到底在讲些什么,假如能掌握住这一点,那就是“中道”,中道是“空”和“有”两者相交融,所以才叫“空有双融之中道”。

“空有双融之中道”,绝对没办法自己去设想的,它是要用“知寂不二之一心”才能进入的,所以我们在做分析的时候你会看到“知”、“寂”对立了,“空”、“有”也对立了,然后“知寂”和“空有”又对立了,我们是一再的对立,这对立就造成“大圆镜智”,在知、寂对立的时候就划成两半了,加上空、有对立,就划成了四半,一再的对立就好像镜子破了,照不出东西来。

清凉国师帮我们把它整理出来,“知、寂”这部分先把它交融成一体,然后“空、有”也交融成一体,再来“知寂”、“空有”再交融成一体,“大圆镜智”就复原了,这时“大圆镜智”才有办法照天照地。

我曾经提过“照天照地”这个公案:护法问:“镜子还未磨之前是怎么样?”禅师答:“都是污垢”。再问:“磨亮了之后呢?”答:“照天照地”。禅师从相上作答,于是护法告诉他:“请回去。”再过十二年禅师又下山找护法,问的还是老问题,但禅师答:“岳阳楼在眼前。”再问:“铜镜磨了以后呢?”答:“汉口离此有多远。”护法说:“你要什么我全部供养。”用意识状态的思维推理,竟然还要回去闭关,护法以“相”来询问,有功夫的人回答一定是要从“体”上作答;他问你只是举个例子,你要从总体宏观来作答,这是禅家的语言模式,不是不合逻辑,禅家的语言模式就是真理的语言模式,真理的语言模式就是这种状况,由事相一个点滴但从整体立场来作答。学佛就是要学真理,从行门的立场去探讨,希望各位能很具体地深入华严大教海里。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十二、感受生命存在的本质
下一篇: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十、只有那么一件事情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四 入涅槃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十一、放下吧!进来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十三、善用其心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一 干闼婆王众——反..
 地藏经 北京夕照寺开示 第五集
 耳根圆通章 第八集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二 辨色空
 耳根圆通章 第二十集
 地藏经 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第十集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四 神通只是修法的副产品,不必执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行增上的判断标准[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世界佛教的中心[栏目:宣化上人]
 入行论智慧品略释(隆莲法师 译颂)[栏目:隆莲法师]
 妙离世间 前言[栏目:妙离世间·嘎玛仁波切]
 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续记 第十二讲[栏目: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开光与供佛菩萨的意义[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春节感想——业[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设身处地,想想孩子[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