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四)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16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理念课要点笔记(四)
(3月2日  中)
 一、闻法前行  回顾要点
    大家要注意课堂纪律,不要交头接耳,要让自己进入听法的状态。
【生命回顾  意义重大】
    上堂课留了作业,让大家回顾自己的一生。
    我们所处的环境,周围的人,苦乐受,一切都是过去的因感果,是我们的增上环境,增上果。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家人的行为,对你的态度,可以看出你过去生的修行状态,你的家人就是你的眷属,从中可以看到自己过去生的修行有哪些不足;现在你有哪些好的等流,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对于业果在自己的身上真正看到,跟书本上的文字、道理大不一样,就容易产生定解。
    为什么回顾自己的一生?跟建立人生宗旨有很大关系,与抉择大乘发心有关系;看到自己的生命中强大的习气,障碍修行,拿掉了,生命就会不同。就知道如何去对治习气。

 二、引导观察断除器过
【勿随境转】
(1)老同学已知道,新同学要培养,白天发生了很多事情,欢喜的,如今天迎接客人;烦恼的,要注意观察自己的思绪是否一直被这些事情拽着走,如果是这种状态,很难把法听进去。
【安住当下】
(2)大家要安住当下,上殿、做事、上课都要能让自己的心安住。时时让自己的心安住是很了不起的功夫,可以稍稍思惟闻法胜利。若觉得自己累了就听不进去是种借口。对讲法师不要非理作意,如觉得讲法师丑陋、不顺眼等,这样就是一边听一边加毒药,最后就被自己毒死了。
【清净领纳】
(3)法雨下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接纳,但也不是被动接受,先纳进来,然后再去分别。不仅听法时如此,对待同行之间也是如此,不要一下把别人讲的话挡住,事先就认为别人是一个烦恼重的人、一个无能的人等,这样的作意恰恰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
 
 三、引导思维  调整现行
    复述上堂课讨论要点、各种答案。“为什么要建立人生宗旨”?法师教导大家要习惯去找到我们讨论出的答案中有何问题:法师说建立了人生宗旨就有方向目标,请大家来破斥。结果同学回答把法师上堂课讲的又复述了一遍。
【深入思维  直至转心】
    要培养深入思惟的慧力,深入思惟才能转心。
   (1)经过了一个星期,有没有发现自己转心?对我们“因为要离苦得乐所以要建立人生宗旨”,内心是否真的产生了力量?还是依然虚无飘渺?
大家要去观察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是否要离苦得乐,潜意识、下意识的动作都是为了离苦得乐。
   (2)我们有时陷入烦恼了会退心,一直退到一个底限,这个底限就是离苦得乐。
离什么苦得什么乐?用什么方法离苦得乐?世间人有很多方法,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这就到了一个底限。
【随时调心灵活应对】
    大家要调整自己的心,不要让法师来调整你们,刚才严肃一点,叫大家不要交头接耳,你们的心就一下收住了、不敢动了,你们要学习以灵活的心去和法师互动,你可以很敬畏,但也要灵活。

四、继续研讨  各组汇报
1、举例说明。离苦得乐的种种状态。
    ①大家为什么这么坐?有没有人觉得坐得很舒服的?我现在坐着就觉得很舒服,椅子软、大小合适,但第一堂课还可以,第二堂课就不行了,盘着的腿就掉下来一只脚了,我并没有刻意去放下脚啊。
    ②你会觉得大吃一顿、大睡一觉、大骂讨厌的人一顿快乐吗?众答:不会。因为你不觉得是快乐所以你就不会追求了。
    ③八月十五的晚上聚餐,你会一边大吃一边说不快乐吗?你依然还是猛吃,就是说从理论上知道了,但内心没有真正转过来,行蕴没有改变。
    ④大家为什么选择来龙泉寺,来山上做常住义工?是因为你觉得在这里对你的无限生命会有帮助,这也是一种乐。
    ⑤所以你要去观察,这样观察思惟就是在修法,而不只是说仅仅去诵诵经。
 
2、讨论问题。“回顾一生,这几十年来,我是一个有宗旨的人吗?”10—15分钟。
【各组汇报】
(1)同学回答:没有宗旨没有目标;学佛前有目标,想去环游世界,学佛后的宗旨是成佛,对别人好的地方很羡慕;没有宗旨,从小喜欢玩儿;有宗旨,像佛菩萨一样发大愿;学佛前的目标是超越任何人,跟别人比,比不上就不比了,学佛后目前是想快点出家;
【法师点评】:刚才讲的大多数都没有宗旨,有目标的也没有长远的,是阶段性的目标,并且发现自己达不到就赶紧换,这个事做不成了就不做了。这都是我们面对生命的一种状态,等一下可以看祖师大德也可能会说这件事做不成了不做了,但祖师大德内心有不变的东西。
 
(2)同学回答:有宗旨,想离苦得乐,思考过很久;想当儿童教育家;相信宿命论;没有目标,听父母的、听丈夫的、为了儿子没有自己;生活很混沌,看励志的书能短暂激励一下,但不能持久;没宗旨,觉得怎样对自己好就怎样做。
【法师点评】:把离苦得乐作为宗旨是你自己的一种认为,你可能比别人看得深远一点,但宗旨是有一定高度的,你有没有达到它?我们的目标总是在换,宗旨有不变性,建立了就不会再换。
 
(3)有追求精神生活,但很模糊;没有宗旨有目标,目标是短期的;学佛后开始建立人生宗旨,学佛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宗旨,被社会上的知见所左右。

 五、结合开示  归纳总结
【师父开示】“
佛法要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破迷惑、破无明,启发我们内心的自性光明。无明需要一分一分来破除,渐渐地我们就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明晰,对所学的佛法、所要走的路、自己的下手处,越来越有体会,越来越笃定。世间一般不学佛的人,他一生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做事情,都在努力工作。但是,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仅仅是一些生活方面的问题,衣食住行方面的问题,养家糊口的问题。当然,在解决自己的生活基本条件的同时,也能够给别人带来一些利益。但是这些利益,也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人的情绪方面的。佛法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命的终极苦乐和人的心灵深处的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透过自己对佛法正知见的培养、对生命真实离苦得乐的追求和内在烦恼的净化,使我们的所作所为有明确的方向,拥有真实的佛法力量。靠着自己的发心、以及佛法僧三宝的加持、感应,这种力量就会越来越强,所产生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没有学佛法以前,我们的认识和追求都是世间上面的一些知见和习惯,很多是颠倒的、错误的,虽然求快乐,往往得到的是痛苦。学佛法的目的,就是用佛法的知见来改变我们对世间的种种观念和认识,使生命的质量得到改善,生命的价值得到提升。”
 
【慢心习气  看似宗旨】
    这两段内容是对刚才讨论内容的一个归纳。
    除了这些知见和习惯,还有就是习气,习气指导我们。如我们样样都要比别人好,这种慢心塑造出一个强大的习气,如喜欢自由自在,都是习气让自己看似有目标有宗旨。

【离苦得乐  赖善知识】
 2、要离苦得乐一定要有善知识。
(1)善知识告诉说,我们的生命状态是不完善的,但我们的生命状态可以提升。圣人不出世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无明状态中的。圣人不出,万古如长夜。
(2)众生不知道怎样离苦得乐、众生不知道吃什么药病能好,如神龙氏采百草、发明各种工具的人都是菩萨示现,看起来好象是物质上的满足,实际上菩萨一步一步在带众生离苦得乐。如孔子被尊为“大圣至诚尊师”,处处提倡礼仪、仁德,弘扬周礼,都是菩萨境界,长时积淀,在打基础。东汉佛法传入中国后即刻融入中国文化?,它其实暗通大乘佛法。
(3)如果没有人指导,我们对于因果、无限生命,连一个概念都没有,没有人知晓自己经验以外的另一种生命境界。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过,何况实践,何况深入内心改变生命?大家真的应该非常欢喜,就好象有了一张五百万的支票,只不过二十年后才能取,你现在一定会把这张支票当成宝贝。
(4)你可以说讲得太多了,不知道实践哪一点,但你要找到自己尝到佛法味道的那一点,比如你去观察你每天在积聚什么,色法?心法?善心所?恶心所?积聚久了,就成了那个。你从这个法类比较容易趣入。从一个趣入后,以后你再趣入其他法类就不那么难了。

【珍贵法宝  实践趣入】
    佛为求一偈颂,在身上挖千孔燃千灯,我们现在听到了这么多法,就应把法当宝贝,佛出世的目的,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为了把这些道理告诉我们,这是何等的境界。明白了道理,唯一要做的是去实践。
    师父开示,世间人、学佛人的宗旨不同的。宗旨的特点?
【课后观察  宗旨行相】
    宗旨的特点是什么?有宗旨的人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大家课后要去观察。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五)
下一篇:《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三)
 学佛——在漂流的苦海中寻找另外一条路
 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10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30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六讲 上篇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五)
 正确辨析心相 3
 突破个人中心主义 4
 依师学法——改变内心相续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十四)
 认识人生之三 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对治瞋恨习气的秘诀[栏目:大安法师]
 那里,风光晴好![栏目:圆满人生·佛子心语]
 沉不住气[栏目: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
 一代高僧——正果法师[栏目:净因法师]
 漫说《杂阿含》(卷二)~D 第39经(种子经)[栏目:界定法师]
 微妙比丘尼说微妙法[栏目:罗汉菜]
 玄琬 (盛世律师)[栏目:高僧大德的故事]
 愿力[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装饰庭院的草[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小乘佛教的特点是什么?[栏目: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