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十三)解脱七支坐法和方便七支坐法的区别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53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十三)解脱七支坐法和方便七支坐法的区别

  我们把毗卢七支坐法分为方便七支坐法和解脱七支坐法。方便七支坐法是一种强行端直的状态,也就是说,所有要点都必须一一做到很圆满。

  我们说过,无上窍诀大圆满以下的修法,依靠方便成办解脱。尤其是生圆次第,是在戏论中成办无戏论之见解。所以年龄小的人依生圆次第修法,成办解脱的机会多一些,而年龄大一点的人想要依生圆次第成就,机会就少一点。因为对于年龄大的人而言,由于四大衰弱的缘故,想要圆满身要七支坐法等一系列姿势恐怕难以成办。如果一个小时坐下来就腰酸腿痛,恐怕接下去的第二座就不想再修了。像这样仅仅依靠方便而强行成办解脱,就是下乘派与上乘派不同的地方。我们将具有这样见解的七支坐法称之为方便七支坐法。方便七支坐法对于年龄不同的修行者,成办解脱的几率也有所不同。

  所谓解脱七支坐法,就是在方便七支坐法的前提下,尽量放松一点。虽然方便七支坐法是下乘派的修法,但是我们在初次修行过程中,应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即便解脱七支坐法要求做到自然,但是自然也有标准,不是自己认为做得自然就是我们要求的自然。有些不懂的人可能会觉得,对于年龄稍微有点偏上的人而言,由于四大衰弱的缘故,即便修学生圆次第,可能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因为仅仅身要七支坐法或者结一些手印就已经难以做到标准,其外就更不用谈了,所以,还是选择解脱七支坐法。要记住,这样的观点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讲解的法。我们讲解的解脱七支坐法是在方便七支坐法做到标准的前提下,应该做到更自然。

  至于自己是否真的做到放松或自然,可以在下座后观察一下身体是否感觉发紧,是否有腰酸背痛等现象。如果有这种感觉,说明你还没有学会放松,座上的禅修还是处于一种过于紧张的状态。如果一打坐就开始昏沉,这又是过于松散所致。所以,不紧不松的状态才是自然,但这并非一两天就能做到,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去修炼。如果今天的一座过于太紧张,在自己的第二座就要学习放松一些。如果过于放松,接下来打坐就要稍微紧一点。像这样不断去调整,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进入一种轻安的状态,身体像在天空中飘翔一般轻松,甚至还会感觉身体不存在了等等。

  有些修行者说,当他修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感觉身体已经完全消融法界。当然,现在很多人喜欢用这样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状态。但无论别人如何描述,自己似乎从未感受过他人说的这种状态,因为在平常打坐的时候,始终有一种很笨重的感觉。不仅感到这里痛那里痛,还觉得自己好像有点水肿,身体好像背着几百斤重的东西一样笨重。这些都是身体没有达到自然的感觉。因此每次下座,总感觉身体发紧,甚至腰酸背痛,这些都充分说明,你在座上用的功过于紧张。有时我也听一些人说,一座下来有这种感觉是很正常的,可以先活动活动自己的筋络,这么做可以赤裸心性。但要记住,活动身体和赤裸心性可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必须要知道,出现这种情况是身体过于紧张的缘故,因此座上应尽可能学会自然。

  有些人可能觉得,讲解身要七支坐法不就是一个姿势吗,为什么还要讲那么多呢?既然解脱七支坐法要求自然,直接告诉我们要自然不就可以了吗?不,修法当然没有这么简单。问问在座的弟子,从初始打坐直到现在有多少年了?你能时时达到轻安吗?打坐的次数千千万万,但真正出现轻安的感觉有几次?若没有,就说明仅仅口中说要自然还是不够的,闻思修必须要再细致一点。

  打坐以后身体很僵硬,是过于紧张的缘故所致。如果一开始就昏沉,则是过于太松缓的原因。所以修法期间,如果感觉太松,就应该稍微紧一点,如果太紧,又稍微放松一点,这样反复练习,到达一定的时候,就会进入一种身体非常轻松的轻安状态。这种感觉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相续,心里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并且永远不想离开这种境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乐觉受,是修行者才能感受到的境界,世间人无论依靠哪一种缘,永远达不到这种乐感。

  因此,身的姿势非常重要,如果身体没有做到位,乐的感觉恐怕也难以体会。我相信一个天天喊这边痛、那边痛的人,永远不会有这种乐感。如果有感觉,可能也是苦感。当然,对于初行者而言,想要一两次就做到坐姿圆满是不太现实的,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十二)毗卢七法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十四)语之要义
 圣者言教 第四课(三)衡量见解增长的标准
 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三)成办解脱必须断绝恶念发心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十六)不舍小善不纵小恶
 圣者言教 第十一课(十三)持文不持义与持义不持文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十五)依教奉行就是护持戒律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十九)修法才是主旨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八)无记并非解脱之见解
 圣者言教 第六课(十一)讲解显密差异并非讲解显宗之过失
 圣者言教 第十三课(十五)口耳传承不可或缺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八课(三)时时忏悔对治烦恼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竹清仁波切对「唉玛!三界轮回法,空而显现甚奇哉」的佛法开示[栏目:竹清嘉措仁波切]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34-135卷[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念佛要念念觉而不迷[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孝行「药师琉璃光佛」奇迹妙护[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杂宝藏经白话 慈童女缘第七[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涵养与识见[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佛说演道俗业经讲义[栏目:照光法师]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三 第三十六章 正法末世建坛修行仪轨[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态度决定宽度[栏目:心静自然禅]
 漫说《杂阿含》(卷八)~D 200经(罗睺罗经)[栏目:界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51La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