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称名与念佛
 
{返回 蔡惠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37

称名与念佛

蔡惠明

一、 称名与念佛在佛经中有不同含义

称名与念佛,在佛经中有着不同的含义。称名,是佛弟子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仪式,如归依三宝时,就称说“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但大乘与声闻乘不同,有十方佛,那就应简别地称“南无某某佛”了。佛弟子在礼佛时称佛名号,与礼敬诸佛,称扬赞叹佛的功德有关,都是至诚恭敬、归投依靠於佛的心情,表现於身、口的行为。正如人们在急难的时候,就会想到父母是最关心与爱护自己的,情不自禁地会呼爹唤娘,这样精神有了寄托,苦痛也就多少减轻了。俗语说:“人急呼天”,也就是同样的意思。佛弟子在危难中称名念佛而得到感应道交的事例,在当时印度就已很普遍,後来随着佛教的发展,称名与念佛也就自然地融合为一了。

念佛,在早期《阿含经》中就提到了。经中称念佛、念法、念僧为三随念,或加念施、念天、念戒合称“六念法门”(後出的《观无量寿佛经》也谈到“六念”),这是指系心思惟的念,重点是念佛。因佛具有无量功德,相好庄严,大慈大悲。於念佛时,与佛相应,得到佛力护佑,就能减少各种忧悲苦恼。念佛又是观,即念佛三昧,这是大小乘共修的。《大智度论》卷七载:“念佛三昧有二种:一者声闻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见满十方。二者菩萨道,於无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佛"。大小乘的根本差别,在於有没有十方佛?念佛又有总别之分。

总的来说,可分三种:

1、称名念佛,口称佛名;

2、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的相好功德;

3、实相念佛,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

《往生要集》则配对定、散、内相、无相而为四种:

1、定业念佛,就是上述的观想念佛;

2、散业念佛,就是上述的称名念佛;

3、有相念佛,就是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相结合;

4、无相念佛,就是上述的实相念。

这里定散业念佛事属於有相,理属於无相。

所以从整体来说,实为定、散与三种。念佛之理,虽通於定、散、事、理,但净土法门所劝的乃属於散业的称名,事的念佛。就别言说,是对於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此时於观佛中,摄观想与实相的二种念佛,因此称名念佛,简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的对称,因此念佛专取称名,是净土法门一家的洪范,於念声是一释而知之。今念佛的说法,虽通於诸佛,而一般习惯上都限於阿弥陀佛,这是中国佛教念佛法门的特点。因为据龙树造《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有难行道、易行道”。二种念法,难行事倍功半,如陆路步行,费力而效果差。易行如水上乘船,事半功倍,省力而效果高。所以念佛初依《大乘宝月童子所问经》所说:“应当念十方诸佛,称其名号”。次说称念“阿弥陀佛"等。再次说念十方诸大菩萨,称其名号。大乘经中,说有六方六佛、七佛、十方十佛等称名法门。可见在龙树时代(约公元二世纪或三世纪)称名法门已经普及,但称名范围较广,不同於中国的净土法门。

中国净土宗初祖是东晋慧远大师(334一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他从道安出家,精研般若性空之学。东太元六年(381)入江西庐山集十八高贤结白莲社同修净业,求生西方净土。但据考证,他倡导的是重於系心念佛,如慧远就曾於定中见阿弥陀佛,那是《般舟三昧经》阐示的法门。

般舟,译作佛立,以行般舟三昧则诸佛现前。有三义:1、佛威力;2、三昧力;3、行者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见十方佛现在其前,如明眼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此,故名立佛。三昧唯专行旋九十日为一期,九十日身常无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名无休息。若唱弥陀即是十方佛功德等。但专以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但《般舟三昧经》虽说生极乐世界,“当念我名”。但此经异译的三卷本,但说:“常念佛”。

後出的《无量寿经》,也还是重在专念思维的。到《观无量寿佛经》,倡十六观,并说下品恶人,在临命终时,无法教他专念思维,如今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得往生。此说虽仅见於《观经》,但文是很明确的指出:“即平时作恶,临命终时,别无他法可想,唯有教他称名这是不得已的急救方便,关键在於恶人尚有善根,能在临终提起正念,否则就不能与佛相应,仗佛慈力接引往生。到北魏昙鸾,依世亲所造《往生净土论》,着重於称名念佛。唐代光明寺善导是中国净土实际创始人,莲宗二祖,他在《观经疏》中称:念一声佛,放一道光,决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再传法照、少康等祖,不但称名,而且五会念佛(其法主要在於念佛音声的缓急,以此表达念佛心情的安静和急切的意义。第一会是“平声缓念”,声音略高一些。第二会是“平上声缓念”,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第三会是“非缓非急念”,前二会是缓念,此时起不再太慢,稍快一些。第四会是“渐急念”,并带有急切之感。第五会转为“阿弥陀佛”四字,转为急迫感。这种“渐急念”。就是表达急切求佛救度的心情。这是依据《无量寿经》:“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而建立的。)当时晋中连七岁儿童也来参加念佛,风行一时。印度净土法门传至我国,从《般舟三昧经》的定心念佛,到《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的定心及散心念佛,甚至临命终时的称名念佛,以一心念佛为内因(自力),弥陀如来本愿力为外缘(佛力),自他结合,内外相应,三根普被,适应群机,流传至今,绵延不绝。

二、 关於“净土三经"

《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前後有汉译十二种,现存本以曹魏康僧铠本为主,另有东汉支娄迦谶、三国吴支谦、唐菩提流支和北宋法贤等异译本,即五存七缺。《大智度论》称此经为大乘初期的流行经典,在五种译本外,还有宋王日休(自称龙舒居士,即《龙舒净土文》的作者),采用“会”方法,重编了流行的《大阿弥陀经》,通称“王本”。经中初说阿弥陀佛摄取净土,立四十八愿,其中就有“凡念我而欲生我国的,即得往生”的愿文。接着又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等事,然後又谈到三辈往生的条件和方法等事。各译本对往生的三辈九品说法虽有出入,但根本条件即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是一致的。不念佛、不发愿就不会往生彼国,这是先决条件。经文中讲念佛但说“专念”、“忆念”、“思惟”、“常念”、“一心念”。被认为《无量寿经》略本的《阿弥陀经》则称:“执持名号”,执持意指心念执不忘,阿弥陀佛是他方佛,在称名时要观想极乐国土的依正庄严。

大经与小经在谈到往生净土,都说在“临命终时”,与《般舟三昧经》以平时见佛,作为往生的确证有所不同。《无量寿经》则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宋王龙舒的《会本》,把一念或十念改为“十声”,把须发菩提心改为“下辈不发菩提之心”可以往生,这就离了谱。因为大乘佛法是以发菩提心为根本的,离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就不成其为大乘了。具体的说:“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发菩提心”实为净土法门的根本条件。王本被明莲池大师所呵斥,近代印光大师也给予严厉批评。

《观无量寿经》也是净土三经之一,刘宋良耶舍译。此经开宗明义就说:“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修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及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三种业初是共世间善行,次为共三乘善行,後及大乘行,是求生净土的正因。此经的禅观次第,观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发愿回向,共十六观。初观落日,以落日为曼陀罗,从此观成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第八观无量寿佛相;第九为遍观一切色想,即从观色身相好,进而观佛心慈悲功德法身。第十四、十五、十六观即明三品往生。三品各分上中下三生,成九品,就是九品往生的根据。以《观经》与《无量寿经》对比,说明摄受范围更广大了。上品所修的是前三业中的第三类,中品则是三业善净的人,即前三业的第二类;下品往生的为“作不善业,五逆十恶”的,经文明确指出:“这类人临命终时,确能回心向善,这才临终十念,伏惑往生。我们切不可以此为例,平时不修三净业,期於临命终时来一个“飞跃”,那就自误误人了。

《阿弥陀经》後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同本异译另有唐玄奘译本一卷。以罗什的译本为通行。经文描述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的功德庄严,劝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坚持念到一心不乱,其人终时心不颠倒,佛与圣众前来迎接,即得往生极乐国土。由於净土法门简便易行,迄今绵延不衰。

称名念佛传自印度大乘佛教,并不是中国人所创,但由於适合中国民族爱好简易的特点,所以很快流行,迄今莲风仍盛。因此法门以一心念佛为内因,弥陀如来本愿为外缘,自他结合,内外相应,所以称“教内别传”。


{返回 蔡惠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太虚大无边──纪念虚公大师上生五十周年
下一篇:佛音梵唱话今昔
 学兼三藏,志在宣法——道安大师的佛教知见和活动
 研习“杂阿含经”论“无常,苦、无我”
 中兴华严的澄观法师
 《譬喻师》的源流
 云南上座部佛教现况
 关于“大乘起信论’的诤论
 武则天与佛教
 精通贤首 重兴真言——纪念持松上师诞辰一百周年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上师与灌顶(赤诚罗珠)[栏目:择师知见]
 别被人情世故所拖累[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普贤行愿品讲记(二十)[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一课 信仰[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九册]
 人生有七件事,千万不要去做[栏目:证严法师]
 西天取经的文化使者——玄奘(常学)[栏目:玄奘研究]
 无伪的温情[栏目:法云法师文集]
 如何转识成智[栏目:慧律法师]
 天堂的筷子[栏目:点亮心灯的善缘]
 心灵成长——空海法师2012年实修开示 第九章 超越自我[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