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著、世亲两菩萨的学说
 
{返回 蔡惠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39

无著、世亲两菩萨的学说

蔡惠明

印度佛学史一般分为六个阶段:

一、原始佛学(公元前五三〇——三七〇年);

二、部派佛学(公元前三七〇——公元一五〇年);

三、初期大乘佛学(公元五〇——四〇〇年);

四、小乘佛学(公元一五〇——五〇〇);

五、中期大乘佛学(公元五〇〇——六〇〇年间);

六、晚期大乘佛学(公元七〇〇年——一〇〇〇年间)。

而中期大乘佛学是大乘佛学的极盛时期,它在初期的基础和方向上,使大乘佛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内外的因缘以及无著,世亲两笠口萨的努力,一时形成百花齐放,万紫干红的盛况。中期大乘佛学是以中、西印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其时正当籍多王朝和后籍多王朝统冶时期,前后大约二百年左右。

组织中期大乘学说的代表是无著、世亲两菩萨。他们是在籍多王朝后半期住世的。据“婆薮盘豆传”载:无著大约是公元四〇〇——四七〇年,世亲大约是四二〇——五〇〇年,但唐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以及唐人注疏传说则认为无著生于佛灭后九百年,而真谛一系却认为生于佛灭后一千年。两者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对佛灭度年份推算的不同,但都近乎五世纪。这段历史犹待进一步考证。

无著、世亲是北印犍陀罗人,兄弟两人都在有部出家。无著先是修习小乘空观,感到不满足,传说得到弥勒菩萨的指点而改奉大乘,他的重要着作“瑜伽师地论”是“大乘有宗”的宗论。梵本和藏译题为无著,汉译则题作弥勒,后世传为弥勒学说。世亲对有部的阿昆达磨很有研究,着「俱舍论”,表示对小乘很有自信,所以那时他的立场是反对大乘的,俊来得到他的兄长无著的帮助改宗大乘,昆仲两人就共同弘扬弥勒学说。关于无著、世亲两菩萨的传记故事,我曾协助林梵音居士根据鸠摩罗什大师译“马鸣、龙树、提婆、无著、世亲传”以通俗的语体文再译成“马呜等五菩萨传”,由浙江天台国清寺法物流通处出版,欢迎参阅。

弥勒的学说是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据印顺老法师考证,此论源自“杂阿含经”。内容丰富,共分五部份,主要是“本地分”,而“本地分”的中心则是“菩萨地”。“菩萨地”很早就单独流行,性质属于“经”的一类,并非无著、世亲弘扬瑜伽学说时才有的。可见在这以前,有一批瑜伽师早巳存在了,从“大昆婆娑论”中就能看到像有部的世友、家护等也是属于这一系统的。无著、世亲继承了这一系统,不过后来逐步倾向大乘,并发展为“大乘有宗”,成为“有宗”的奠基人。

弥勒,梵文Maitreya,意译慈氏,名阿逸多,译作无能胜,是贤劫干佛的第五尊佛,为释迦牟尼佛所授记。“天台净名疏”载:

“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密教胎藏弥勒,坐于中台八叶院东北方的莲上,金刚界的弥勒在贤劫十六尊中,坐于东方羯摩会三十七尊中的西方金刚因菩萨,就是大输金刚,密号“迅疾金刚”。“弥勒上生经”说他现住兜率天。“弥勒下生经”说他将从兜率天下生这个世界,在龙华树下继释尊成佛。中国民间传说五代布袋和尚是“弥勒化身”,但并不能以此作为弥勒下生的根据。实际上,无著、世亲以前,已有一批瑜伽师,而他们的学说源自“杂阿含经”,这是比较可信的。传说无著撰“瑜伽师地论”,是由弥勒菩萨传授,而近代日本学者宇井伯寿也坚持认为无著、世亲是师承弥勒学说,业得到一些人的赞同。孰是孰非,只好待历史来作结论了。

无著、世亲的着作极为丰富。汉译和藏译的都有。无著着作的漠译本有“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汉译和藏译兼有的为“摄大乘论”、“阿昆达磨集论”等约三十种。世亲原有“干部论主”之称,现存汉、藏译着有五十多种。两家以弥勒署名的书有五部:(一)“瑜伽师地论”;(二)“分别瑜伽论乙,我国无译本,但“解深密经”中有一个“分别瑜伽品”,内容是弥勒就瑜伽法门向佛发问,由佛作答,与该论相当;(三)“分别中边论”,又名“辩中边论”;(四)“大乘庄严经论”;(五)“金刚般若论”。后两部属于经的论。这五部统称“弥勒五论”,无著、世亲都有注释。西藏也有“弥勒五论”,但内容不同。无著的重要着作有六种:

(一)“显扬圣教论”,是对“瑜伽师地论”从学说上重新有所组织的纲领性力作。

(二)“顺中论”,是配合“中论”而写的入大般若初品法门的论述。

(三)“金刚经论”,提出七句义来解释此经。

(四)“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五)“摄大乘论”。以上两书都与“阿毗达磨经”有关,是总结大乘义理的论着。

(六)“六门教授习定论”,是讲瑜伽行方法的指导性作品。

世亲的着作,对弥勒学说发挥较多的有“大乘庄严经论释”、“辩中边论释”、“金刚经论释”。解释无著着作的有“摄大乘论释”、“习定论释”。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有“成业论”、“二十唯论”等。另外,他对大乘经还作了很多注释,例如“十地经论”对“华严经”的十地品进行系统的解释。对“无量寿经乙的注释,后来成为我国净土宗的根本典据。其他如注释“法华经”、“无尽慧经”、“资鬘经”等,在佛学史上都占重要的一页。至于“俱舍论”,虽属小乘着作,伹影响很大。

义净三藏在“南海寄归传”卷四中说:“瑜伽毕学,体穷无著之八支。  ”就是说学习瑜伽学先应研习无著的八部着作,深入领会之后才称得上“毕业”。这“无著八支”是:“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昆达磨集论”、“辩中边论”、“缘起论”、  “大庄严论”、  “成业论”  。

无著、世亲的学说,一开头就讲缘起问题。原始佛学时期讲的是“十二支缘起说”。后来范围扩大了,不仅讲人生现象,也涉及到宇宙现象。这时产生了两个极端,一是执有,一是执空(恶取空)。执有派风靡一时,占了优势。这时龙树菩萨的学说推出了,他不仅反对有部的执有,而且也反对恶取空,创立了中道观。他还提出“二谛说”分别一切法的实相,说“胜义谛”是空,“世俗谛”是有,把两者统一起来认识就是中道观。到了无著、世亲的时代·他们特别提出“阿赖耶识”来说明缘起。其根据是“大乘阿昆达磨经”,称为“分别自性缘起说”。两家学说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所知法的总依,它能生一切法。阿辍耶含藏有自性各别诸法名言(概念)种子,而名言种子不同,一切法因之就有区别。他们又提出三性说,联系到“有”、“无”概念。依三性认识:逼计执性是出于妪计执着,所以是“无”。依他起性是遍计生起的依据,因而是“有”。不过它与逅计相顺(它的生起是由于遍计执的种子,生起以后又有妪计执的安立),因此这个有并非实有,而是“假有”。到了圆成实,才可谓“实性”。如此认识三性,不仅对“有”、“无”建立正确的认识,而且对“有”、“假”、“实”也有正确的认识,这是无偏见的认识,称为“中道观”。这样的中道观此之龙树所说的更进一步。后来陈那还用比喻做了生动的解说,他说,如夜行见绳,误认为蛇;以后看清了,才知道是绳非蛇;再仔细看,知道绳是麻编成的。这种有次第的认识,很好地说明了三性:见绳误认,是逼计执,绳体由因缘生,是依他起,认识绳为麻制成,是圆戍实。从此喻中还说明了无、假有、实有的关系:本来没有蛇是“无”,误认绳是蛇,虽属假像,但还是有,却是“假有”。从而也说明了依他起与偏计执的相顺关系。无著在“摄大乘论”中指出“三性说来自“般若经”,他只是把它与“般若经”的道理加以会通。他认为:“般若经”讲的空、无,并非泛泛之谈,而是指一切法的遍计执;讲的如幻如化,是指依他起性,有而不实;还讲到知行均清净,使人在理解上得到正确认识,在实践上获得解脱,就是圆成实性。“大品般若经”的“慈氏问品”也记载一切法(如色法)都有三类分别,就是遍计的(色)、分别的(色)、法性的(色),这是无著、世亲的三性说又一依据。“依他起”是三性说的中心,指的就是一切法,树立了依他起,便把一切法都系属于一心了。因为“他”,就是各种法的名言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依阿赖耶而存在。前七识有所见闻觉知,留下印象在第八识上,谓之熏习,熏习所成就是种子。见闻觉知不外乎认识,可见种子就是由认识构成的,从人生现象到宇宙现象都存在于认识中,认识不过是心意识的作用,这样便形成“万法唯识”的唯识学说。我国唯识宗实际创宗者唐玄奘和窥基法师就是继承和发现无著与世亲学说,提出以三性来解释宇宙万有的性相,用唯识观的方法达到转染(识)成净(智)而成佛。他们依据的也是“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

世亲的唯识着作有“二十颂论”与“三十颂论”两部。“二十颂论”有他的长行解释,主要以成立唯识学说为宗,早年梵本的书名题为“成唯识论”,护法为它作的注释称“成唯识宝生论”。我国唐玄奘合柔编译(主要推算护法一家学说),共十卷。它的主要论点是“识生似(转变)外境现。”就是说识生起以后有一种作用,能把识的一部份转变成为心的对象。由于人们对“识所变”没有真实的认识,把它执为外境,其实外境并不存在。至于识怎样变成境等,他在“三十颂论”有详尽的发挥,不过“三十颂论”只有颂,没有长行解释。

无著、世亲学说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方法论上引用了印度的“因明学”并加以发展。印度因明与希腊逻辑、中国先秦名辩,是世界逻辑学发展的三大源流。因明随着佛教东流而传入我国,对提高中国思想界的理论思维能力具有重大作用。自玄奘提倡新因明并诠释了大量因明经论之后,对因明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盛况,连唐代着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吕才也对因明产生了浓厚兴趣。饮水思源,这不能不感谢无著、世亲二菩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中提到菩萨应学的“五明”,就是“声论”、“因论”、“医方论”、“工巧论”和“内论”。“解深密经”最后一品讲到佛所作事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证成道理”(用种种量能证明的道理)也是属于“因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十七地中的“闻所成地”,讲到学法内容,也提及“五明”。并对“因明”的结构作了详细的说明·论中说,因明的运用,主要是同别人辨别是非,所以要用论议的形式,应注意七事,即: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堕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这些就叫“七因明”。随后无著写“显扬圣教论”与阿毘达磨集论”中都重复地讲“七因明”。世亲有三部因明的着作,就是“论轨”、“论式”、“输心”。这三本书现在梵本无存,汉译本也没有,但在其他着作中却有提到,如陈那在“集量论”引“成净论”,真谛译“如实论”有二品,都是因明的论述,信为世亲所作。他晚年着作“二十唯识论”中,建立唯识学说,驳斥异见和沟通疑惑等,也运用了因明这一工具。

无著,世亲以后,大乘学说出现了明显的分立,其发展主要有两派:瑜珈行派和中观学派。瑜珈行派是从无著、世亲法系传下的,共有护法、安慧等十家。中观学派为佛护、清辨两家,标榜恢复龙树、提婆学说。藏文材料称两人都是象护门人。家护是瑜伽师,不是瑜珈行派,当然也是与瑜珈师地说法有关系的人。总之,无著、世亲学说对印度、中国佛学是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的。

摘自《内明》第218期

 


{返回 蔡惠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兴华严的澄观法师
下一篇:密宗的哲学思想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中国禅宗的特色
 学兼三藏,志在宣法——道安大师的佛教知见和活动
 再论原始佛教及其圣典集成
 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浅谈明心见性
 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
 弘一法师的书法
 密宗的哲学思想
 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法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