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八讲 上篇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94
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八讲上)
(6月3日)
 
【原文】言不相应行法者,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心所法。二、不相应行,即始自得,终至不和合性,二十四法是也。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
  此乃色心分位,盖依前三法,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以行法有二,此简非心,所以立其名。此总标章,下乃别列:
  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甲一、正明不相应行法
    乙一、经文简释
    乙二、总略开演
        丙一、与心法、心所法、色法的关系
        丙二、结合心续深入认知
甲二、转识依智观五蕴,调伏烦恼如法行
    乙一、色蕴如梦
    乙二、受蕴如幻
    乙三、想蕴如泡
    乙四、行蕴如影
    乙五、识蕴如露如电
    乙六、摄彼等义
甲三、大乘行人发心起,安住当下精进修
    乙一、通达二空,发菩提心
        丙一、如理认识大乘发心
        丙二、广设方便实现大悲
        丙三、淡化宗派随机度众
    乙二、向内用功,精进修行
        丙一、明确所求,做生命的主人
        丙二、安住当下,远离颠倒梦想
        丙三、熏习正见,认清幻相得解脱
        丙四、破除现行误区
 
甲一、正明不相应行法
     乙一、经文简释
  “言不相应行法者,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心所法。二、不相应行,即始自得,终至不和合性,二十四法是也。”心不相应行法一共有二十四个,从开始的“得”,一直到最后的“不和合性”,一共二十四个。
    行蕴里包括相应行(即五十一个心所)和不相应行(即二十四个不相应行)。
 
     乙二、总略开演
为什么要学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呢?
 
     丙一、与心法、心所法、色法的关系
【次第井然】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是有次第的。
    心法,心所法,心所法是心法的一部分,是指心理的动态,活动的过程。
    色法,心法、心所法所变现出来的。
    心不相应行法,是从心法、心所法、色法上假立出来、假设出来的,所谓假设,它既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
【以喻演说】怎么领会心不相应行法?例如:空间、时间,(心不相应行法的)第一个:得。
得,我们通常说“你得到什么东西”,“你得意不得意(成就感)”,都有一个“得”。
例如,得到了一支毛笔,这个“得”就是心里感觉到得了一支毛笔。外在有一支毛笔,你心里也有去作意。这里面既包括了心法,也包括了心所法,又包括了色法,三者和合起来,假借有这么一个“得”。
【常见心相】通常的人,内心、外在,许多困惑分不清楚——到底是外在的困惑还是自己内心的困惑,分不明白。
【以喻演说】例如,一支毛笔也好,一个茶杯也好,一台摄像机也好,放在这里,我说:“这把笔送给你”,你此时此刻就会觉得今天得到了一把钢笔,其他的人就会觉得“我今天没有得到一把钢笔”;若说“这个摄像机送给你”,你就会想“今天晚上得到一台摄像机”,其他人没得到,心里就很难受;得到了,心里就很高兴。实际上这个钢笔、摄像机还在这里,实际上没有变化,但是这个话一讲出来,对人的影响就很大。
【综述】心不相应行法是我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所起的一道很重要的非常牢固的墙壁。
【喻】去法门寺参拜舍利,去的人很高兴,没去的人就不高兴。
【深入辨析】这都是有得有失的,这些有得有失是与外境是有关系的,不完全是内心(的状态)。如果没有这些外境,内心也不会有得失的状态。
【结示】这些法一共二十四个,不能归纳为心法、心所法、色法,故单立一科。
 
    丙二、结合心续深入认知
【清醒认识】实际上,如刚才谈到的,内心上的感受——得,这个是真实的吗?也不是真实的,是一种假设。没有得到的人并没有失去什么,得到的人也并没有得到什么。
【错误心态】但是我们都在自己内心的名言习惯环境中,安立了种种与外在的隔阂、距离。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总之别人比我好,内心就产生隔阂感;我得到了,内心就觉得比别人多了点什么。
     一天当中总是觉得“我今天又多了点什么东西”,或“今天又少了点什么东西”,“又没有得到什么东西”,这些都是我们内在的问题,会造成我们心中的压力。
【应机设喻】(认为)某某同行今天进步很大,得了很多的资粮,但我今天没有得到资粮;他看了很多的书,可我没看几页;他背了很多书,我没背多少。
【苦由心生】这样你内心就会有压力,时间一长就很担心、很害怕、很恐惧,慢慢就会引发很多痛苦,再下来就不能宁静、不能寂静,这些都是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的。
【正确认识】这些都是跟“得”有关系的,跟心不相应行法有关系。但是我们了解不清楚,往往认为这些纯粹都是我们心所的原因,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心所是心所的原因、问题,色法是色法的问题,心不相应行法是心不相应行法的问题。
【心感外境】我们看到、听到、接触到的,至少这样东西你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比如眼前的一尊佛像,我们看到他非常庄严,是我们认识到佛像很庄严,而不是我们的眼根、耳根、身体与佛像碰到一起,它不是这样的境界。
    其实很多外在境界,仅仅是我们所认识、所感知、所了别的对象。
【起诤】我们修道要解脱,如果你认为这些问题是外在的,那外在的东西这么多,宇宙万有,太多的东西,怎么解脱得完呢?
【如理认识】解脱是(消除)我们内心对外在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和困惑。
解脱了,就把它去掉了;没有了,就解脱了;有,就被束缚。
解脱都是从人的心上来讲的。
【分别所致】当然它与外在的境界也是有关系的,有关系是因我们(对外境)认识、分别的过程中发生了问题,所以造成我们不能寂静,造成我们躁动。
【常见误区】一个境界是大家都可以缘的,比如佛堂里的佛像,谁都可以来拜,十人,百人,千人,都可以来拜。同样一个境界可以作为千万人所缘的境界,并非我们所缘,别人就不能缘;我们得到了,别人就会失去。这些都是我们通常人认识上面所发生的偏差和问题。
 
甲二、转识依智观五蕴,调伏烦恼如法行
    我们为什么要讲戒定慧呢?为什么要讲转心?为什么要讲转依?转依,我们整个的人生、我们的生命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果不是的话,就很难。
    《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怎么叫做如梦,怎么叫如幻,怎么叫如泡,怎么叫如影?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为法。
 
     乙一、色蕴如梦
    如梦,就如我们做梦一样。佛菩萨、圣者看我们,都是在做梦。
【梦】我们做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只有醒来才知道是做梦。
【类比认识】色蕴也是如此。我们(第一眼)看到色蕴本身、看到色法,我们会认为它是真实的,只有第二个念头,你去作意的时候,我们才会认识到说:哦,它是物质。
【作意方识】你真正去缘它的时候,这个色法会变成我们内心上面的一个行相,你会把它当成是心里的一部分。只有去作意,去正解,用慧去观照,才知道这个是外在的东西。
这就是色蕴如梦。
 
     乙二、受蕴如幻
【幻】幻,如变魔术,无中生有。
【受蕴如幻】受蕴,是人的感受。如幻,它是不真实的。
【万千差别】人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比如说有人吃昆虫,吃蚯蚓,我们就很难想象。
【苦乐感受】人种种的生活习惯以及追求,都是一种感受,有人认为这样很快乐,有人认为这样很苦。
【现实为喻】没事的人天天打牌、搓麻将、打游戏机,他认为这个很快乐;有些人觉得这个是玩物丧志,在浪费时间,是很苦的。
【无知如盲】大部分人在从事事情本身的时候,不知道这个事情究竟是对还是错,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
【智慧观照】只有用智慧去观照的时候才能知道苦乐的感受都是如幻的,不实在的,这样才能解脱受蕴。
【随业流转,难脱生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从前生到今生,就会随着我们自己的习性、习惯,去缘那些我们认为比较快乐的感受,去远离那些我们觉得痛苦的感受。
不愿意接触的人,我们不愿意同他接触;
不会的东西我们不愿意去学;
    麻烦的事情我们不愿意去碰——觉得这样很麻烦,你心里面不好受,就不愿意去碰。
这样我们就不容易进步了,不容易转变。
 
     乙三、想蕴如泡
【泡】泡,泡沫,水泡,浪花。看起来水泡一个个是真实的,实际上它很快会过去。
【类比认识】想蕴是取相,然后给它安立种种名言。这些取相安立的名言与事物本体、诸法实相不能划等号。
【错误认知】我们在想蕴上无法做到这一步。我们认为所见、所闻、所认识到的脑筋中的这些影像(取相)和我们用语言来描述、表达的(名言)是完全正确的(符合诸法实相)。
【错识过患】这样我们就在想蕴上不断坚固,难以超越。
 
     乙四、行蕴如影
【诸业如影】我们所造的业犹如我们的影子一样。我们人走路,太阳光下如影随形,业就是我们的影,一直跟着我们。
因为业是如影的,所以是可以忏悔的。否则,无始以来我们所造的业不计其数,多如恒河沙,尽虚空遍法界容纳不下。
 
     乙五、识蕴如露如电
色、受、想、行如梦、幻、泡、影,识蕴如露亦如电。
【露】如露,朝露;
【电】如电,下雨时打的闪电。
露是从空间上来讲,我们看得到,很快,露水(就消失了),它是(比喻)事物空间的表现。
电是时间上的表现,非常快速。
【认识万物】(有)时间、空间(上)的表现,万物才能够被我们的心认识。
【心念无常】心本身也是如露如电的,我们心念的生灭是非常迅速的,非常无常的,我们一下这么想,一下那么想。
【心如宇宙】整个宇宙也是时间空间的,宇,指时间;宙,指空间。我们的心念也是宇宙,也是有时间有空间的,并且变化非常快,宇宙的运行变化也非常快。
 
    乙六、摄彼等义
    所以我们就要去思维五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都应作如是观。
【如理辨析】“应”,不是“应该不应该”,而是是否与这种“观”相应。
【法与非法】如果与这种观相应,才是佛法;如是观,才可解脱。如果不是如是观,只有积累负面的东西、世间法的东西、有为法的东西,只有越来越沉重,就不是我们佛法用心的方法。
【师父强调】应作如是观就是我们与这种观法是不是相应。与之相应,观五蕴皆空。
【人空与法空】五蕴皆空就是人无我,人无我就是法无我的一部分,人空是法空的一部分。如果不能人无我,怎么能法无我呢?
【观人无我】怎么来观察人无我呢?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五蕴空,这是人无我。
【何谓假我】无我,假我,什么叫假我?不真实的。
我(的特质是)常、一、主宰,(实际上)它不是常,也不是一,又不能主宰,所以是假我。
假我是否重要呢?假我也很重要。
【二假有别】佛法中的“假”,不是世间上“真假”的意思。
◇世间上,一百块钱,这个是真的就可以用,这个是假的,是伪造的,不能用。
◇佛教中的假,是假借、凭籍之意,一切法是仗因托缘(而有),因为仗因托缘,所以是假的。
【常见误解】我们所理解的“假”常常是“真假”之“假”。
如:我这个人怎么是假的呢?我们明明看到一个人,怎么说他是假的呢?明明看到前面一桶水,怎么说是假的呢?明明看到一碗饭,怎么可能说是假的呢?假的你可以不要吃饭,吃泥渣。
【如理认识】不是这么回事,不是真假的假,这个假(的意思是)假借、凭藉。
【识假破执】任何法都要假借因缘而存在,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到这个法所假借的种种因缘,我们就不会执着;否则我们就会被法本身障碍住,就变成有我了,有自在心,有生死心,有常、有一、有主宰,就会引来无量无边的苦恼。
【借假修真】我们四大五蕴的身体、宇宙的万有,都是我们假借来修道用功(的助缘)。
【心存感恩】既然这些都是假借众缘和合而有的,我们就应该对万物、也对自己,有一种报恩、恭敬、虔诚、尊重的心情。(因为只有)众缘和合(我们才能生存),如果没有人煮饭给我们吃,我们过几天就死了;没人给我们水喝,我们过几天也死;没有人给我们造房子,我们也会死。这些都是我们人活在世上的缘,仗因托缘我们才能生存。
【如法观照】这样去了解佛法、了解五蕴、了解世界,自然而然我们种种的观过就会消除。
【观过根本】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肯定会观过,因为你都是在事物的表相上来比较,一比较,就有长短、得失、你我、高下,这是肯定的。这不是我们佛教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这是世间法。
【了知区别】
◇世间法是要追求事物的差别相;
◇佛法是要从事物的差别相趋于事物的无差别相,回归到诸法的本性,明心见性。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八讲 下篇
下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七讲 下篇
 警策——从改善习惯做起,让心灵趋向极乐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八)
 汾阳在哪儿,小武是谁?
 心胸格局——菩萨度众生就是引领时代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二讲 上篇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5
 华严札记(十九)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15
 感念师恩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五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八、四念处是一个过程[栏目: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究竟的科学 圆满的教育[栏目:达真堪布]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二三、药王菩萨本事品──烧身供养,报听经恩[栏目: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净土法语白话浅译[栏目:法宣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