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比如说,我们眼前的一盆花,那这盆花可能是你出了钱,在花店里边买的,然后送到佛堂来供,虽然是你买的花,供在这里,但是大家也能够看得到的。这样一盆的鲜花,因为我能够看得到,这是我所缘的境界,从我所缘的境界这一点来讲也是我的。我们把这盆花用来供养佛菩萨,那么也就成了佛菩萨的境界。
【凡夫境界】:
——比如说,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看到一个人,觉得这个人有很多的问题,慢心很重,我要去帮助帮助他,这就是你的发心。你发心要去帮助他,你才会有信心、有兴趣,有欢喜心去劝导他、去安慰他,去开导他;
——反过来说,对方慢心那么大,你觉得他这是一种烦恼,我赶紧要远离他,躲得远一点,免得到时候,对方的慢心来侵犯自己,是不是?那你可能就不会理他。其他的烦恼也是一样的,贪嗔痴烦恼啊,怀疑烦恼啊,无明烦恼也是一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对方学修、资粮,各方面比自己好,你如果自己安立说:我应该同他多接触,在他的身上能够学到很多好的东西,能够学到佛法,能够积到资粮,能够启发自己修改很多的习气毛病。这样子的话,有这样的作意,自然而然你就会非常乐意同他去接触,因为你内心已经这样子安立了,这样思维了,这样作意了。
——换个角度来讲,对方如果比我们好,资粮比我们多,条件比我们好,福慧也比我们多,那么你如果这样子作意:对方为什么会比我好这么多呢?他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尊重呢?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重视呢?为什么能够修得那么好呢?你一直在这里反问自己,一直在这里起疑惑,一直在这里觉得自己不如他,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那么你自己就会自我责备、自我埋怨。然后呢,你就会对对方的长处、对方的优点进行观过。观过,怎么观过呢?你就觉得:反正你修行好是你的事情,你资粮积的多也是你的事情,跟我没有关系,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你修的跟我修的也不相干,是不是?两回事。
——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感觉了,内心的状态,内心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一种慢心了,这是自己的慢心;
——也就是,有时候你看到别人好,看到别人的长处,会起烦恼;看到别人的不好,看到别人的短处,也会起烦恼。
——就是顺境、逆境,对自己有利,对自己不利,都会起烦恼,这个就是凡人的境界,就是世间众生的境界。
【菩萨境界】:
——而佛菩萨的境界就不是如此,众生有痛苦的时候,他就要去解救,帮助他走出烦恼;
——众生有快乐的时候,佛菩萨会告诉我们,这些是行苦,是靠不住的。
——佛菩萨度众生就是自己愿力的体现,是佛陀智慧慈悲的普照,所以利益众生就是自己的清静的业在利乐众生。
【对境用法】:
——就是无论人家是一个什么境界: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需要用法修心。
——在这样的境界上,自己要用法修心,佛菩萨也是告诉我们用法修心。同样如此,我们同同行善友之间的关系,也是用法修心的时候。
——不是说,我们要把这些境界抛开、远离,内心里边自己把它拒绝在外,然后来谈修心,这是不对的,跟道次第不瓜葛了。
『附录·思考题』:
1.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什么心态?我法二执的表现是什么?
2.如何从如理作意体会依正一体?
3.当同行比我们好,资粮比我们多,福慧也比我们多时,我们该如何如理作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