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浅论“人间佛教”思想(熊胜祥)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63

浅论“人间佛教”思想

  熊胜祥

  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将近一个世纪,在理论与实践上有很多探索。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指出: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是解决当今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基本途径。这一思想对于当前的佛教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人间佛教”思想和“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吻合的

  从历史和现实来观察,任何一种宗教,都必须与所在的社会相适应,佛教亦不例外。如果不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佛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影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的,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存在的客观要求。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具体讲,就是在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四个方面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政治适应,不是要求宗教信徒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领导,积极参与三个文明建设,发扬教规、教义中的积极因素,改革那些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教规、教义,摒弃宗教中有碍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不利于人民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消极因素。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经济适应,就是要引导宗教界自觉地、全身心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之中,为发展创造有利的内部环境和条件,从事一些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公益慈善活动。法律适应,即宗教活动必须纳入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允许的范围,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文化适应,即宗教文化的精华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扬宗教道德中的乐善好施、敬老爱幼、惩恶扬善的道德、戒律和行为规范。宗教吸取了我国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哲学、医学当中的不少优秀成份,要进一步发掘宗教文化内涵,整理和研究佛教文化遗产,弘扬宗教文化精华,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贡献。

  “人间佛教”思想就是倡导重在修今生,研究如何帮助人类安康、幸福,积极为社会服务,为众生服务,这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是吻合的。

  二,倡导“人间佛教”思想是佛教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佛教该做什么事?该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这是摆在佛教界面前的一件大事。佛教在历史上曾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过积极有益的贡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重大作用。佛教界在过去的两个文明建设中曾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同*轮功邪教的斗争中,佛教界首先站出来揭露*轮功邪教的本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国内发生自然灾害(水灾、地震、滑坡等)时,佛教界也奉献了不少爱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和肯定。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同样需要佛教界继续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精神,这也正是“人间佛教”思想所倡导的。如果只向社会和政府伸手,不考虑为社会作贡献,那么佛教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三,研讨“人间佛教”思想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佛教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呢?这个问题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的时候了。任何宗教,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求发展,就不能进步,就没有生命力。佛教发展到今天已历经了久远时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佛教要继续生存与发展,就要发扬与时俱进精神。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技术、文化都要与国际社会接轨。这些年来,佛教界在国际友好交流方面成就显著。佛教要发展,也要与国际社会接轨,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工作,改革弊端,调整行为规范,去除与时代不合拍、与社会不协调的陈规陋俗,使佛教更有序发展,更适应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提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从每个人做起,要以此来教育广大信众。法师们首先要做表率,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对于社会上对佛教的一些议论和看法,要认真对待,予以重视,要检点佛教徒是否有与身份不相称的行为。应从一个寺院、一个方丈、一个法师做起,带动广大信众,共同来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靠群体,也靠每一个教徒的规范行为,这样才能赢得社会的赞赏与支持。光有理论研究还不够,还必须要结合本地的情况、佛教自身的情况,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四、“人间佛教”思想的倡导也是对“以德治国”的有益补充

  实践证明,有些社会问题光靠法治是无法解决的,还要辅助以道德和伦理。以宗教道德伦理的形式来规范人、教育人,从长远来看,效果会很好,可以让人心服口服。当今的社会,与人为善、扶贫助弱的观念愈来愈淡漠了,而宗教,特别是佛教,却始终在大力提倡。佛教徒帮助别人是实心实意、不图回报的,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佛教提倡的伦理道德以及行为规范,如能做到,对于引导教徒言行,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必将大有裨益。

  (作者为云南省宗教局局长)

  《中国宗教》2004年第1期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关注人间生活,践行人间佛教(田乃越)
下一篇: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徐明生)
 人间佛教的慈悲观(心培)
 二谛与三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与人间佛教(于晓非)
 太虚大师三教关系论与人间佛教(许颖)
 人间佛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定位及其发展构想(姚南强、柴紫慧)
 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徐明生)
 人间佛教与生活儒学(龚鹏程)
 追寻人间佛教思潮之源——从两岸佛教与社会看吴越文化(邓子美)
 二十一世纪的人间佛教和佛教研究(杨曾文)
 信仰:从人间佛教到公民佛教(林安梧)
 人间佛教与以戒为师——学习太虚大师关于人间佛教思想的体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现观庄严略义宝鬘论[栏目:五部大论专集·现证庄严论·参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