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精义及其应用(大纲)
吕胜强
一、 前言
1-1、 讲题之选择,相应于大会之主题并彰显印顺导师之宗风与信念
1-2、 印顺导师倡说“人间佛教”与香港之因缘
二、 印顺导师倡说“人间佛教”之动因——倡佛本怀(厘清佛法与现实的差距)
三、 印顺导师倡说“人间佛教”之背景——对于太虚大师“人生佛教”之反思。亦即(“显正”地)继承“人生佛教”(脱落鬼化)的真义,(“对治上”修正太虚大师之看法)来发扬人间的佛教(脱落神化、天化)。
四、 印顺导师倡说“人间佛教”之理由——契理(第一义)与契机(适应时代)
4-1、 契理(第一义):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释尊为“人间佛教”之活水源头),现在不过将他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刮垢磨光”。
4-2、 契机(适应众生根机及时代之倾向):
4-2-1、适应众生根机:佛陀说法以“人类”为主要对象;“人间”为五趣升沈之枢纽(环境苦乐参半及人类三特德,适合修行)。
4-2-2、(现代之)时代倾向:
“青年时代”:少壮的青年,渐演化为社会中心,所以要重视青年的佛教。…学菩萨法,着重于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发心
普利一切众生,就与青年的心境相近。
“处世时代”:(佛教本来是在人间的,佛与弟子,经常的“游化人间”。就是住在山林,为了乞食,每天都要进入村落城邑,与人相接触而随缘弘化。)时代倾向于恋世,唯有大乘的入世,才能吻合现代的根机,引发广泛的同情,而渐化贪瞋的毒根。同时,现代也不容许佛徒的隐遁了。
“集体(组织)时代”:佛法是以集体生活来完成自己,正法久住的,…. 不但出家的僧伽,要更合理(更合于佛意)化,在家弟子学修菩萨行的,也应以健全的组织来从事利他而自利不是为个人谋取名位权利。
五、 印顺导师倡说“人间佛教”之理论原则:“人间佛教”即为“人菩萨行”——
从人而发心修菩萨行,由学菩萨行圆满而成佛(凡夫菩萨→贤圣菩萨→通往成佛之路)。这即是导师所要弘扬之佛法宗趣。
5-1、 “法与律合一”:“导之以法,齐之以律”,是“佛法”化世的根本原则
(初期佛教的精髓)——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
5-2、 “缘起与空性的统一”:这是“缘起甚深”与“涅槃甚深”的统一,是 大乘法,尤其是龙树论的特色(中期大乘的特色)——宏传中期佛教之行解。
5-3、 “自利与利他的统一”:发心利他,不应忽略自己身心的净化。
六、 “人间佛教”的应用准则——以人的身分从(三心十善)凡夫菩萨为起点之修学内容(以《妙云集》下编之《佛在人间》乙书为蓝本)。亦即(大会主轴所定的)“人间佛教”与现代社会之互动关系。
6-1、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向人间佛陀学习。
6-2、 从人到成佛之路要先从认识自我(人性、众生性、佛性)下手。
6-3、 为身忘世间之不忍众生苦,希望人类和平(佛法是救世之仁)——探 索“佛法与人类和平”:由于,我们这个“无明隐覆”的世间,一切不 和谐安乐及焦恼不安的根源,《杂阿含》五四六经及《中阿含》“苦 阴经”告诉我们,乃是“见诤”与“欲诤”。前者是见解、观念及思惟 方法上错谬的“执见”,而后者为情感上贪爱的烦恼在作祟。所以,导 师在《佛在人间》说:“人人想望和平,而和平不容易实现。不容易实 现的原因,有充分探讨的必要。依佛法说:内有不和(不平)的心因, 外有不平(不和)的事缘,彼此相互影响,这才兴风作浪,造成从来 难得和平的局面。”这个“内有不和(不平)的心因”即是“见诤”与“欲诤”。
6-4、导师“人间佛教”之入世(社会)关怀:财富观、知识观、道德观(导师在《佛在人间》之〈佛教的知识观〉及〈一般道德与佛化道德〉二篇文章分别相应于“见诤”与“欲诤”之内涵,系探讨“内心诤事”之问题)、战斗观以及教育与文化之观点。
七、“人间佛教”应用之具体实践步骤(即“五菩提”之第一、二阶:“发心菩提”
(愿)及“伏心菩提”(行))
(一)从凡夫菩萨作起(论题核心):
1、要老老实实地觉得自己有种种烦恼,发心依佛法去调御他,降伏他….
依人身学菩萨行,应该循序渐进,起正知见,薄烦恼障,久积福德。久之,自会水到渠成,转染成净。(《佛在人间》p.102~p.103)
2、悲心增上:初发菩萨心的,必有宏伟超迈的气概(如梁启超在〈志未酬〉所说:志未酬,志未酬,问君之志几时酬,志亦无尽量,酬亦无尽时!世界进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众生苦恼不断如乱丝,吾之悲悯亦不断如乱丝。登高山复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任龙腾虎跃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几许?虽成少许不敢自轻,不有少许,多许兮自生?但望前途之宏廓寥远兮,其孰能无感于余情! 嗟乎!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经上说:“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是故初发心”。应以这样的圣训,时常激励自己,向菩萨道前进。…如一般初学的,循此修学,保证能不失人身,不碍大乘,这是唯一有利而没有险曲的大道!(《佛在人间》p.103~ p.104)
(二)用集团力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内心的烦恼:一般中下根性,虽也要自己发心向上,但如有良好团体,教育他,范围他,劝勉他,实在是策令向上的无上方便。(能自动发大心自尊自勉的,是难得的上根)──佛教的集体生活,有着三项特色:互相教授教诫,互相慰勉,互相警策。(《佛在人间》p.119)
(三)成立如法的佛教青年团体(特别以在家众为例):现在的在家学众,也有了团体的组织。但少能注意到佛教团体的特色,祇是模仿一般社团的组织形式,也还是不够的。….勿陷于传统的作风,但知真参实悟,但知博究精研,于毗奈耶──律的原理法则,不能尊重。现代修学菩萨行的,必须纠正这种态度,法律兼重,来契合佛法的正宗。(《佛在人间》p.107)
(四)法性与法相并重,互相依成,互相推进,而达于现空无碍的中道:缘起与
性空的统一,他的出发点是缘起,是缘起的众生,尤其是人本的立场。因
为,如泛说一切缘起,每落于宇宙论的,容易离开众生为本的佛法,如泛
说一切众生,即不能把握“佛出人间”,“即人成佛”的精义。(《佛在人
间》p.109)
(五)自利与利他的合一:世间的凡夫,不能有纯粹的利他,一切都是从自己打
算而来。专为私我打算,结果也不能有真正的自利。…. 如出发于悲心,
那么深山修禅,结七,掩关,也都是为了造就救度众生的能力。…大乘道
的自利,不碍利他,反而从利他中去完成。说到大乘道的自利利他,也不
一定是艰难广大的,随分随力的小事,也一样是二利的实践,只看你用心
如何!(《佛在人间》.109~p.111)
(六)修持心要:
1、修学人间佛教──人菩萨行,以三心为基本,三心是大乘信愿──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华雨集第四册》p.57)
2、说起修持,有的总以为要摆脱一切事务,这是与大乘不相应的修行!大乘法门,如布施,持戒,爱语,利行,同事,习定,修慧,念佛,供养,忏悔等,凡是学习自利利他的,培养福德智慧的,都是修行,决无离弃世间善行的道理。(《佛在人间》p.122)
3、现代的人间佛教,自利利他,当然会有更多的佛事。利他的菩萨行,不出于慧与福。慧行,是使人从理解佛法,得到内心的净化;福行,是使人从事行中得到利益(两者也互相关涉)。以慧行来说,说法以外,如日报、杂志的编发,佛书的流通,广播、电视的弘法;佛学院与佛学研究所,佛教大学的创办;利用寒暑假,而作不同层次(儿童,青年……)的集体进修活动;佛教学术界的联系……重点在介绍佛法,袪除一般对佛法的误解,使人正确理解,而有利于佛法的深入人心。以福行来说,如贫穷、疾病、伤残、孤老、急难等社会福利事业的推行;家庭、工作不和协而苦痛,社会不同阶层的冲突而混乱,佛弟子应以超然关切的立场,使大家在和谐欢乐中进步。凡不违反佛法的,一切都是好事。但从事于或慧或福的利他菩萨行,先应要求自身在佛法中的充实,以三心而行十善为基础。否则,弘化也好,慈济也好,上也者只是世间的善行,佛法(与世学混淆)的真义越来越稀薄了!下也者是“泥菩萨过河”(不见了),引起佛教的不良副作用。总之,菩萨发心利他,要站稳自己的脚跟才得!(《华雨集第四册》p.62 ~ p.63)
八、 “人间佛教”(或印顺思想)乃是跳脱自我主体意识之排他性,建立“法界性”之无我心胸(如印顺导师之“学尚自由,不强人从己”):
一般的宗教,政治与学术思想,是不能离开自我中心的。自我中心,便是我的─ 我的家,我的种族,我的社会阶层,我的国家,甚至是我的天下(国际与太空等)。自我中心的活动,对内是争取领导,对外是谋取扩张。从是自非他,到有自无他,这含着严重的对立、冲突。这样的宗教、政治等,不是真正的世界性,而却是反世界性的。(《佛在人间》p.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