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间佛教与究竟成佛(真华法师)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55

人间佛教与究竟成佛

  台湾中道学苑住持真华

  在海峡两岸的佛教界,有着“佛学泰斗”及“人间佛教之父”之誉的印顺导师,不幸已于2005年6月4日,以世寿百岁高龄,安详示寂于台湾佛教慈济医院,噩耗传来,中外佛子不分识与不识,闻悉莫不有“慧日西沉,人天眼灭”之叹!但人世无常,生必有死,世尊尚入涅槃,凡夫岂能幸免?当印公老人示寂七日后,于新竹香山举行赞颂会之际,世界各国佛教人士,以及台湾佛教四众弟子,约万人前往致祭,最难得的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亦不辞辛劳专程驾临上香致敬,道谊法情,令人感动!真华兹以印公老人弟子之立场,谨向一老,至表谢意!
  印公老人游心法海七十余年,深入三藏,智慧渊博,为法为人,无私无我,无时无刻不将“为佛教、为众生”系念于心。现在他老人家虽然暂时离开了这个“五浊恶世”,相信不久定会乘愿再来,因为他老人家,在《平凡的一生》中曾经说过“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正觉之音而现身”的话。
  由于印公老人重视“人间”,生前竭力提倡“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在他老人家七百多万言的巨著中,有一册名《佛在人间》的书,里面有一篇“人间佛教绪言”,开头便说:“佛法所最重要的,是应机与契理。应机,即所说的法,能契合当时听众的根机,使他们能于佛法起信解、得利益。契理,即所说的法,能契合彻底究竟了义的。”这一宣告,已把人间佛教的基本教义指出,宣扬人间佛教者,如果依此基本要义实行,何愁佛法不能振兴?何愁众生不能得度?何愁人间不能成为净土?可惜的是有些以人间佛教为号召的大德们,因未能体会到这一基本要义,便以为人间佛教是初入门的方便。他们不管横说竖说,权说实说,所说的只要能使听众感兴趣,应不应机、契不契理,也就无所谓了,反正皆大欢喜就好。而现在接触人间佛教的人,又绝大多数是受过现代教育的男女知识青年,年纪轻轻,单纯活泼,心灵犹如一张白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时更具有先入为主的执著性格,一旦听了不正确的人间佛教解说之后,即很难更改。此种现象近一、二十年来,在台湾已逐渐形成。所以造成此一现象,多分是由于宣扬人间佛教者,不但未曾体会到人间佛教的基本要义,更未能注意到印公老人在《人间佛教绪言》中所说:“如专注于契理,或不免要曲高和寡了,如专着重于应机,像一分学者,只讲适应时代,而忽略了是否契合佛法的真义,这样的适应对佛法有什么关系?现在所揭示的人间佛教,既重契机,又重契理。就契机方面说,着重人间正行,是最适合现代需要。……在无边佛法中,人间佛教,是最根本而精要的,究竟彻底而又最适应现代机宜的,切勿误解为人乘法”。印公老人并在“误解”之上,特别加了“切勿”二字,唯恐弘扬人间佛教者,或修学人间佛教者,把人间佛教误认为是“人乘法”。其实依大乘佛法修学的次第来说,人间佛教的确是五乘法中最低层的人乘法,此上还有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以及大乘四种。不过人乘在五乘中虽是最低层的,却也是“根本而最精要的”,修学佛法如不能依此基层循序向上,不管你人乘法修学的如何圆满,也永远难以跳出六道生死的漩涡!因此恐怕有人误解人间佛教即是人乘法。如果一、两个人误解尚不至对佛教造成伤害,假使人人跟着有样学样,必将造成“瞎人骑瞎马,相牵入火坑”,这么一来不但误尽了天下苍生,同时恐怕也因此将斩断了佛法命脉,致使佛教趋向灭亡之途!
  在《契机契理之人间佛教》一文中,印公老人又感慨地说:“现在的台湾,‘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人乘佛教’,似乎渐渐兴起来了,但适应时代方便的多,契合佛法如实用的少,本质上还是‘天佛一如’。‘人间’、‘人生’、‘人乘’的宣扬者,不也有人提倡‘显密圆融’吗?如对佛法没有见地,以搞活动为目的,那是庸俗而已,这里不必多说。”然后印公老人又引述太虚大师所说的四点,以说明修学人间佛教的真正意趣所在。即:“甲、非研究佛书之学者。乙、不为专承一宗之后裔。丙、无求实时成佛之贪心。丁、为学菩萨发心而修学者”。总括地说这也即是:“愿以凡夫之身,学菩萨发心修行”。从以上印公所言各点,我们知道如欲修学人间佛教或弘扬人间佛教,除了契理契机,俱备悲智为本的菩萨心怀,更要实践“人间正行”。若是缺乏了这些条件,而仅作些适合低级趣味,嘻嘻哈哈,热闹一番,如印公老人所说:“这与佛教有什么关系!”
  那么“人间正行”又作何解释呢?有关这一问题,印公老人以中国佛教界,近代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师为例,说:“如印光大师,他生平极力弘扬念佛往生,却又提倡‘敦伦尽分’。这名词虽是儒家的,但要在这人间做一个像样的人,尽到为人的本分,作为求生西方的基础,他是没有忽略佛法在人间的意义。”这几句话看似平常,却对修学任何佛教宗派的人都很重要,不仅是修念佛法门而已。因为一切佛法所教化的对象是人,人如果不能尽到为人的本分,做一个像样的人,那即是“人与禽兽者几希”!换句话说能够先做到一个像样的人,尽到为人的本分,即是“人间正行”。再从这人间正行的基础上,循序修学,亦即是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直至究竟成佛,这才是修学人间佛教的正途。也就是说:人间佛教的宣扬者及其追随者,应先要在这人间做一个像样的人,尽到为人的本分,然后顺序上求佛道。
  说到“敦伦尽分”这个名词,在《印光法师文钞》中不知道提到若干次。除此之外,印光大师也常劝人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信切愿,老实念佛等。那么“敦伦尽分”又是什么意思?如印公老人说:“这是儒家的名词。”以我所知,“敦伦尽分”的“伦”字,即四书中所说的“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的“五伦”。如这五者都能做得尽分尽礼,比如说:“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兄友弟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即可称为“敦伦尽分”。这些名词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来说,似乎太古老了,听了也许不感兴趣,或认为腐臭味为太浓!然而应该知道,这不仅是“做一个像样的人,尽到为人本分”的主要条件,也是中国五千年来立国的根本。《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太虚大师也曾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些,无非都是“人间正行”的另一类说明。
  从以上三位中国佛教界大老所言,便可以知道修学佛法,不管是台、贤、禅、净、中观、唯识以及律、密等,莫不以先做个像样的人为先决要件。大乘经论中虽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悉当作佛”。其实六道众生中,真正能够即身成佛的,唯独人类。所以《阿含经》说:“诸佛皆出生在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这也即是印公老人提倡“人间佛教”之所本。为什么其他五道众生都不能即身成佛?这是因为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的众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太苦,无暇接触佛法。天道众生,则只知终日享受五欲之乐,无心学佛,即使学了也是随学随忘,得不到法益。至于阿修罗道众生,由于心太重,动不动就找帝释天作战,所以也不是学佛的材料。唯有人道众生,有苦有乐,可上可下,且具有智、勤、勇的三种德性,又有“知过必改”、“效法乎上”、“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发菩提心”、“福慧双修”等优点,在上求下化的过程中,能忍人之所难忍,行人之所难行,勇猛精进,不顾生命的修,不顾生命的学,一直修学到究竟成佛为止,修学才算功德圆满。由此可知人间佛教的人乘法,在五乘中虽是最基层的,却也是最主要的,如没有它的撑持,以上四乘都无法建立起来,所以《成佛之道》中有一偈云:“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随机五三异,归极为一大”。意思是说:修学佛法,恰如想建造一栋五层或是三层的大楼一样,一楼至五楼彼此之间,必须相依相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若底层的基础稳固,以上的二三四五楼,便可顺利地建立起来。这是比喻人间佛教,在五乘法中虽仅等于是人乘法,是最底下的,却也是最重要的,因为有它的撑持,才能够由人乘经天乘(修天福而不必愿生天上),乃至直趋大乘,而大乘亦能摄持以下的诸乘,所以说:“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
  不过五乘法虽是相持相摄,相互依存的,但彼此之间仍有染净之分,凡圣之别。因此,以下接着又说:“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这是说:“随”着学者的根“机”虽有“五”乘和“三”乘等的“异”样名称,如果回“归”到“极”致时,则“唯”有独“一”无二的“大”乘,说“五”说“三”尽是方便,这犹如湖水、河水、江水,一旦流入大海,皆名海水一样。“大乘”亦名“一乘”,如《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大乘”亦名“菩萨乘”,又名“佛乘”,这是依修学大乘法者,从因地心,至果地觉说的,名称虽有不同,体性则无二致。因为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究竟来说无一不是成佛的方便,所以经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真华今天以“人间佛教与究竟成佛”,作为参与大会的发言讲题,即是希望人人都能在“人间佛教”的基础上,不管修学任何法门,均可毕竟成佛。我所以选择这么一个题目作发言词,是因为印顺导师曾说:“在无边佛法中,人间佛教是最根本而精要的,究竟彻底而又最适应现代机宜的”。什么是“现代”?以真华笨拙的看法,现代即是:科技发达、瞬息万变、好简恶繁、喜新厌旧、把握先机、分秒必争、稍作迟疑,即将落伍的时代,所谓“适者生存”。试问:佛教能违背这样时代潮流吗?不能,不能,绝对不能!“人间佛教”,既然是在无边佛法中,最根本而精要的,究竟彻底而又最适应现代机宜的,是否可以请由“世界佛教论坛”的主办者——中国佛教协会,可否研究出一个妥善可行的章程,发动所有参加这次“论坛”的佛教团体或个人,在各个不同的驻锡国家或地区,推行此一弘扬佛法原则,相信人类朝夕所期盼的世界和平与人间净土,不久的将来,定会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次大会探讨的主题,不是盼望“佛教的团结合作”吗?请就由推动“人间佛教”做起吧!
  下面,我想以“佛教的团结合作”,分为三点,提供大家研讨:
  一、佛教本来就是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上下同心,和乐清净,团结一致,合作无间的。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冒出“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传说,我以为这是对出家人的一种侮辱,我出家以来已七十多年了,从来没见过此种现象。最初说这种话的人,如不是居心侮辱出家人,毁谤佛教,他为什么不说:“一个神父挑水吃,两个神父抬水吃,三个神父没水吃”?或是说:“一个牧师挑水吃,两个牧师抬水吃,三个牧师没水吃”呢?请诸位研究研究,看看毛病出在哪里?
  二、依传统的说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现在已进入末法五百多年,正是佛门斗争坚固时期。近年来真华目睹或亲闻,各地佛教(包括南传、汉传和藏传)派别众多,僧团林立,寺院与寺庙之间,不但少见“团结合作”,多是貌合神离,各自为政,一旦利益有了冲突,更是恶言相向,彼此攻讦,甚至对簿公堂。如是种种,如能研讨出一个彻底解决办法,促成佛世正法重现,僧团合作无间,实乃佛法幸甚!
  三、以这次“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而言,是绝对正确的。但问题是,心是万善之本,亦为诸恶之门,如人人心能向善,一善一切善,世界定可和平,国运定可昌隆,佛法定可兴盛,人民定可安乐;如人人心皆向恶,一恶一切恶,那就怕天灾人祸,相继而生,世界永无宁日了!所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人心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的,如欲人心都能够变得清净无染,纯善无恶,我认为从教育、文化、慈善三方面下手去做最好。就以台湾佛教界近二、三十年来说吧,由于重视教育、文化和慈善事业,才有今天的辉煌成就。说到教育,佛学院即有二十多个,造就了不同的弘法、教学、主持寺务,领导大众人才。他(她)们知识水平高了,眼光自然看得远,心量自然放得大。晓得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成功,平时虽然各做各的,一旦教界有了大规模活动,彼此之间也有良好的配合。至于文化、慈善做得更是有声有色。文化方面佛学书局、多种出版社,有季刊、月刊、旬刊、周刊等定期刊物数十种,还有日报及法界、慈悲、大爱、生命、人间等国际性佛教电视台,昼夜不停地播出,都成了讲经说法的场所。慈善方面的成就,仅佛教慈济功德会一家,即可引起全世界人们的注意!其救济对象,则不分僧俗男女老少,不分宗教、种族和地区,只要他们的力量可及,无不竭诚以赴。说到这里,对于教育尚需要补充说明:台湾佛教界除先后创办了二十多个佛学院外,创办的社会性大学即有:华梵、佛光、南华、玄奘、慈济等五所,法鼓山大学则正在兴建中;中、小学也有多间。以上如若不是四众弟子同心合力,能有今天的成果吗?因此我以为,想要团结合作,从教育、文化、慈善三方面做起最好!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唤醒和谐自觉提升心灵素质——和谐,人间佛教的当代实践课题(觉真法师)
下一篇:人间佛教要略(印顺法师)
 略论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贝叶堂)
 从“人间佛教”到“中道佛教”(何劲松)
 儒佛会通与现代新儒家、人间佛教的形成(李勇)
 人间佛教与现代伦理(吴洲)
 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以“人间佛教读书会”为例(释觉培)..
 海峡两岸“人间佛教”之现况、前景与瓶颈(王雷泉)
 关于“人间佛教”的几点思考(何劲松)
 人间佛教之目的
 两岸三代人的人间佛教理想:人间佛教思想的源和流(邓子美)
 人间佛教开展的当代契机(杜忠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业障很重,精神提不起来[栏目:宽运法师]
 禅学随笔 六、问答[栏目:铃木大拙教授]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三、评《整理佛教意见书》[栏目:慈航法师]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卷[栏目:净界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0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生活品质[栏目: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玄奘的艰难岁月[栏目:玄奘研究]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栏目:倓虚法师]
 尊者与菩萨渡生方法的比较[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点香时该怎样观想?[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