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天亦皆散华」,这一段文我们看出来,若有般若波罗蜜的经典住在世间,这件事非常重要。有《般若波罗蜜经》住在世间,世间就有佛宝不灭,法宝、僧宝也不灭;若是没有经典、经书住在世间就完了。我们看《古文观止》上,韩愈《谏佛骨表》,还有一个《原道》,那上面说,他说:「人其人,卢其居,火其书」,韩愈说这个话。「人其人」这话是什么呢?就是那些佛教徒,还继续叫他做人;当然主要是指出家人,出家人,那个意思就是不要叫他做出家人,就还叫他做世间人,这叫「人其人」。「卢其居」,把他住的地方,大家都来住,不准他在那儿做出家人,在那里做事情,「卢其居」。「火其书」,这句话太厉害了,就把他的经书统统都烧掉,这件事太厉害了,如果把佛教的经书完全烧掉,佛法就断灭了,就是没有办法能恢复过来的;说是没有人出家修行了,但是还有经书在世间呢,佛法还能恢复过来。说是有出家人,但是把经书统统都烧掉了,就完了,佛法就灭了,有出家人也不行,也是不行的。
所以在这段文上也看出来,若是愿令般若波罗蜜久住阎浮提;久住阎浮提,「阎浮提人受持般若波罗蜜,随所住时,佛宝不灭,法宝、僧宝亦住不灭」。
「尔时,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天」,前面是我们娑婆世界这个天,现在这是十方恒河沙数世界中诸天,「亦皆散华,而作是言:世尊!愿令般若波罗蜜久住阎浮提。若般若波罗蜜久住,佛、法、僧亦当久住,亦分别知菩萨摩诃萨道」,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住在世间,你才能知道大乘佛法是怎么回事情,是这样意思。
「复次,所在住处,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是处则为照明,已离众冥」,这又有一个不同的意思。「所在住处」,就是随什么地方,那个地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书持般若波罗蜜」,能书写、能够受持般若波罗蜜的经典。「是处则为照明」,这个地方就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光明。「已离众冥」,有这个经典在这里,那就表示那个地区有人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你学习了,就能破除你思想上的黑暗、思想上的无明的,就是有这种事情。
今天是法会的第六天,明天法会圆满了,明天可能没有时间讲经了,我们今天是最后一天。但是在这个地方呢,我再讲一个故事你听听!
这是在迦叶佛时代,当时国王信佛,国王来拜佛的时候,来拜迦叶佛的时候,同时又来两个婆罗门。来两个婆罗门来拜佛,临走的时候,就有人同他说:你今天随着国王来拜佛,你不要就这样走了,你可以在这里受八关斋戒。这个婆罗门就问了:我受八关斋戒有什么好处呢?那个人就告诉他:随你想要得什么好处,就能得到什么好处。那可以!那好!那么有一个婆罗门说:我想要做国王也可以吗?说:可以!另外一个婆罗门说:我想要生天,我不愿意在人间。说:也可以,你若是受八关斋戒,要做国王,能做国王;要生天,也能生天,说:那好!就给他受了八关斋戒。受完了呢,就回去了。
回去了,那么一个婆罗门回到家去了呢,他太太给他做饭、要吃饭,就是在晚间了,那个婆罗门说:我今天去见迦叶佛,我们受了八关斋戒,不非时食,晚间不能吃饭。他太太说:不可以!我们是婆罗门教,那是佛教,我们自有我们的斋法,你怎么可以受佛的斋法,不可以!一定要吃饭。如果你不吃,我就是在我们的这个宗教团体里面,宣扬你的罪过,他的太太说了很多严重的话,那么他就害怕了,他就吃饭了。吃饭了,就破了这个非时食戒了。
那么那一位婆罗门;受八关斋戒只是一昼夜,就是二十四小时,那么那一位是持戒清净,一点也没有犯,就是第二生就是做了国王了。而这个人呢,破了八关斋戒,破了一条戒,第二生就是做了龙了。这经上说,我们佛教徒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破戒的人,多数是到龙的世界去,多数到龙的世界;不过我们佛教徒多数还有点功德,常常地念经、拜忏,栽培了很多的福,虽然做龙,多数有点神通,不是一般的龙,还是有点神通。但是因为是龙,只要是龙,还是有苦恼的事情的。
那么这样子,第二生就是一个人的确是做国王了、一个就是不能做天,就是做了龙了。做了龙以后,这个龙到什么地方呢?就住在这个国王的花园里面有一个湖,这个龙就在那个湖里面,水里面住。住的时候呢,这个花园里面当然是有管理的人,就在水边上遇见一个生果,一个果,这个果看上去和别的生果不一样,但是闻这个味道,这个香味特别强。拿到这个果,是没有看见的呀,这是特别的,一闻这味道这么好,我给谁呢?说我每天来到皇宫的时候,这个守门人找我麻烦,我就给他;那么守门人拿到这个生果也很欢喜,说我每次来上班的时候,这个太监找我麻烦,好!我把这个送给他;那么太监拿了以后,说是王后对我很好,我送给她;王后拿到这个生果就送给国王了。国王就问:这个生果很特别,从来没有看见过的,这是从那里来的呀?那么就一五一十地一讲,国王就把这人叫来了,把这个守园人,这管理的人叫来了。说是你得到这个果,这么好的这个果不送给我,你送给他那些人,诃斥他一顿。那么这且不提。
他就把它分开了,和他夫人,和他的儿,大家吃,吃了更不得了,非常地美,非常好吃。又把这个守园人叫来,说:你天天给送一个,最少送一个。说是:我这在水边得到的,不知道从那儿来的,我找不到。国王说:不可以!你一定要送,你不送我就处罚你。哎呀!这一下找了麻烦了。那么他就回到花园里面各处找,这个事情很困难,那么国王说要处罚他,他这时候苦了,就在那儿哭,在那儿哭的时候呢,就来了一个老人,也就是龙王从水里出来了,变成一个人的样子,就对他说:你哭什么?就如此如此一说。那么这个龙王说:不要哭!我这还有一盘送给你,同时有一封信你交给国王。
那么国王一看,哎呀!又来一盘,这么多,同时也很欢喜。但是把这信打开一看呢,心里面就不欢喜了,那信里面就说到宿世的事情:我是龙,你是人王,我们前生都是婆罗门,受八关斋戒,我破了一条戒,你没有破戒,就说这些事情。所以你现在做了国王,我是做了龙,没能生天;但是我现在还想要再受八关斋戒,你给我找受八关斋戒的这个仪轨这个书,找这本书给我;如果你不能找来的话,我把你的国家就变成大海,统统变成大水。
这个国王心想:这上那儿找去,现在也没有佛教嘛,没有佛教了,那里有佛教的书呢?也是很忧愁这件事。那么他还有很多的大臣,也看他很忧愁,他也就把他心里面的事对这些大臣讲,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其中有一个大臣回到家去的时候,也就想这个事情,他家里面一个老父亲,老父亲就看这个儿愁眉苦脸的,怎么回事情?他的儿就对他一说,那么他的老父亲说:我有时候在夜间睡不着觉,就看我们家这个房子这个柱子放光,这里面可能有事情,我们不妨把这个柱子破开看看怎么回事,那么就把这个柱子破开了,破开了,里面有两本书,一个是八关斋戒的仪轨、还有《十二因缘经》,就是这么两本书。这可见佛法灭亡的时候,这经书都不敢看,要藏起来呀!是这么个情形。
那么这一回得到了,那么他就把这个八关斋这个文就送给国王,国王就送给这个龙王了。龙王这个时候,它一共有五百个眷属,它破戒了以后,它第二生变成龙,变成龙以后它有五百个眷属,有那么多的儿女了,那么它和它的儿女,家里所有的人,大家都受这个八关斋戒,受了八关斋戒,后来死掉了呢,就生到天上去了,这回生天了,生到天上以后,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出世了。释迦牟尼佛出世了,这五百个天子生到忉利天,就来到人间来见佛。见佛的时候,佛为他们说法,得须陀洹果,就又回到天上去了。
这个故事,这是经上说的。这看出来受八关斋戒,你想要得什么样的功德,都能满你愿,只是一昼夜,不是很难的事。这是这个八关斋戒有这么大的功德。
那么合这一段文说呢,若有《般若波罗蜜经》的住世,就是佛宝、法宝、僧宝也就住世。若是没有《般若波罗蜜经》,大家不学习般若法门,没有增长智慧的时候,佛法就灭亡了;不是说别的经,说《般若波罗蜜经》。有《般若波罗蜜经》住世,佛法就住世;《般若波罗蜜经》不住世,佛法就不住世。这个理由在那里呢?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经》,人会有智慧,有了智慧的时候,就修学圣道,所以佛、法、僧,佛法能住在世间,这里面有这样意思。
「复次,所在住处,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这是古代的时候没有印刷,就是书写;我们现在这个印经书很方便,所以可以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流通。这样子,大家在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法门呢,「是处则为照明」,这个地方就是有光明了。「已离众冥」,已经学习的人,他的思想就是光明,有般若波罗蜜多的光明,而不会是愚痴的;若没有学习的,应该学习。
佛告释提桓因等诸天子:如是如是!憍尸迦及诸天子!阎浮提人受持般若波罗蜜,随所住时,佛宝如是住,法宝、僧宝亦如是住。乃至所在住处,善男子善女人有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是处则为照明,已离众冥。
「佛告释提桓因等诸天子:如是!如是!」这个诸天这样讲话,那么释迦牟尼佛就认可这件事,说:是的,「如是!如是!」是这样子。有《般若波罗蜜经》住世,这佛、法、僧就住世,世间就有光明。
「憍尸迦及诸天子!阎浮提人受持般若波罗蜜,随所住时,佛宝如是住,法宝、僧宝亦如是住」,佛又招呼憍尸迦,招呼这个诸天子。「阎浮提」就是我们住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的人,他若能发心受持;或者就说学习好了,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法门,随有人学习的这个时间,常常有人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时间,「佛宝如是住,法宝、僧宝亦如是住」,也如是住。
「乃至所在住处,善男子、善女人有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是处则为照明,已离众冥」,就是这样子,这是佛认可他的话。
尔时,诸天子化作天华散佛上,作是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世尊!我等亦当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我等视是人如佛,若次佛。
「尔时,诸天子化作天华散佛上,作是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这底下是「诸天重供养称叹守护行般若人」。
「尔时,诸天子化作天华散佛上,作是言」,心里这样说:世尊!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我们从文字上来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法门,我们又能够读诵、或者为人讲说,乃至到「正忆念」,就是修止观。「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不但是人间的外道,就是魔,一切的魔王、或者天上的魔王,都不能得到机会破坏佛教的,都是不能。
「世尊!我等亦当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若是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你能够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能这样做,这些诸天拥护你,就是保护你的安全。「我等亦当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诸天来拥护你!这件事可是不简单。若是我们出家人有多少居士拥护,我们也感到很安慰吧!现在不是人间的人,是天上的人,诸天天子来拥护你!这当然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也是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曾经这样遗嘱诸天,就是我灭度以后,阎浮提的佛教徒,不管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受持三归五戒,各式各样的戒法,能用功修行,你们诸天要来拥护的,是这样子,他们受了佛的遗嘱。所以这上面说呢,你们若是能够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天就来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我等视是人」即是佛,「若次佛」,这还了得啊!诸天说,若是善男子、善女人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乃至到你能够修四念处;「正忆念」就是修四念处,依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修四念处。我等视是人即是佛,这诸天说:我们看这个人,他就是佛呀!这样看法。「若次佛」,他仅次于佛,超过了其他的人,是这样子。
这句话呢,「我等视是人即是佛」,这个《大智度论》上的解释,就是学习佛法,他的程度到了法身菩萨境界的时候,那时候诸天是看这个人就是佛,当然他功德没有那么圆满,但是他就是看他就是佛,这样恭敬了。这个「若次佛」呢,就是能够领悟般若波罗蜜法门的道理的人,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还没有得无生法忍的人,就是「若次佛」,这个人也是很高了,当然是还不如佛,是这样意思。
他这个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法门的时候,这些诸天子,他看我们就是这么高,看我们这么高的境界,这么尊重我们,是这样意思。
是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当知是人先世于佛所作功德多,亲近供养诸佛,为善知识所护。世尊!诸佛一切智应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般若波罗蜜亦当从一切智中求。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不异一切智,一切智不异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一切智,不二不别,是故我等视是人如佛,若次佛。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诸佛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即是一切智。何以故?憍尸迦!诸佛一切智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般若波罗蜜不异一切智,一切智不异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一切智,不二不别。
「是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当知是人先世于佛所作功德多,亲近供养诸佛,为善知识所护」,这释提桓因又说出一个道理来。现在南阎浮提的佛教徒能够欢喜读诵、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人,「当知是人先世于佛所作功德多」,这个人是有善根的,他前多少生他遇见过佛,在佛那里做了很多的功德,这个人他请佛吃过饭的,作功德多。「亲近供养诸佛」,他常常去亲近佛、去听佛说法、常能够供养佛、香华供养,或者请佛吃饭这个事情,供养诸佛。「为善知识所护」,这个人以前见过佛,栽培过善根,所以他会有善知识护念他。有善知识护念他是什么呢?当然诸天也可以说是善知识,你能够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佛菩萨都护念你,诸天也来给你做大护法,那么这都可以说是「为善知识所护」,是这样子。
「所护」这件事呢,可以分几种情形。就是我们说我们拜佛,譬如说佛有金刚神来拥护佛、守护佛,但是佛那种大威德境界,还需要谁保护呢?不需要谁保护,佛自然是安全的。那么需要保护的是什么?就是苦恼人,我们苦恼人,我们发心要学习佛法的时候,在我们的染污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栽培了清净的成佛的善根了,佛菩萨就是保护你,保护你的善根继续增长,是这么回事儿。而我们这样程度的人,是容易破坏,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境界,我们容易就是不对了,就有贪瞋痴的烦恼了,我们这样的人需要有人保护,我们才能够善根容易栽培,才容易增长,需要保护,是那么回事。所以「为善知识所护」也有是这样意思,我们的确也有这种需要。
「何以故?诸佛一切智应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般若波罗蜜亦当从一切智中求」,这上面说,说是这个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人,看他就是佛,看他就是仅次于佛,怎么看得那么高呢?有那么重要吗?底下说这个理由。
「诸佛一切智应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诸佛的一切智,也就是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已经到了极圆满的境界了,没有再高过他的了;那样的妙法、那样的佛的大智慧,从那里求呢?「应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就是从这个语言文字的、白纸黑字的摩诃般若波罗蜜中,从这经里面求,从这里求的;或者说是摩诃般若,说般若的时候,初得无生法忍的根本的智慧,那叫做般若波罗蜜,那么说也可以。这个佛的那么高的智慧,「从般若波罗蜜中求」,我刚才说是两种解释,还是说从语言文字的、白纸黑字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经书里面求,还是这么解释好,「波罗蜜中求」。
「般若波罗蜜亦当从一切智中求」,摩诃般若波罗蜜的经卷,从那里求呢?要从佛智慧中求,从别的地方不可以,要从佛智慧那里求。
「所以者何?」因为什么要这样子呢?「般若波罗蜜不异一切智,一切智不异般若波罗蜜」,说是我们读诵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不异佛的智慧。「异」这个字,就是离异的异,离别的离的意思,不能离开佛的智慧,因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定是佛的智慧,才能说这种经典!所以不能离开佛的智慧。「一切智不异般若波罗蜜」,佛的智慧也不是天然的,他也是由语言文字的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经典渐渐地学习,然后才得无上菩提的,所以佛的智慧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不相离的!所以我们若是能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法门,也从此就逐渐地增长,也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所以看这个人就是佛,看这个人仅次于佛,是这样意思。
「般若波罗蜜、一切智,不二不别」,我们学习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的这个法门和佛的智慧这两件事,「不二」,不是两件事,不是个别的,他们是分不开的。是故我等视是人即是佛,若次佛,这是诸天说出这个理由来,不是随便戴高帽子,不是这么意思,是有一个原因的。
「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佛说:是的,你说得对,你这个理由说得对,是这样意思。「憍尸迦!诸佛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即是从般若波罗蜜中来的。「般若波罗蜜即是一切智」,就是佛的智慧所演说的。「何以故?憍尸迦!诸佛一切智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这地方说得明白了,佛的智慧就是从语言文字的,这样的般若法门生出来的。因为我们一定从语言文字的佛法,我们才能够开始学习;你说离言说道、没有文字相,没有文字相,我们凡夫没有办法学习,我们还要从文字上学习,从有文字到无文字、从有为而无为,也还是「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还是这样的次第学习的。
所以「诸佛一切智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般若波罗蜜」也「不异一切智」,不能和佛的智慧分离的,「一切智不异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一切智」是「不二不别」的,这是佛来认可这件事。从这个理由就可以知道,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的重要就是在这里。很好!我这一品也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