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3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43
所以,这里面是「色、色相空,何以故?檀那波罗蜜、色,不二不别,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檀那波罗蜜,不二不别;五波罗蜜亦复如是」。这里面包括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包括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乃至意识,十八界,统统都是毕竟空的。这样子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何以故」,是怎么回事情。是「檀那波罗蜜、色,不二不别」。那么我们若是去学习、去实践这个檀那波罗蜜的时候,也还是色受想行识。你用什么来布施?我布施一层楼、我布施一个车,这是色;但是,你在布施的时候,你做这件事,不全是物质,还有内心的作用,内心的受想行识也在里面的。
 
那么,也还有个对象,对象也还是色受想行识,那么这檀那波罗蜜这一件事,它也是因缘生法,也是檀那波罗蜜相空、檀那波罗蜜自相空,那么,色也是自相空、受想行识也是自相空,这个自相空里面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檀那波罗蜜也不可得,在不可里面,没有这么多的差别的事情。所以,「不二不别」,不是两回事,不是一样一样事情,没有这些事情,都是无差别相了,是平等相了,是无差别的。
 
「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檀那波罗蜜不二不别」,乃至到你得了无上菩提,达到佛的境界,佛的这个大智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因缘生法,也是因缘生法,他也是从开始学习佛法,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由无生法忍修学六波罗蜜,广度众生。广度众生的时候,众生还是毕竟空、六波罗蜜也是毕竟空,菩萨本身也是毕竟空,毕竟空还是这样行菩萨道,就这样子逐渐地、逐渐地,你的佛的智慧就出现了。所以,这个智慧也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也是毕竟空,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是毕竟空,你修的檀那波罗蜜也是毕竟空,所以,这里边还是无二无别的、还是无差别相的。
 
「五波罗蜜亦如是」,前面是说檀那波罗蜜,先是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檀那波罗蜜也是自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相空,乃至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五波罗蜜亦复如是,也都是自相空的,自相空中无差别相,也是无差别的。
 
这里面还有一样事情,我们应该要注意的。譬如说,我昨天、我以前,我不是佛教徒,我从今天皈依三宝了,受持五戒、修学十善法,做种种功德,我今天开始以后是佛教徒。是佛教徒以后,我相信佛法、学习佛法,我用功修行,我可以去实践这个布施波罗蜜、又实践戒波罗蜜、忍波罗蜜,我六波罗蜜我都学习;学习了,我们若是不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的自相空的时候,哦!我比以前好了,我以前没有这么样修行,我现在修行了;我修行,你还没修行,我还比你强!也就容易有这些问题。但是,现在这个地方,你能够学习色、色相空,受、受相空,乃至识、识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相空,无差别。我以前不是佛教徒,和我今天是佛教徒无差别;我做功德、不做功德,无差别;你不做功德,我做功德,无差别,没有这回事。这和世间法完全不同!世间法完全不一样。
 
世间法──你做皇帝的,做皇帝的,也都一样,别人做皇帝,当然,他的势力很大,我的条件不够,我忍耐一点,你是皇帝,我给你服务。但是有机会的时候,我就要做皇帝打倒你,就是这样子,世间上都是这样子。但是就是做了皇帝以后,手里有刀,谁敢不服从呢?这些书生就会给你做个理由:「天命」,天老爷叫你做皇帝的,就会说出很多的理由。
 
我那天说过,司马迁说的:「盗子者诛,盗国者侯;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司马迁能看见这个道理。我们社会,国家没有法律是不可以啊!你偷人家几块钱,啊!法律制裁你!判你死刑。但是,你若有本事把全国都偷来了,你做了国王了,没有罪,一点儿罪没有,你是王、你是皇帝!是老天爷叫你做皇帝。世间上就是这样子。这个书生,所以,我看那历史上说:「王者,贼也!」因为他把别人的国家偷来了嘛!他做王,是这么回事儿。这个书生是厉害!所以,做皇帝的人不高兴书生。不高兴,你没有书生还不行的呀!没书生还不行,有书生也不行,心不安哪!就怕人造反。心不安!做了皇帝,就怕别人造反;但是,没有这些人还不行,有个韩信给我打天下,打了天下,成功了,这个韩信得要杀死才可以,不然我这皇帝做不来,不安,心里不安;但是,杀死了韩信,心里还也不安。因为,你还有一个人来保护你的安全嘛!就是怎么也不安。没有有本事的人为你服务,你心不安;有本事的人为你服务,也是不安,因为怕他造反。所以,世间上事情啊,心都是不安的。有大权力的人,他是最恐怖的,有权力的人他反倒是很恐怖。其他的事情,我认为也没有人能心安的。等而下之,也都是心不安,也是心不安的。
 
那么,谁是安呢?谁能心安?学习佛法的人心安,佛法没这个问题。刚才说:我做了很多功德,你们都不如我;但是,他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平等,无差别,没有高慢心。而且,他还是要发大悲心弘扬佛法、栽培一切众生的善根,大家齐成佛道,是这样子的。和我们,和世间法完全不同!世间法是做了皇帝以后,看那一个地方风水好啊,别人会起来,把那个地方破坏它!我永久做皇帝。其实不可能的嘛,你破坏别人,就注定你非垮不可的。这佛法的因果是这样子,非垮不可!所以,若是不学习佛法,不学习般若波罗蜜,在世间上做世间上事情,心都是不安的。
 
我们佛教徒如果你若不学习般若波罗蜜,你不观察色、色相空,受想行识、受想行识自相空,你去做种种功德,你组织个团体,你心也是不安,你还是不安,心不安的。心若不安的时候,就有问题呀!有的时候就会造罪呀。因为,我「势在必得」,我不可以失掉,我这个地位不可以失掉;但是那个大情况对我不利,那怎么办呢?就是要造罪才可以,不然的话,这个事儿不行啊。所以,不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是佛教徒,但是不学习般若波罗蜜,你心还是不安,心里也不安。不安,就会有苦,有很多的苦恼。所以,学习佛法,我们做种种的功德,我们同时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我们就逐渐地减少过失,逐渐地没有过失。
 
《大智度论》上有个譬喻,譬如农夫耕田,耕田,种上谷的种子,或者栽这个苗儿、或是怎么样。然后,地它会生出草来,要用…旧时代的,我是乡村的孩子,我知道这个事,要铲,就那个草要铲掉它。做种种的功德亦复如是,栽培种种善根;但是有了善根的同时,烦恼也增长,也会出来烦恼,出来烦恼,用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除草,就是要般若波罗蜜来调伏自己的贪瞋痴,不要动,观察我栽培的善根是自相空,烦恼自相空,人我统统都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看这《摩诃止观》,《摩诃止观》上说到《金刚经》的时候,天台智者大师说什么呢?这《金刚经》是为谁讲的?佛为谁说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提出这个问题。智者大师回答:就是我们凡夫发了无上菩提心了,凡夫我们学习佛法,「唉呀!佛法真是大光明灯啊,黑暗中的明灯、苦海的舟航,真是太好了啊!」就是愿意为人家讲说呀,弘扬佛法,大家来学习佛法。这的确是发的好心,发了慈悲心;但是他般若还没学,一有问题的时候,贪瞋痴就出来了啊。所以,佛就为这个人说般若波罗蜜,为他说金刚般若,就是给你预备一个锄头来铲草的呀!你自己也学习佛法,大家共同地学习佛法,就实在是在种田嘛,在种田。但是种的时候,这个苗要出来,这个草也会出来的,就是贪瞋痴也出来了,就给你一把锄头来铲草,给你个金刚般若来调伏烦恼,光是善根增长,烦恼不要增长,以金刚般若来除草啊,是这样意思。
 
所以,学习这个色、色相空,檀那波罗蜜、檀那波罗蜜相空,学习这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自相空,同时还栽培善根,这是一个安乐行,《法华经》有〈安乐行品〉,其实就是般若波罗蜜,这是安乐道,是安乐行。
 
大概有一个星期前,有一个女居士给我来封信:我也愿意、我也想出家。她在信上说:我想出家,但是啊!我也有顾虑。是顾虑什么呢?她说:我以前在中学,在中学读书的时候,这是女校,这一堆女人哪,嫉妒障碍呀。那些出家的女人也是嫉妒障碍,我不出家了。给我来这么一封信。当然,我知道她年纪不大,她也有丈夫。我回信的时候,她有别的问题我回答,这个问题没回答。我如果是把这个问题解决,她若出家,她丈夫可能不欢喜啊!所以当时没也回答。我的意思,暂时不要回答,以后再说。也不是决定不回答,但是以后再说。
 
我说这话什么意思呢?我们,尤其是现在,就是我们当前的境界,多数都是读书人,都是受过很高的教育,头脑都是很灵的,一想就知道。出了家以后,要经过一个修行,你才能够成功,初开始的时候,你还是原来样嘛,这可想而知这个事情嘛,是这样讲。像刚才这个人说:要出家,那一堆人哪,都是嫉妒障碍,我不要出家!这种想法不完全对,可也不能说完全错误。
 
我的想法,刚才不说应该知道了,如果大家在一起学习般若波罗蜜,每一个人都是常常静坐,一方面学习经论上的佛法、一方面常常静坐,用般若波罗蜜来调伏自己的身口意,那就不一样,应该是不一样。当然不能说立刻有效,不能那么说,但是不一样。静坐和不静坐,不一样。因为,这个静坐当然是天天,每一天有多少次的静坐。一天一天的静坐、一个月一个月的静坐,前一个月、后一个月,一年、两年,天天、年年这么多坐,常常地用功,应该是不一样,应该是不一样的。就虽然还有凡夫的习气,常有般若波罗蜜的法水在这洗,常常的洗,游泳法海六十年,这游泳其实就是沐浴,用法水来沐浴自己,用沐浴,把自己的这一念的心里面的贪瞋痴,用法水来洗洗,今天也洗、明天也洗,应该是不一样。所以,不应该说你们那一堆人还是嫉妒障碍,不应该这样说,应该是有多少进步,应该是这么说。
 
所以,这上面说:「色、色相空,何以故?檀那波罗蜜、色,不二不别;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檀那波罗蜜,不二不别;五波罗蜜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子。
 
「以是故,阿难!但称誉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为尊导」,我赞叹从开始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以来,一直地赞叹般若波罗蜜的殊胜,原因就是在这里,所以要赞叹般若波罗蜜。当然,若是我们只学习般若波罗蜜空,我们不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也是不对的。没有前五般若波罗蜜,只单独一个般若波罗蜜的空,这也是不对的,也还是要有前五波罗蜜。有了前五波罗蜜,但是般若波罗蜜非常重要。由般若波罗蜜领导前五波罗蜜到第一义谛那里去。说是有很多的盲人,没有眼睛,他的腿还好,能走路;但是眼睛盲,想要到市区里面,从乡村到市区,他自己不知怎么去,但是有一个有眼目的人,领着这五个人到城市里去。这就是其余的一切功德都没有般若波罗蜜,但是你,所以你要另外学习这般若波罗蜜。然后,你再做种种功德,都加上般若波罗蜜的气氛,也可以说是加持,用般若波罗蜜加持,那就是圆满了,这个功德就是圆满了,都可以称为波罗蜜了,是这样意思。
 
「以是故,阿难!但称誉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为导,乃至一切种智为尊导」,也是以般若波罗蜜为尊导,就是一切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般若波罗蜜的关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相空。所以《金刚经》上说:「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也是以般若波罗蜜为尊导。
 
阿难!譬如大地,以种散中,得众缘和合便生,是诸种子依地而生。
 
前边是正面说出来般若波罗蜜为尊导的道理,这底下为了容易明白,再说一个譬喻。
 
「譬如大地,以种散中」,譬如我们居住的大地,「以种散中」,以万物的种子散在这个大地里边,散在这里边。「得众缘和合便生」,你散在这个地里边,当然还要有水、有阳光、还要有风,它应该需要的因缘,都要具足。「便生」,这个种子就生芽、根、茎、枝、叶,开花结果,那就成就了。
 
这样说呢,「是诸种子依地而生」,依这个大地它才能够有成就。所以大地对种子来说,大地是太重要了。
 
如是,阿难!五波罗蜜依般若波罗蜜得生,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亦依般若波罗蜜得生。
 
「如是,阿难!五波罗蜜依般若波罗蜜得生」,前面是说譬喻,这底下合法。说这个譬喻是这样子,「如是」,是指前面这譬喻。佛又招呼阿难说:「五波罗蜜依般若波罗蜜得生」,也是这样子,我们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智慧在内,你若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那么它才能成就、成为殊胜圆满的功德;不然的话,它不圆满。
 
我昨天说了,譬如说布施,你没有般若波罗蜜的加持,这个布施的功德就使令你在人间、天上得到满意的、可爱的福报,就是这样子,等到或者是几千年、几万年,结束了,结束了就没有了,就完了!你还要重新创造,你才能有如意的果报。若是有般若波罗蜜的加持呢,这个布施波罗蜜的功德不止一次,也同样能够得到人天的福报;但是,他将来,以后还能得无上菩提,多出来这么一种功德,所以这就是不一样了。
 
所以,这个大地对种子是这样重要,现在般若波罗蜜对于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是这样重要!不止是五波罗蜜,「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亦依般若波罗蜜得生」,就是「四念处」,就是出家了的,不必!就所有的佛教徒要学习四念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三十七道品,乃至到佛的一切种智,也要依据般若波罗蜜的加持力的,他才能得圣道、才能得无上菩提的。
 
这个一切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果。这佛果是由般若波罗蜜为导而成就的,所以,般若波罗蜜还是很重要!
 
以是故,阿难!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尊导。
 
所以,他是个主导者、是个领导者,是最尊贵的、最重要的。所以,要赞叹般若波罗蜜。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功德未尽。
 
前面那一大段是释疑,解释阿难尊者的疑问,为什么偏赞叹般若波罗蜜?解释这个疑问。这一科讲完了。
 
这底下是第二科「明二世功德」,是说学习般若法门,能得到二世的功德:现在世和未来世的功德。这里边分四段,第一段是「天主明受持般若功德」,这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这个时候,释提桓因就是三十三天的主,所以叫做天主。他对佛说:「世尊!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功德未尽。」释提桓因对佛说。佛说:善男子和善女人,就是佛教徒,受了三皈五戒、或者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的这些人。他「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他能这样学习般若法门的人,他所得到的功德还没有尽、没有完全说出来,还有很多没有说的。这是释提桓因向佛这样说。
 
前面这是总标,底下解释。
 
何以故?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则受三世诸佛无上道。所以者何?欲得萨婆若,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欲得般若波罗蜜,当从萨婆若中求。
 
「何以故?」怎么知道佛说他们的功德没有完全说出来呢?「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则受三世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释提桓因用这个理由,来表示佛说学习般若法门的功德未尽。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的人,「则受三世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受」,在这里,应该是求的意思。就是他们能够求得过去佛、未来佛、现在佛的无上菩提。学习般若法门就能求得无上菩提,可见这个功德非常地广大,这样意思。
 
「所以者何?欲得萨婆若,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欲得般若波罗蜜,当从萨婆若中求」,这又进一步地加以解释。「欲得萨婆若」:这「萨婆若」我们前面解释过,就是佛智慧。说是一位善男子、善女人,他想要成就佛的智慧,他要怎么办呢?他应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就从般若波罗蜜的经典中求,从这里去学习,就可以得佛智慧的。
 
「欲得般若波罗蜜,当从萨婆若中求」,说一个人他想要,感觉到这般若波罗蜜这么样的尊贵、这么样的重要,所以,他就想要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但是,怎么样才能够得到这个般若波罗蜜呢?「当从萨婆若中求」,应该从佛智慧那里去求。因为这样的般若法门,唯有佛才能够宣说,所以,你要请佛说,你才能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法门的。
 
萨婆若是果,般若波罗蜜是因;由因而得果,所以,一定学习般若法门才能够得无上菩提。可是,这样的因,唯有佛的大智慧才能宣说。所以,还要向佛求才可以。那么,这一段是表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有这么大的、这么多的功德。这底下第二科「明受持般若诸善法现于世间」。
 
世尊!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十善道现于世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现于世间。
 
「世尊!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十善道现于世间」,受持般若法门、学习般若,有很多功德,究竟都有什么功德呢?前面是说能得无上菩提,这是最重要一种功德。这底下又说出来不同的功德。
 
说「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的人,「十善道现于世间」,就是学习般若法门的人,他一定会学习十善法: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三种善法。再就是语言上的四种善法:不虚妄语,不说谎话;不离间语,不破坏别人的感情;不杂秽语,不说这些放逸的语言;再不说这个暴恶的语言;这是四种善法。另有三种就是:不贪欲、不瞋恚、不邪知邪见,加起来就是十善道。
 
这个不邪知邪见,这个地方的确是不是容易,这非要学习了佛法以后,才能够成就正见,没有邪知邪见的。但一般的来说,我们相信善恶果报,就进入到正知见的范围内了。这是学习般若法门的人,他有高深的智慧,所以他相信有善恶果报,就不敢做恶事、也不敢说放逸的话、也不敢说谎话。所以他的身口意三业都是清净的,所以他有十善道的功德,就显现在世间了。这里面表示不但是他自己学习十善法,同时也劝导很多人共同地学习十善法,所以十善法出现在世间。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这个十善道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比较容易修学的善法。这底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就比十善更高了,更高一层的善法。当然,这种人他也有十善的基础的,他能够在十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禅。「四禅」,就是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就是离欲了;十善,这时候还是有欲的。四禅这时候成功了的人,就是没有欲了。因为他有禅的乐、有禅悦的,有禅定的喜悦,他对于世间的欲,他就不执着了,所以他能离欲。
 
我简单说一下这个四禅。看这个文上面,是「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这是世间的善法。在下边「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以后,那是出世间的善法,他有这么一个次第。
 
世间的善法里边,四禅,当然是它要有十善的基础,他去静坐,他比较容易有成就。如果是身口意不清净,随便地放逸,常常地做一些恶事,这不可能静坐的,静坐是坐不来的。所以,四禅也一定有十善道的基础。这个静坐的人,当然要有一个方法摄心不乱,先能得到欲界定,由欲界定进一步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再进一步就是初禅了。
 
在《瑜伽师地论》上的解释呢,得了欲界定、得了未到地定的人,也还是有欲,所以在那一个程度的时候,也还是修不净观。修不净观破除内心的欲,同时这个定也进了一步,就是得初禅了。得了初禅的时候,有殊胜的喜乐;但是心还是寂静住的,心里面不乱,那么这就是初禅。
 
二禅的境界,就是已经成就初禅的人,他又感觉到这个修不净观这件事啊,不欢喜,放弃了这个不净观。放弃了不净观,成功了的时候就得到二禅了。得到二禅的时候,他的喜乐又进一步,他的定力也又进一步,是这样的。
 
到三禅的时候,就是把二禅里边的喜不要了,只有乐。这个时候,定力也深了,乐也增长了,那么这是三禅。
 
到四禅的时候,就把三禅的乐也不要了,破除去了。这个时候,他是没有乐,而他内心的感觉,就是称之为舍,弃舍的舍。我们人的感觉一共有五种:苦、乐、忧、喜、舍,有这五种感觉。苦乐忧喜都没有了;我们欲界的人,这五种受都是有,也有苦、也有乐、也有忧、喜、舍,都有;但是,这个乐也不是那么殊胜。这个色界天上禅定的乐,那是非常殊胜的。
 
可是,这个心理学,世间上的学问也有这一门。这个心理上的变化,也是很…,有了这样经验的人,才能有那种感觉。我们欲界的人,总是希望得到乐,得到喜乐;也可能有人就是有了喜乐,到了色界天上的人,有更殊胜的喜乐,欲界的喜乐所不及、所不能及。可是,初禅、二禅、三禅,有乐!乐得很殊胜,可是到那个时候又不高兴这个乐了,要把这些喜乐统统都不要了,内心里面明静而住,但是那个时候有更高深的禅、有更高深的定,与舍相应在一起,就弃舍这些乐,就不要了。
 
而在佛法里面说,也就是关于修行的事情,你在第四禅里面修学圣道最殊胜,是最殊胜的。我们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要修行的时候,不能够在散乱的境界里面修行,是不及格的。当然初开始你没有禅定,只好是散乱的心,因为你没有那个条件,只好是散乱的。我们散乱的修行,怎么修行?就是早晨起来做功课,念楞严咒、念十小咒,念阿弥陀佛,或者是怎么的;晚课念《阿弥陀经》、又是念佛、又拜佛怎么怎么的,都是散乱心的修行。
 
若另外再加多的功课,加多的功课也还是散乱的。我能够我一天拜佛三百拜、一天拜一千拜佛,心里还是散乱。或者是我念大悲咒,念它六百遍、念一千遍,我念十万遍,当然也都是很殊胜的功德;但是心还是没有定,还是散乱。这都是在散乱心里面去栽培善根,初开始只是这样子,没有别的办法。但是你若想要有高深的成就呢,非要有定不可!非要多静坐,一定要多静坐。多静坐,当然就是初开始是得欲界定,再进一步得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里边可以修四念处,能得圣道,能得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能得神通、能得圣道。不!不能得神通!未到地定里面能得圣道,你可以得阿罗汉;但是,没有神通。若进一步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这种境界的时候,你若修四念处,那就是能得圣道而又能有神通。那就高过了欲界定、未到地定的境界。
 
我们在这个《佛本行集经》,还有其他的经上看,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就是在第四禅里边,修缘起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在第四禅里边。譬如说是得阿罗汉的人,在初禅里面得阿罗汉,在初禅里面修学神通,也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都能有;但是若在二禅里面得阿罗汉、得神通,这个神通就是大过初禅。那么三禅又是超过了二禅;四禅又超过了三禅的,还是不一样的。而这个非佛教徒如果他也能够得到四禅的话,也一样可以有神通;但是佛教徒在四禅里面得神通,就高过外道,外道所不能及。原因在那里呢?因为佛教徒在禅定里面修学圣道,修学这个四念处,是外道所不能,所没有的法门。所以,外道的神通不如佛教徒的神通大;但是佛教徒若没得圣道,那就不行,那就又是不一定了。
 
得了禅定以后,我们先不必说神通;得了禅定的时候,我们在禅定里面读《金刚经》、或者修四念处,这个时候你栽培的善根不容易退,能坚定。你没得到禅定的人,你也是照样的这样用功,但是那样的善根容易失掉,不是靠得住的,还是有一点差别的。
 
我们现在的佛教呢,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就是这样子,得禅定的人很少。我看这个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略论》,他在奢摩他那一章里,就讲到未到地定,他这个色界四禅他不说了;但是他说出个理由:现在的人,得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不要说四禅。那么,宗喀巴大师是西藏。我也有我我所,这个西藏是中国的西藏,宗喀巴大师那个时代,当然我们汉人是什么时候?就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时候,是那个时代。当然他说就是他西藏,他西藏那个地区的佛教得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当然,这话我也不必当真,也有人可能会忽然间有个意外,他得了四禅了,超过欲界定,那也是可能的。不过是宗喀巴大师这个人也不是平常人,的确是后来的人,就是这个善根没那么深厚,成就的就不是那么样的高了。
 
可是,我们若读经论的时候才知道,你要有大的成就,非要有禅定不可!没有禅定是不行的。而这里边就是把这件事,把这个善法:世间善法、出世间善法,按照浅深的次第排列出来。所以,十善法是我们最起码的,应该要学习十善法。然后进一步要学习禅,多静坐。
 
这个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因为在四禅里面修这个四无量心,也可以在四无色定里面修的。在禅定里面修四无量心,就是缘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为所缘境,观察他们,分三种:一种人无苦亦无乐、一种人有苦而无乐、一种人是有乐,就是一切众生分这么三种。对这三种人修这个慈悲喜舍的这种观法,那就叫做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就是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四无色定,是在那里修的呢?是在色界第四禅里面修四无色定,不然这四无色定是不能修的。在这个色界第四禅里面,他能够在这禅里边来破坏这个色,破坏这个色,成功了,就得空无边处定,又进一步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样的修。
 
那么,这是修这个定,有几种不同。一种是在人间修,就是我们人间的人修这四禅,就得到四禅了,在四禅里面修四无量心,也成就了;在四禅里面修四无色定,也成功了。虽然成功了,你还是人间的人,并不是天上的人。那么,这种人他若死掉了,他人间的寿命结束了,他就生到天上去了。四无色定的人生到无色界天;你成就四禅了,死掉了以后就生色界天上去。四无量心的人,也是,不是色界天、就是无色界天,因为他也是禅定。
 
南无观世音菩萨!我们读经论,我们才知道有这件事,有这个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但是我们中国佛教徒,个别的情形可能是有,可是大多数不修,不修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不修这个。还算是有高尚的意愿的人,想要「开悟」!所以说要看这个话头禅,这是我们中国佛教是这样子。但是,你没有禅,没有四禅的帮助,不是容易、不是容易!但是这件事,在这个经论上《阿含经》里头也是这样讲、《大智度论》也是这样讲、《瑜伽师地论》也是这样讲,但是我们中国佛教就不重视这些经论的,所以也不去学习这些禅。不学习禅,就光是……当然不是古代,古代还是重视如来禅的,后来重视祖师禅。重视祖师禅,就是这个话头禅。那么,结果怎么样呢?佛教的人才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但我们佛教徒不觉悟,还是继续走这条路。继续走这条路,到现在更困难,恐怕也不如以前,更不如以前。
 
这是十善道现于世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现于世间。为什么他能现于世间呢?因为学习般若波罗蜜了。学习般若波罗蜜,你通达佛法了,什么是佛法,你明白了,你就会提倡这个十善道、也提倡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所以,很多人就学习十善道、学习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所以这样的法就出现在世间。没有人提倡,就没有这件事。有这件事,就是因为有人提倡。谁提倡呢?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他提倡的关系。
 
「乃至十八不共法」,这里面我刚才说过,就是有三十七道品、四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一共三十七道品。乃至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十八不共法,这是佛的功德也都出现世间的。「现于世间」,就出现在世,世间就有这件事了!
 
我现在还想多说几句话。我们佛教徒一发心学习佛法,很难得!能发心学习,很难得!因为世间上的事情太多了,没有时间来学习佛法。没有时间,要拿出时间来学习佛法,这很难得,很难得!很不容易!但是,学习以后,这个信心增长了,以后就发心出家了。出家了以后,还是学习佛法。学习佛法这个地方有点问题,就要做菩萨,要弘扬佛法。弘扬佛法也是对的,不弘扬佛法,佛法就灭亡了!所以,弘扬是对的。但是我们从经论上看,不要那么早做菩萨;发无上菩提心是对的,但是自己先修行,先用功修行。修行,你有成就了。最低限度,你能达到那个有多少定,能够不退,不容易退,不是决定不退,就是不容易退。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你去弘扬佛法比较好,比较好。
 
如果说,我昨天也说了,你没达到这个程度,心里还是散散乱乱地,这不行!不行!就是容易有过失。容易有过失,我们刚才说现在是末法,末法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如果你有了禅定,有了禅定的话,你再修四念处,很容易得圣道。得了圣道以后再弘扬佛法,那是正法住世的一个现象、一个相貌,而不是像法、也不是末法,是正法住世的相貌。那个时候弘扬佛法,和这散散乱乱地完全不一样!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是圣人啊!还了得啊!
 
所以,这里面也正好表示这个意思。「十善道现于世间」已经也不容易了,人能够约束自己,学习十善法,也是很难能可贵了。若进一步的学习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更了不起了;再进一步地修学四念处、三十七道品,就是圣人了啊,那是太理想的事情。乃至十八不共法,是成佛了。「现于世间」。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4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 (1994年于台中万佛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