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活在当下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89

活在当下
文/见针法师

  修行最大的快乐,即是这念心能放得下、提得起,时时作主;也唯有如此,烦恼才能一天天地减少,才能不为外境所转。这样的快乐,是一种法喜,是心灵上的满足,是一种不随外境变化、生灭的自在。

  修行犹如在浊水中寻回本具自性珍宝,藉由修行过程,沉淀杂质,回归清澈,清净之心自然得以显现,自能开启神通妙用。未修行时,不管是家庭、事业、人我是非,每天似乎都有数不尽的烦恼。我们常常无法满足所拥有的一切,而将所有的不快乐归咎于外在环境的不圆满,随着尘境的变化,时而喜、时而悲,没有停歇。我们也以为外境改变了,心境也能因此改变,烦恼也能就此减少,没想到却是加重了自己的烦恼与习气。我们又以为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即能随心所欲、悠游自在,但每每换得的却是更放不下。这一切都是因为不识本心,不知道要活在当下,愚昧地在无常世界里,寻找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

  由于过去错误的知见与执着,所以这念心始终不断地起惑造业,掉悔过去、攀缘现在、妄想未来,无法安住。自从踏上修行学佛之路后,才恍然明白,原来安身立命的关键,不在外境,而是决定于当下这念心能否作主。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诸法缘起性空,一切妄想烦恼,无非都是人的心意识所变现。过去,六祖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因为心无所住,不着于境,自然无所挂碍;又因不住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活在当下,自然法喜、自在。

  能活在当下,才能明白作主,纵使遇到逆境,念头一转,化境界为磨炼、考验,当下不再起心动念,即能自在。修行亦是放下与提起的转念过程,成凡或成圣,都在这一念间,不假外求。

  有一则故事:有位富商趁假日至小岛渡假,他雇了一位船夫,欲乘船观赏这海光山色。在船上,富商快乐地与船夫闲聊起来,他说:“我要花五年的时间,娶妻生子,经营美满的家庭;再花十年的时间,冲刺事业;再花十年的时间,巩固事业,赚一笔大钱后,交棒给我儿子,我就可以退休,买下这座小岛,惬意自在地做我想做的事,并且享受我的人生。”船夫听了,则回答说:“我不需要再等这二十五年啊!我当下就在享受我的人生,可以做我任何想做的事。”

  人的愚痴不就是这样吗?如那位富商,一生汲汲营营地追求,为的只是在人生最后活得自在,不再有包袱。这样穷极一生的辛苦,承载着过去、现在、未来诸多的妄想,纵使有再多的财富,也比不上船夫当下的自在。所谓“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修行就是学习活在当下,能时时放下、提起,身心自然轻安、法喜;能活在当下,才能随顺因缘而心不动,感到满足且富贵,如《达磨二入四行观》:“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导师常教导我们:“人在哪里,心在哪里”,<永嘉证道歌>亦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若能于日常生活中,不起诸妄想,安住于每一当下,菩提心自能增长,必能感受修行最大的快乐,成为最富贵的人。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生死一瞬间
下一篇:行脚有感
 善调身心
 化敌为友,怨亲平等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大智度论札记〉--时间与心念(二)
 解脱人生,从心开始——谈心地法门的落实
 如实修行,作真佛子
 如实修行
 做自己
 觉性的开显
 世间书与出世间书之区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马后炮[栏目: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九讲 下篇[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丁敏)[栏目:佛教与文学]
 相应1经 梵天劝请经[栏目:相应部 6.梵天相应]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栏目:林崇安教授]
 依法不依人[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大乘庄严经论(13卷)唐 波罗颇蜜多罗译[栏目: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七[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三四二 猿本生谭[栏目:第四篇]
 清净庄严的妙喜世界[栏目:不动佛·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