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 (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457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

本地分中菩萨地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 建立品第五之二

寅二、总辨(分二科) 卯一、标列(分二科) 辰一、嗢柁南

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辨。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不共亦平等;作业及次第,差别最为后。

「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辨。嗢柁南曰」,前面是第一大科别显佛的十种智力,现在下面是总辨这十种智力的大意。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今当总辨」佛的十力的大意,先说这个嗢柁南的颂:「自性与分别,不共亦平等;作业及次第,差别最为后」,这四句颂。下面第二科是「长行」。

 

辰二、长行

如是所说如来十力所有自性,应当了知;所有分别,应当了知;所有不共,应当了知;所有平等,应当了知;所有作业,应当了知;所有次第,应当了知;所有差别,应当了知;由是七相,应知如来十力略义。

「如是所说如来十力所有自性,应当了知」,这个颂的第一句「自性与分别」,现在自性就是十力的自性。「自性」,就是它自己有这样的体性,所以也就是别性,别义,「应当了知」。「所有分别,应当了知」,这是第二句,那个第一句颂的第二句「与分别」。「所有不共,应当了知」,这是第二句颂那个「不共」,应当了知。「所有平等,应当了知;所有作业,应当了知;所有次第,应当了知;所有差别,应当了知;由是七相,应知如来十力略义」,由前边这个自性,乃至到差别,这一共是七个相貌。「应知如来十力略义」,我们若通达了这七个相呢,就通达了佛的十力的要义了。这是「长行」,「长行」和「嗢柁南」总起来是「标列」。下面第二科是「随释」,解释这个七相的大意。分七科,第一科先解释「自性」。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卯二、随释(分七科)  辰一、自性(分三科)  巳一、征

云何如来十力自性?。

怎么叫做佛的十种智力的它自身的体性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标体性」。

 

巳二、释(分二科)  午一、标体性

谓总五根为其自性。由慧胜故,且说十力,慧为自性。

「谓总五根为其自性」,这一句话就说完了。这个佛的十力总起来说,以信、进、念、定、慧的五根为它的体性。「由慧胜故,且说十力,慧为自性」,在五根里边,信、进、念、定、慧里边,慧的力量非常的殊胜,所以姑且说十力是以慧为它的体性,就是十种智力,十种智慧,其他的那四种根没有说,信、进、念、定这四种根没有提。这是先标体性,也就是它的自性。下面第二科「出最胜」。分两科,第一科是「举初」。

 

午二、出最胜(分二科)  未一、举初

所以但言处非处智力;不言信力,不言余力。

因为慧为最胜,所以说佛的处非处智力,只说了慧力,而不言其他的力,信、进、念、定这四种力没有讲。「不言余力」,十种智力只说一个处非处智力,其余的九力也没有说。这是举初,下边第二科是「例余」。

 

未二、例余

如处非处智力,如是余力,当知亦尔。

「如处非处智力」,佛的这个智力是以慧为体性。「如是余力」,其余的九种力也是这样子,也以慧为体性的。下面第三科是结束。

 

巳三、结

是名如来十力自性。

是名如来十力的自性。

 

《披寻记》一六五一页:

谓总五根为其自性者:〈决择分〉说:问:最后三根何等根分?答:是九根分:所谓意根,信等五根,乐、喜、舍根。(陵本五十七卷七页)今说如来十力自性,即最后三根中具知根摄。故彼善根,总以五根为其自性。

这个《披寻记》的解释:「谓总五根为其自性者」,这是牒前面的论文。〈决择分〉的上面说:「问:最后三根」,一共有二十二根,二十二根的最后有三个根,就是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这三根。这三根「何等根分」,这三根在二十二根里边和哪一个根是相契合的呢?或者这个「分」当个义字讲,是哪一个根的意义?或者当个合字讲,它符合哪一个根的义?回答:「是九根分」,最后的三根是二十二根里面那个九个根,九个根的义。哪九根呢?「所谓意根,信等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五根,另外有乐、喜、舍三受根。「(陵本五十七卷七页)」。

「今说如来十力自性,即最后三根中具知根摄」,这个十力的自性在二十二根那个最后三根里面,就是那个具知根所摄的,属于这个根。「故彼善根,总以五根为其自性」,这三根叫做三无漏根,三无漏根就是完全是圣人的境界。第一个未知欲知根,若按照小乘来解释,就是初果。初见道的时候,这个苦集灭道四谛,有欲界的四谛,色界、无色界的四谛,所以加起来就是八地。八地,他知道欲界的苦谛了,但是欲界的集谛、灭谛、道谛,色、无色界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还不知道,还想要知道,这叫未知欲知根,这是已经得了初果的人。或者说是他是初果向,初果向也是指已经入圣道的人,叫做初果向。

那么加起来是有十六心,就是欲界四谛,色界、无色界四谛,是八谛。每一谛有二心,加起来就是十六心。十六心,这个初果他是初开始见到苦谛,或者就是见到苦谛的一个心,两个心,然后集、灭、道,每一个都是两个心。到了十五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初果的见道是圆满了,就是得初果了。但是十五心没圆满的时候,那叫做向初果;十五心圆满的时候,就是得了初果。那么十六心的时候,就是修道了,就是初果以后继续修行了。现在这未知欲知根就是在初果向的这个时候。

这个知已根,或者说已知根,就是欲界的四谛、色界的四谛,一共是十六心,完全都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得了初果以后,就是向二果去了。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到四果向,这个时候都叫做已知根。到了阿罗汉的时候,叫做具知根,这时候功德完全圆满了。现在这里说的这个如来的十力,就是具知根说。这若是约佛来说,这个具知根到佛的境界才圆满,所以是具知根摄。这一段文是说佛的十力的自性,以五根里边的慧为它的自性,就是这样意思。

 

辰二、分别(分四科)  巳一、征起

云何如来十力分别?

这是第二科,解释这个分别。分四科,第一科是「征起」。怎么样来分别如来的十力呢?这是「征」,下面是「略标」,第三科是「略释」。

 

巳二、略标

谓若略说,由三分别,当知无量。

若是简要地说明这个问题呢,由三种分别来解释十力的要义。由三种分别,也就应该知道是无量义了,「当知无量」。这是「略标」,下面第三科是「别释」。分三科,第一科「由时分」。

 

巳三、别释(分三科)  午一、由时分

一者、由时分分别。谓于堕在过去未来及现在世一切所知,随悟入故。

 「一者、由时分分别」,就是由时间的这一部份,它是一切法其中的一份,所以叫时分;由时分来分别佛的十力。「谓于堕在过去未来及现在世一切所知,随悟入故」,在时份上怎么分别呢?「谓于堕在」,就是谓于一切法属于过去的,属于未来的,是属于现在的;这些过去、未来、现在是佛的所知。「随悟入故」,随其因缘,佛都能够悟入。这是约时间的分别。

午二、由品类

二者、由品类分别。谓于一一诸有为事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随悟入故。

「二者、由品类分别」,这是第二科「由品类」。由品类的分别,怎么分别呢?「谓于一一诸有为事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随悟入故」,「谓于一一诸有为事」,一样一样的有为事,没有说无为,就是说这个有为事,一一的诸有为事。或者是人间的,或者是天上的,或者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得禅定、不得禅定,这一切的品类,这些有为事。「自相、共相」,它的别相,共相就是通相,一切的行相,「随悟入故」,随其因缘,佛的这十种智力都能悟入。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由相续」。

 

午三、由相续

三者、由相续分别。谓于十方一切有情界各各差别,一切相续、一切事义,随悟入故。

由相续的分别,什么叫做相续的分别呢?「谓于十方一切有情界各各差别,一切相续」,这个相续实在就指身体说的,这个身体实在有变化,但是相续的。一切有情界各各差别的,这一切的他的生命,这个生命、身口意所作的一切事义。「随悟入故」,也随其因缘佛都能悟入。这是分三种分别:一个是时份,一个是品类,一个是相续。这下面第四科「总结」。

 

巳四、总结

即由如是三种分别,如来十力当知无量:是名如来十力分别。

「即由如是三种分别,如来十力当知无量」,由这三种的分别去观察,我们应该通达佛的十力里面的要义是无量无边的,「是名如来十力分别」。下面第三科是「不共」。

 

辰三、不共

云何如来十力不共?谓唯如来有此十力,不共一切声闻独觉:是名如来十力不共。

佛的如来十力为什么称之为不共呢?谓唯如来有此十种智力,不共于一切声闻,不共于一切独觉,一切声闻、独觉他们没有这种功德,所以「是名如来十力不共」。这是第三科,下面第四科是「平等」。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辰四、平等(分三科)   巳一、征

云何如来十力平等?

云何如来十力叫做平等呢?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成就无别」。

 

巳二、释(分二科) 午一、成就无别

谓此十力,一切如来悉皆平等具足成就;故说平等无有差别。

佛佛都是平等无差别的。下面第二科「安住有别」。

 

午二、安住有别

若就如来多所安住;是则如来如是十力,展转差别。谓余如来,多住余力,其余如来,复住余力:

「若就如来多所安住;是则如来如是十力,展转差别」,若是按照佛陀多所安住的那个部份,「是则如来如是十力,展转差别」。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谓余如来,多住余力」,就是譬如说我们释迦牟尼佛有可能是多住在处非处智力,其他的佛陀呢,可能多住在其他的力,多住在其余的智力。「其余如来,复住余力」,另外一位佛又安住在不同的力。

 

巳三、结

是名如来十力平等。

一切佛都有这十种智力,这一方面是平等的,但是他安住有点不同。「是名如来十力平等」,这是结束了。下面第五科是「作业」,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辰五、作业(分三科)   巳一、征

云何如来十力作业?

就是佛陀具足了十种智力,他有什么作用呢?安住在十力作什么事情呢?就是这个意思。这第一科是「征」,下面第二科是解释。解释里又分十科,第一科解释「处非处智力」。

 

巳二、释(分十科) 午一、处非处智力

谓如来所有处非处智力,于诸因中如实知因;于诸果中如实知果;及能降伏无因恶因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谓如来所有处非处智力,于诸因中如实知因」,佛陀安住在处非处智力里边做什么事情啊?就是「于诸因中」,在一切众生,或者是一切声闻、独觉、一切菩萨,于诸因中的时候,「如实知因」,佛就知道他现在是做了这样的因,或者是圣道的因,或者声闻、缘觉的因,或者是佛的因,或者是人天的因,「如实知因」。「于诸果中如实知果」,他现在达到结果的程度了,佛也是真实知道这件事。「及能降伏无因恶因种种诤论」,前面是说这是一种作用,这是说另一种作用,「能降伏无因恶因」,就是有的众生有邪知邪见,不承认有因这件事,佛能降伏他。还有的众生有恶因,作罪过的事情,认为是善法的因,所以这是恶因,还有各式各样的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就是佛教徒以外的这些人,他们有种种邪知邪见这些事情,佛都能降伏他们。这是「处非处智力」,下面第二科是「自业智力」。

 

午二、自业智力

如来所有自业智力,于自所作受用果业,如实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如来所有自业智力,于自所作受用果业,如实了知」,前面处非处智力有总说的意思,在下面九种智力是别说的,有这种差别。

「如来所有自业智力」有什么作用呢?「于自所作受用果业,如实了知」,就是你自己所作的业是将来你受用果的因,「如实了知」,如实说明果的业因,这件事佛如实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这是两个作用:前面是如实了知,这是因,那是果;这是降伏施福移转的事情,这种种诤论。

 

《披寻记》一六五二页:

施福移转者:谓自或他行施作福;能感他自增上果故。

我们说作善会得善报,作恶会得恶报,但是这些外道有的时候他们可能得到四禅八定了,他们有多少神通的。他看见这个人在生的时候,作了很多功德,但是第二生生到贫穷家,没有得到大财富,生到贫穷家去了。说是有的人他是盗贼,这一生作了偷盗,但是第二生有很多的财富,这是怎么回事呢?外道有个解释,叫「移转」,「施福移转」,就是那个人作的功德,那个业力跑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上去了,另外一个人得福了,所以叫「施福移转」。「谓自或他行施作福;能感他自增上果故」,能够这样子。佛来降伏这件事,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就是有三世,这个受果报,你现在作了福,但是你第二生受苦了,没有得到福,这是有其他的罪业发生作用。你作福那个因,那是要以后还会得到的,不能移转的,是这个意思。「及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谁有这些不同于佛法的正知正见的这些诤论呢?就是「一切沙门婆罗门等」,这些事情。下面第三科「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午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如来所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能现三种神变,无倒教授所化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种种相违异品怨害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如来所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佛所有的解脱及静虑,就是色界的四静虑。这个禅翻到中国话,就翻个静虑,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佛所成就的四静虑,当然这就是表示不是声闻、缘觉的四静虑,也不是菩萨的四静虑。这个「解脱」就是八解脱,我们前面也是讲过。但是说四静虑,也通于有漏,也通于无漏。若是说八解脱,一定是无漏,因为其中有个灭尽定,灭受想定解脱,灭受想定是圣人的境界。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说有漏这是凡夫境界,这是「静虑解脱」。

「等持」,这个色界的四静虑、无色界的四空定,也可以说是等持,也可以说是等至。但是八解脱可以说个等至,也可以说是等引。这里面有什么差别呢?其实前面也说过。说这个等持,唯是有心定,不通于无心定。无心定就是无想定,这个色界天第四静虑里面有个无想定。这个灭尽定也是无心定,那是无心定就不能称之为等持了,等持只是有心定。这个「等至」,就是通于有心定,也通于无心定。

在文字上的解释呢,这个「等持」,这个「等」我们讲过,就是也不昏沉、也不散乱,叫做等。「持」,能保持这个境界,相续地不变,那么叫做持;叫等持,那么这就是定就是这样子。这个「等至」,「等」还是不昏沉、也不散乱,那叫做等。你能达到这个境界,这叫做至,是这样意思;这是等持等至。是等至,而也可以名之为等持,但是属于有心定。若说到无心定呢,可以说等至,而不能说等持了,它们有点儿差别。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7)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二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六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8)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释(常照法师)[栏目:弥勒菩萨专题·释义]
 烧了方知地不平[栏目: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庞蕴悟道[栏目:拈花说禅]
 浅谈“佛性”(见中)[栏目:般若]
 增支部1集573经[栏目:增支部1集]
 格萨尔王传 第4回 神子诞生花岭噶布晁通设计陷害觉如[栏目:格萨尔王]
 第三章 般若中观和禅宗不是了义正法吗? 第一节 空性无畏[栏目:般若锋兮金刚焰]
 观测心中的太空(Alan Wallace)[栏目:佛教与科学]
 今日乃知,鼻孔向下[栏目:公案100]
 美国的佛教与学术[栏目:李四龙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