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3)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27

辰二、后三颂(分二科) 巳一、举颂言(分二科) 午一、问

谁超越暴流 昼夜无惛昧 于无攀无住 甚深无减劣

这是第九大科诠「暴流」。「暴流」分二科,第一科「初二颂」解释完了;现在是「后三颂」,分二科,第一科「举颂言」;分二科,初「问」,二、「答」。第一个颂「谁超越暴流,昼夜无惛昧,于无攀无住,甚深无减劣」,这是问。下面:

 

午二、答

圆满众尸罗 具慧善安定 内思惟系念 能度极难度

诸欲想离染 亦超色界结 彼无攀无住 甚深无减劣

这二个颂是回答,下面是第二段长行解释这个颂,分二科,第一科「别释颂」;分二科,第一科解释初一个颂,就是这问的这四句话;分二科。第一科解释「暴流」,「谁超越暴流」,这个「暴流」怎么讲?

 

巳二、长行释(分二科) 午一、别释颂(分二科) 未一、释初颂(分二科)

申一、暴流

今此颂中,云何暴流?所谓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今此颂中,云何暴流?」这个「暴流」怎么解释呢?「所谓四流」就是:「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这四种流,这四流前面也都解释过。「欲流」,就是欲界的爱染。「有流」,就是色界、无色界有禅定的人对禅定的爱染。「见流」,就是五种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见叫见流。「无明流」就是欲流、有流、见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无明而才有这么多的烦恼。超越暴流,就是超越这四种流,那只有得阿罗汉果,这件事是成功了。这是解释这四种流。

下面第二科「无攀无住」,就是那个第三句「于无攀无住」。「无攀无住」这句话怎么讲呢?分二科,第一科「举一切」;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申二、无攀无住(分二科) 酉一、举一切(分三科) 戌一、标

云何无攀无住?所谓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及灭尽定。

「云何无攀无住?」这「无攀无住」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及灭尽定」,这就叫作「无攀无住」。这个《披寻记》里面解释得详细。

 

《披寻记》六五一页:

所谓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者:〈摄异门分〉说:言爱尽者,谓不希求未来事故。言离欲者,谓无现在受用喜乐故。所言灭者,谓余烦恼断故。言涅槃者,谓无余依故。(陵本八十三卷二十三页)〈摄事分〉中复有余释,(陵本八十五卷十页)今应准知。

「所谓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者」:〈摄异门分〉里面说:「言爱尽者,谓不希求未来事故」,按时间来说,对于未来的如意的事情不希求、不希望、不去寻求在未来有什么如意的事情,这叫做「爱尽」。

「言离欲者」,这个「诸爱永尽」是指未来的爱没有了,这个「离欲」怎么讲呢?「谓无现在受用喜乐故」,就是对于现在所受用的喜乐的欲、没有这样的欲,现在所受用的喜乐、没有这种喜乐,也就是没有现在的欲,叫作「离欲」。

「所言灭者」,就是离欲寂灭,这个「寂灭」怎么讲呢?「谓余烦恼断故」,前面那个「诸爱永尽」、「离欲」,都是指爱说的,其余的烦恼,那就是见烦恼,我见、我慢这些烦恼息灭了,就叫作「灭」。「言涅槃者,谓无余依故」,「涅槃」是指什么说的呢?没有剩余的这个「依」,剩余的「依」是身体,就是现在这个色受想行识。譬如说阿罗汉,他把爱烦恼、见烦恼完全消除了,他是阿罗汉果了;但是他这个生命体还存在,这个有漏的身体还存在,叫做「依」。这个「依」的意思,也是里面有意思的,就是我们不管是做善事也好、做恶事也好、你修学出世的圣道也好,你都要靠这个身体来成就,没有这身体,什么事情也不能做,这个身体叫做「依」。这「涅槃」就是「无余依故」,这个身体也寂灭了,这个有漏的惑业苦完全息灭了,那就叫做「涅槃」。这是「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解释完了。这个灭尽定,这里没解释。

 

戌二、征 

所以者何?

这是第二科,「所以者何?」这底下是「征」,前面是把「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及灭尽定」标出来,这下面是征。就是怎么叫做「无攀无住」?「无攀无住」,就是「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及灭尽定」呢?这就是征。

 

戌三、释(分二科) 亥一、涅槃

所言攀者:诸烦恼缠;所言住者:烦恼随眠。于彼处所,二种俱无,是故说言无攀无住。此谓涅槃无攀无住。

「所言攀者」,这底下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涅槃」。「诸烦恼缠」,这个「攀」是指烦恼的活动说的。这个「缠」表示烦恼活动出来的时候缠绕你的心,令你的心不自在、不清净。「所言住者:烦恼随眠」,「住」这个字,就是烦恼没有活动出来的时候,那个种子──烦恼的种子,在你的微细的心识里面睡眠了,潜藏在那里不活动,那就是烦恼的种子,叫做「住」。

「于彼处所,二种俱无」,就是在那个地方,烦恼的种子、烦恼的现行这二种都没有了,「是故说言无攀无住」,这「无攀无住」是这样解释。这「无攀无住」究竟是什么呢?「此谓涅槃无攀无住」,这是说阿罗汉得到涅槃了,才有这无攀无住的境界。「无攀无住」,就是指「涅槃」说的。

 

亥二、灭定

又想名攀,受名为住。若于是处二种俱无,即说彼处无攀无住,如是显示灭受想定无攀无住。

这底下第二科「灭定」,前面第一科解释「涅槃」,现在第二科解释「灭尽定」。

「又想名攀」,又是这个修行人他的想心所取着于一切相,取相叫做「想」;取着这色声香味触法的相,取着眼耳鼻舌身意的相,取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相,就是取着一切法相的时候,这叫做「攀」,这个攀字是这样子解释。

「受名为住」,这个「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受心所。你的心在境界上住的时候,就有感觉,那就叫做受;有染着,那就是受。这样讲,想、受就是攀、住,攀住就是想受这二个心所。

「若于是处,二种俱无,即说彼处无攀无住」,你若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你心里面不取一切相,心不住在一切法上,这时候就叫做「无攀无住」,这个境界也是不可思议。「如是显示灭受想定无攀无住」,这样解释,就是这位修行人他能入灭受想定的时候,他内心的世界就是无攀无住的。

 

酉二、简今义

今此义中,意取灭定。

这底下「简今义」。这前面的解释,解释「无攀无住」,又是涅槃也是无攀无住,灭尽定也是无攀无住,「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及灭尽定」,都叫做无攀无住。那么现在我们这段文究竟指什么说的呢?「今此义中,意取灭定」,现在这个颂文上:「于无攀无住」,是指灭尽定说的,这样子说。这个灭尽定,是通于三果圣人和四果圣人,都能成就灭尽定;那么这个地方就和涅槃──涅槃要到阿罗汉以后才能入涅槃,三果还不能。

 

未二、释后二颂(分九科) 申一、圆满众尸罗

云何圆满众尸罗?谓善安住身语律仪,修治净命。

这底下第二科,解释后边二个颂,「圆满众尸罗,具慧善安定」,这以下这二个颂,前面把这个「谁能越暴流」,什么叫做「无攀无住」?无攀无住是个甚深奥的境界,能够圆满了这个境界,叫做「无攀无住」,所以叫「无减劣」。无减、无劣,劣是没有力量,你的道力不成就也不能达到无攀无住。这个减,这个灭尽定,三果圣人能够成就;但是四果更圆满,乃至大菩萨才能够圆满灭尽定的境界。现在说「无减」,就是圆满的意思。

下面再解释后面二个颂,分九科,第一科是「圆满众尸罗」。

「云何圆满众尸罗?谓善安住身语律仪」,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能善巧的安住在身律仪的清净、安住于语律仪的清净。身的行为是清净,合于律仪,语言也是合于律仪的,没有违犯。「修治净命」,「修治净命」就是这个生命的存在是特别清净的,没有不清净,赖以生存的这些众多的因缘,都是合法的,那就叫做「净命」。如果你生存所需的这一些物品来的不如法,那就叫做不净命。

 

申二、具慧

云何具慧?谓于苦圣谛如实了知,乃至于道圣谛亦复如是。

前面是「圆满众尸罗」,这第二科解释「具慧」。

「谓于苦圣谛如实了知,乃至于道圣谛亦复如是」,这苦集灭道四谛,你能够真实的了知它,那就非要到圣人才可以,凡夫还是不明白,对于苦集灭道不是那么明白的,所以叫做「圣谛」。圣人才能明白的、才能通达,所以初果圣人以上才能有这种智慧,这叫做「具慧」。

 

申三、善安定

云何善安定?谓远离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或第一有三摩钵底。

「云何善安定?谓远离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这就是得到定了,得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时候叫做「善安定」。这样的人也是远离了欲界的欲,所以是「远离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这个「乃至」,就是把初禅、二禅、三禅略下去了,所以叫「乃至」。「或第一有三摩钵底」,或者是你能够具足第一有的三摩钵底,就是非非想定。「三摩钵底」,翻个等至,这以前也是讲过了。

 

申四、内思惟

云何内思惟?谓于二十二处,数数观察。言我今者,容饰改常,去俗形好,广说如经。

这底下是解释「内思惟」。什么叫做「内思惟」呢?前面这个「善安定」,善安定是得到定了,就是奢摩他修成功了。「云何内思惟?」就是修止观了,就是修观。「谓于二十二处」,有二十二种境界,数数的去观察它。「言我今者」,这怎么观察呢?就是说我现在「容饰改常」,我剃除须发了,弃舍了在家人的这种形好,着了粪扫衣,现出来出家相了,所以叫「容饰改常」。「去俗形好」,就是弃舍了俗人的这些装饰的事情,「广说如经」。现在看这《披寻记》。

 

《披寻记》六五二页:

谓于二十二处数数观察等者:〈修所成地〉说:于四处所,以二十二相应审观察。(陵本二十卷十三页)繁不具引,即此二十二处应知。

「谓于二十二处数数观察等者:〈修所成地〉说:于四处所,以二十二相应审观察」,于四个处所,四个处所是什么呢?第一个处所就是:誓受下劣形相、威仪、众具;这个「誓」,四弘誓愿的誓;就是决定接受了出家人的形相、出家人的威仪、出家人的众具,这都叫做下劣的形相、下劣的威仪、下劣的众具。这个威仪是什么呢?「形相」就是剃除须发、着坏色衣,这个形相叫做下劣。「威仪」就是弃舍了骄慢心,拿着钵到聚落去乞食,这是下劣的威仪。出家人所需的众具,从施主边得来的,这叫做下劣的众具。这是第一处,四个处是第一处。

第二处,就是要受禁戒,受出家人的戒条,这是第二个处。第三个处,是决定精勤的修学善法,就是修学圣道,这是第三个处。第四个处,就观察自己没得圣道的时候,有众苦的随逐。〈修所成地〉说有四种苦来随逐,就是这个修行人,他是没得四果、也没得三果、也没得二果、没得初果,你若没得这样的圣道,你就是为恶趣苦所随逐。你没得圣道,你这地狱苦、畜生的苦、饿鬼的苦就随逐你,你有可能要到三恶道去受苦,就是这样观察,这是一种苦。第二种苦,说我现在是在人间,在人间,你一定要有生老病死苦的,这种苦也随逐你,这是第二种苦。第三种苦就是爱别离苦,所爱的事情都是要离别,这个爱别离苦也随逐你。第四个,就是五取蕴苦,色受想行识就是苦。

就是这样子「于四处所,以二十二相应审观察」,四个处所,前三个处所,各有五个相貌的观察,就是三五一十五;后一个处所有七个。十五加七,就是二十二。「二十二相应审观察」,用二十二相来观察这四处。这在陵本的二十卷十三页,「繁不具引」,太多了,不说了。「即此二十二处应知」。

 

「二十二处数数观察。言我今者,容饰改常,去俗形好,广说如经」,这是内里面的思惟。

 

申五、系念

云何系念?谓于二十二处数观察时,依沙门想恒作恒转,而现在前。由此因缘,为断余结,修四念住。

「云何系念」?解释这个「系念」怎么讲法?「谓于二十二处数观察时,依沙门想恒作恒转,而现在前」,观察的时候,「依沙门想」。「沙门」就是出家人,就是这个范围──你这个思想的范围,限于沙门这个范围这样去思惟;非沙门的事情不要思惟,这个意思。「恒作恒转,而现在前」,「作」是警觉的意思,这位出家人常警觉自己的心,叫「作」;「恒转」,这样的想常常现前,叫做「转」。「恒作恒转,而现在前」,在心里面转动。

「由此因缘,为断余结,修四念住」,就是由这样的因缘:就是恒作恒转,二十二处数数观察,这样的因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观察呢?「为断余结」,还有剩余的烦恼你还没有断掉,所以要「修四念住」,这样子修行的意思。这就叫做「系念」。看《披寻记》的文。

 

《披寻记》六五二页:

依沙门想恒作恒转而现在前等者:〈修所成地〉说,彼于如是四处,以二十二相正观察时,便生如是如理作意:谓我为求如是事故,誓受下劣形相、威仪及资身具,誓受禁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而我今者于四种苦,为脱何等?若我如是自策自励,誓受三处,犹为四苦常所随逐,未得解脱;我今不应为苦随逐,未于胜定获得自在,中路止息,或复退屈。如是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为出家之想,及沙门想,乃至广说。又爱、慢、见、无明、疑惑种种定中,诸随烦恼不复现行,善守念住。(陵本二十卷十五页)此中依沙门想,及断余结,修四念处,随义应知。

「依沙门想恒作恒转而现在前等者:〈修所成地〉说,彼于如是四处,以二十二相正观察」的时候,「便生如是如理作意」,自然的心里面有这样的正忆念。什么呢?「谓我为求如是事故」,就是希求得圣道。「誓受下劣形相威仪及资身具」,就是我决定要出家,出家乞食,受这下劣的资身具。「誓受禁戒」,受出家的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修三十七道品。「而我今者于四种苦为脱何等?」我这样修行,对四种苦恼,我解脱了那一个苦恼?你没得圣道,这三恶道苦没能解脱;你有这个身体的存在,就要有生老病死,也没解脱;这个爱别离苦、五取蕴苦,也都还没有解脱呀!「为脱何等」?就是这样子来反省自己──这是正忆念,也就是如理作意。

「若我如是自策自励,誓受三处,犹为四苦常所随逐」,这底下显他精勤的修行。若我这样子来策励自己、来勉励自己、来鞭策自己不要懈怠。「誓受三处,犹为四苦常所随逐」,我决定接受这三种境界,就是:出家、受戒、精勤的修学圣道这三种事情,这是「誓受三处」。「誓受三处,犹为四苦常所随逐」,但是我没有得圣道,那四种苦还都随逐我。「未得解脱」,未能解脱这些苦。

「我今不应为苦随逐」,这四种苦来随逐我,这是不对的啊!「未于胜定获得自在」,我还没有能得色界的四静虑、无色界的四空定。「中路止息」,我也没能得到定,我不可以在中间我就停下来不修行了,不可以!或者是退屈了,遇见困难了的时候,不能冲破困难就退下来了;不,我不可以这样子!

「如是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为出家之想,及沙门想」,这底下结束这段文。如是像这样子精进,鞭策自己精进用功、如理的作意,「乃得名为出家之想」,这是出家人应该具足的思想,及沙门所具足的思想。「乃至广说」,就是修学圣道,「乃至广说」。

「又爱、慢、见、无明、疑惑种种定中,诸随烦恼不复现行,善守念住。此中依沙门想,及断余结,修四念处,随义应知」,这是说爱、慢、见、无明、疑惑等这种种定中──有爱上静虑、慢上静虑、见上静虑、无明上静虑、疑惑的静虑,就是得了定以后,你还有爱烦恼,还有慢烦恼、见烦恼、无明烦恼、疑惑的烦恼。「诸随烦恼不复现行」,你若能精进的修行,得到禅定以后,能够修四念住,这些烦恼也都不活动了。「善守念住」,能守护你的清净心而不退失。「此中依沙门想,及断余结,修四念住,随义」就会明白了。

 

这是解释「系念」。下面第六科「能度极难度」。

 

申六、能度极难度

云何能度极难度?谓一切结无余断故,能度最极难度有顶。彼非一切愚夫异生,可能度故。

「云何能度极难度?谓一切结无余断故,能度最极难度有顶」,这表示说:这个修行人是不但欲界的烦恼他是断灭了,色界、无色界的烦恼也无余──没有剩余,完全息灭了。这样子「能度极难度的有顶」,就能超过非非想定了。非非想定不容易超过的,你能超过。「彼非一切愚夫异生,可能度故」,这种境界不是一切的凡夫能够成就的。这是「能度极难度」,解释了。下面第七科「离诸欲染」。

 

申七、离诸欲染

云何于诸欲想而得离染?谓于下分诸结,已断已知。

「云何于诸欲想而得离染?」在欲上取着就是杂染,怎么样能够远离这个欲染呢?「谓于下分诸结,已断、已知」,就是下五分结,就是初果、二果、三果能把五下分结断了;断了,你就得到圣人的智慧了,所以「已断、已知」。

 

申八、超色界结

云何超于色界诸结?谓于色系上分诸结,已断已知。

「云何超于色界诸结?」前面下分诸结断掉了,就是得到初果、二果、三果了,他到这样子是诸欲想离染。「云何超于色界诸结?谓于色系上分诸结,已断、已知。」就是得到了三果以后,继续的修四念处,就对属于色界的上五分结──「诸结,已断、已知」,也能是断掉了。断惑证真就是「已断、已知」,是这个意思。

 

申九、于无攀住无有减劣

云何于无攀无住甚深中无有减劣?谓于无色界,或已离欲、或未离欲,已得非想非非想处,堪能有力入灭尽定。学与无学,俱容有此,故不定言超无色结。

「云何于无攀无住甚深中无有减劣?」这句话怎么讲呢?这是第九科「于无攀住无有减劣」。

「谓于无色界,或已离欲、或未离欲,已得非想非非想处,堪能有力入灭尽定」,就是说这个修行人对于无色界天、无色界定,或者是全部的都离欲染了,都不染着了。「或未离欲」,或者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没有离欲,你没能修四念住就没能离欲。「已得非非想处」,虽然没有离欲,但是他已经成就非非想定的,非非想定成就了。「堪能有力入灭尽定」,虽然没有离开非非想的欲,但是他这时候有力量能够入灭尽定,那就非要三果圣人。三果圣人就是灭除了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的欲,这三种定里边的欲你灭了,你就有这个能力「堪能有力入灭尽定」。

「学与无学,俱容有此」,这有学的三果圣人也可能成就灭尽定;无学的阿罗汉果也可以成就灭尽定。「故不定言超无色结」,所以这段文只是说超色界结,没能肯定的、没能明显的说出来,这位修行人已经超过了无色界天的烦恼了,就是解脱了无色界的烦恼,那就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了。

 

午二、略辨义(分三科) 未一、标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

前面是解释这三个颂;现在这第二科「略辨义」,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这是「标」。

 

未二、释

谓薄伽梵于此颂中,略显能得最究竟道,及显能证等一住道。

「谓薄伽梵于此颂中」,这第二科解释,「于此颂中,略显能得最究竟道,及显能证等一住道」,这就是「略义」。「此颂中略显」,简要的显示出来,这位修行人能得到究竟道,能得到阿罗汉道以上。「及显能证第一住道」,就是第三个颂。那个「第一住道」就是灭尽定,指灭尽定说。

 

未三、结

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这第三科:「结」。

 

卯十、贪恚(分二科) 辰一、举颂(分二科) 巳一、问

贪恚何因缘 由何故欣戚 毛竖意寻思 如孩依乳母

前面第九科是「泉池」。现在第十科是「贪恚」,分二科;第一「举颂」,分两科;第一科是「问」。前四句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是「答」。

 

巳二、答

润所生自生 如诺瞿陀树 别缚于诸欲 犹摩迦处林 

是贪恚因缘 由斯故欣戚 毛竖意寻思 如孩依乳母 

知彼彼因缘 生已寻除灭 超昔未超海 暴流无后有 

这是回答,下边是长行的解释,分三科;第一科「别释颂」,分三科;第一科「出体性」,分三科;第一科是贪恚的体性;先是征。

 

辰二、长行释(分三科) 巳一、别释颂(分三科) 午一、出体性(分三科)

未一、贪恚(分二科)  申一、征

今此颂中,云何贪恚?

今此颂中怎么叫做贪恚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就解释。

 

申二、释

谓如有一处在居家,于可意境可意有情,共相会遇而生贪着;于不可意境及有情,共相会遇而生瞋恚。

「谓如有一处在居家」,谓如一个人他是处在这个居家。「于可意境、可意有情」,说这个居家之人,对于这个可意、满意的境界,或是满意的人,「可意有情」。「共相会遇」,满意的境界也互相会遇,满意的人也共相会遇。会遇了会怎么样呢?「而生贪着」,贪着这可意的境界,贪着这个满意的人。「于不可意境及有情共相会遇,而生瞋恚」,不可意的境界你会遇了,不可意的人你会遇了,你心里面常常的苦恼,这就叫做「贪恚」,这个贪恚就是这样意思。就表示这个是在家人,就在贪恚里面生活,反正不是爱、就是恨,是两个字。

 

未二、欣戚(分二科) 申一、征

云何欣戚?

这是第二科。这第二科这个「欣戚」怎么讲?分二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解释,第一个先解释「戚」:「云何欣戚」?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戚

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率尔得生须臾正信,不善观察前后得失,忽然自励便弃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与凡道俗共相杂住,遂于去来货财亲友,追念思慕忧戚缠心。

「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率尔得生须臾正信」,谓如有一个人,对于佛的智慧所证悟的法,那就是苦集灭道──所证悟的法;毗奈耶就是律;就是法、律。「率尔得生」,他也没有注意的去学习,就是忽然间感觉到好,就生这么须臾的、少顷的这么一个信心。「不善观察前后得失」,他有了信心就好了,没能注意的观察前边后边、是得是失,这个事都没有注意的去观察,只是生一个须臾的信。

「忽然自励,便弃家法」,他生到信心以后,他就忽然间的自己勉励自己,「便弃家法」,就弃舍了他的家,弃舍这个烦恼家。「往趣非家」,就到寺院去,到寺院里是没有烦恼的地方去了。「既出家已,与凡道俗共相杂住」,出家以后,他出家了以后他怎么的呢?「与凡道俗」,与这个「道」就是出家人,「俗」就是在家人,这两种人都是平凡的人。和这种平凡的道俗「共相杂住」,在一起住、在一起生活。这个看《披寻记》。

 

《披寻记》六五三页:

不善观察前后得失者:谓若观察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名善观察前后得失。与此相违,当知不善。

「不善观察前后得失者:谓若观察在家烦扰,若居尘宇」,怎么叫做是不善观察前后得失呢?就是善观察、不善观察。如果是「善观察」,就是观察:你若能观察在家的生活就是烦扰,除了烦扰还是烦扰,除了烦恼还是烦恼。「若居尘宇」,就像是──这个「若」是相似的意思,就好像居在那个尘垢的房子里边,你心里面舒服不舒服呢?那个房子四围都是墙,你跳不出去的呀!就困在那里边,这「若居尘宇」。

「出家闲旷」,若出了家以后呢?就从那个尘宇里面出来以后,那个地方「闲」,没有这个尘垢的、烦忙的事情逼迫你,是旷大的境界。「犹处虚空」,像虚空似的无障无碍,出家是这样子。「名善观察」,你若这样观察,这叫做「善观察」。善观察前后的得失,就是出家是得,在家是失。「与此相违,当知不善」,你没能这么观察,那就是不善观察。

 

说这个人不善观察,可是生出来须臾信,他就出家了。那么出家以后与凡道俗共相杂住,这样子。这样子有什么不对呢?「遂于去来货财亲友,追念、思慕,忧戚缠心」,于是乎他就是有问题了。就是「于去、来财货」,这个「去」就是过去,「来」是未来。因为出家是一个贫苦的境界,所以是现在没有财货。就是过去:过去的财货、过去的亲友,就是追念,追念的时候,心里面不快乐,他「忧戚缠心」。说未来的财货、未来的亲友是思慕,思慕这个财,这样子也是「忧戚缠心」。这就叫做「忧戚」。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六五三页:

遂于去来货财亲友追念思慕者;此中追念,谓于过去事。思慕,谓于未来事。或于货财处起,或于亲友处起,由此为缘,发生忧戚。下说过去、未来事欲,此可准知。

「遂于去来货财亲友追念思慕者:此中追念,谓于」过去的事。「思慕」呢?是谓于未来的事思慕。这个过去的、未来的,指什么说的呢?「或于货财处起」,或者过去的货财、或者是未来的货财,生这个忧戚、生追念。「或于亲友处起」,过去的亲友、未来的亲友。「由此为缘,发生忧戚。下说过去、未来事欲,此可准知」,下文说这个过去、未来和这一样、意思一样。这是解释这个「忧戚」。

 

酉二、欣

或复有一非由正信,亦非自励往趣非家。然或为王之所驱迫,乃至或为不活邪畏之所恐怖,舍离居家。既出家已,于其正信诸婆罗门居士等边,时时多获利养恭敬,深生爱味。窃作念言:吾此一方,善哉奇要。无劳稼穑,不事商贾,少致艰辛,足堪活命。彼缘如是利养恭敬,便自欣悦安然而住。

「或复有一非由正信」,这是第二科「欣」,这个「欣」是欢喜、心情快乐。说是有一个人「非由正信」,他对于佛所证悟的法、律:这个苦集灭道、和这个律,他并没有生起信心。「亦非自励」,也不是自己──没有正信,也不能说他能勉励自己。「往趣非家」,说我要出家,不是由正信勉励自己去出家的。「然或为王之所驱迫」,然或者是这个人他可能是有问题,为政府驱逐了。「乃至或为不活」,或者是生活困难了。或者是有邪畏的恐怖,邪畏多数是鬼神,鬼神扰乱他,生恐怖心,他因此而舍离了居家,就出家了。

「既出家已,于其正信诸婆罗门、居士等边,时时多获利养恭敬」,这个信佛的在家居士看见出家人都是修行人,所以这些正信的婆罗门和这些居士这边,时时的获得很多的利养恭敬。「深生爱味」,他心里面很欢喜,得到了利养、得到了恭敬,心里欢喜。「窃作念言」,他心里面偷偷的念。「吾此一方,善哉奇要」,这国王驱逐我,我在家时候生活困难,有种种的问题,我现在这个方法很对,出家了,「善哉奇要」,太好了啊!我这样的生活,太奇妙的要术,是最好的生活方法。「无劳稼穑」,也不需要去种田。「不事商贾」,又不需要去做生意。「少致艰辛」,小小的辛苦一点,只是托钵乞食嘛!这下大雨的时候也是乞食,下雪的时候也要乞食,只是小小的辛苦一会儿。「足堪活命」,就可以活命了。「彼缘如是利养恭敬,便自欣悦安然而住」。这个「欣」是这样意思。

 

未三、毛竖及意寻思(分二科) 申一、征

云何毛竖及意寻思?

「云何毛竖及意寻思」?这底下;这颂上说「毛竖意寻思,如孩依乳母」,这个「毛竖及意寻思」怎么讲呢?分两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毛竖及意寻思」?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毛竖

谓如有一非由自励、不为活命舍离居家;然由正信,捐弃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不与道俗共相杂住,便臻远离寂静闲居。彼闲居时,或于尘雾,或昏夜分,见大云气,闻震雷音;或逢雹雨、师子、虎豹;或遭凶猾窃劫抄虏;或遇非人来相娆逼,便生惊怖,身毛为竖。

「谓如有一非由自励,不为活命舍离居家」,说是谓如有一个人不是说自己勉强自己出家,也不是因为要为了活命才出家,不「非由自励舍离居家」,非由「不为活命舍离居家」,不是这样子。那他为什么出家呢?「然由正信」,他是对于佛法有正信,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在内心里面酝酿了一个时期,他也是观察了的。「捐弃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不与道俗共相杂住,便臻远离寂静闲居」,他就能够远离这些喧闹的境界,到寂静处的时候在那地方闲居,这一切的一切的这个喧闹的事情都没有了──寂静处。

彼闲居的时候,「或于尘雾」,这时候这个境界有很多尘、有很多雾,有这种境界出现。或者是昏夜的时候,「见大云气」。是「闻震雷音」,听见这个雷的音声很大。「或逢雹雨」,不是一般这个水雨、雨点的雨,是雹子雨,下这个雨。或者是逢见狮子、或者逢见虎豹,遇见这种境界。「或遭凶猾窃劫抄虏」,或者他遇见凶恶的人来捣乱。「猾」是狡猾的人、欺诈的人,遇见这种人来欺骗他。或者是遇见了窃劫,这个偷盗的,偷偷的来偷盗他的东西。这个「抄虏」,不是偷偷的,就是公开的就来抢夺他的东西,遇见这些事情。「或遇非人来相娆逼」,或者遇见的这个不是人,是鬼呀,来同他捣乱、娆乱、逼迫他。「便生惊怖,身毛为竖」,说这个正信出家的人遇见这种境界,他心里恐怖,周身的汗毛都是立起来呀!这是表示害怕的相貌。这是解释这个「毛竖」,这个毛竖这样意思、这么解释。

这个「意寻思」,「意寻思」怎么解释呢?第二科。

 

酉二、意寻思

或至昼分,于彼去来奇妙亲友,发依耽嗜所有寻思,谓欲寻思。如经广说,乃至家世相应寻思。

「或至昼分,于彼去来奇妙亲友,发依耽嗜所有寻思,谓欲寻思」,前边说是「或昏夜分」;现在是说是白天,白天的时候,「于彼去来奇妙亲友」,就是有的时候有这样的人同他来往。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叫「去来」。「奇妙亲友」,这个人──和他来往这个人是特别奇妙的人,不是一般的人。「发依耽嗜」,这个「奇妙」,或者是就是这个人的相貌特别。特别又怎么的呢?「发依耽嗜」,这个正信出家的人在闲静处遇见这个人的时候,「发依耽嗜所有寻思」,就从心里面发出来执着心,发出来执着心,执着的分别。这个「眈嗜」是指染着,就「谓欲寻思」,有欲寻思,对于来往这个人有欲寻思。

如经里边广说,「乃至家世相应寻思」,这前面说过,有这个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是不死寻思、亲里寻思、国土寻思,「乃至家世相应寻思」,就是有这么多的妄想,实在这都是魔障。这就是「便臻远离,寂静闲居。彼闲居时,或于尘雾、或昏夜分、见大云气」、见到打雷的事情,这些事情其实都是魔障。

 

《披寻记》六五四页:

于彼去来奇妙亲友等者:此中去来,是往来义。住闲居时,或见沙门、婆罗门像,人、非人像,欻尔而来,不如正理,劝舍白品,劝取黑品,当知此即是为魔事。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九卷二十三页)今此去来奇妙亲友,准彼应释。

「于彼去来奇妙亲友等者:此中去来是往来义」,这些人同他来来往往的。「住闲居时」,没有这个尘劳的这些杂事。「或见沙门、婆罗门像」,外表上看是个沙门像、是个婆罗门像,或者是人像、或者非人像。「欻尔而来」,忽然间来了。「不如正理」的「劝舍白品,劝取黑品」,劝他:「你不要出家修学圣道,你回家去好了。」──「劝取黑品。当知此即是为魔事」,这就是魔王来捣乱来了。「如〈声闻地〉说。今此去来奇妙亲友,准彼应释」,准那个〈声闻地〉那二十九卷二十三页那个说法是一样的,这样意思。

 

这个寻思,「意寻思」是这么回事情,就是你发好心出家,遇见魔了,魔鬼来捣乱,这样意思。

 

午二、显因缘(分二科) 未一、润生自生(分二科) 申一、征

如是已说贪恚等事。云何润生及与自生,犹如世间诺瞿陀树?

「如是已说贪恚等事。云何润生及与自生」,这是前边这个颂解释完了,就是「贪恚何因缘?由何故欣戚?毛竖意寻思,如孩依乳母」,这解释完了。现在解释第二个颂,这以下的颂,是:「如是已说贪恚等事。云何润生及与自生,犹如世间诺瞿陀树?」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润生

润名爱水。由此为缘,能生诸取,彼贪恚等,一切皆用此为共缘。

「润名爱水」。这是说「云何润生及与自生」,这「润生」是什么意思?「自生」是什么意思?「犹如世间诺瞿陀树」,这个「诺瞿陀树」,是这个翻到中国话叫无节树,枝节的节,这个竹节的节;它没有节,这个树长得很圆满、很高大、很令人爱的这种树。这个树,这个枝叶高了,垂下来,垂到地下来;地下来,又长成根了,又长出来。说是这个鸟衔它生的子,然后放粪的时候,放在这个树的一个一个杈上面,又长出根来,这个很容易长,就是长、长,长很多,叫「犹如世间诺瞿陀树」,实在也就是爱,表示爱的意思,这个爱着心是个障道因缘,名叫「犹如世间诺瞿陀树」。这是问话,怎么叫做「润生及与自生,犹如世间诺瞿陀树」呢?问。

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二科,先解释「润生」。「润名爱水」,这个润生这个「润」,润是什么?这个树它要生起,需要有水这个树才能生起来。这是个譬喻,譬喻我们这个凡夫心里面有爱,这就叫做水,就是它能够润、能润生。「由此为缘,能生诸取」,由于你内心里边有爱为助缘,能生起来很多的执着,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爱缘取。受缘爱,爱缘取:我语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生了很多的执着。

「彼贪恚等,一切皆用此为共缘」,这个众生心里面有贪、有恚种种烦恼,所有的烦恼都「用此为共缘」,都是用爱为缘而能生起,就是你贪烦恼也是以爱水为缘,瞋烦恼也是以爱为缘而生瞋的,所以它是共缘,所有的烦恼共同的依它为缘而能生起。就像这个水,所有的这些植物,乃至到人,都需要有水才能生存,这个水是一切──这些一切生物的共缘。这个「润生」就是这样意思。

 

酉二、自生

自者:即是贪恚为先,寻思为后,各各差别种子界性。

「自者」;这底下「自生」。「自生」怎么讲呢?「即是贪恚为先,寻思为后,各各差别种子界性」,这个自生「即是贪恚为先」,就是贪的因缘、瞋恚的为先,这贪恚的分别心先现起。现起来以后又寻思,又去种种的分别。「各各差别种子界性」,不管贪也好、你是恚也好、你是寻思也好,每一个心所法,心法、心所法,每一法都有它本身的种子,这种子为因,就叫做「自生」。自家的种子生起此法的现行,但是要有其他的缘才可以,所以这个「自生」是这样意思。

 

未二、别缚诸欲(分二科) 申一、征

云何贪恚乃至寻思别缚诸欲,犹如世间摩鲁迦条缠绕林树?

这是第二科「别缚诸欲」;前边是「润生」、「自生」解释完了,现在解释这个「别缚诸欲」。就是这个诸欲,很多的欲、一样一样的欲来系缚你。前边这个爱是通于一切烦恼的,现在这个地方是别,别别的。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贪恚乃至寻思别缚诸欲,犹如世间摩鲁迦条缠绕林树」?这个「摩鲁迦」就是这个藤。藤萝绕树生,树倒藤萝死。就是这些藤,藤这个一条一条的,它以缠绕这个树,缠绕这树林里面的树。说是我们这个「贪恚乃至寻思别缚诸欲」,也就像那个葛藤缠绕那个树似的,这样子,这是个譬喻。这是问,下面解释,先「总标」。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总标

谓略说有六种别欲。

略,简略的说有六种欲,一样一样的欲,就是指这个欲说的。

 

《披寻记》六五四页:

谓略说有六种别欲者:此中六种,如下自释。谓事欲分三,烦恼欲为一,妄分别贪分二,随其所应能与贪恚乃至寻思为其因缘,是故说有六种别欲。

「谓略说有六种别欲者:此中六种」,如下面就解释出来了。「谓事欲分三,烦恼欲为一,妄分别贪分二」,加起来就是六个。「随其所应能与贪恚乃至寻思为其因缘,是故说有六种别欲」。

 

前面是「标」,这底下「列释」,分三科;第一科是「事欲」。「事欲」里面分二科,先说居家的欲。

 

酉二、列释(分三科) 戌一、事欲(分二科) 亥一、居家欲

或有身手力所引致现在事欲,谓居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贪恚。

「或有身手力所引致现在事欲」,或者一个人他的身手有力量,能够引来他所欲的事情,就是做事业。这个「身手力」就是在社会上做事、做种种的业,那么得到了种种的欲。「谓居家者」,这是指在家人他们所有的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贪恚」,于此这个欲的境界,依此欲的境界为缘,在他内心里面发出来贪心,发出来恚、发出恚心来,这是一种,这是居家的欲。

第二种是出家的欲,分二科,第一科是「生欣」。

 

亥二、出家欲(分二科) 天一、生欣

或有从他所得种种现在事欲,谓为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欣悦。

「或有从他所得种种现在事欲,谓为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诸欲」,或者是他自己这个身,虽然也有身手,但是他不去做事情,他从别人那里得到种种现在的事欲:衣服、饮食、卧具、衣药这些事情。「谓为活命而出家」,这些人并不是为圣道而出家;为活命而出家的,他所得的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欣悦」,他感觉:我自己不用辛苦就能得到欲,心里欣悦。

 

天二、生戚

或有过去未来事欲,谓忽自励而出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忧戚。

这第二科「生戚」。

或有过去、未来的事欲:过去的事欲、或是未来的事欲,这不只是内心有了欲的境界。「谓忽自励而出家者」,这个人他自励而出家,是所有的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忧戚」,使令他心里面……他又心里面有所忧愁。

 

戌二、烦恼欲

或有所余诸烦恼欲,略有二种:谓于欲界自体及资身命。

「或有所余诸烦恼欲」,这底下第二科是「烦恼欲」。前边是说「事欲」,因事欲有种种烦恼;这底下说「烦恼欲」,就是内心的事情。「略有二种」不同。「谓于欲界自体及资身命」,这个「谓于欲界自体」,就是我们欲界的这个色受想行识自体。「及资身命」,及身外的这些欲的境界,来资养你这个身命的这些东西,那么这是一种,「谓于欲界自体及资身命」。

 

戌三、妄分别贪(分二科) 亥一、生惊怖

或有未断妄分别贪,谓由正信而出家者,寂静闲居于永夜分所遭众事。于此境界,用此为缘,便生惊怖,身毛为竖。

这是第三:「妄分别贪」,分二种。亥一「生惊怖」。

「或有未断妄分别贪」,这个虚妄分别的贪他没有断、还没有断这个欲。这是什么呢?「谓由正信而出家者,寂静闲居于永夜分所遭」的众事。「于此境界,用此为缘,便生惊怖,身毛为竖。」这是「生惊怖」,这是一种。「身毛为竖」。

 

亥二、生寻思

或有未断妄分别贪,所谓即此补特伽罗至昼日分,于外色声香味触境,用此为缘,发生意地所有寻思。

「或有未断妄分别贪」,这是第二科「生寻思」。「妄分别贪,所谓即此补特伽罗至昼日分,于外色声香味触境,用此为缘,发生意地所有寻思」,像前面讲的这一样,是这样意思。

 

《披寻记》六五五页:

所谓即此补特伽罗等者:此谓前说正信出家寂静闲居补特伽罗,于闲居时,至昼日分,缘外可爱色声香味触境,心乐趣入,由此发生意地所有寻思,当知此即是为魔事。

「所谓即此补特伽罗等者:此谓前说正信出家寂静闲居补特伽罗,于闲居」的时候,「至昼日分,缘外可爱色声香味触境,心乐趣入」,心里面就在这境界里面分别。「由此发生意地所有寻思,当知此即是为魔事」。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2)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6)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用佛智慧[栏目: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佛学启蒙 单元二 佛理 第十九课 合群的修养[栏目:佛学启蒙]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三十六章 知足感恩大慈大悲 问答[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偷盗(不予取)的三种情况略说[栏目:达真堪布]
 《佛说阿弥陀经》慧静法师讲经弘法系列十七[栏目:慧静法师]
 对大师学生会筹备员之训勉[栏目:太虚法师]
 忍辱是快乐的源泉(然教法师)[栏目:忍辱]
 佛教净土法要 目次 自序[栏目:宋智明居士]
 六祖坛经讲记 第15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心”的佛教之最终成熟--从释迦牟尼到马祖道[栏目:陈坚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