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 (2)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19

未五、远离轨则亏损(分二科)  申一、举颂

当具足威仪,应量而摄受,终无有所为,诈现威仪相者:

这是第五科「远离轨则亏损」,分两科,第一科是「举颂」,第二科是「释义」。

 

申二、释义

此颂显示具足威仪故;不于他前诡现相故;凡所摄受善知量故;为修梵行资持寿命有所受故;学得清净。

「此颂显示具足威仪故;不于他前诡现相故」,这个「释义」,解释这个颂的道理。这个颂里面说的什么事情?是「显示具足威仪故」。说这个修行人,他是具足威仪的,这个行、住、坐、卧都是如法的,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不于他前诡现相故」,不于其他人的面前,有欺妄性的相貌,现出一种威仪来欺骗人,不这样做。

「凡所摄受善知量故」,这是第三个意思,这个「摄受」,在这里是祈求的意思。不论什么祈求,「善知量故」,他都能知道量,而不过分的祈求。「为修梵行资持寿命有所受故」,这个修行人他的目的,为了修学圣道,他需要支持这个寿命,所以要有所受。这个衣、食、住也还是需要的,但是要知量,要能够「学得清净」,要能这样学习,他的戒律就清净了。

 

未六、远离邪命亏损(分二科)  申一、举颂

不自说实德,亦不令他说,虽有所方求,而非现异相。从他边乞求,终不强威逼,以法而获得,得已不轻毁者:

这是第六科「远离邪命亏损」。「不自说实德,亦不令他说,虽有所方求,而非现异相。从他边乞求,终不强威逼,以法而获得,得已不轻毁者」。

这是「举颂」,底下解释,「释义」。

 

申二、释义

此二颂中,显示远离绮言说故、诡现相故、强威逼故、以所得利转招利故,令所修学清净殊胜。

「此二颂中,显示远离绮言说故」,这两个颂是说的什么事情呢?是「显示远离绮言说故」。这个修行人,他不是花言巧语,远离这些言说故,就是「不自说实德,亦不令他说」,这是「远离绮言说」。「诡现相故」:「虽有所方求,而非现异相」。虽然这位修行人,他有所求,这个「方」就是真实的、就是适合的、相应的,合道理的有所求,这样意思。「而非现异相」,而不是现出来,一个特别的相貌去有所求。所以「远离绮言说故」,也「远离诡现相故」,不现这个欺骗的行相。「强威逼故」,这个乞求的时候,而不是强威逼,强迫的同人有所求。「以所得利转招利故」,以所得的财利,假藉所得的财利再去招利,再去求利。

这句话,下面《披寻记》说得详细。「令所修学清净殊胜」,如果能够这样,你所修学的戒律,就是特别地清净,特别地殊胜了。

 

《披寻记》六一○页:

不自说实德亦不令他说等者:此中初颂,前二句显示远离绮言说相。后二句显示远离诡现异相。谓为求衣服等资生众具,虽无匮乏,而现被服故弊衣裳,为令净信长者居士婆罗们等知有匮乏,当有所施,如是名为诡现异相。后颂前二句显示远离强威逼相。谓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所,如其所欲不得称遂,或彼财物有所阙乏,求不得时,即便强逼,研磨粗语,而苦求索,如是名为强威逼相。后二句显示远离以利求利。谓彼财物无所阙乏,得下劣时,便对施主现前毁弃所得财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财宝,极为下劣,又极贫匮,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悦意资产众具;汝望于彼,族姓尊贵,财宝丰饶,何为但施如是少劣非悦意物?是名以利求利。如是诸义,皆如〈声闻地〉说应知。(陵本二十二卷十页)

「不自说实德亦不令他说等者:此中初颂」,这一共两个颂。头一个颂的前两句,就是「不自说实德,亦不令他说」这一句,「显示远离绮言说相」。不是说很多赞叹自己的话,不要这样,也不令别人说。「后二句显示远离诡现异相」,就是「虽有所方求,而非现异相」这两句。「谓为求衣服等资生众具,虽无匮乏」,这个人他并没有缺少。「而现被服故弊衣裳」,但是他表现出来的被服,都是破旧的、都是坏败的这种衣裳。「为令净信长者居士婆罗们等,知有匮乏」,知道你有所缺了,有所缺少。「当有所施」,看见我缺少了,就会布施我。「如是名为诡现异相」,「诡现异相」这样解释。

「后颂前二句显示远离强威逼相」,这第二个颂,「从他边乞求,终不强威逼」,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显示远离强威逼相」。怎么叫做「强威逼相」呢?「谓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所,如其所欲不得称遂」,他同人化缘的时候,如他所希望的没有成功。「或彼财物有所阙乏」,或者是对方那个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他的财物不够。「求不得时」,他没有,你向他求,就是求不到了。「即便强逼,研磨粗语」,就是你不断的重复,说些粗弊的语言。「而苦求索」,苦苦的向人家要东西,「如是名为强威逼相」。

后二句「以法而获得,得已不轻毁」,就这两句,「显示远离以利求利」的这个意思。怎么叫做「以利求利」呢?「谓彼财物无所阙乏」,就是那个长者居士,是有很多财物的并不缺少。「得下劣时」,但是你向他乞求,他给你一个下劣的东西。这个时候,「便对施主现前毁弃所得财物」,对这个施主,「现前」就是当面,就弃毁所得的财物,就是呵斥,不高兴所得的财物,不是背后。「如是告言」,怎么样毁弃所得财物呢?就是这样说,「咄哉男子」,这个「咄哉」就是呵斥的意思,是「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财宝,极为下劣」,他那位善男子、善女人,若和你对比的话,他的族姓也不如你高贵,他家的财富也不如你那么多,他们是下劣的。「又极贫匮」,他们也很少的财物,「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悦意资产众具」,虽然是很贫乏,族姓也不高贵,但是他能惠施这样的、这样的很多好的东西,令人欢喜的资产众具。「汝望于彼,族姓尊贵,财宝丰饶,何为但施如是少劣非悦意物?」他就这么说。「是名以利求利。如是诸义,皆如〈声闻地〉说应知。(陵本二十二卷十页)」,那里有说这个意思,「以利求利」是这样讲法。

 

未七、成就沙门庄严(分九科)  申一、第一颂

不耽着利养,及所有恭敬,亦不执诸见,增益与损灭者:此颂显示不耽着利养恭敬故,不执着五种恶见故;令所修学清净殊胜。

这是第七科,前面是第六。这是第七科「成就沙门庄严」,出家人的庄严。怎么叫做出家人的庄严,这里面边解释,分九科,第一科是「第一颂」,「不耽着利养」这是第一颂。

「此颂显示不耽着利养恭敬故」,这表示这个出家修行人,他不贪着在家居士对他财物的供养,也不执着别人对他恭敬这件事,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不执着五种恶见故」,头一句「不耽着利养,及所有恭敬」,解释完了。「亦不执诸见」,不执诸见是什么呢?「不执着五种恶见故」。五种恶见是什么呢?就是萨迦耶见;执着我我所、萨迦耶见。边见(常见)、断见、见取、戒禁取、邪见这五种见。前面讲过,不执着这个。「令所修学清净殊胜」,如果你能够这样,不贪着利养恭敬又不执着五种恶见,那么这个修行人他所修学的圣道,就是特别清净、也特别殊胜。。

 

《披寻记》六一一页:

不耽着利养及所有恭敬等者:自下广显沙门功德庄严。如〈声闻地〉释相应知(陵本二十五卷二十三页)彼说:若有成就如是诸法,爱乐正法、爱乐功德、不乐利养恭敬称誉,亦不成就增益损减二种邪见;于非有法未尝增益,于实有法未尝损减。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不耽着利养及所有恭敬等者:自下广显沙门功德庄严」,出家人以什么来庄严?不是说穿上好衣服叫作庄严;也不是这个庙修得很好叫庄严,是他有功德,是他的庄严。「如〈声闻地〉释相应知(陵本二十五卷二十三页)」。那上说:「若有成就如是诸法,爱乐正法、爱乐功德,不乐利养恭敬称誉,亦不成就增益损减二种邪见」,这就叫作庄严。是「于非有法未尝增益,于实有法未尝损减」,这个「非有法」,原来是没有就不要增加上去。譬如说这个我见,在色受想行识上执着有我,本来没有我,你执着有一个我,那就叫做增益执,就是「增益」,「于非有法未尝增益」。「于实有法未尝损减」,这个因缘所生法是真实有,是有这回事,你不能否认,你否认,那就叫做「损减」,所以不要有这两种邪见。「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申二、第二颂(分二科)   酉一、举颂

不着顺世间,无义文咒术,亦不乐畜积,无义长衣钵者:

这是第二个颂,也表示「沙门庄严」,这个出家修行人以什么为庄严?这是第二个颂。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不执着诸恶见因外道邪论,以能障碍取蕴解脱,彼所制造,名顺世间。及远离耽着利养恭敬因,长衣钵等。因清净故,学得清净。

「此颂显示不执着诸恶见因外道邪论」,这「不着顺世间」,就是这一句话。「不执着诸恶见」,就是刚才所说的身见、边见、见取、戒禁取邪见,这些恶见因。恶见的因是什么?是「外道邪论」。不是佛教徒,其它的宗教,外道所作的邪论,它是恶见生起的因缘。我们佛教徒不去执着它的恶见,不执着外道的邪论。「以能障碍取蕴解脱」,为什么不要执着外道的邪论恶见?因为他们的邪知邪见,能障碍你得解脱。这个「取蕴」,就是我们的生命体,色受想行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个「蕴」是从烦恼生起的,这个「取」就是烦恼,从烦恼生起的;生起了以后,又能生起烦恼,所以叫做「取蕴」。这个「取蕴」,这上面有老病死苦,很多很多的问题,把一切众生困在里面,受了很多的苦而不得解脱。现在若是我们在佛法里面修学圣道,如果你若执着外道,欢喜读外道的经书,外道说的好,执着常见、执着断见,那你就障碍你「取蕴」的解脱。这个「取蕴」,就是生死的果报,你很难解脱生死果报的苦恼,你不容易解脱。

「彼所制造,名顺世间」,彼外道的信徒,外道的这些学者,所制造的这些书、邪论,是随顺世间的。随顺世间怎么讲呢?就是随顺你流转生死,对于生死流转这件事它能随顺,就是叫你迷惑颠倒,造了很多的罪过,在生死里面流转,这件事与它相顺,所以叫做「顺世间」。现在我们佛教徒「不着顺世间」,不要去执着。这个事情,我们佛教徒,我们如果对于佛法的学习不够,你对佛法学习的不够,你没有鉴别的能力,你不知道邪知邪见严重的破坏性,你不知道。因为学习佛法学习得不够,没有这种鉴别的能力,这就是佛法灭亡的开始。在家的佛教徒,不能够认真的学习佛法,还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有其它的事情要做;我们出家的佛教徒,出家人对于佛法不欢喜学,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你不欢喜学,你自己对于修行也很难上轨道,就是一般性的学学,一般性的修行或者还是可以,正式的修行办不来,你不懂得怎么修行,这是一件事。有的佛教徒邪知邪见,他说的不是正法你不认识,你只知道这个老法师说得很好,我就跟他学习,结果都变成非佛教徒了,自己还不知道。展转的传下来,误了很多佛教徒不能修学正法。这件事如果你若是深入的学习《瑜伽师地论》,深入的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深入的学习佛法以后,你才能知道这件事,不然你不知道,不知道这件事。所以这上面呵斥这件事,「彼所制造,名顺世间」,就是顺于你原来的旧家风,流转生死,是这样子地。

「及远离耽着利养恭敬因」,底下这个「无义文咒术」,就是「不着顺世间」。不着「无义文咒术」,这个「不着」贯下来,这句话就是「及远离耽着利养恭敬因」。前面外道的邪论是恶见因,这底下「无义文咒术」,是「利养恭敬因」。譬如说这个文,我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也会引起来名闻利养的这件事。「咒术」,我有一个什么什么咒,会令你怎么怎么好,它有这种作用,于是乎有很多人因此就有些事情,也会引起利养恭敬的事情,所以是「利养恭敬因」。现在说「不着无义文咒术」,你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对修学圣道没有用,对于圣道这件事来说,没有什么用。你诵一个咒,这个咒能令人发财、能令人长寿、能令人怎么怎么地,因此而得到名闻利养,对于你修学圣道有障碍,所以「无义」,都是无意义的。现在怎么辨呢?不着「无义文咒术」,就是「远离耽着利养恭敬因」。你不要去贪着,我要把文章写的好,我要把这个咒念好了,能得到富贵,是这样子。

「长衣钵等」,这个「长」,这个是ㄔㄤˊ念ㄓㄤˋ,就是多的衣服、钵,有多余的衣钵等,你不要去这样,要远离这件事。「远离耽着利养恭敬因」,远离「长衣钵等」这样子,所以「无义长衣钵者」。「因清净故,学得清净」,这两种因你都清净,你能不着,能够远离你就清净,这个是清净因,就变成清净了。「学得清净」,你若这样学习「不着」、学习「远离」,你的戒定慧圣道,就得清净了。

 

《披寻记》六一一页:

不着顺世间无义文咒术等者:〈声闻地〉说:于诸世间事文绮者,所造顺世种种字相,绮饰文句,相应诗论,能正了知无义无利,远避弃舍,不习不爱,亦不流传。不乐贮蓄余长衣钵。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不着顺世间无义文咒术等者:〈声闻地〉说:于诸世间事文绮者」,对于世间上,努力的学习文章,把文章写得好好的。「所造顺世种种字相」,它所造的顺世种种的字相,也就是文章。「绮饰文句」,这个文句非常的美。「相应诗论」,会作诗这些事情。「能正了知无义无利」,你能知道那件事是没有功德的,现在也没有真实的功德,来世也没有什么功德。是「远避弃舍,不习不爱」,你不要学习,也不要爱着。「亦不流传」那些文章,那些诗句。「不乐贮蓄余长衣钵」等,「余长衣钵」也不要贮蓄这么多,不要多多的积蓄。「今此颂义」,准彼声闻地去解释。

这是「沙门庄严」的第二颂。

 

申三、第三颂(分二科)   酉一、举颂

恐增诸烦恼,不染习居家,为净修智慧,当亲近贤圣者。

这是第三个颂,也是「沙门庄严」。先「举颂」,底下解「释」。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远离所治因,亲近能治因故,学得清净。

这个颂,第一段是「显示远离所治因」,「所治」就是烦恼,所对治的;所消除就是内心的烦恼。这个烦恼是怎么来的呢?有个因由,什么因由呢?就是居家,「不染习居家」,就是对于在家人,你不要常常和他来往。这个「习」,就是数数的同他来往,你不要执着,不能说完全没有来往,但是你不要太多,不要执着这个来往。这句话「恐增诸烦恼」,你和在家人来往的多了,密切了,就能令你增长烦恼。所以「远离所治因」,就是远离在家人,和在家人要有点距离。为「亲近能治因故」,能治因是什么呢?能对治烦恼的因,就是戒定慧。就是什么呢?「为净修智慧,当亲近贤圣」,你亲近贤圣人,令你增长戒定慧,戒定慧能令你对治烦恼,所以「亲近能治因故」。「为净修智慧,当亲近贤圣」,你这样做、这样学习,你的戒律就得清净,这样意思。

 

《披寻记》六一二页:

恐增诸烦恼不染习居家等者:〈声闻地〉说,远离在家共喧杂住,增烦恼故;乐与圣众和合居止,净修智故。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恐增诸烦恼不染习居家等者:〈声闻地〉说,远离在家共喧杂住」,和在家人,要远离和他在一起住。「增烦恼故」,你和他在一起住,令你增烦恼。「乐与圣众和合居止,净修智故」,这我们能增长道业。「今此颂义,准彼应释」,这样意思。

 

申四、第四颂(分二科)   酉一、举颂

不畜明友家,恐发忧悲乱,能生苦烦恼,纔起寻远离者。

这是第四个颂,也是「沙门庄严」。分两科,第一科是「举颂」,第二科是「释义」。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若亲近居家,生忧悲散乱,增长诸烦恼,能为众苦因。由亲近彼,能生众苦,烦恼纔生,寻即除遣,如是显示对治之因。

「此颂显示若亲近居家,生忧悲散乱」。「不畜朋友家」,这个不畜,这个解释「畜」就是「亲近」的意思,不亲近朋友家。若亲近居家的人,有什么不对呢?「生忧悲散乱」,令你生忧、生悲,令你心里面散乱,「增长诸烦恼,能为众苦因」缘。「由亲近彼,能生众苦,烦恼纔生,寻即除遣」,能引生很多的苦恼。所以你若愿意和在家人亲近,数数的来往,你若有这样的爱着心,有这样的贪着心,「烦恼纔生,寻即除遣」。这个「寻」就是立刻地,就把烦恼要除遣。「如是显示对治之因」,对治这个烦恼的因,除遣就是了。

 

《披寻记》六一二页:

不畜朋友家恐发忧悲乱等者:〈声闻地〉说:不乐摄受亲里朋友,勿我由此亲友因缘,当招无量扰乱事务;彼或变坏,当生种种愁戚伤叹悲苦忧恼。随所生起本随二惑,不坚执着,寻即弃舍除遣变吐,勿我由此二惑因缘,当生现法后法众苦。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不畜朋友家恐发忧悲乱等者:〈声闻地〉说:不乐摄受亲里朋友,勿我由此亲友因缘,当招无量扰乱事务」。「不乐摄受」,就是不欢喜来摄受亲里,就是你的老乡,你的亲里朋友,不要和他们摄受,不要和他们很密切。「勿我由此」,不要我因为这样亲友的因缘。「当招」,就会招感来很多的「扰乱事务」,妨碍你修学圣道。「彼或变坏,当生种种愁戚伤叹悲苦忧恼」,什么忧恼呢?「彼或变坏」,你这个亲里、这个好朋友,他若有什么变坏的事情,你因为和他有感情了,你就有种种的愁戚伤叹悲苦忧恼。

「随所生起本随二惑,不坚执着,寻即弃舍」,随你自己所生起的根本的烦恼,和这个随烦恼,就是由根本烦恼衍生出来的烦恼;根本的烦恼就是贪瞋痴,衍生出来的烦恼就是掉举、散乱、忧悲的这些事情,你若这样子有这个问题。「不坚执着」,你不要执着这件事,他是我的老乡,我要去照顾照顾他。「寻即弃舍」,你立刻地把这件事弃舍了。「除遣变吐」,「除遣」也是弃舍;「变吐」也是弃舍。「勿我由此二惑因缘,当生现法后法众苦」,一点也没有人情,也是不对;但是你若有人情,就妨碍你修学圣道,这件事很难两全。所以初开始修行的时候,你要重视圣道,等你得了无生法忍以后再说。以前所对不住的事情,可以圆满圆满。得了圣道以后不要紧,没得圣道的时候心随境转,这些事情就要注意了。

这是第四个颂的「沙门庄严」,底下是第五个颂的「沙门庄严」,先「举颂」。

 

申五、第五颂(分二科)   酉一、举颂

不受于信施,恐加害疮疱,于如来正法,尝无有弃舍者。

这是「举颂」,底下解「释」。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不贪着利养恭敬,不坚执诸恶邪见,不虚受用信施,不毁谤正法,亦能远离贪着后世诸欲,及能生起诸恶见因。如是所学,清净殊胜。

「此颂显示不贪着利养恭敬,不坚执诸恶邪见」。这个「不受于信施」,这个「不受」,是不贪着的意思;「信施」就是利养恭敬。你不要贪着利养恭敬,虽然有利养恭敬,你不要执着个事情,不要执着。「不坚执诸恶邪见」,这里面也包括这个意思。这个「诸恶邪见」,这些不合乎正法的这些思想,这都是恶邪见,你不要执着。我们用功修行,初开始的时候还没相应,你还没相应的时候,心里面对于恶邪见还没出现,所以也不至于执着;就是你修行有一点相应了的时候,你就容易有执着恶邪见的问题,就有执着。你没有得到圣道的智慧的时候,你对于很多的事情,究竟是好、是坏,没有鉴别的能力;所以若是修行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特别的事情就执着,就容易执着。所以这里面对于学习圣教是非常重要,它预先告诉你了,这是生死境界不是圣道,它告诉你了。你如果相信圣教,这个境界不是好境界,但是你若不修行,还没有。就是修行相应了的时候,才出现这些事情。这里面先告诉你,「不坚执诸恶邪见」,这样意思。

「不虚受用信施」,这个信徒供养我们出家人的这些财物,当然我们为了生命的延续下去的生存,你不能没有衣食住的事情。但是你若接受了的时候,不能虚受,你不能白白地来接受这个信施的。这是什么呢?你就要用功修行,才能为信施得到福;如果你不去用功修行,散散乱乱的,散心杂话,你受的信施就是白受了。「不虚受用信施」,就是「不受于信施」,这句话里面有这么多意思。「不毁谤正法」:「于如来正法,尝无有弃舍者」。这里面都是要深入地学习佛法以后,才能免离这些过失的。

「亦能远离贪着后世诸欲」,你若能好好的学习正法,你也能远离贪着后世的诸欲。我们昨天上课讲到出家人,一方面用功修行,受持如来的戒法希望升天。那什么意思呢?就是愿意享天福,那就是后世的诸欲。有的出家人嘴可能没说,有的人也是说出来,我将来要做国王,在世间上要做国王,这就是贪着后世诸欲。「亦能远离贪着后世诸欲」。「及能生起诸恶见因」,诸恶见的因,就像前面不是佛法的书,你也可以读,但是你是不是有这个程度,也很难说的。现在这里就是顾虑这件事,你读非佛法的书,能令你生起恶见,这件事也是有问题。「如是所学,清净殊胜」,你能够「不受于信施,恐加害疮疱, 于如来正法,尝无有弃舍」,你若能这样子学习,你的圣道就清净、就能殊胜。这个「恐加害疮疱」,这句话还没解释。

 

《披寻记》六一二页:

不受于信施恐加害疮疱等者:〈声闻地〉说:终不虚损所有信施,终不毁犯清净禁戒受用信施,终不毁呰他人信施,终不弃舍所受学处。今此颂义,准彼应释。言疮疱者:喻诸行苦,如言热痈,其义正同。言正法者,谓即学处,释文更显。说此意趣,谓由不着利养恭敬,不执诸恶邪见为因缘故,于现在世不虚受信施,不毁谤正法。此为因缘,复能于当来世远离贪着诸欲及生恶见。

「不受于信施恐加害疮疱等者:〈声闻地〉说:终不虚损所有信施」,你散心杂话,你就是虚受信施了,就是人家供养你的财物,都糟蹋了,「虚损」就是糟蹋了。「终不毁犯清净禁戒受用信施」,自己不愿意学习戒法,你就不知道开遮持犯,容易犯戒。用犯戒的身份,去受用信徒的布施,这是有罪过的,所以「终不毁犯清净禁戒受用信施」。「终不毁呰他人信施」,「终不毁呰」就是毁谤。别人得到信施,就自己生嫉妒,说人家的坏话,不可以这样子。「终不弃舍所受学处」,对于所受的戒律,你不可以弃舍;你要受持,你一条戒一条戒都要受持。「今此颂义,准彼应释」,这是〈声闻地〉上这怎么解释,现在这个颂,准〈声闻地〉的意思来解释。

「言疮疱者」,「疮疱」怎么讲呢?「喻诸行苦」。就是譬喻、开示我们色受想行识的苦。我们这个身体,这个色受想行识,像什么似的呢?就像人的身体生个疮,生出一个疱,有毒的这些事情,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个毒器,要这样认识,不是个好的东西,这是疮疱。「喻诸行苦,如言热痈」,就是我们前面讲过,这个「热痈」,就是身体生了痈疮就发烧,我们这个生命体,就是热痈,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其义正同」,这个意思呢,「恐加害疮疱」,我们贪著名闻利养,那就是增长了我们这个疮疱,就使令你这个毒器的色受想行识更严重了,更严重的苦恼了,这样意思。

「言正法者」,这上面说「于如来正法,尝无有弃舍者」。「言正法者,谓即学处」,也就是所学的戒律。「释文更显」,那解释的文是很明显的,就是《瑜伽师地论》解释的文:「此颂显示不贪着利养恭敬」,这里解释得很明显。「说此意趣」,这个偈颂的意义是什么呢?「谓由不着利养恭敬,不执诸恶邪见为因缘故,于现在世不虚受信施,不毁谤正法。此为因缘,复能于当来世远离贪着诸欲及生恶见」,现在世要远离贪著名闻利养,远离贪着恶邪见,将来世也是这样子。

 

申六、第六颂(分二科)   酉一、举颂

于他愆犯中,无功用安乐,常省自过失,知已速发露者。

这是第六颂,也是「沙门庄严」,出家人也应该有这样的庄严。先「举颂」,底下解「释」。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远离作意求觅他人所有过失,于自善品无有散乱,常生欢喜;于自过失如实了知,发露悔除,离增上慢。由此因缘,学得清净。

「此颂显示远离作意求觅他人所有过失」,是「于他愆犯中」,别人有了过失,他犯了什么什么戒了。「无功用」,这个「无功用」是什么呢?就是「离作意」,就是你特别注意地用心机去求觅他人所有过失,看看他有什么不对,你不要,你要远离这件事。他人是犯戒了,犯了什么,你不要管这件事。「远离作意求觅他人所有过失」,这叫作「无功用」,「无功用」这句话是这个意思。

我感觉我们出家人也有这个问题,就是看见别人。当然自己可能有多少道心,睁开眼睛看别人都不对,心里就烦了,心里烦了以后就要走了,或是怎么怎么地。这地方告诉我们,「远离作意求觅他人所有过失」,你不要这样做,说是这些我看不惯,我远离的走了。但是你初出家,你能自己独立吗?你的道力不够,道力不够,你自己独立,结果你还不如你所嫌恶的那些人,你还不如他,你反倒是退堕了。所以「远离作意求觅他人所有过失」,你就是反观自己,注意自己好了。

「于自善品无有散乱,常生欢喜」,「无功用」这三个字,这句话解释完了。解释这「安乐」是什么?「于自善品」,对于自己的善品,我欢喜拜佛,我欢喜读经,我欢喜修行四念处,这些善品。「无有散乱」,心里面不胡思乱想。「常生欢喜」,我有这样的善品,生欢喜心,这叫做「安乐」。「于自过失如实了知」,对于自己的过失,要如实地了知。「发露悔除」,我有什么过失,对自己的过失要特别注意,我有什么过失,我赶快的发露忏悔出去。「离增上慢」,自己有过失而不知道,认为自己有很大的修行,那叫做「增上慢」了,要远离这件事。「由此因缘,学得清净」,由这样的因缘,你能这样子「于他衍犯中,无功用安乐,常省自过失,知已速发露者」,你能这样学习,你的戒律就清净了。

我们若是学习了佛法,学习了戒律了的时候,一睁开眼睛看,他传戒做什么都不如法,很多很多的问题,你就会生轻视心。我想起来一件事,我讲一下。年记稍大一点,知道有个满州国。这个九一八事变,日本人侵略中国,把东北占领下去了,他成立一个满州国。在满州国,现在黑龙江省的省会,哈尔滨那个地方,有个庙叫极乐寺,是倓虚老法师的因缘创办的。在满州国的时候,这个庙里面有一个出家人,这个出家人就和别的这些同住的法师说:「我要到五台山去拜文殊菩萨」,他这么说,说了又说,说了又说,真实地,他是真实有这个意思。

他就从哈尔滨离开了满州国,又要经过新的中华民国,那时候的交通不是容易走的,费了多少辛苦到了五台山了。到了五台山的时候,就要拜文殊菩萨,就和五台山的这些寺庙的出家人说:「我要拜文殊菩萨。」那寺庙里面就有个出家人说:「文殊菩萨不在这里」,「到那儿去呢?」说:「现在在宝华山传戒,他在那里厨房里烧饭、烧火。在那里为大众僧,在传戒的时候在那里烧饭,文殊菩萨在那里烧饭,你要拜文殊菩萨到那里去拜。」他也就相信了。又从五台山跑下来,不知到受了多少辛苦,到了宝华山去了,果然那里是传戒,很多的出家人在那里受戒。他就打听厨房在那里,他就到大寮去了。到了厨房一看!是有一个出家人在那里烧火,他到那里就给他磕头说:「你是文殊菩萨,我到五台山的时候,五台山有个出家法师告诉我,你在这里烧饭。」就给他磕头,这个出家人说:「我那是文殊菩萨呢?我是个苦恼人,在这里烧饭、烧火,怎么能是文殊菩萨呢?不是,我不是,我不是。」那么这个出家人说:「你是,你是。」就是磕头,一直地这样子说。那位出家人说:「你若一定执着我是文殊菩萨,好,我就是文殊菩萨,你就在这里和我一同烧饭、烧火好了。」今天也烧,明天也烧,等到戒期圆满了,等受完戒的人都走了。那么这文殊菩萨就对这个出家人说:「现在这个传戒的法会结束了,我要走了,你能不能跟我去呢?你说我是文殊菩萨,我现在要走了,你能跟我去?」说:「我能跟你去。」说:「好。」他正在烧火,当然那个锅很大,那个灶坑。

你们都是城市里的人,可能还不知道;我是乡村人,我知道这个事。那个灶坑也是很大,那火是很猛烈的。这个出家人,一下子就钻到火里边面去了,只有说是文殊菩萨这个。他在火里面说:「你来、你来。」他就害怕不敢进去,招呼他三次,他不进去,这个出家人就不见了。然后这个出家人就从南京附近的宝华山,就回到哈尔滨的极乐寺去了,回去了就对人说这件事。说的时候心里也很伤心,结果也无可奈何了。我刚才说,我们若学习了佛法以后,学习了经律论,我什么都懂知识多的很。一看你这个都不如法,一看那个也不如法,就生轻视心。但是文殊菩萨他不是,文殊菩萨他看这大庙里面传戒的法会,他来护持这个法会,来烧饭,到厨房来烧饭、烧菜,成就这个功德,他成就你这个法会,他不轻视这件事。

我认为这个地方,这上面说「于他愆犯中,无功用安乐」,不要轻视别人,你学习了佛法以后,你不要轻视别人,不要轻视人家,不要老讥嫌人家,你这个人持戒不清净,你这个人怎么怎么地,你不要讥嫌。这个道理在那里?凡夫的众生,初开始发心在佛法里栽培,就是这样子,你不能求圆满。他的善根,譬如说这个香火庙,香火庙我认为也很重要,很多人在香火庙里开始栽培善根,今生栽培一点善根,当然没成功,他就流转生死了。但是这个流转生死的众生,有一点善根,又来到人间做人了,又栽培善根,一点一点渐渐进步了,那就得无生法忍了,就得圣道了。所有的凡夫都是这样子,你一定怎么样高尚,怎么样清净庄严,那是有善根成就的人的境界。初开栽培善根,就是那样子的,你不要讥嫌,不要讥嫌这件事。所以现在这里,弥勒菩萨也告诉我们,「于他愆犯中」,你不要「作意求觅他人所有过失」,你就管你自己好了。

「于自善品无有散乱,常生欢喜;于自过失如实了知,发露悔除,离增上慢。由此因缘,学得清净」,你要做这个事,注意自己好了。过去世栽培善根,小小有点善根,今生遇见的因缘都不殊胜,很多的地方不理想,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就是只有善根渐渐地栽培,慢慢、慢慢才能合格的,就是这样子。

 

申七、第七颂(分二科)  酉一、举颂

若犯于所犯,当如法出离,所应营事中,能勇励自作者。

这是第七个颂,还是「沙门庄严」。先「举颂」,这里第二科「释义」。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出离所犯,及能远离贪受他人恭奉侍卫。由此因缘,学得清净。

「若犯于所犯」,你要违犯了「所犯」:所持的戒体、所受的戒,你犯了戒。「当如法出离」,当如法的忏悔,从这个罪过里面解脱出来。「显示出离所犯,及能远离贪受他人恭敬侍卫」。底下「所应营事中」,所应该做的事情,你能勇励地,勇猛地勉励自己去做,这就是「远离贪受他人恭奉侍卫」。你要远离贪受,贪着享受别人的恭敬奉侍,侍奉你。你自己坐那里,这个菜饭都装好,自己去享受。等到自己为别人服务,不高兴;自己为别人服务,我要告假,我要走了,实在是不对的。你若能这样,「由此因缘,学得清净」,就清净了。

 

《披寻记》六一三页:

若犯于所犯当如法出离等者:〈声闻地〉说:命难因缘,亦不故思毁犯众罪。设由忘念少有所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于应作事,翘勤无堕,凡百所为,自能成办,终不求他,为己给使。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若犯于所犯当如法出离等者:〈声闻地〉说:命难因缘,亦不故思毁犯众罪」,就是这件事要死掉了,命都没有了,也不要「故思」,故意的去毁犯众罪,犯戒。「设由忘念少有所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于应作事情,「翘勤无堕」,你不要懒惰、懈怠,自己努力。「凡百所为,自能成辨,终不求他,为己给使。今此颂义,准彼应释」,是这个意思。

 

申八、第八颂(分二科)  酉一、举颂

于佛及弟子,威德与言教,一切皆信受,观大罪不谤者。

这是第八个颂的「沙门庄严」。这「举颂」,底下「释义」。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信圆满故,于能诽谤见大罪故,学得清净。

「此颂显示信圆满故」,这个颂「显示信圆满故」,就是我们对于佛法僧三实的信心圆满了。「于能诽谤见大罪故」,这个佛三宝里面有不可思议的事情,你要相信,你不要诽谤;你若诽谤有大罪过。这样「学得清净」。

 

《披寻记》六一三页:

于佛及弟子威德与言教等者:〈声闻地〉说:于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议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终不毁谤;能正了知,唯是如来所知所见,非我境界。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于佛及弟子威德与言教等者:〈声闻地〉说:于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议威德神力」,佛、佛弟子,这些菩萨、阿罗汉,有不可思议的威德,有不思议的神通道力。「甚深法教」,他们为我们开示的佛法,甚深的第一义谛。「深生信解」,你要深深地生起信解心。「终不毁谤」,你不要毁谤,不要毁谤这件事。对于佛及弟子的不可思议威德神力,你不要毁谤;对于佛菩萨所开示的甚深法教,你不要毁谤,「终不毁谤」。「能正了知,唯是如来所知所见」,你能够郑重的知道,这是佛所知所见的境界,「非我境界」,不是我能觉悟的境界。「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申九、第九颂(分二科)  酉一、举颂

于极甚深法,不可思度处,能舍旧师宗,不坚持自见者。

这是第九个颂的「沙门庄严」。先「举颂」,底下「释义」。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远离安住自见取故,清净殊胜。

这个颂的大义是「远离安住自见取」,就是这个「自见取」,自己的见解,自己对于这件事有一个见解,有个见地。你取着这件事,安住在自己的思想里面,认为自己这个思想,是最高明的。现在说「显示远离安住自见取故」这个颂,你要远离你原来的见解,你要放下要放弃它,这样子才合道理。

 

《披寻记》六一四页:

于极甚深法不可思度处等者:此中极甚深法,不可思度,即前所说佛及弟子不可思议甚深言教。〈声闻地〉说:终不乐住自妄见取非理僻执,恶见所生言论咒术。今此颂中后二句义,逆次应释。不住恶见所生言论咒术,即颂所言舍旧师宗。不住自妄见取非理僻执,即颂所言不执自见。

「于极甚深法不可思度处等者」,像这个大乘经典,《阿含经》里面也有提到,这有甚深法,不可思议的地方。「此中极甚深法不可思度,即前所说佛及弟子不可思议甚深言教。〈声闻地〉说:终不乐住自妄见取非理僻执,恶见所生言论咒术」,「终不乐住」,就是从此至终,你不要欢喜安住在自己那个虚妄的见解里面,不要这样子。那个是「非理僻执」,不合道理的,邪妄的执着,是「恶见所生言论」,邪知邪见所生的言论,所说的咒术,你不要去欢喜这件事。

这底下「今此颂中后二句义」,「于极甚深法,不可思度处」,这是佛菩萨境界,你要生信解。「能舍旧师宗,不坚执自见者」,这后二句「逆次应释」,就是这个「不坚执自见」,你自己有一个见解,这个见解从那来的?从这个旧师宗来的。你以前的那个大老师的见解,你跟他学习得到了一些邪知邪见;现在你要弃舍,弃舍这种知见,这个意思。「不住恶见所生言论咒术,即颂所言舍旧师宗。不住自妄见取非理僻执,即颂所言不执自见」,是这样意思。这个意思呢,就是没有学习佛法之前,你亲近过那些外道的老师,你得到了一些思想。你初来到佛法以后,要把原来的那些思想都要放弃,要放弃它。

这个出家这件事,年轻的时候出家和年纪大出家不同。年轻的时候初出家,他在家的时候,没有这些事情的熏习,他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来到佛法里面,他就完全是学习佛法;若是年纪大了出家,年纪大了有可能在社会上学习过什么,他心里面也欢喜接受了,但是现在来到佛法里面来,以前的不完全放弃,他不完全放弃,还是有以前的思想。那么这个颂,就表示这个意思,是「能舍旧师宗,不坚执自见者」。你要完全转变过来,就是所谓改造思想了,思想要改变过来。其实这个地方,这当然是这个思想还是很重要的,其他的事情自己也要反省,就是你年纪大了出家,你在社会上熏习的一些习气你都要反省,来到佛法里来,你要重新反省要改变,完全学习佛法里面的知识、习惯,应该这样子。将来你若收徒弟的时候,如果你不注意这一件事的话,将来你收徒的时候,你对你徒弟的教授,就容易有你原来的那种习气,原来的习气。那究竟是,你是教授佛法,是教授外道的邪知邪见呢?就是有这个问题。

我以前听见一个老法师说一句话,就是你是个学者,有学者的样子;说是你是一个医生;你或者是一个会计师;你或者是个律师,他各有各的样子。说现在要出了家,你要应该有出家人的样子。说出了家,原来的习气不改,你就没有出家人的样子。这件事,就前面也说过,也是有问题,也是有问题的。所以照理说,应该把它完全的,重新的反省,要改造自己。

我一九七三年,我来在三藩市,一个禅中心里面,那里有一个机会,我和度轮法师去,度轮法师还有其他的徒弟,到那个禅中心去。那个禅中心里面的主持人讲开示。我看那个人,他是一个白人,不是日本人,但是看他的那个威仪,完全是个日本人。就是他到了日本去,受到日本的出家人,日本佛教徒的训练,把他训练的完全像一个日本人。他走路,坐下来,完全像个日本人,日本人就把他训练成那样子。这个表示什么?表示日本人的成功,表示日本佛教徒在美国传扬佛教的成功。但是我想,这个不管是什么人,来到佛教里面来,用佛法的栽培训练,有佛法的气氛。你的行住坐卧,不但是你内心里面的思想,你的行住坐卧,都有佛法的气氛,也就是有一个佛法的样子,我感觉这件事,还是不容易。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 (1)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九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六十七世 如满月轮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五百罗汉 234、利婆弥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栏目:观辉居士]
 清贫思想[栏目:佛网文摘]
 灵魂、神识是否第六意识?人临终时已昏迷,念佛助念管用吗?[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因人而异[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谈鸯掘摩与诸尊者论修法[栏目:许智铭居士]
 如何修行才能增加学佛的信心?[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高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一课 读经录要 (二)[栏目:高级佛学教本]
 莫待明天[栏目:衍慈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