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2)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29

子三、第三颂摄(分二科)  丑一、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思择与现行,睡眠及相属,诸相摄、相应,说、任持、次第。

第二大科想施设建立相。这一大科里面分四个颂,前两个颂都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三个颂,由这个颂里边,就把所要说的这些事情都包括在里边了,所以叫做摄。这一科里边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就是刚才念的这个颂,这一共是分九个意思。这以下第二科解释。

 

丑二、随释(分九科)  寅一、思择(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思择?

这个颂里面第一句,一开始是思择。「思择」就是思惟、观察的意思。佛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有名,有义的。根据那个名来思惟它的义叫做「思择」。但是这里边究竟是说什么呢?

 

卯二、列(分二科)  辰一、句差别思择

谓一行、顺前句、顺后句、四句、无事句。

那么思择就是这个意思。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征。「云何思择」是征。第二科是列,分两科。第一科是句差别思择,就是根据不同的法句来观察。看这《披寻记》。

 

《披寻记》四七二页:

谓一行至无事句者:此中一行,即问论法。谓以一法与余法一一互相问,已除此法,更以第二法与余法互问,如是一一问一切法。顺前句者:谓于诸法中随取二法更互相问,依止前法以答所问。顺后句者:谓即二法展转相问,依止后法以答所问。四句者:谓于所问,作四句答。无事句者:谓如计命即是身者,彼计我是色;若计命异于身者,彼计我非色;若计我俱遍无二无缺者,彼计我亦是色,亦非色; 若为对治此故,即于此义中由异句异文而起执者,彼计我非色,非非色。此第四句,即无事句,唯由异句异文而起执故。如是等类,皆应例知。

「谓一行至无事句者:此中一行,即问论法」。这个一行就是问论法。这个问论法怎么讲呢?就是假借问答的方式来论议佛法的道理。这个问论法究竟是什么呢?「谓以一法与余法一一互相问,已除此法,更以第二法与余法互问,如是一一问一切法」。这就叫做一行。「一行」就是一法,用这一法同别的法来相问答,就是这个意思。「谓于一法」,就是说用一个法,譬如说是无常,用无常这个法,「与余法一一互相问已」,其余的法,就是苦、空、无我。就是用这无常来问这个苦。说无常法是苦耶?苦是无常耶?就是这样问。依这个无常问这个空,无常法是空?空是无常吗?就是每一法就是这样来问,这叫「谓以一法与余法一一互相问已」。「除此法,更以第二法」,无常与苦问完了,再以空法,再以无我法这么问,也还是用无常来问。「与余法互问,如是一一法」,就是每一法,「一一」就是一一问一切法,一切法都这么问,这就叫做一行。一行是这样的意思。

「顺前句者」,这个顺前句怎么讲呢?「谓于诸法中随取二法更互相问」,这样子有前就有后,所以就不是一法了,就是多法,这是说两法了。「谓于诸法中随取两法」随你的意,取出来两法,更互相问。「依止前法以答所问」。这就叫做顺前句。譬如说是无常者是苦耶?因缘所生法是无常的,无常法是不是就是苦法呢?这是一个问。苦法就是无常法吗?这二法互相的问。那么底下就回答。回答无常法是苦,但是有的无常法还不是苦。佛说的戒定慧,这样的法。这样的法也是无常,但是可不苦。因为这个是圣道,它能灭苦,所以得圣道的人不苦。所以圣道也是无常,但是它不苦;可是苦法一定是无常的,是这样回答。底下还说:无常和苦互相问。下边就又问:空、无我。是无常苦法,是不是空是无我呢?这样问。是空、无我法是不是无常、苦呢?互相这么问。互相问,底下就回答了。这无常、苦法一定是空、无我的,但是空、无我可不是无常、苦。而在这四谛里面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个苦谛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是四法都具足,就是无常、苦、空、无我是都有的。但是集谛也是,我们这个集谛这个业力,或者这些烦恼法也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也具足这四法。但是灭谛不是,灭谛只是空、无我,不能说无常,也不能说苦。这个道谛,不是苦,其他的无常、空、无我;这个道谛是不苦,它只是具足三法。这样子互相问。这样说这是四法,四法取两法,问另两个法,就是两个法、两个法互相问,这样意思。「谓即二法展转相问。」

「顺后句者」,前面这是顺前句。这就是排列的次第随你,你愿意那个法排在前边,就是依那个法为准。来问答。这底下顺后句,「谓即二法展转相问,依止后法以答所问」。譬如说依无我,这四法依无我排最后,根据无我来答这无常、苦、空来回答。那就叫做顺后法了。

「四句者」,这个顺前句、顺后句,这两句解释完了。这个「一行」实在是总说的,一行这一句话是总说的。顺前句、顺后句、四句、无四句是别说的,应该是这样的意思。

这底下解释这个四句。四句是什么意思呢?「谓于所问,作四句答」,回答。就是你提出这个问题,他回答的时候用四句来回答。情形是怎么样呢?这底下随答。

「无事句者:谓如计命即是身者」,这底下先解释这个四句的回答。「谓如计命即是身者」,就譬如外道他的思想:命就是身。这个命,是我的意思。命者,生命的主体者就是我。他执着有一个我,这个我是生命的主体,就是生命的实体。这个生命是有增减,有时候有健康,有时候不健康;有的时候有快乐,有的时候有苦恼;但是其中在变化中有一个不变化的主体,这个我;就叫做命者,所以命就是我的意思。这个我即是身,即是色受想行识的身,这样子。我即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得识就是我;这样计着,这样执着的话。「彼计我是色」,这样说呢,他就是把色受想行识分开来说,把这个身分开来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个。我们现在先说一个,那么我就是色。彼那个人的执着,谁是我呢?这个有形相的地水火风,这个生理组织的这个体相就是我,就是这样意思了。我即是受,我即是想,我即是行,我即是识。当然这是各式各样的执着,有的人即执着识是我,有的人计着想是我,计着受是我,计着色是我,就是各别的这么执着。也有的人总起来都是我,那也可能有这种执着。

「如计命即是身者,彼计我是色;若计命异于身者」另外又有不同的思想家,这个外道,他执着这个我是不同于色受想行识的身体的,色受想行识不是我。我是不同于色受想行识,是另外有个体性的。这样说呢,是「命异于身者是彼计我非色」,那个人的思想,他就是认为我不是色了,不是色法,色法不是我。色有的时候老了,有的时候年轻了,有的时候有病了,有的时候健康,但是我没有这些事情。「彼计我非色」。「若计我俱遍无二无缺者,彼计我亦是色亦非色」;若是另外又有不同思想的人,他们执着这个我是俱遍俱无。这个「俱」就是色受想行识都是我,都不是我。「俱遍」,色受想行识普遍的都是我,这就是俱遍。俱无呢,色受想行识都不是我。他这样执着,又是我,又不是我。这样二无缺者,遍和无都有,这样子,「彼计我亦是色,亦非色」,就是这样执着。这是第三句。

「若为对治此故,即于此义中,由异句异文而起执着」,这是第三句亦是色、亦非色。假设又有不同思想的人,他反对那个亦是色亦非色。他不同意我又是色,又不是色,不同意这个说法,他对治它。那么即于此义中由异句异文,就是不同的文句而起执着,他的思想是不同的。那他怎么执着呢?

「彼计我非色、非非色」,他就执着我又不是色,也不是非色。这就成了第四句了。

「此第四句,即无事句」,非色、非非色都没有了,这是叫无事句。「唯由异句异文而起执故,如是等类,皆应例知」。这样思惟这个道理,思惟这件事,这叫思择。这一段是句差别思择,在句、不同的文句上作这样的思惟。

 

辰二、义差别思择(分四科)  巳一、有色无色等

复有有色法、无色法,有见法、无见法,有对法、无对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有诤法、无诤法,有味着法、无味着法,依耽嗜法、依出离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系属法、无系属法,内法、外法,粗法、细法,劣法、胜法,远法、近法,有所缘法、无所缘法,相应法、不相应法,有行法、无行法,有依法、无依法,因法、非因法,果法、非果法,异熟法、非异熟法,有执受法、无执受法,大种造法、非大种造法,同分法、彼同分法,有上法、无上法,又有过去法、未来法、现在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欲系法、色系法、无色系法,学法、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见所断法、修所断法、无断法。

「复有有色法、无色法,有见法、无见法,有对法、无对法」。这第二科义差别思择。前面是句差别,这个句的差别是能表达的,这底下所表达的义也是有差别的,在这个差别的义上面作思择、作观察。分四科,第一科有色、无色等。

「复有有色法、无色法」。这个色法是什么呢?色法就是地水火风组成的。组织成的,怎么叫做有色法呢?这个色法的定义就是变碍为义,以变碍为义,变化的变,障碍的碍;有变碍性的就叫做有色法,没有那就不是色法了。无色法就是没有变碍性,那没有色法。这个变是无常的意思,但是它有碍有质碍,它有的时候逢的质碍能占据一个空间,在时间上说是有变化无常的;在空间上说,它占有一个位置;有变碍性的东西叫有色法。无色法就是没有变碍性,那就不是色法了。

「有见法、无见法」。前面说色法,这底下说这是心法。有见法,眼是所行境,我们这眼根和眼识所活动的地方,那叫做有见法。这前面我们也解释过。无见法,不是眼根所活动的地方,不是眼识和眼根所活动的地方,那不能说是见。这见要在眼根、眼识才能说是见,其他的不能这么说。

「有对法、无对法」。这个色、声、香、味、触,这个色是眼根、眼识所活动的境界,那就可以说是有见法。但是声、香、味、触,眼睛不能见的,它是无见,但是是有对。有对,就是它有障碍,两种障碍:一个是容受的障碍,一个是往来的障碍。这里有个墙,那个地方不可以同时同处再有一个墙,这是不可以。说这里放一个桌子,同时同处再有一个桌子,这是不可以,它不能容受的。所以这是容受的障碍。往来的障碍:你从这里往来不可以。这一道墙你从这里往来不可以。它是有障碍的,所以叫做有对法。我头几天也讲过,这个眼,眼根、眼识与色境,耳根、耳识与声境也叫做有对,也叫做有障碍,这是所缘有对,有对法。无对法,就是没有障碍的,没有障碍那就不是了,不能算是有对法。在经上说,定自在所生色是无障碍的。定自在所生色,譬如说有色界定,有无色界定,有这种大威德定的人,他所变现出来的色法是无障碍的。当然我们一般人也看不见,我们的眼根不行,看不见它。所以我们好像在我们的境界上没有这回事,所以我们可以往来都无障碍。这是有见法、无见法,有对法、无对法。

「有漏法、无漏法」。这是出世间。就是有烦恼,有烦恼种子的法叫做有漏法。没有烦恼,没有烦恼种子就是没有漏法,没有漏了,漏就是烦恼的意思。

「有为法、无为法」,这又是不同了。这个有为法怎么讲呢?就是有时间性。有过去、有未来、有现在;有因缘、有果报;有因、有果,这就是有为法。没有现在、未来,因果也不可得了,叫做无为法。无为当然也可以说就是涅槃,灭除一切有为,就是变成寂灭相,那就是涅槃了,也就是无为法了。

「有诤法、无诤法」,有诤法是什么呢?诤就是烦恼,就指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说。这色受想行识是由烦恼得来的;得来之后,从里边又发出来烦恼。那么有很多的诤,彼此冲突各式各样的烦恼。无诤法,就是没有烦恼了,不会引出来种种的烦恼,那就是圣人,那就是无漏法了。

「有味着法、无味着法」。这个也是指色、受、想、行、识说,就是令你满意的色、受、想、行、识,你就是特别地去爱着这个五蕴,当然这其中有喜乐。有喜乐,你就特别地爱着,特别地染着于它,叫做有味着法。无味着法,就是他对这个五蕴没有味着了,当然那就是圣人了。

「依耽嗜法、依出离法」。这个耽嗜就是我们欲界里边的五欲,也就是欲界的色、受、想、行、识,这一切法。在这上面特别的染着,那么就叫做耽嗜法。依出离法,那就是得了禅定了,从欲界的烦恼里面解脱出去了,那么就叫做出离。

「世间法、出世间法」,这又是不同了。这个世间法呢,有有情的世间、有器世间,还有欲界的世间、色界的世间、无色界的世间,那么这叫做世间法。你超越了这世间呢,就是出世间法了。那就是圣人的世界了。

「有系属法、无系属法」。有系属法,譬如这个欲界,你有欲界的烦恼,这个欲界的烦恼把你绑在这里,你不可以到色界天去了。你到了色界天呢,有色界天的烦恼就把你绑在这里,你到无色天就不可以;你到了无色界的时候,无色界的烦恼又把你绑在那里,你不可以超越这无色界的,这叫做系。这是大概这么说,其实每一个众生本身都有系、都有着,你不可以解脱,那个果报就把你困住了,你想解脱不可以。我们用这样的道理去思惟这件事,譬如说这个人瞋心特别大,常常发脾气,若是临命终的时候没得到好因缘,而又有些不如意,引起愤怒,那么就会变成一个毒蛇。变成毒蛇……我们这么看呢,它也是有心识的,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是有心,但是被那个果报困住了,你没有办法。只要那个果报存在的时候,你不可以解脱。譬如说这个人变成个老鼠了,变成个地鼠,或者是松鼠,就是在那个世界,你解脱不来,不能解脱,就是那个境界把你困住了,你不能解脱的。在人的世界也是一样,反正只要众生都是有这种问题,就是系缚。但是佛菩萨可不是了,佛菩萨解脱了,无系,他来到人间,人不能系缚他。他也可以示现……他也可以化现一条毒蛇也可能,化现一条龙,化现各式各样的,但是都是假,它不能系缚他;随时可以千变万化的,就是不变化的时候,那个境界,「若见诸相非相」,诸相,我们是执着相,但是佛菩萨就一切都是无相的,在那里面都是解脱的。不同。所以大体上说,有欲界的系缚,色界的系缚,无色界的系缚,这是有系法。无系法,那么就是圣人的境界了。我们若不学习佛法,只是一般社会上这样的生活,到学校去读书,然后读完书到社会上做事,就是这么一个境界。也是困在那里。不知道大自在的境界,完全都不知道,不知道这回事。唯有佛法,佛菩萨告诉我们,有系法,还有个无系法,这是个大自在的境界。

「内法,外法」。内法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内法。外法,色、声、香、味、触、法是外法。

「粗法、细法,劣法、胜法」,这个粗法是什么呢?这个粗法是不光洁的,没有光明,也不清洁,那么一大块,那就叫做粗法。细法就是有光明,很清净的。这样说我们欲界的人,尤其是我们地面上的人都是有这个问题,都是不光洁,那就是粗法。色界天上的人,那就是光洁;欲界天也比我们地面上人好一点,也是好一点。所以有粗法、有细法。劣法和胜法。什么叫做劣法呢?无常、苦、不净,这是劣法。又感觉很苦恼,很不清净,当然也不是永久的,这就是劣法。那么与劣法相反的就是胜法。胜法就是妙法,就是不是无常、苦、不净,那就是微妙的境界了。

「远法、近法」。这个远法、近法怎么讲呢?在时间上说,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是远的,现在的,是近的,这可以这么讲。在空间上说,有距离的就是远,没有距离就是近了。这是有远法、有近法,若是另外做其他的解释也可以,不过那个不是这个意思。譬如我们凡夫境界,我们这些粗显的,表面上这些境界这是近法。这第一义谛,我们只是听过名字,叫「第一义谛」,究竟怎么事情都还是不知道,这是远法。这样讲也是可以,但是这文上不是这个意思。

「有所缘法、无所缘法」。有所缘法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色识、身识、意识是有所缘。这个眼识能缘色,耳识能缘声音,乃至意识能缘一切法。那个地水火风,那个桌子,它们是没有心识的东西,它是无所缘法,它不能去观察什么的,没有这种观察法。

「相应法、不相应法」。这个相应法就是心王与心所是相应的。我们的心王,这个了别性的心王,或者和贪心,或者和瞋心,或者和高慢心在一起活动,或者有信心、精进心,或者是念,或者是定,或者是慧,还有善心所,或者染污心所,和心在一起是相应的。相应是同一所依。大家都是……譬如说这个眼识的心王、心所都依眼根为依止处,同一所依,同一所缘,同在一识,同是了别性,同办一件事,一共有五种相应,有五个条件就名之为相应法。没有,不具足这个条件,那么就是不相应了。

「有行法、无行法」,这个有行法是什么呢?是我们这个心在所缘境上能作很多种很多种的分别,有很多种的分别叫有行,行就是活动。我的心在所缘境上有种种的活动,有种种的分别,叫有行法。无行法,其他的一切就不行。其他的一切法没有这种能力。

「有依法、无依法」,有依法是什么?也还是指心说。譬如说我们这个识的活动,它一定要有种子,因缘依——种子依,还有要增上缘的依。增上缘依,譬如眼识一定依止眼根,眼根是它的增上缘,还有作意心所也是它的缘,这是增上缘。有种子依,有增上缘依,还有个等无间依。就是前一念心灭了,前一剎那心灭了,为后一剎那心作生起的因缘,那叫做等无间依。这是三个依。前面那个所缘法那就是所缘缘,一共四缘,就是那个所缘缘。这个有依法就是指心说的,色法是没有这些事情的,所以指心法说的。无依法就是色法了,没有了。

「因法、非因法」。它能作因,能感果那么就叫做因法。你做一样好事将来能生天。做了这个好事,你造成的这个力量,能使令你生天这叫做因法。非因法,如果这个力量被破坏了,不能感果,那么就是非因了。譬如人造罪了的时候,忏悔了,使令那个罪没有力量感果了,就是非因法。

「果法」,就是因所得到的果。下面有个异熟法,那个异熟果,这里面就不是,可以说是士用果、增上果、离系果。士用果譬如说我们在学校读书学医生,毕业以后就能做医生了,这是士用果。譬如说种田,我努力的经营,后来有收获,这是士用果。那么就是果法。「非果法」,就是你不努力,不努力就得不到果,那么就是非果法,没有果法。

「异熟法」,当然主要是指心说的。我们这个无记的……心是有善有恶,有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这无覆无记就是异熟法。这个有异熟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你造了善业,或者是造了恶业,由这个善恶业,将来你会得果报,得的果报是无覆无记的,是无记的,不是善,也不是恶。那么你做这个善业或者恶业,它将来有异熟果的,你做了善业会得异熟果,做了恶业也会得异熟果,这就是……有异熟等于是说因缘,果报的因说的,在因上来说你做了这个事情,你将来有果报的,将来会生到天上去的。我拜佛拜了这么多佛,将来会生天上去,还没生天,但是将来是能的,这个叫做有异熟法。「非」有「异熟法」,那就是和前面那个意思一样,譬如说是我造了罪的时候,忏悔了,或者是修止观,把那个力量破坏了,不下三恶道去了,没有果报了,所以那叫做非异熟法。这个异熟法就是我们现前的分别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的那一个,那就是果报。当然通于八个识,但是主要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异熟法。非有异熟法就是那个善恶业被对治了。被对治了,不能得果报了,就是非有异熟法。

「有执受法、无执受法」。这个执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心、心所法在这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上面任持不舍,这个心和有根的身体和合在一起,它有执着、有保护它的力量,有保护这个生命的力量,那叫做有执受法。譬如说身外的东西,或者说是房子,或者说是那个高山,就是没有执受的。虽然也是我们的业力所变现,但是它没有执受,它不能生感觉的,那么叫做无执受法。

「大种造法、非大种造法」。这个大种就是坚湿暖动,坚湿暖动也是由阿赖耶识所示现的,但是也是有种子,也就是由种子变现出来这个地水火风,坚湿暖动这个法。这个地水火风就是造法。这个大种也是由内心里面的种子所变现的,造法也是由内心的——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但是这上面说大种造法,这个四大种坚湿暖动,它能创造地水火风。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前面曾经解释过,说出来一个理由的,不知道你们还记住是什么理由。那意思是说大种,这个四大种的坚湿暖动,也是在阿赖耶识里面有种子,因种子而变现出来的坚湿暖动。那么造法呢,四大所造的这些地水火风的这种法呢,这个法是随逐大种的种子。大种若是能生果的时候,有力量生果的时候,造色也一定生出造色的果,所以就叫做大种造法了。非大种所造法,那当然是心法,大种所造法是色法,非大种造法那就是心法不是物质了。

「同分法、彼同分法」。这个同分这句话怎么讲呢?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就是前五根,前五根都有五识。这五识在所缘境上活动,而五根也同时在境上活动。这个识的活动和根的活动是相似的,彼此相似,彼此相似相续的活动,那叫做同分。彼同分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譬如说这个眼识,眼根里面有眼识,但是眼识没有动,只是个眼睛;耳识是有耳根,但是耳识没动;前五根都是这样子,识都没有动,只是有根,它也是前后剎那剎那地相似、相续地活动,那就叫做彼同分。它同分的意思,就是前一剎那和后一剎那是相似的。这个眼根也是这样子,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是这样子,是前后剎那相似相续,所以叫做彼同分。前面那个同分呢,是说物质的前五根和非物质的五识有点相似,所以叫同分,因为它相似地在境界上活动。这个眼根在色境上活动,和眼识在境界上的活动有点相似,所以叫做彼同分。

「有上法、无上法」。无上法就是涅槃,在它以上再没有了,就是它是最殊胜的了。有上法就是除了涅槃以外的法,都是有上的。你说好还有比你更好的,所以叫做有上法。

「又有过去法、未来法、现在法」。这个有过去法怎么讲呢?就是这件事已生已灭。已经生起过,然后又灭掉了,那叫做过去法。未生未灭就是未来的法,它还没有生还没有灭。现在法,就是已生而还没有灭,这叫做现在法,这是在时间上说。

「善法、不善法、无记法」,这是性质上说。善法是什么意思呢?你创造了这样的善法的关系,你将来就能招感可爱的果报,能令你得到可爱的果报,那么叫做善法。这善法还有个意思,就是没有过失,能对治过失,成就功德,那就叫做善法。不善法,那当然就是……常常的造罪了,那就是不善法。因为造罪的关系,将来会招感苦恼的果报,而不是可爱的果报了,所以叫不善法。无记法呢?就是也不是善也不是不善,不属于它们那两性的,那叫做无记法。这无记法,如果常常注意自己内心的时候无记法还是很多的,很多都是无记法。

「欲系法、色系法、无色系法」,这个欲系法,就是这个人没得到禅定,没有轻安乐,它被这个欲所困,所以叫做欲系法。色系法呢,就是这个人得到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他又进一步得到色界定了。得到色界定的时候,他有色界的烦恼,得到那个定,他就因那个定的快乐有了执着,所以还是系。欲界的人没有定,没有定,这个散乱心也为欲所困,也是系缚。色界也是系缚。无色系缚,无色界天的人,他把这个欲界、色界的烦恼都超越了,但是无色界本身的这种烦恼还存在。所以是无色系缚。

「学法、无学法」。学法是什么意思呢?以无贪瞋痴道,学断贪瞋痴,那叫做学法。无贪瞋痴的道,无贪瞋痴的法门,就是你学习这无贪瞋痴的法门,能断除去内心的烦恼,那叫做学法。就是得初果、初果、二果、三果,都是学法,他们都是在学习的。无学法,无学法在小乘佛法来说,他的一切功德圆满了,所以叫做无学法。也就是以无贪瞋痴道断了烦恼尽,更无烦恼可断了,那么就叫做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就是也不是有学也不是无学,那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所以叫做非学、非无学法。

「见所断法、修所断法、无断法」。这个见道所断的烦恼,也就是那个五利使和五钝使,这十使是见道所断的烦恼。修所断法,就是得了初果以后,见道以后,他要继续的观察,还继续修四念处来断烦恼,一直到无学,就是得到无学的时候叫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就是凡夫。见所断法,就是修四念处见道的时候所断的十使,就是见所断法。修所断法,就是见道以后继续修四念处,断的这一切烦恼,断的这些爱烦恼,那么就是修所断法。无断法,是见烦恼、爱烦恼断尽了,没有烦恼可断了,叫无断法;另外一个解释:这一切圣人他的色受想行识里边有无漏的功德,那无漏的功德是不可以断的,那么就叫做无断法。是这样的意思。

 

《披寻记》四七三页:

复有有色法至无断法者:此中差别建立,多分如思所成地抉择分广释应知。(陵本六十五卷六页)唯除粗法、细法、劣法、胜法、远法、近法、有所缘法、无所缘法、相应法、不相应法、有行法、无行法、有依法、无依法、因法、非因法、果法、非果法、异熟法、非异熟法。当知粗法,乃至近法,如蕴善巧抉择中释。(陵本五十七卷五页)有所缘法,乃至无依法,如四无色蕴抉择中释。(陵本五十五卷四页)由顺益义,是名因法,此有十种差别。由成办义,是名果法,此有五种差别。如有寻有伺地中广释应知。(陵本五卷九页)与此相违,当知非因及非果法。临命终时,最后念心,是异熟法;若结生相续无间之心亦是异熟; 从此以后,所有一切自性住心,皆是异熟。此异熟法于一切处,当言唯是无覆无记。如抉择分有异熟法中释。(陵本六十六卷六页)与此相违,名非异熟。

「复有有色法至无断法者:此中差别建立,多分如思所成地抉择分广释应知」。在那里有解释。在金陵刻经处的本子是六十五卷六页。「唯除粗法、细法、劣法、胜法、远法、近法、有所缘法、无所缘法、相应法、不相应法、有行法、无行法、有依法、无依法、因法、非因法、果法、非果法、异熟法、非异熟法。当知粗法,乃至近法,如蕴善巧抉择中释」。金陵刻经处的本子是五十七卷五页有解释。「有所缘法乃至无依法,如四无色蕴抉择中释。(陵本五十五卷四页)」这底下有解释一点。「由顺益义,是名因义(口误,应为:法)」,这前面也有这么解释的。什么叫做因呢?顺益,你能够随顺这个道理,能令你得到好的果报,得到这样利益这叫顺益,是因义(口误,应为:法)。或者是说你所做的这件事,这件事有的功能它对于将来所得到的果有顺益的力量,顺于得果,那么叫做顺益。顺于得果的时候,就给你多出一件事来,叫做益。或是善得善报,恶得恶报这就是顺益,是名因法。「此有十种差别,由成办义是名果法」。果法怎么讲呢?如这件事成办了,成功了,办好了,那么就叫做果法。「此有五种差别。如有寻有伺地广释应知。(陵本五卷九页)」这也是讲过了。「与此相违,当知非因及非果法。临命终时,最后念心是异熟法」,临命终的时候,最后一念心是无记的。那个时候那就是异熟,临命终的时候最后一念心是异熟法。「若结生相续无间之心,亦是异熟」,若结生相续,就是这个人这个生命开始的时候叫结生相续,那一剎那心也是异熟;就是中阴身一剎那间死掉的时候,那个心是无记的,就叫做异熟。「从此以后,所有一切自性住心,皆是异熟」。就是你投胎了以后,还在胎藏的时候,所有的自性住心就是异熟,就是那个了别性的心,也没有善心所与它相应,也没有恶心所与它相应,它本来就是无记的,这个时候就叫做自性住心。就是住在本来的情况中,不是因为因缘的不同使令他的心里面有变异。所以「若结生相续无间之心,亦是异熟」,「从此以后,所有一切自性住心,皆是异熟。此异熟法于一切处,当言唯是无覆无记」。这个异熟法在一切时处应该说都是无覆无记的。就是没有烦恼,覆是烦恼,没有这个第七识的烦恼的覆藏,它本身是不可记别的,那么叫无覆无记。「如抉择分有异熟法中释」,在那里面解释。「与此相违,名非异熟」。

 

巳二、四缘

又有四缘:谓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这前面也是解释过了。「因缘」中实在真实的因缘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它实是真实的诸法的因缘。「等无间缘」就是一剎那心过去了,为后一剎那心生起的因缘,那么叫做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这都是讲过了。这是第二科,四缘。下面第三科是四依。

 

巳三、四依

又有四依:一、法是依,非补特伽罗;二、义是依,非文; 三、了义经是依,非不了义;四、智是依,非识。

「又有四」种「依」止,那「四依」呢?「一、法是依,非补特伽罗;」就是佛的十二分教所说的这些法,这是我们的依止处,它就是我们的老师,所以叫做依。「非补特伽罗」不是人,那个人有时候靠不住,所以不能拿他做依止处。

「二、义是依,非文;」这个「文」是一个工具,用它来表达另一种道理,所以这个道理才是依止处;不是文,不是文句,不是文句,文句不能做依止处。

「三、了义经是依,非不了义;」这个「了义经」就是说得非常明了,说得很究竟,说得很明了的道理,那个是我们的依止处,我们根据那部经去修行去。「非不了义」不是那个不明白的,虽然是佛说的经啊,但是里面说的还不大明白,那样的那不算是依。所以是「义是依,非文」,「了义经是依」「非不了义经是依」;不了义经,说法说得不是那么明了,那就不可以依止的。

「四、智是依,非识;」这个「智」呢?是三乘圣人在果上所成就的、所得到的智慧。这个智慧呢,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最重要的力量,可以依止的,所以叫「智是依」。「非识」非是那有漏的识,有漏的识与烦恼相应就作恶事的,那我们不能以它为善知识,那是危险了。这底下第四科,四无量等。

 

巳四、四无量等

又有四无量法、四念住法、四正断法、四神足法、五根法、五力法、七觉支法、八支圣道法、四行法、四法法、奢摩他法、毗钵舍那法、增上戒法、增上心法、增上慧法、解脱法、胜处法、遍处法。

「又有四无量法、四念住法、四正断法、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支」。这个「四无量」是慈悲喜舍,前面也是讲过了,这个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在下面有解释,我们这里也不解释了。这是到第四科。底下「四行谴法、四法谴法、奢摩他法、毗钵舍那法、增上戒法、增上心法、增上慧法、解脱法、胜处法、遍处法」这个好多也是前面有解释过。看这《披寻记》说的。

 

《披寻记》四七四页:

又有四无量法至遍至法者:此中四行法:谓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如声闻地别释应知。(陵本二十六卷十一页)四法法:谓即无贪、无瞋、正念、正定。如摄事分别释应知。(陵本九十八卷二十四页)所余诸法,繁不具指。

「又有四无量法至遍处法者:此中四行谴法,谓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如声闻地别释应知」,这个「苦迟通行,苦速通行」,这个「乐迟通行,乐速通行」怎么讲法呢?这个「乐」就是得了色界定了,得了色界定的人就是乐,没得到色界定的人呢,叫做苦。这个「迟通行」、「速通行」怎么讲呢?钝根人叫做「迟通行」。这个钝根人他又没得到定,他修学圣道的时候很慢,很慢的通过去了,得圣道了。这样的修行法叫做「苦迟通行」。

「苦速通行」就是他没有得到色界定,但是他是利根人,他修行起来,还是很快的,很快就得圣道了。是这样意思。「乐迟通行」就是这个人他得到色界定了,得了色界定,他有轻安乐,但是这个人他是个钝根人,还是「迟通行」也是慢了一点,是慢了。

这个「乐速通行」,这个人他又得到四禅八定了,而又是利根人,所以他若修学圣道,这个人很快的就成功了。那么这叫做「四行谴法」。四行谴法这样讲,这里面的道理呢,「如声闻地别释应知(陵本二十六卷在十一页)」上说的。这个四法谴法,「四法谴法:谓即无贪、无瞋、正念、正定。」这就叫做四法谴法。这个「无贪、无瞋」是戒的境界,是持戒清净的境界,你不贪、不瞋,就持戒,持戒清净的一种谴相。这是「无贪、无瞋」,这是戒的谴相。

这个「正念」呢?是得定的一种谴相。有「正定」呢?是得慧的一种行相。你若是能得到正定,你一定会得解脱,得到无漏的圣慧的。你若有正念呢,一定会得定的。这样说呢,这个「无贪、无瞋、正念、正定」就是戒定慧的谴,修学戒定慧的一种相貌,所以叫做「谴」。人从那个过去时代,旧时代并不是那个……不是现在这个道路,过去的道路都是泥土的道路,你从那走过去就有谴,有谴可寻的。现在是说你持戒清净,就看出来,表现出来的痕谴

就是无贪、无瞋。你若能够有正念,就会有正定;你若有正定,就会有正慧;就会有无漏的智慧,得解脱了。那么这就叫做「四法谴法」。是(陵本九十八卷二十四页)。

「所余诸法,繁不具指」太多了,这里不解释了。这个「奢摩他法、毗钵舍那法」下面都有解释。

「增上戒法、增上心法、增上慧法、解脱法」解脱法就是八解脱,「胜处」就是八胜处,「遍处」就是十遍处,这前面解释过了。

 

卯三、结

如是等法无量无边,应当思择。

前面说出这么多的事情,这么多的法门,我们修学圣道的人呢,应该去注意的,思惟观察的。这是结束了这一段。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1)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 (7)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下篇 布施修福篇[栏目:上座部佛教在家居士须知]
 法会读诵本 12.放生功德[栏目:法会读诵本]
 踏上心灵幽静 第2章 停止战争 上瘾的社会[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入乡随俗 求同存异[栏目:净慧禅语]
 《胜利道歌》讲记[栏目:达真堪布]
 再论大乘三宗[栏目:太虚法师]
 社会关怀 - 让边缘人进入社会核心[栏目:方外看红尘]
 菁华语录[栏目:星云日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集]
 弟子应以何种心态接受上师加持[栏目:咏给明珠多杰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