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心的食物 宁静
 
{返回 阿姜李·达摩达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38
  宁静
  Living in Peace
  1957年8月24日
  法给世界带来宁静、安居与幸福。如果世界没有法,我们根本找不到宁静。如果个人与团体心里始终有法,他们就好比牧场、山谷里的新鲜绿草,始终有泉水、雨水在浇灌。如果人们没有法,如果他们作恶、行事不善巧,就好比旱季、沙漠里的干草,在地里枯死。他们一无所有,不会吸引任何人的喜爱与尊敬。相反,只会给践踏、抛弃,收尝苦果。
  心里有法的人,好比开着芬芳花朵的树。人人想走近他们、与他们交往。行为不端的人,好比有些树,也许花好看,不过到处长刺、没有香气、或者根本发臭。其他人必然讨厌他们、不愿靠近。
  法也可以比作明灯。我们的心好比玻璃灯罩。如果灯罩不洗干净、盖着灰土、不管灯火多亮、也不能透过灯罩照亮四周。同样地,如果我们的心给恶念笼罩、蒙蔽,无论试着做多少好事,我们不会清洁、清净,因为心照旧有杂染玷污,好比灰土覆盖着灯罩。
  我们既来到这个宁静的地方[指寺院],应当努力使业清净: 在身、语、意方面保持清净。我们这样里里外外有清净时,就与这个宁静之地相称了。
  宁静有因、也造果。因不存在,果也不存在。来自于热闹的那种快乐,寿命只有一口气。来自宁静的快乐,却可以保持久远。如果住处不安静,对我们无益。比方说,想读书写字、背诵书文,就做不成。这就是为什么宁静极其重要,我们都应当努力培养它。
  我们的色身,好比一只大水缸; 心好比缸里的水; 我们的杂染,好比水中杂质。如果用明矾漂过,杂质沉到缸底,使水清洁透明。法就好比明矾,使心清洁透明。谛听佛法,带回家思考时,它会过滤我们的不善巧倾向,使杂染从心里分离沉淀下去。有法安住于心时,即使有怒意,我们不会跟着发怒。有恨意时,也不跟着发作。有痴意时,不跟着迷乱。不过即使这样,这些感受依旧在心里存着、等着,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培养更高形式的善德,把那些沉淀物从我们的水缸里完全除去。
  我们必须培养的高等善德,是指修禅定,在内心升起宁静。心有宁静时,会增长内在价值,好比水静止时,会清澈起来。我们人类有三样大肇事者: 眼、耳、口,这是在色身层次。在心理层次,肇事者指我们的心。是这些东西在制造不安。因此你必须小心,不让毒素从这些门户进来。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在吞食毒素,必须立刻吐出去。否则它会对你有害。换句话说,你的眼、耳、口,是必须多加约束之处。
  平常,我们的眼总在找事; 耳总在找事; 口总习惯于说些惹事的话。说话不惹事,需要有智慧与明辨。你有了明辨,吃好东西,不会受伤害。即使误食毒素,也不会死。我这里说的明辨,是指宿世智、死生智、漏尽智。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明辨,必须特别小心地照顾自己,培养起对善巧、不善巧的辨别能力。
  你在照顾自己时,必须(1)警惕尚未升起的恶。(2)保护你的善德,使它不退失。(3)用你的善德获得善益。说话的方式,要有利于和睦。如果你说的话制造麻烦,就好比吃了毒素。这样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好比你在斗鱼缸里撒毒,一条斗鱼咬了另一条,伤口中毒,所有的鱼相互咬起来,结果全部中毒而死,象筏子一样飘在水面。因此当你意识到,自己内心还有贪、嗔、痴时,说话必须特别小心。你有念住,只说该说的话,想说不该说的话时忍住不说,这时你便是在看守自己的善德,确保它不退失,同时你是在防止恶的升起。同样地,你必须护住耳。有时别人好意说话,我们听着觉得是恶意。有时我们好意说话,其他人却误解。这种情形好比对着牛耳朵吹笛。毫无意义。
  我们作为团体在一起生活时,相互接触时必定会有多种声响。打个比方,我们跟一个乐队没什么不同,有双簧管、锣、木管,有强音弱音、高音低音。如果所有乐器发出一样的声音,听起来就没乐趣了,单声乐队一点不中听。同样,许多人住在一起时,必定有好声音、坏声音。因此我们每个人,必须照顾自己的心。不要让你自己对坏声音感到生气、不乐,因为当有许多不乐时,必然转为嗔意。有许多嗔意时,必然转为恶意。有恶意时,便导致争吵与纠纷。
  因此,我们应该对上、下、同等层次的人们传播善意。下属对我们有不良言行,应当原谅他们。我们能这样做时,就是在对团体的和平、宁静做贡献。
  我们人类的心,很少有时间休息、放松。我们总有事,需要不停地思考。可以说,自从我们学会了人类语言,就一直在思考,从来不停下歇一歇,让心一直忙到死。如果色身有这副劲头,我们都成百万富翁了。可是心没有时间休息时,便会充满五盖,那就是为什么它不得安宁。因此我们要学习禅定,放下感官欲念。换句话说,我们关闭感官门户,不让心去外面纠缠,使心想着佛、法、僧的尊贵品质,寂止下来。我们不让它落进色、声、香、味、触、法之中,那些都是官感对象。
  至于官感杂染,不要让心落进贪、嗔、痴之中。有时我们禅定进步顺利,于是高兴起来、忘乎所以。不顺利,便烦躁、气恼。这些都是贪与嗔。至于痴,是指有时我们坐在这里走神,忘记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我们心不在焉,好的坏的、对的错的,发生了什么都不清楚。这就会导致心智昏暗、迷惑。有时心飘到过去,想那些对我们不好的人,于是坠入恶念,想报复、想扯平。这样一来我们破坏修持、伤害自己。这三种杂染──贪、嗔、痴,是三堆干柴、在等着起火,因此我们必须把它们从内心彻底清除。
  念住与警觉,是佛的品质。它们带来的清凉之乐,是法的品质。如果你能够守着那股清凉,直到它结成一块冰──换句话说,你使那个善德在心里巩固增强,那就是僧的品质。你一旦心里有了那块坚实强大的善德,可以拿起它来,作任何用途。无论你说什么,会有好果报。无论你做什么,会有好果报。你那块坚实的善德,会变成如意宝石,给你一路带来诸多快乐。

{返回 阿姜李·达摩达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少做起 心的食物
下一篇:心的食物 真修得真知
 从少做起 正业,正果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附录 词汇表 英译者后记 福德回向诵文
 从少做起 放下
 灭苦手册 第二篇 人类价值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禅那
 解脱的技能 生老病死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心的照料与滋养
 从少做起 内在的明亮
 解脱的技能 法的宝藏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长阿含》(卷十二)~B 佛陀对于“见不可见”的探究[栏目:界定法师]
 如何觉悟自我[栏目:白云禅师]
 学修三皈依(90~93)[栏目:傅味琴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